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沉积物中挥发性脂肪酸的测定方法优化及在胶州湾海域的应用
1
作者 岳书香 庄光超 +1 位作者 赵敏 杨桂朋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8-105,共8页
本文优化了一种简便且实用的方法测定沉积物孔隙水中的VFAs,使用2-硝基苯肼将水样中VFAs衍生化,并利用配备紫外检测器的液相色谱在400 nm处进行检测分析。对标准曲线的线性和乙酸盐的空白进行了合理优化,标准曲线线性相关系数均高于0.9... 本文优化了一种简便且实用的方法测定沉积物孔隙水中的VFAs,使用2-硝基苯肼将水样中VFAs衍生化,并利用配备紫外检测器的液相色谱在400 nm处进行检测分析。对标准曲线的线性和乙酸盐的空白进行了合理优化,标准曲线线性相关系数均高于0.999,乙酸盐的检出限由5μmol/L降低至0.5μmol/L。乳酸盐、甲酸盐和丙酸盐的检出限分别为0.2、0.3和0.3μmol/L。该方法检出限较低,精密度较高,已成功应用于胶州湾的孔隙水样品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脂肪酸 乙酸盐 衍生化 液相色谱法 沉积物孔隙水 胶州湾
下载PDF
胶州湾冬季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和人为活动的影响
2
作者 贺万阳 刘茜 张劲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2-37,共16页
胶州湾在促进青岛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为活动对胶州湾的污染也愈发严重。本文对胶州湾冬季稀土元素(Rare earth elements,REEs)的地球化学特征和人为镧(La)、钆(Gd)污染进行了研究。胶州湾溶解态和酸溶态REEs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5 p... 胶州湾在促进青岛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为活动对胶州湾的污染也愈发严重。本文对胶州湾冬季稀土元素(Rare earth elements,REEs)的地球化学特征和人为镧(La)、钆(Gd)污染进行了研究。胶州湾溶解态和酸溶态REEs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5 pmol/L(铕Eu)~359.1 pmol/L(铈Ce)和6.9 pmol/L(铥Tm)~4861.8 pmol/L(Ce)。由于颗粒物对REEs的吸附,导致溶解态的浓度明显低于酸溶态,溶解态REEs的PAAS(Post-Archean Average Australian Shale,后太古代澳大利亚页岩)标准化配分曲线表现为重稀土富集;(Yb)PAAS/(Nd)PAAS比值平均为4.7±0.7(Yb和Nd为镱和钕,分别代表重稀土元素和轻稀土元素),说明胶州湾溶解态轻稀土和重稀土之间分馏程度较大。酸溶态REEs配分曲线表现为中稀土富集;酸溶态轻中重稀土元素之间分馏程度较低。胶州湾溶解态和酸溶态钇(Y)和钬(Ho)之间也发生了明显分馏。溶解态Ce/Ce*表现为负异常,处于世界上已报道海湾Ce/Ce*变化范围之内;酸溶态Ce/Ce*表现为弱正异常,接近地壳平均值,具有亲陆性特征。La_(anthr)和Gd_(anthr)分别为人为源La和Gd的浓度,胶州湾溶解态La_(anthr)的平均浓度为(113.8±39.3)pmol/L,%Laanthr平均占(63.7±7.9)%;内湾人为La污染(La_(anthr)平均为(121.3±43.1)pmol/L)比外湾(La_(anthr)平均为(98.0±22.6)pmol/L)严重。Gd_(anthr)平均为(5.8±3.1)pmol/L,%Gd_(anthr)平均为(22.3±4.5)%。胶州湾人为La污染比Gd污染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稀土元素 Ce异常 La异常 Gd异常
下载PDF
全球海洋硅循环及研究中面临的主要挑战
3
作者 朱东栋 Jill NSUTTON +2 位作者 Aude LEYNAERT Paul J.TREGUER 刘素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7-58,共12页
海洋硅循环是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过程之一,对调控全球二氧化碳浓度、海洋酸碱度和多种元素(氮、磷、铁、铝等)的循环具有重要作用。在当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日益增强的背景下,硅循环与“生物泵”及碳循环的紧密联系,是其... 海洋硅循环是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过程之一,对调控全球二氧化碳浓度、海洋酸碱度和多种元素(氮、磷、铁、铝等)的循环具有重要作用。在当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日益增强的背景下,硅循环与“生物泵”及碳循环的紧密联系,是其成为地球科学领域研究热点的主要原因。海洋中硅的外部来源主要为河流、地下水、大气沉降、海底玄武岩风化作用和海底热液输送5个途径,在全球气温变暖趋势的影响下,极地冰川融化成为高纬度海域不可忽视的硅源。生物硅在沉积物中的埋藏、硅质海绵和生物硅的反风化作用是重要的海洋硅移除过程。海洋硅循环过程复杂,受生物(生物吸收、降解)、物理(吸附、溶解)和化学(矿化分解和反风化作用)多重因素的影响,针对海洋硅循环关键过程的研究有助于综合评估海洋硅的“源-汇”和收支。本文总结了海洋硅循环的主要过程及海洋硅的收支,根据国际和国内研究现状讨论了当前海洋硅循环研究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现有研究成果显示,海洋硅的外源输入和输出通量比以往的评估分别增加了2.4和2.2倍。在短时间尺度内(<8 ka),全球海洋中硅的收支大致平衡,海洋硅循环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河流输送至陆架边缘海的硅通量发生变化,可能影响硅藻等海洋浮游植物种群结构,是未来海洋硅循环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之一。陆架边缘海较高沉积速率和强烈的反风化作用提高了该区域生物硅的埋藏效率,准确评估该区域生物硅的埋藏通量仍是亟须解决的难题。目前的研究评估了全球海洋浮游硅藻、硅质海绵以及放射虫生产力,而海洋底栖硅藻生产力的贡献受到忽视,未来需要关注底栖硅藻对生物硅的贡献及其在海洋硅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硅循环 收支 生物硅 海洋
下载PDF
中国近海营养盐结构失衡与磷消耗问题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冉祥滨 韦钦胜 于志刚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5-89,共15页
近海的生态环境问题态势严峻。在机制上,普遍认为富营养化是导致近海环境恶化的主导因子,但实际上,营养盐的结构失衡对近海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可能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目前关于营养盐结构失衡的主导因素和机制尚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 近海的生态环境问题态势严峻。在机制上,普遍认为富营养化是导致近海环境恶化的主导因子,但实际上,营养盐的结构失衡对近海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可能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目前关于营养盐结构失衡的主导因素和机制尚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基于对已有数据和文献资料的整合分析发现,由于存在强烈的人类活动影响,中国近海营养盐结构失衡问题较过去更为突出,且可能引发潜在“磷消耗”问题,其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较传统意义上的磷限制要强,并进而产生深远的生态环境效应。据此提出,今后相关的研究应该特别关注河流流域-近海环境变化和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阐明控制近海营养盐浓度、形态、分布和结构的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量化近海氮与磷的滞留机制与效率,揭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与营养盐结构失衡和磷消耗的耦合关系及其生态效应等,最终制定中国入海河流与近海氮磷协同控制的适应性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海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环境变化 关键过程 营养盐结构失衡 磷消耗
下载PDF
大沽河流域有机质来源、保存及影响因素分析
5
作者 黄铁汉 刘珂 +1 位作者 李莉 肖晓彤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919-3930,共12页
于2022年的干季(5月)和湿季(9月)在山东半岛大沽河流域采集表层水体、悬浮颗粒物和沉积物,进行环境参数、总有机碳氮、稳定碳同位素(δ13C)、生物标志物以及矿物学参数测定.结果显示,大沽河表层湿季与干季悬浮颗粒物有机质来源有较大差异,... 于2022年的干季(5月)和湿季(9月)在山东半岛大沽河流域采集表层水体、悬浮颗粒物和沉积物,进行环境参数、总有机碳氮、稳定碳同位素(δ13C)、生物标志物以及矿物学参数测定.结果显示,大沽河表层湿季与干季悬浮颗粒物有机质来源有较大差异,湿季悬浮颗粒物有负的δ13C(–29.1‰)和低的颗粒有机碳氮比(POC/PN,6.3),其有机质主要来自河流浮游植物;干季表层悬浮颗粒物有更正的δ13C(–26.8‰)和更高的POC/PN(8.8),其有机质除了来自河流浮游植物,还有河流对土壤的侵蚀带来的C3植物和C4植物;沉积物有机质则来源较为复杂,除河流浮游植物,C3植物、C4植物外,还包括海洋浮游植物、污水源的混合.基于δ13C二端元模型显示沉积物陆源有机质相对贡献自上游到下游从58%下降至0%.主成分分析表明,高含量溶解无机氮(DIN)的存在导致河流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对应了高含量的POC、叶绿素-a和短链烷烃.河口段较细的沉积物粒径和较大的比表面积导致其吸附了较多有机质,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河流段.从河流上游至下游沉积物有机碳载荷量(TOC/SSA)从1.4mg/m^(2)下降至0.2mg/m^(2),表明有机质在运输途中经历了不断的再悬浮过程,较长的氧暴露时间导致约85%陆源有机质在运输中被微生物分解为CO_(2).研究结果为认识中小河流有机质的来源和保存特征提供了数据支撑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沽河 有机质 生物标志物 来源 保存
下载PDF
胶州湾沉积物中一氧化碳的微生物产生及消耗研究
6
作者 孟倪 关宇飞 +2 位作者 陈思阳 李爽 庄光超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3-90,共8页
本研究通过测定一氧化碳(CO)原位浓度和地球化学参数并结合实验室培养实验,系统地探究了胶州湾沉积物中CO的产生及消耗过程。本文首次测定胶州湾沉积物孔隙水中CO的浓度在46.8~189.9 nmol·L^(-1),培养实验结果表明三甲胺及甜菜碱... 本研究通过测定一氧化碳(CO)原位浓度和地球化学参数并结合实验室培养实验,系统地探究了胶州湾沉积物中CO的产生及消耗过程。本文首次测定胶州湾沉积物孔隙水中CO的浓度在46.8~189.9 nmol·L^(-1),培养实验结果表明三甲胺及甜菜碱的添加明显促进了CO的生物产生,2-溴乙烷磺酸钠(Sodium 2-Bromoethanesulfonate,BES)及钼酸钠等抑制剂的添加对CO消耗没有明显影响,表明产甲烷过程和硫酸盐还原过程不是消耗CO的主要微生物过程。硝酸盐浓度的增加对CO消耗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可以为深化海洋沉积物中CO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微生物介导的碳循环过程认知提供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碳 海洋沉积物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浓度测定
下载PDF
水产养殖活动对水体营养盐及浮游植物组成的影响——以桑沟湾围隔实验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柴正晴 李瑞环 +3 位作者 宁志铭 董书航 宁晓燕 刘素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2-102,共11页
为讨论不同养殖模式下水体营养盐及浮游植物结构的变化情况,于2013年7月28日—8月7日在桑沟湾进行了现场围隔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在磷匮乏的海域,贝类养殖引起的营养盐累积以无机态含氮营养盐为主,使得实验结束时水体DIN含量相较于初始... 为讨论不同养殖模式下水体营养盐及浮游植物结构的变化情况,于2013年7月28日—8月7日在桑沟湾进行了现场围隔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在磷匮乏的海域,贝类养殖引起的营养盐累积以无机态含氮营养盐为主,使得实验结束时水体DIN含量相较于初始浓度增加了39.5%~71.8%,其中NH^(+)_(4)的含量升高为初始浓度的3.0~3.5倍,是引起DIN升高的主要因素。同时,贝类的滤食作用还会促进浮游植物对DSi的吸收利用。此外,贝藻养殖会对浮游植物粒径结构产生影响,滤食性贝类的滤食作用以及藻类竞争利用营养盐,均会使水体内浮游植物偏小型化,因此nano-级和pico-级浮游植物在养殖活动的影响下更易成为优势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循环 浮游植物 水产养殖 围隔实验 桑沟湾
下载PDF
黄、东海秋季群落净生产力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8
作者 韩宗奕 秦川 +2 位作者 郑文静 张桂玲 简慧敏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85-94,共10页
群落净生产力(Net Community Production,NCP)代表了总初级生产力与群落呼吸的差值,是衡量生物活动对上层海洋碳循环影响的重要指标。O_(2)/Ar比值消除了物理过程对海水中溶解氧(O_(2))饱和度的影响,因此基于生物氧饱和度(ΔO_(2)/Ar)... 群落净生产力(Net Community Production,NCP)代表了总初级生产力与群落呼吸的差值,是衡量生物活动对上层海洋碳循环影响的重要指标。O_(2)/Ar比值消除了物理过程对海水中溶解氧(O_(2))饱和度的影响,因此基于生物氧饱和度(ΔO_(2)/Ar)可以估算海洋混合层群落净生产力。本研究于2015年10月,首次利用膜进样质谱法走航获取了黄东海表层海水中高分辨率O_(2)/Ar数据,并估算了其NCP,探讨了其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本航次观测到的Δ(O_(2)/Ar)范围为-30.21%~44.38%,平均值为(0.32±8.29)%,低值主要出现在长江口北侧,而长江口(11.75±13.75)%和浙闽沿岸(5.42±5.21)%的Δ(O_(2)/Ar)明显高于南黄海(-2.62±5.96)%和东海陆架区(-0.79±5.02)%。南黄海和东海陆架区平均NCP为(-9.24±23.15)和(-4.04±18.68)mmol·m^(-2)·d^(-1),总体表现为异养状态,而长江口和浙闽近岸NCP均值分别为(24.49±35.74)和(10.85±12.17)mmol·m^(-2)·d^(-1)。东、黄海NCP的空间分布格局主要受到陆源输入和水团混合的影响,营养盐和光照也是秋季影响NCP分布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高度动态的东、黄海碳循环过程及控制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黄海 群落净生产力 Δ(O 2/Ar) 陆源输入 碳循环
下载PDF
渤海溶解CH_(4)分布和通量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9
作者 孙悦 罗畅 +4 位作者 杜冠祥 王浩男 宋国栋 刘素美 张桂玲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44-456,共13页
甲烷(CH_(4))是影响地球辐射平衡的主要温室气体,海洋是大气CH_(4)的自然源,而陆架等近海是释放CH_(4)的热点海域。于2021年4月、7月和10月对渤海进行了调查,以认识其分布特征并估算其海-气交换通量。春、夏和秋季表层海水CH_(4)浓度分... 甲烷(CH_(4))是影响地球辐射平衡的主要温室气体,海洋是大气CH_(4)的自然源,而陆架等近海是释放CH_(4)的热点海域。于2021年4月、7月和10月对渤海进行了调查,以认识其分布特征并估算其海-气交换通量。春、夏和秋季表层海水CH_(4)浓度分别为(4.56±2.60)、(8.31±4.01)和(4.99±1.31)nmol/L,夏季明显高于春秋季。CH_(4)的垂直分布规律为底层普遍高于表层,不同站位的垂直分布空间差异较大。渤海CH_(4)分布主要受河流输入、油气泄漏、生物活动以及沉积物-水界面交换等因素的影响,其中黄河向渤海输入CH_(4)约为每月1.4×104~2.8×10^(5)mol,秋冬季沉积物-水界面CH_(4)交换通量范围为-4.0~0.42μmol/(m^(2)·d),表明秋冬季沉积物既可能是渤海水体CH_(4)的源,也可能是其汇。春、夏和秋季渤海CH_(4)海-气交换通量分别为(1.1±2.4)、(7.5±8.8)和(3.9±5.5)μmol/(m^(2)·d)。渤海年CH_(4)排放通量为2.37×10-3 Tg/a,约占全球海洋释放总量的0.05%,远高于其面积占比0.02%,是大气CH_(4)的净源。该文系统探讨了渤海CH_(4)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深入认识近岸海域对全球海洋CH_(4)释放的贡献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甲烷 海-气交换通量 河流输入 油气泄漏 生物影响
下载PDF
福建漳江口红树林湿地溶解无机碳横向输送的研究
10
作者 张娜 王继纲 +4 位作者 高敏学 贺万阳 刘真松 张劲 刘茜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37-752,共16页
红树林作为地球上最富碳的生态系统之一,是重要的蓝色碳汇。孔隙水/海底地下水排放(Submarine Groundwater Discharge,SGD)作为陆海交互作用的重要过程,是红树林碳横向输送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于2017年4月在福建省云霄县漳江口红树林潮... 红树林作为地球上最富碳的生态系统之一,是重要的蓝色碳汇。孔隙水/海底地下水排放(Submarine Groundwater Discharge,SGD)作为陆海交互作用的重要过程,是红树林碳横向输送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于2017年4月在福建省云霄县漳江口红树林潮沟处进行为期24 h的时间序列观测,并采集了河流(漳江)、孔隙水和生活污水样品,进行了镭(Ra)同位素、溶解无机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总碱度(Total Alkalinity,TA)、pH、流速的测定,量化了红树林溶解碳的横向输送(包括孔隙水输送和地表水输送)通量。结果表明,表层水体中DIC浓度与Ra活度(SGD示踪剂)呈正相关关系,孔隙水是潮沟DIC的重要来源,高于河流输入和污水排放。基于Ra质量平衡模型和潮动力模型估算的孔隙水交换速率为(0.2±0.1)m/d。红树林通过孔隙水交换输送至潮沟的单位红树林面积的DIC、TA、溶解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和游离CO_(2)的通量分别为1013、1008、332和52 mmol/(m2·d);潮沟水体在潮汐作用下横向输送至河口的单位河道面积的DIC、TA、DOC和游离CO_(2)的通量分别是1136、1349、131和170 mmol/(m2·d),溶解碳主要以DIC的形式输出(占比82%)。漳江口红树林通过孔隙水向潮沟输送的溶解碳通量(3.9×104 mol/d)贡献了潮沟地表水横向输送DIC通量的89%,占红树林植被固碳量的23%,与漳江口红树林沉积物的碳埋藏量(3.2×104 mol/d)相当,是海岸带蓝碳收支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下水排放 镭同位素 红树林 碳通量 漳江口
下载PDF
生物标志物梯烷脂指示胶州湾厌氧氨氧化活动 被引量:1
11
作者 史明炜 肖晓彤 +3 位作者 刘珂 李莉 王玉珏 赵美训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58-71,共14页
厌氧氨氧化是重要的氮脱除途径,对海洋中的氮循环,尤其是人类活动影响下海湾的氮循环起重要作用。梯烷脂作为厌氧氨氧化的生物标志物,能指示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厌氧氨氧化活动,但其在海湾环境中的来源以及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响应尚未明确。... 厌氧氨氧化是重要的氮脱除途径,对海洋中的氮循环,尤其是人类活动影响下海湾的氮循环起重要作用。梯烷脂作为厌氧氨氧化的生物标志物,能指示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厌氧氨氧化活动,但其在海湾环境中的来源以及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响应尚未明确。本文对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典型海湾——山东半岛的胶州湾海域进行研究,通过分析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梯烷脂及其他有机质指标,来研究海湾中有机质及厌氧氨氧化菌的来源及梯烷脂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研究显示厌氧氨氧化活动在胶州湾海域普遍存在。对总有机质参数(TOC,δ13C和TOC/TN)与有机质来源贡献指标(TMBR和BIT)的分析显示胶州湾海域表层沉积物有机质以海源为主(BIT指示为83%、TMBR指示为54%),但各有机质来源指标与海湾中梯烷脂含量无明显相关。对梯烷脂总量及不同种类梯烷脂占比的分析显示,梯烷脂主要来自夏季水体中的颗粒物,且在梯烷脂总量较高的区域,梯烷脂可能主要受河流输入及污水排放的影响。主成分分析显示海湾沉积物中梯烷脂与营养盐及溶解氧含量受相同因子所调控,表明梯烷脂可以在胶州湾指示人类活动对海水环境质量的影响。这也为沉积物中梯烷脂在海湾环境,乃至其他边缘海环境中对人类活动的指示作用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表层沉积物 厌氧氨氧化 生物标志物 梯烷脂
下载PDF
极地峡湾有机碳来源和埋藏研究进展
12
作者 万霞 张海龙 肖晓彤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3-83,共11页
峡湾是开阔海洋与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连接区域,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峡湾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正发生剧烈的变化。峡湾的特殊地形以及生物地球化学特性使其成为有机碳埋藏和储存的重要区域。研究表明,全球峡湾的平均有机碳累积速率高达... 峡湾是开阔海洋与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连接区域,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峡湾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正发生剧烈的变化。峡湾的特殊地形以及生物地球化学特性使其成为有机碳埋藏和储存的重要区域。研究表明,全球峡湾的平均有机碳累积速率高达54 gC·m^(−2)·a^(−1),有机碳埋藏量为18×10^(12) gC·a^(−1),约占全球海洋有机碳埋藏量的11%,有巨大的储碳潜力。极地峡湾由于存在冰川作用,其沉积有机碳的输入、迁移转化和埋藏呈现与温带峡湾不同的特征。极地峡湾湾内以及各峡湾之间的沉积有机碳来源、组成和累积、埋藏速率均存在空间差异,湾内表现为由峡湾前端向湾口方向的梯度变化;各峡湾之间表现为有冰川的峡湾比无冰川的峡湾有更高的碳累积速率;沉积有机碳组成差异受到淡水和海水输入的影响。厘清峡湾沉积有机碳的来源对认识峡湾有机碳埋藏至关重要,通过测定总有机碳及单体化合物放射性碳同位素可实现对不同来源有机碳的定量估算。全球变暖使冰川快速消融,导致极地峡湾表现出不同的有机碳累积或埋藏特征,而在全球碳循环中,极地峡湾捕获和埋藏有机碳的能力是否能适应全球气候变化变得愈发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峡湾 沉积物 14C 有机碳埋藏 气候变化
下载PDF
甾醇类单体化合物纯化分析技术及其同位素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莉 于蒙 赵美训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23-1231,共9页
甾醇类化合物作为一类来源明确的生物标志物,其碳氢同位素分析技术是古环境研究中很有价值的工具。甾醇的氢同位素值具有重建古水文环境和古海洋盐度的潜力,成为古气候研究中最佳的氢同位素分析目标物。利用气相色谱—稳定同位素比质谱... 甾醇类化合物作为一类来源明确的生物标志物,其碳氢同位素分析技术是古环境研究中很有价值的工具。甾醇的氢同位素值具有重建古水文环境和古海洋盐度的潜力,成为古气候研究中最佳的氢同位素分析目标物。利用气相色谱—稳定同位素比质谱仪获得高精度的同位素值需要目标分析物和邻近化合物之间有较高的分离度,即能排除邻近峰的影响。然而自然环境样品中的甾醇类化合物难以纯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甾醇单体同位素在古环境研究中的广泛应用。通过总结几种不断改进的制备液相色谱纯化制备甾醇类单体化合物的方法,综合介绍了甾醇类单体化合物纯化分析技术及其同位素应用的研究现状。在实验室成功分离甲藻甾醇和菜子甾醇的基础上,拟通过将我国边缘海沉积物中的甾醇单体化合物分离、纯化和富集,使其能够满足稳定氢同位素和碳同位素的测定要求,为我国边缘海环境参数重建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甾醇 生物标志物 单体同位素分析 制备液相色谱
原文传递
人类活动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进展
14
作者 王子豪 徐鑫溢 +7 位作者 陈庆锋 李昆 颜菲菲 辛宇 纪林卉 李岱珈 冉俊豪 徐小亚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0-326,共17页
二氧化碳(CO_(2))和甲烷(CH_(4))是两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全球大气CO_(2)和CH_(4)浓度已达80万年来新高。滨海湿地具有极大的碳捕获和埋藏潜力,被认为是地球上重要的“蓝色碳汇”,同时,滨海湿地也是大气中CO_(2)和CH_(4)的重要自然来源。... 二氧化碳(CO_(2))和甲烷(CH_(4))是两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全球大气CO_(2)和CH_(4)浓度已达80万年来新高。滨海湿地具有极大的碳捕获和埋藏潜力,被认为是地球上重要的“蓝色碳汇”,同时,滨海湿地也是大气中CO_(2)和CH_(4)的重要自然来源。黄河三角洲湿地作为中国受强烈海陆相互作用的重要湿地生态系统之一,为湿地碳排放研究提供了理想场所,其碳排放过程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是当前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利用CiteSpace软件,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已发表的2013—2023年的相关文章作为数据源,总结了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碳排放过程对不同人类活动(盐渍化、过度施肥、重金属输入和微塑料污染)的响应特征与机制的研究前沿和最新研究进展。结果表明,不同人类活动对滨海湿地碳排放均具有重要影响,其中,盐渍化与过量氮输入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碳排放的影响十分显著,重金属与微塑料污染的潜在影响也不容忽视。提出了滨海湿地碳排放的未来研究方向,为黄河三角洲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温室气体减排以及推进中国碳中和事业提供了微生物生态学视角和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湿地 碳循环 CO_(2) CH_(4) 人类活动 环境问题
原文传递
前置渗氧对TC4钛合金低温等离子复合渗层微观结构和耐磨损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海峰 张志明 +5 位作者 牛云松 杨延格 董志宏 朱圣龙 于良民 王福会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355-1364,共10页
针对钛合金硬度低、耐磨性差的缺点,提出了一种由渗氧和氧氮共渗两个过程组成的低温等离子复合渗工艺,并着重研究了前置渗氧对钛合金表面微观结构、物相组成及耐磨性能的影响。利用SEM、TEM、XRD等手段对复合渗层的微观结构和相组成进... 针对钛合金硬度低、耐磨性差的缺点,提出了一种由渗氧和氧氮共渗两个过程组成的低温等离子复合渗工艺,并着重研究了前置渗氧对钛合金表面微观结构、物相组成及耐磨性能的影响。利用SEM、TEM、XRD等手段对复合渗层的微观结构和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等离子复合渗处理的钛合金样品渗层主要由化合物层和扩散层组成,物相为金红石型TiO_(2)和氮化物TiN_(0.26)。采用显微硬度计、纳米压痕仪和往复式摩擦试验机对渗层的显微硬度和摩擦磨损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与传统等离子渗氮相比,等离子复合渗处理可增加渗层的厚度,显著提高钛合金的硬度和弹性模量,大幅改善钛合金的耐磨损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合金 等离子渗氮 硬度 等离子渗氧 耐磨
原文传递
秋、冬季渤海溶解N_(2)O的分布和通量及其影响因素
16
作者 王雲仟 罗畅 +2 位作者 宋国栋 刘素美 张桂玲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12,共9页
通过2019年10月和12月对渤海海域进行的调查及样品采集,分析溶解N_(2)O的分布和影响因素,并估算其海-气交换通量。结果表明:秋季表层海水溶解N_(2)O浓度为(8.2±0.5)nmol/L,饱和度为(97.5±4.7)%;冬季浓度为(11.0±0.8)nmol... 通过2019年10月和12月对渤海海域进行的调查及样品采集,分析溶解N_(2)O的分布和影响因素,并估算其海-气交换通量。结果表明:秋季表层海水溶解N_(2)O浓度为(8.2±0.5)nmol/L,饱和度为(97.5±4.7)%;冬季浓度为(11.0±0.8)nmol/L,饱和度为(93.8±4.5)%。渤海表层海水溶解N_(2)O浓度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冬季浓度高于秋季,且高值区均集中在黄河口以及莱州湾附近。秋季渤海溶解N_(2)O处于接近饱和状态,冬季则处于不饱和状态。温度、陆源淡水输入以及沉积物-水界面交换对渤海溶解N_(2)O的分布有重要影响。2019年10月和12月黄河向渤海输入N_(2)O的量分别约为4.2×10^(4)mol和1.1×10^(4)mol,是渤海N_(2)O的重要来源,而秋、冬季渤海底层的沉积物既可能是渤海水体N_(2)O的源,也可能是其汇。秋季和冬季渤海N_(2)O海-气交换通量分别为(-0.3±0.7)μmol/(m^(2)·d)和(-1.1±1.6)μmol/(m^(2)·d),与其他已报道海域相比,渤海N_(2)O的海-气交换通量较低。初步估算秋季和冬季两季节渤海从大气吸收N_(2)O的量为4.41×10^(-4)Tg,是大气N_(2)O的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氧化亚氮 海-气交换通量 河流输入 沉积物-水界面交换
原文传递
北冰洋海冰重建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海龙 肖晓彤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13-823,共11页
近几十年来,伴随着全球变暖和大气中CO2的增加,北极海冰的范围和厚度都显著衰减。数值模拟预测在未来20~50年,北冰洋中心海盆在夏季将可能成为无冰区。研究北冰洋海冰历史演变的沉积记录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现代海冰减少的控制机制并对预... 近几十年来,伴随着全球变暖和大气中CO2的增加,北极海冰的范围和厚度都显著衰减。数值模拟预测在未来20~50年,北冰洋中心海盆在夏季将可能成为无冰区。研究北冰洋海冰历史演变的沉积记录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现代海冰减少的控制机制并对预测未来变化趋势提供依据。文章回顾了北冰洋古海冰的重建方法,主要包括指标重建和数值模拟。用于重建古海冰的传统指标有IRD(Ice-Rafted Debris,冰筏碎屑)、微体生物化石以及地球化学指标等,北冰洋IRD和微体生物化石的记录表明北冰洋的海冰出现于大约47.5 Ma,永久性海冰出现于大约14 Ma,是北冰洋古海冰研究的重要发现。但是传统指标是间接指示海冰的变化且不能量化海冰,限制了北冰洋海冰历史演变的研究。近十几年来,海冰的直接指标IP25(Ice Proxy with 25 carbon atoms)的发展,是北极海冰历史演变研究从定性到定量的里程碑,通过与海冰数值模拟结合,首次验证了氧同位素6期北冰洋在陆架边缘存在冰间湖(Polynya)。近年来,最新的气候模式结果显示中全新世北极海冰变化可以影响中低纬度及北半球气候。未来研究中,北冰洋多指标沉积记录与数值模拟研究结合,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海冰变化的控制机制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冰洋 海冰 气候变化 沉积记录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南海Formosa冷泉区沉积物微生物多样性与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孙瑜 牛明杨 +2 位作者 刘俏 庄光超 王风平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001-2020,共20页
【目的】当前对全球冷泉生态系统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显示,冷泉生态系统中主要微生物类群为参与甲烷代谢的微生物,它们的分布差异与所处冷泉区生物地球化学环境密切相关。但在冷泉区内也存在环境因子截然不同的生境,尚缺乏比较冷泉区内小... 【目的】当前对全球冷泉生态系统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显示,冷泉生态系统中主要微生物类群为参与甲烷代谢的微生物,它们的分布差异与所处冷泉区生物地球化学环境密切相关。但在冷泉区内也存在环境因子截然不同的生境,尚缺乏比较冷泉区内小尺度生境间微生物多样性和分布规律的研究。本研究旨在分析南海Formosa冷泉区内不同生境间微生物多样性差异,完善和理解不同环境因子对冷泉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对采集自南海Formosa冷泉区不同生境(黑色菌席区、白色菌席区和碳酸盐岩区)沉积物样本中古菌和细菌16S rRNA基因进行测序,结合环境因子,比较微生物多样性差异,分析环境因子对微生物分布的影响。【结果】发现在Formosa冷泉内的不同生境中,甲烷厌氧氧化古菌(anaerobic methanotrophic archaea,ANME)是主要古菌类群,占古菌总体相对丰度超过70%;在菌席区ANME-1b和ANME-2a/b是主要ANME亚群,碳酸盐岩区则是ANME-1b。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reducing bacteria,SRB)和硫氧化菌(sulfur-oxidizing bacteria,SOB)是冷泉各生境内细菌的最主要类群,二者均占细菌总体相对丰度的20%以上,其中Desulfosarcinaceae占SRB的50%以上,Sulfurovaceae和Sulfurimonadaceae共占SOB的90%以上;其他占细菌类群超过10%的还有Gammaproteobacteria和Chloroflexi。通过对甲烷代谢保守功能基因mcrA(methyl coenzyme-M reductase alpha subunit)、硫酸盐还原保守基因dsrA(dissimilatory sulfite reductase alpha subunit)的定量PCR结果发现mcr A基因拷贝数为109–1010 copies/g(湿重),dsrA基因拷贝数为108–109 copies/g(湿重),均高于非冷泉对照区沉积物1–2个数量级。群落分析结果显示冷泉区不同生境间的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且多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不同生境中微生物多样性和分布与甲烷、硫化氢、硫酸盐以及溶解性无机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浓度显著相关。【结论】本研究通过对冷泉区内菌席区和碳酸盐岩区异质性生境的微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发现主要的微生物类群均为参与甲烷(厌氧甲烷氧化)和硫(硫酸盐还原、硫氧化)代谢的微生物,但不同生境中微生物多样性和分布差异明显,主要受控于甲烷、硫酸盐、硫化氢和DIC等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泉 沉积物 生境差异 微生物多样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