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昼夜垂直移动对黄海中南部小黄鱼可捕系数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关丽莎 单秀娟 +3 位作者 金显仕 陈云龙 杨涛 吴强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3-60,共8页
鱼类的昼夜垂直移动是影响渔业资源调查可捕系数的重要因素之一,对调查获得的各种渔获物资源量指数(abundance index,AI)进行校正,对优化估计物种的空间分布和资源量估算有重要作用。本文以黄海中南部小黄鱼为例,利用2006-2009年和2011... 鱼类的昼夜垂直移动是影响渔业资源调查可捕系数的重要因素之一,对调查获得的各种渔获物资源量指数(abundance index,AI)进行校正,对优化估计物种的空间分布和资源量估算有重要作用。本文以黄海中南部小黄鱼为例,利用2006-2009年和2011年黄海秋季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应用地理统计二阶广义线性混合模型,量化了昼夜时段对黄海中南部小黄鱼AI的影响。不同昼夜时段对AI的随机效应系数表明,在黄海中南部秋季渔业资源调查中,底拖网对小黄鱼的可捕系数存在明显的昼夜变化:在午夜23点到凌晨3点间,可捕系数最低;凌晨3点后,可捕系数逐渐增大,直至9点达到峰值;在中午10点至下午16点,可捕系数小幅度降低后保持相对稳定,随后急剧下降;傍晚19点以后,可捕系数处于相对较低水平,直至午夜23点后降至最低水平。本研究通过地理统计二阶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去除了昼夜垂直移动对小黄鱼可捕系数的影响,预测的小黄鱼空间密度分布与其AI实际观测值以及渔场空间格局基本一致。另外,模型估计的2006-2009年和2011年秋季黄海中南部小黄鱼的总资源量指数相对扫海面积法的估计值精确度更高,且其变动趋势与黄海中南部沿岸两省(山东和江苏)小黄鱼次年总渔获量的变动情况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昼夜垂直移动 小黄鱼 地理统计二阶广义线性混合模型 时空分布 资源量指数
下载PDF
胶州湾湿地海域水体和表层沉积物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13
2
作者 马洪瑞 陈聚法 +2 位作者 崔毅 赵俊 杨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749-2756,共8页
基于2009年对胶州湾湿地48个站点的调查数据,采用内梅罗(Nemerow)指数、富营养指数(EI)和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胶州湾湿地水体和表层沉积物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对参与评价的pH值、溶解氧、无机氮、活性磷酸盐、CO... 基于2009年对胶州湾湿地48个站点的调查数据,采用内梅罗(Nemerow)指数、富营养指数(EI)和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胶州湾湿地水体和表层沉积物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对参与评价的pH值、溶解氧、无机氮、活性磷酸盐、CODMn、石油类、Cu、Zn、Pb、Cd、Hg、As、六六六、滴滴涕、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等16项指标而言,各调查月份大沽河感潮河段水质处于中污染-重污染水平,潮间带区域水质处于轻污染-中污染水平,浅海区域水质处于轻污染水平.胶州湾湿地不同区域富营养化程度差异明显,其中大沽河感潮河段水体EI值在58.13~327.89,富营养化程度严重;潮间带区域水体EI值在1.34~19.96,富营养化程度较为严重;浅海区域水体EI值在0.65~2.10,富营养化程度较轻.胶州湾湿地海域表层沉积物质量基本处于轻污染水平,其中大沽河感潮河段处于轻污染水平,潮间带区域处于轻污染-中污染水平,浅海区域处于较清洁-轻污染水平.胶州湾湿地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单项污染参数(Cfi)和污染程度指数(Cd)较低,污染程度处于低级水平,Cu、Zn是表层沉积物中的主要污染因子;重金属潜在的生态危害系数(Eri)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较小,污染程度属于低生态危害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 表层沉积物 环境质量评价 潜在生态危害 胶州湾湿地
原文传递
莱州湾三疣梭子蟹的生物学特征、时空分布及环境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吴强 王俊 +4 位作者 陈瑞盛 黄经献 左涛 栾青杉 金显仕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993-2001,共9页
根据2011年5月—2012年4月进行的9个航次(月份)的底拖网调查,研究了莱州湾水域三疣梭子蟹的生物学特征、数量分布以及环境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莱州湾三疣梭子蟹生物量密度的月间排序为9月>10月>7月>8月>6月>11月>3月... 根据2011年5月—2012年4月进行的9个航次(月份)的底拖网调查,研究了莱州湾水域三疣梭子蟹的生物学特征、数量分布以及环境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莱州湾三疣梭子蟹生物量密度的月间排序为9月>10月>7月>8月>6月>11月>3月>5月>4月.其中1龄以下个体占绝对优势,2011年7—10月4个航次所占比例平均值为86.1%.9个航次中,三疣梭子蟹的体质量、头胸甲宽及头胸甲长的平均值均以8月最高、4月最低.7—11月,雌、雄个体肥满度均以8月最高,分别为1.030和1.023,7月最低,雌雄均为1.007;雌雄个体肥满度的性别差异不显著.除6—8月外,其他月份性比(雌/雄)均小于1.0.莱州湾三疣梭子蟹5—7月主要集中在黄河口、龙口近岸,8—9月以潍坊及龙口近海密度最高,11月至翌年4月主要集中在湾口深水区.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莱州湾三疣梭子蟹数量分布与表层水温、溶解氧和水深的相关性最高,其次为盐度和浮游动物密度,与浮游植物密度及其他底层渔业生物个体数的相关性最低.与1981年同期对比,2011年莱州湾三疣梭子蟹的头胸甲长显著降低.建议适当降低捕捞强度,提高捕捞规格,进一步加强三疣梭子蟹增殖基础的研究,提出更加合理的增殖放流数量,以利于三疣梭子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生物学特征 时空分布 环境因子 莱州湾
原文传递
循环水养殖系统(RAS)生物载体上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分析 被引量:24
4
作者 张海耿 马绍赛 +3 位作者 李秋芬 傅雪军 张艳 曲克明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31-239,共9页
为研究循环水养殖系统(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s,RAS)生物滤池挂膜及运行过程中生物载体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及其脱氮机制,采用传统微生物培养方法,对不同时期生物载体上的异养细菌、氨氧化细菌及硝化菌进行培养计数.并通... 为研究循环水养殖系统(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s,RAS)生物滤池挂膜及运行过程中生物载体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及其脱氮机制,采用传统微生物培养方法,对不同时期生物载体上的异养细菌、氨氧化细菌及硝化菌进行培养计数.并通过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对细菌的16S rDNA V3可变区的PCR扩增片段进行分离,分析了所得到的细菌群落特征DNA指纹图谱,对其中的优势菌属使用序列数据进行同源性分析并建立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3类细菌的数量都呈现出先增加后逐渐降低直至达到稳定的趋势.各个时期生物载体上微生物群落的组成非常丰富,Shannon指数分别为1.53、1.44、1.57、1.08、1.27和1.30.不同时期生物载体上微生物的种类有一定的变化,但2个相邻时期的Cs值(相似性指数)都比较高,说明微生物群落的变化与演替是缓慢而有规律的.生物载体上存在多类细菌共同作用于养殖水体污染物的去除,出水水质能达到高密度养殖的要求,其主要优势种群以Proteobacteria和Flavobacteria为主,分离鉴定出了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及黄杆菌(Flavobacteriaceae bacterium)等兼性厌氧细菌,表明生物滤池中可能同时存在硝化和脱氮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载体 生物挂膜 微生物群落结构 循环水养殖系统(RAS) PCR—DGGE
原文传递
菲律宾蛤仔对石油烃的富集与释放特征 被引量:19
5
作者 高萍 夏斌 +6 位作者 崔毅 孙雪梅 乔向英 陈碧鹃 崔正国 赵俊 唐学玺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3-66,共4页
本实验以菲律宾蛤仔为受试生物,采用半静水接触染毒法研究了菲律宾蛤仔对胜利原油的富集和释放特征。结果表明:(1)菲律宾蛤仔对石油烃具有明显的富集能力。经过15 d的富集,生物富集系数随水体中石油浓度的增大而减小。0.1,0.2,0.4,0.8,1... 本实验以菲律宾蛤仔为受试生物,采用半静水接触染毒法研究了菲律宾蛤仔对胜利原油的富集和释放特征。结果表明:(1)菲律宾蛤仔对石油烃具有明显的富集能力。经过15 d的富集,生物富集系数随水体中石油浓度的增大而减小。0.1,0.2,0.4,0.8,1.6,3.2 mg.L-1实验组中富集系数分别为231.20,137.15,113.30,70.46,47.45,30.61。吸收速率随水体中石油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吸收速率分别为1.54,1.83,3.02,3.76,5.06,6.53 mg.kg-1.d-1。(2)经过10 d的释放试验,释放速率随水体石油浓度增加而增大,释放速率分别为2.16,2.39,2.57,2.83,3.24,4.63 mg.kg-1.d-1。其排出率分别为6.69%,12.78%,43.31%,49.80%,57.37%,52.78%。菲律宾蛤仔体内石油浓度逐渐下降,但随着水体中石油浓度的升高,经过一段时间的释放,生物体内的石油残余量逐渐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石油烃 富集 释放
原文传递
黄渤海甲壳类的分类多样性 被引量:4
6
作者 吴强 李忠义 +4 位作者 戴芳群 陈瑞盛 王俊 单秀娟 金显仕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306-1314,共9页
为了解黄渤海甲壳类的分类多样性特征,我们统计了2010–2015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调查捕获的黄渤海甲壳类(软甲纲:十足目与口足目)物种名录。结合历史文献,进一步系统整理得到黄渤海甲壳类物种总名录。基于这2个名录,应... 为了解黄渤海甲壳类的分类多样性特征,我们统计了2010–2015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调查捕获的黄渤海甲壳类(软甲纲:十足目与口足目)物种名录。结合历史文献,进一步系统整理得到黄渤海甲壳类物种总名录。基于这2个名录,应用分类阶元包含指数(the inclusion index at taxonomic level,TINCLi)、平均分类差异指数(average taxonomic distinctness index,Δ+)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variation in taxonomic distinctness index,Λ+)研究了其分类多样性特征。结果显示:2010–2015年调查名录中,甲壳类共93种,隶属于2目39科66属,其中10种为新分布种;对虾科、藻虾科、长臂虾科、梭子蟹科和弓蟹科的物种数最多,合计占总物种数的38.71%;TINCLi分别为1.41种/属和2.38种/科;Δ+和Λ+分别为50.25和35.20。总名录中,甲壳类共228种,隶属于2目53科123属,其中藻虾科、豆蟹科、对虾科、弓蟹科和鼓虾科的物种数最多,合计占总物种数的30.70%;TINCLi分别为1.85种/属和4.30种/科,Δ+和Λ+分别为50.18和30.87。对虾科的相对丰富度指数(the relative richness index,Rr)最高(100),其次是梭子蟹科(71.43)和长臂虾科(62.50),豆蟹科最低(6.25)。黄渤海甲壳类的平均分类差异指数(Δ+)明显小于鱼类(P<0.05)。2010–2015年调查的Δ+计算值高于理论值,且在理论值的95%置信区间内,说明黄渤海甲壳类群落正处在中等程度的干扰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壳类 分类阶元包含指数 平均分类差异指数 分类差异变异指数 黄渤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