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省热带牧草病害调查及病原菌初步鉴定 被引量:4
1
作者 郑丽 易小平 +4 位作者 文衍堂 李志阳 李静 何华玄 覃新导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67-973,共7页
通过对海南省14种热带牧草病害的田间调查,结果显示,常发生的病害有叶斑病、花/果/茎腐病、枝枯病等,病害类型有39种。分离鉴定的结果表明,真菌性病害32种,细菌性病害1种,根结线虫引起的病害1种,病毒类病害3种,植原体病害1种,寄生性藻... 通过对海南省14种热带牧草病害的田间调查,结果显示,常发生的病害有叶斑病、花/果/茎腐病、枝枯病等,病害类型有39种。分离鉴定的结果表明,真菌性病害32种,细菌性病害1种,根结线虫引起的病害1种,病毒类病害3种,植原体病害1种,寄生性藻类病害1种。初步查明海南省主要热带牧草病害的种类和为害状况,其中柱花草为害最为严重的病害为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王草则以瘟病[Pyricularia grisea(Cke.)Sacc]发生最为严重,其他牧草以叶斑病为害居多,为害水平中等至轻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省 热带牧草 病害调查 病原菌
下载PDF
油棕苗期叶斑病的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郑丽 杨兴玉 +6 位作者 谢昌平 李静 冯朝阳 曾宪海 田婉莹 沈会芳 覃新导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94-801,共8页
对采集于广东江门的油棕病叶进行了病原菌分离,通过形态学和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此病原菌为小孢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这是在我国属首次发现由小孢拟盘多毛孢菌引起油棕叶斑病。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菌... 对采集于广东江门的油棕病叶进行了病原菌分离,通过形态学和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此病原菌为小孢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这是在我国属首次发现由小孢拟盘多毛孢菌引起油棕叶斑病。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菌丝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8~30℃,p H为6.0~8.0;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30℃,p H为6.0~9.0。菌丝对碳源的利用效果最高为D-麦芽糖和可溶性淀粉;对氮源的利用效率以蛋白胨最高,明显优于其他氮源,而以可溶性淀粉、D-半乳糖、D-麦芽糖、葡萄糖为碳源,分生孢子的萌发率最高,分别为94.33%、90.00%、88.33%、89.67%,四者差异不显著;以蛋白胨和硝酸钾为氮源,分生孢子萌发率较高,分别为80.33%和74.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棕 叶斑病 小孢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锯叶棕苗期叶斑病菌(Calonectria pteridis)生物学特性及其对11种杀菌剂的毒力反应 被引量:4
3
作者 郑丽 杨威 +3 位作者 覃新导 田婉莹 李静 谢昌平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625-1631,共7页
对锯叶棕苗期叶斑病病原菌(Calonectria pteridis)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菌丝生长适宜温度范围为28~30℃,适宜生长pH范围为5.0~6.0;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8℃,最适pH为5.5。菌丝对碳源的利用效果由高到低依次... 对锯叶棕苗期叶斑病病原菌(Calonectria pteridis)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菌丝生长适宜温度范围为28~30℃,适宜生长pH范围为5.0~6.0;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8℃,最适pH为5.5。菌丝对碳源的利用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D-木糖、D-果糖、蔗糖、D-葡萄糖、D-山梨醇、D-乳糖、D-麦芽糖和肌醇;对氮源的利用效率以草酸铵最高,明显优于其他氮源,而分生孢子的萌发受不同碳、氮源的影响较小。在室内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1种杀菌剂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50%多菌灵和70%甲基托布津的EC50值最小,分别为0.486 4和2.958 9 mg/L;而80%代森锌和15%三唑酮的EC50值最大,分别为130.160 3和159.737 9 mg/L,抑菌效果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锯叶棕 叶斑病 生物学特性 杀菌剂筛选
下载PDF
油棕病害调查及叶部病害的病原真菌初步鉴定 被引量:1
4
作者 郑丽 沈会芳 +5 位作者 李静 何时雨 曾宪海 冯朝阳 覃新导 谢昌平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66-69,F0002,F0003,共6页
通过对海南省海口、儋州、文昌、陵水和定安以及广东省江门油棕病害的调查,结果表明,发生最为常见的病害为叶斑病,不同品种受害程度表现不同;发生严重时,可导致叶片30%以上枯死.对从热科院橡胶所引种到广东江门的12个油棕新品种田间叶... 通过对海南省海口、儋州、文昌、陵水和定安以及广东省江门油棕病害的调查,结果表明,发生最为常见的病害为叶斑病,不同品种受害程度表现不同;发生严重时,可导致叶片30%以上枯死.对从热科院橡胶所引种到广东江门的12个油棕新品种田间叶斑病的病害严重度进行调查,其危害等级为1~3级,分离纯化和初步鉴定结果表明,有6种病原物,分别为叶点霉属(Phyllosticta)、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链隔孢属(Alternaria)、拟茎点霉属(Phomopsis)、茎点霉属(Phoma)和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对6种病原物进行田间活体致病性测定,发现炭疽菌属和链隔孢属引起的病斑较小,致病力较弱,推测可能是腐生菌;叶点霉属、拟茎点霉属、茎点霉属和拟盘多毛孢属可同时侵染RYL31,其中叶点霉属还可侵染RYL14、RYL33,推测此病原物寄生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棕 病害调查 致病性测定 鉴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