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长途汽车司机艾滋病预防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张彦 栾荣生 +2 位作者 李佳圆 刘起勇 王凌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70-674,共5页
目的 系统评价我国艾滋病预防干预对控制长途汽车司机高危性行为的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CBM光盘版(1978-2009)、CNKI(1980-2009)、VIP(1989-2009)以及MEDLINE (1950-2009)数据库发表的中国长途汽车司机艾滋病预防干预的文献,筛... 目的 系统评价我国艾滋病预防干预对控制长途汽车司机高危性行为的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CBM光盘版(1978-2009)、CNKI(1980-2009)、VIP(1989-2009)以及MEDLINE (1950-2009)数据库发表的中国长途汽车司机艾滋病预防干预的文献,筛选自身前后对照试验或包括自身前后对照试验的空白对照试验.参考Newcastle-Ottawa scale,结合自身前后对照研究的特点评估纳入研究偏倚风险,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13篇文献,纳入研究存在发生偏倚的高度风险,Meta分析结果显示:(1)知识指标1:纳入7个研究,干预后长途汽车司机的知识指标1高于干预前(RD=0.15,95%CI:0.04~0.26).(2)知识指标2:纳入10个研究,干预后长途汽车司机的知识指标2高于干预前(RD=0.24,95%CI:0.17~0.30).(3)行为指标:纳入6个研究,干预后长途汽车司机的行为指标高于干预前(RD=0.15,95%CI:0.10~0.19).结论 艾滋病预防干预对提高长途汽车司机的知识水平、促进其采取保护性性行为有一定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预防干预 长途汽车司机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河南油田新疆石油探区莱姆病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2
2
作者 孙恒松 田桢 +5 位作者 耿震 侯学霞 郝琴 蒋毅 吕冰 万康林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09-211,共3页
目的查明河南油田所属新疆石油探区人群莱姆病感染与发病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普查方法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IFAT)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血清抗莱姆病螺旋体抗体检测。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 目的查明河南油田所属新疆石油探区人群莱姆病感染与发病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普查方法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IFAT)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血清抗莱姆病螺旋体抗体检测。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血清学检查结果进行病例诊断。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分别进行了5次调查,共计7956人,检测到抗莱姆病螺旋体抗体(IgG/IgM)阳性者1037份,感染率为12.07%~14.07%,平均感染率为13.03%。不同职业人群中,莱姆病感染率以野外勘探开发组最高(16.36%),野外建设施工组次之(12.63%),后勤服务组最低(7.58%),3组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1,P<0.01)。感染者中年龄最小6岁,最大61岁,但不同年龄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1,P>0.1)。诊断为莱姆病者665例,患病率为8.36%。结论河南油田新疆石油探区人群存在莱姆病感染,并有莱姆病的发生和流行,应加强莱姆病的防治,以保护其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病学调查 河南油田 莱姆病 石油 新疆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荧光抗体法 血清学检查 X^2检验 统计学分析 感染率 发病情况 科学依据 防治工作 抗体检测 间接免疫 临床表现 职业人群 勘探开发 建设施工 后勤服务 螺旋体
下载PDF
El Tor型CTXΦ对O1群不同霍乱弧菌的转染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广文 闫梅英 +2 位作者 祁国明 高守一 阚飙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57-762,共6页
研究丝状噬菌体CTXΦ对O1群不同霍乱弧菌的水平转移效率及菌株的噬菌体免疫能力.利用带有氯霉素抗性基因遗传标记的CTXETΦ感染颗粒对O1群的4株不同霍乱弧菌进行体外和体内转染实验,根据氯霉素抗性筛选转染子,通过Southern Blot等方法... 研究丝状噬菌体CTXΦ对O1群不同霍乱弧菌的水平转移效率及菌株的噬菌体免疫能力.利用带有氯霉素抗性基因遗传标记的CTXETΦ感染颗粒对O1群的4株不同霍乱弧菌进行体外和体内转染实验,根据氯霉素抗性筛选转染子,通过Southern Blot等方法进行验证并判断CTXΦ基因组的存在形式,计算比较不同菌株的转染率,分析转染及噬菌体免疫机制.带有遗传标记的CTXETΦ对古典型霍乱弧菌1119的体内转染率高于体外;体内转染实验中,古典菌株1119的转染率远高于其它3株El Tor型霍乱弧菌;在El Tor型霍乱弧菌中,不含rstR基因的IEM101的转染率高于另外两株带有rstR基因的霍乱弧菌2~3个数量级.古典型霍乱弧菌比El Tor型菌株对CTXETΦ噬菌体颗粒更易感,TCP菌毛的表达和rstR基因介导的噬菌体免疫影响CTXΦ在霍乱弧菌中的水平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乱弧菌 CTXΦ 转染
下载PDF
几种肠道菌中细胞致死性肿胀毒素的检测及其细胞毒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卢珊 孙娜 +1 位作者 任志鸿 叶长芸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5期326-331,共6页
目的了解肠出血性大肠杆菌、非典型致泻性大肠杆菌、志贺菌及部分肠杆菌中CDT毒素基因存在情况及其细胞毒性。方法用PCR方法检测cdt基因,并将阳性菌株培养上清与HeLa细胞共同孵育检测细胞形态的改变,初步评价CDT毒素的表达及其细胞毒性... 目的了解肠出血性大肠杆菌、非典型致泻性大肠杆菌、志贺菌及部分肠杆菌中CDT毒素基因存在情况及其细胞毒性。方法用PCR方法检测cdt基因,并将阳性菌株培养上清与HeLa细胞共同孵育检测细胞形态的改变,初步评价CDT毒素的表达及其细胞毒性。结果在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NM中,cdt基因检出率为16.28%(7/43),其中3株为cdt-III型,其他4株为cdt-I型;携带HPI毒力岛的非典型致泻性大肠杆菌中cdt基因检出率为6.25%(5/80);在志贺菌中,cdt基因检出率为2.67%(4/150),非典型致泻性大肠杆菌和志贺菌检出的cdt基因全部为cdt-I型。而在O157∶H7大肠杆菌、枸橼酸杆菌和沙门菌未检出cdt基因。所有cdt基因阳性菌株均使HeLa细胞出现典型的细胞肿胀变化,效应滴度介于1∶2到1∶16之间。结论CDT毒素只在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NM、携带HPI毒力岛的非典型致泻性大肠杆菌和志贺菌中检出,且检出率均比国外同类菌株低,其存在是否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及其细胞毒性机制尚须进一步研究予以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致死性肿胀毒素 大肠杆菌 志贺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