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期间电离层参量的变化 被引量:5
1
作者 丁宗华 孙树计 +2 位作者 陈春 李娜 许正文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7-193,共7页
利用多个电离层垂测站的数据和IGS-TEC数据资料,结合日地空间环境指数,分析了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期间中国地区电离层参量(反射回波最低频率f_(min)及f_0f_2和TEC)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日食发生后f_(min)迅速降低,日食结束后f_(min)迅... 利用多个电离层垂测站的数据和IGS-TEC数据资料,结合日地空间环境指数,分析了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期间中国地区电离层参量(反射回波最低频率f_(min)及f_0f_2和TEC)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日食发生后f_(min)迅速降低,日食结束后f_(min)迅速恢复到正常水平;在食甚时刻附近,F_0f_2和TEC出现明显的降低,显示了明显的光食效应.日食结束后5~6 h,f_0f_2和TEC出现不同程度的正扰动,在驼峰区更明显;日食结束后9~10 h,f_0f_2和TEC出现较显著的负扰动.由于此次日食发生时伴随着中等强度的磁暴和低纬电场穿透等空间天气事件,给此次日食电离层效应的深入分析带来很大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全食 电离层 f(min)(反射回波最低频率) F0F2 TEC
下载PDF
昆明MF雷达及初步探测结果 被引量:6
2
作者 赵蕾 陈金松 +2 位作者 李娜 赵振维 吴健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7-33,共7页
MF雷达是中层大气风场及低电离层电子密度观测的重要手段.简要介绍了新建昆明MF雷达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及工作模式,并对观测结果进行初步分析.对2009年1月观测数据的分析表明,该月纬向风场最大可达80 m/s,经向风场则较小,一般不超过40... MF雷达是中层大气风场及低电离层电子密度观测的重要手段.简要介绍了新建昆明MF雷达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及工作模式,并对观测结果进行初步分析.对2009年1月观测数据的分析表明,该月纬向风场最大可达80 m/s,经向风场则较小,一般不超过40 m/s,且二者均呈现一定波动性.相应的LS谱及谐波拟合分析表明,周日潮汐是80~100 km高度大气风场的主要扰动成分,其振幅随高度改变,相位向下传播,且周日潮汐经向分量相位超前于纬向分量相位.此外,分析了MF雷达白天的电子密度观测结果,并与IRI2000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在变化趋势上有非常好的一致性,但雷达观测结果小于IRI2000给出的参考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频雷达 全相关分析 微分吸收试验
下载PDF
ITU-R P.434计算F_2层基本最高可用频率与实测值的比较 被引量:3
3
作者 班盼盼 黄昌理 +1 位作者 孙树计 刘玉梅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93-1197,共5页
利用我国2011年1月和7月10条斜测电路的F2层基本最高可用频率(MUF)月中值数据,与ITU-R P.434方法计算的F2层基本MUF进行了比较,分析了该方法在中国地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ITU-R P.434方法在中国地区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但在某些电路的个... 利用我国2011年1月和7月10条斜测电路的F2层基本最高可用频率(MUF)月中值数据,与ITU-R P.434方法计算的F2层基本MUF进行了比较,分析了该方法在中国地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ITU-R P.434方法在中国地区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但在某些电路的个别时段偏差较大。其中,1月份在中纬地区日出时段,该方法给出的基本MUF与月中值相比偏低20%~30%,在日落时段则偏高20%~30%;低纬地区夜间时段两者的相对偏差较大,最大值达到40%.7月份,该方法的结果与各条电路的实测结果基本一致,相对偏差在-10%~20%之间。上述结果对短波通信的选频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波通信 MUF 选频
下载PDF
昆明平流层-对流层雷达系统及初步探测结果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娜 陈金松 +1 位作者 许正文 赵振维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65-1170,共6页
基于昆明站(25.6°N,103.8°E)ST雷达近一年的风场观测结果给出了5~22.1km高度范围内风场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利用镜面反射方法和雷达回波功率数据估测了对流层顶的高度.结果显示:17 km是平均风特征发生变化的高度,即17 km以... 基于昆明站(25.6°N,103.8°E)ST雷达近一年的风场观测结果给出了5~22.1km高度范围内风场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利用镜面反射方法和雷达回波功率数据估测了对流层顶的高度.结果显示:17 km是平均风特征发生变化的高度,即17 km以下夏季为西向风和南向风,其他季节为东向风和北向风,而17 km以上纬向风几乎全年盛行东向风,经向风变化则更为复杂,且二者与HWM07模式结果的变化特征不完全一致.估测得到的昆明上空对流层顶高度范围是14~17.6 km,由此推测对流层中强烈的对流活动很可能是形成平均风场该特征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雷达 纬向风 经向风 对流层顶 HWM07
下载PDF
低仰角射线对电离层CT成像的影响分析
5
作者 赵海生 许正文 吴健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4-50,共7页
电离层层析成像(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是一个有限视角问题,水平射线的缺失造成CT结果垂直分辨率的严重下降.很多人直观地认为低仰角射线可以弥补水平射线的缺失,然而本文的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低仰角射线对CT结果的... 电离层层析成像(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是一个有限视角问题,水平射线的缺失造成CT结果垂直分辨率的严重下降.很多人直观地认为低仰角射线可以弥补水平射线的缺失,然而本文的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低仰角射线对CT结果的影响十分微小,其无法弥补水平射线缺失所带来的垂直分辨率的下降.模拟结果显示,增加低仰角射线前后CT反演结果几乎没有变化;而去掉680条低仰角射线和高仰角射线后,CT反演结果差别巨大;去掉680条低仰角射线的CT结果与模型吻合很好;去掉680条高仰角射线的CT反演结果失真严重,几乎无法恢复模型的扰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层析成像(CT) 低仰角射线 有限视角层析 水平射线 垂直分辨率
下载PDF
高纬极区电离层中离子声波谱线增强的解释
6
作者 薛昆 吴健 +1 位作者 徐彬 郭立新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9-34,共6页
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在顶部极光区电离层,利用EISCAT非相干散射雷达和Millstone Hill雷达可以观测到不对称、增强的离子声波谱线.考虑到低能H^+离子束沉降到背景电离层,以及电离层顶部O^+离子的外流事件,采用含有场向热流项的双麦克斯... 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在顶部极光区电离层,利用EISCAT非相干散射雷达和Millstone Hill雷达可以观测到不对称、增强的离子声波谱线.考虑到低能H^+离子束沉降到背景电离层,以及电离层顶部O^+离子的外流事件,采用含有场向热流项的双麦克斯韦分布描述H^+离子束的分布函数,进而基于离子-离子双流不稳定性理论来解释增强的离子声波谱线.场向热流的引入可以减小离子声波谱线的不对称现象,这样得到的结果更符合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声波谱线 离子-离子双流不稳定性 非相干散射雷达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