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荆州采油厂注水系统适应性分析
1
作者 代金熔 《科技视界》 2017年第13期202-202,共1页
通过对荆州采油厂注水系统调查,分析了目前厂注水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对下步工作提出指导性建议。
关键词 管网 措施 换封 地面改造 井筒管理
下载PDF
江汉油田矿区广华寺组地热资源评价
2
作者 孙彭光 汪新伟 +3 位作者 隋少强 毛翔 祁久红 朱咸涛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3期25-28,37,共5页
以潜江凹陷广华寺组热储层为研究对象。根据中石化最新勘探成果和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积累的大量基础资料,结合区域地质构造条件,通过精细构造解释,查明研究区新近系广华寺组呈现“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特征;运用属性分析和井震结合,... 以潜江凹陷广华寺组热储层为研究对象。根据中石化最新勘探成果和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积累的大量基础资料,结合区域地质构造条件,通过精细构造解释,查明研究区新近系广华寺组呈现“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特征;运用属性分析和井震结合,确定热储层以辫状河沉积砂体为主,其砂岩沉积具有洼陷区较厚、边缘凸起区薄的特点,砂岩含水层具有埋藏较浅、分布面积较广、热储厚度稳定的特点。按钻孔测温及水分析资料分析结果,潜江凹陷现今地温梯度为2.8~3.9℃hm,平均为3.36℃hm。运用热储法计算得到的研究区可采地热资源量为18.94×106GJ,约合0.67×10^8t标准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江凹陷 广华寺组 热储层 地热资源量
下载PDF
荆西油田高含水期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3
作者 孙彭光 祁久红 +1 位作者 宋光超 龙桂英 《江汉石油科技》 2012年第3期28-34,共7页
历经几十年的开发,中国东部大部分油田已相继进入高含水或特高含水期。与中低含水开发阶段相比,高含水期油藏具有采油速度低、耗水量大、剩余油更加分散、措施效果变差、开发经济效益下降等开发特点,且地下仍有大量原油地质储量未被... 历经几十年的开发,中国东部大部分油田已相继进入高含水或特高含水期。与中低含水开发阶段相比,高含水期油藏具有采油速度低、耗水量大、剩余油更加分散、措施效果变差、开发经济效益下降等开发特点,且地下仍有大量原油地质储量未被采出来。为了弄清荆西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的地下展布,高效开发油藏,获取较高的采收率和经济效益,结合油田动静态资料,建立精细地质模型;根据生产历史资料建立动态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建立油藏数值模拟模型,进行三维两相油藏数值模拟计算,得到单井、全区的日产油、含水的拟合曲线,根据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图,分析了剩余油分布规律和油藏开发潜力,对荆西油田进行了调整方案设计和调整后的效果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西油田 高含水期 数值模拟 剩余油分布 开发方案
下载PDF
八面河油田北二区细分层开发研究
4
作者 曹平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3年第2期9-11,共3页
针对八面河油田中高渗厚层油藏层内出力不均的问题,采用层内剩余油分布有差异和夹层在电性上能够有效划分为精细划分标准,以剩余油监测结果为依据,结合夹层分布情况,选取岩性、电性特征较为明显的井为标准井进行砂岩细分。根据剩余油监... 针对八面河油田中高渗厚层油藏层内出力不均的问题,采用层内剩余油分布有差异和夹层在电性上能够有效划分为精细划分标准,以剩余油监测结果为依据,结合夹层分布情况,选取岩性、电性特征较为明显的井为标准井进行砂岩细分。根据剩余油监测曲线中的夹层显示,以基线与监测曲线重合程度为依据,制定夹层的封堵性标准,进行有效夹层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层 剩余油监测 夹层 封堵性 精细划分 细分层开发
下载PDF
基于Winland R35岩石物理分类的碳酸盐岩储层渗透率评价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赵冰 黄雨阳 +1 位作者 张占松 张超谟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2020年第5期643-650,共8页
中东地区H油田M组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造成利用孔渗拟合关系计算渗透率相关性较差。为准确评价研究区储层渗透率,采用Winland R35岩石物理分类方法,对储层分类别建立相应的孔渗回归模型。为了使用分类的渗透率计算模型... 中东地区H油田M组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造成利用孔渗拟合关系计算渗透率相关性较差。为准确评价研究区储层渗透率,采用Winland R35岩石物理分类方法,对储层分类别建立相应的孔渗回归模型。为了使用分类的渗透率计算模型,需要测井资料对Winland R35进行全井段评价,为此选择表征孔隙结构特征的压汞参数Swanson作为桥梁。利用研究区的岩心Swanson值与密度测井和声波测井之间较好的相关性获取连续的Swanson值,进而对储层Winland R35值做出评价,同时也避免了没有核磁资料来评价储层孔隙结构参数的缺陷。应用结果表明:利用常规测井得到的Winland R35值,可以对研究区储层类别进行连续准确划分,与分类前的孔渗回归模型相比,Winland R35岩石物理分类的渗透率计算结果与岩心渗透率吻合度更高,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与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岩石物理分类 渗透率 常规测井 Swanson参数
下载PDF
新近系馆陶组疏松砂岩地热井防砂技术对策研究
6
作者 孙彭光 宋洪庆 +3 位作者 祁久红 王九龙 许振华 袁明叶 《科学技术创新》 2019年第6期12-14,共3页
本文采用岩石力学方法,建立渤海湾盆地新近系馆陶组砂岩储层出砂流固耦合数学模型,研究了地层压力以及温度对储层出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地层压力的增加,出砂临界压力逐渐增加,根据现场实际地层压力,优化出了生产压差控制在4MPa... 本文采用岩石力学方法,建立渤海湾盆地新近系馆陶组砂岩储层出砂流固耦合数学模型,研究了地层压力以及温度对储层出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地层压力的增加,出砂临界压力逐渐增加,根据现场实际地层压力,优化出了生产压差控制在4MPa以下;另外对比现场开发数据可得,当地层温度保持在50-65℃条件下,出砂临界压差介于0.8~1.1MPa,能够实现满足产量要求的基础上出砂量较少。通过对上述因素的分析最终得出最优生产参数。在河北辛集地热田现场的应用实例表明,该模型预测结果与现场工程实践中已有的地热井出砂经验预测模型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田 疏松砂岩 流固耦合 出砂临界压差 温度
下载PDF
精细构造解释在沙市地区中的应用
7
作者 宋光超 雷海飞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2年第5期1-4,共4页
沙市地区构造复杂,断层复杂,属于典型的断背斜油气藏,因此,准确确定断层及其次生断层的位置至关重要。在新一轮地震资料采集的基础上,应用各种地震解释技术对构造进行精细解释,并对研究区内断层进行了重新组合,取得了新的认识以及很好... 沙市地区构造复杂,断层复杂,属于典型的断背斜油气藏,因此,准确确定断层及其次生断层的位置至关重要。在新一轮地震资料采集的基础上,应用各种地震解释技术对构造进行精细解释,并对研究区内断层进行了重新组合,取得了新的认识以及很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解释 地震地质结合 构造演化 构造特点
下载PDF
江陵凹陷油气输导体系及其控藏作用
8
作者 宋光超 雷海飞 唐玮 《江汉石油科技》 2013年第3期13-16,共4页
油气输导体系研究是油气藏成藏机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采取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思路,综合应用录井、测井、地震、分析测试资料,识别江汉盆地江陵凹陷油气运移范围和路径,指出了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分析了江陵凹陷输导体系的特... 油气输导体系研究是油气藏成藏机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采取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思路,综合应用录井、测井、地震、分析测试资料,识别江汉盆地江陵凹陷油气运移范围和路径,指出了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分析了江陵凹陷输导体系的特征及其控藏作用。综合研究表明,江陵凹陷中的砂体和断层是油气运移优势通道,以连通砂体为主要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形成于距烃源层较近或相邻的层位;而以断层为垂向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多在断层带附近多层叠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输导体系 优势通道 油气成藏 江陵凹陷
下载PDF
储层精细研究在特高含水老区综合调整中的应用
9
作者 唐红菊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4年第3期21-23,26,共4页
针对特高含水期老区油田水驱效果差,剩余油分布零散复杂,应用常规的措施及其调整方法提高采收率难度大的问题,以八面河油田面14区北块为例,从沉积微相研究入手,在储层精细研究的基础上,明确该区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地质因素及其分布规律,... 针对特高含水期老区油田水驱效果差,剩余油分布零散复杂,应用常规的措施及其调整方法提高采收率难度大的问题,以八面河油田面14区北块为例,从沉积微相研究入手,在储层精细研究的基础上,明确该区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地质因素及其分布规律,进而制定出适合面14区的改善水驱开发技术对策。通过相应的调整治理,采油速度、水驱控制程度、采收率明显提高,开发效果明显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精细研究 储层非均质性 沉积微相 细分层系 流动单元
下载PDF
效益考核方式下内部经济责任制考核的几点思考
10
作者 冯少华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5年第2期101-103,共3页
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在油田实施了很多年,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调动企业生产经营积极性上,起到了很大作用。传统的经济责任制财务指标和目前的经济责任制考核在考核的方式、角度和兑现方式上不同。要加强效益指标考核,建设不设原油产量... 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在油田实施了很多年,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调动企业生产经营积极性上,起到了很大作用。传统的经济责任制财务指标和目前的经济责任制考核在考核的方式、角度和兑现方式上不同。要加强效益指标考核,建设不设原油产量硬性指标任务;不分预算外调整因素,实现完全的利润考核;不分增量存量利润,实现投资成本一体化利润的绝对考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部经济责任制 效益考核 财务指标 经济效益
下载PDF
全面预算的“三常”管理
11
作者 冯少华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4年第6期101-103,共3页
油田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各种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方式,是油田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金额比例、费用要素和金额比重将全面预算划分为"三常"管理。日常管理指全面预算的基础工作和预算之内的费用;异常管理指对超出预算... 油田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各种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方式,是油田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金额比例、费用要素和金额比重将全面预算划分为"三常"管理。日常管理指全面预算的基础工作和预算之内的费用;异常管理指对超出预算的费用管理;非常管理指对无预算的费用管理。要进一步加强全面预算的"三常"管理,必须说日常、重异常、抓非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预算管理 日常管理 异常管理 非常管理
下载PDF
江陵凹陷沙市背斜新沟嘴组下段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12
作者 唐玮 《石化技术》 CAS 2019年第4期138-139,共2页
沙市背斜的油藏最早开始于荆沙晚期,最晚充注期为荆河镇末期。而荆河镇末期沙市背斜受构造运动影响原有结构遭受破坏,油藏被破坏且分布零散,需要总结沙市背斜的油气特点,指出下步勘探的方向。
关键词 沙市背斜 断层 破坏
下载PDF
多措并举提升注采效率与降低系统能耗探索
13
作者 邱宇 徐小梦 +2 位作者 宋华 代金熔 桂晓芳 《中国设备工程》 2021年第S01期30-32,共3页
随着油藏开发阶段不断深入,原油开采成本逐步提高,生产能耗对企业效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提效降耗工作成为企业创效的重要手段。在注采系统中,影响系统效率的因素有很多,本文通过鱼骨图、因果图及ABC分类法找出主要影响因素,针对各类... 随着油藏开发阶段不断深入,原油开采成本逐步提高,生产能耗对企业效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提效降耗工作成为企业创效的重要手段。在注采系统中,影响系统效率的因素有很多,本文通过鱼骨图、因果图及ABC分类法找出主要影响因素,针对各类主要矛盾以理论研究为主体,与实际效果评价结合的方式进行优化,有效提升注采效率,降低系统能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采效率 系统能耗 参数优化 提效降耗
下载PDF
探析财务管理在新时代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14
作者 夏耘 《营销界(理论与实践)》 2019年第11期156-156,共1页
为了最大限度发挥财务管理在新时代企业管理中的价值,促进企业业财融合,在剖析财务管理职能的基础上,探讨分析了财务管理在新时代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值得同行借鉴,有助于加深业财融合的思考。
关键词 新时代 企业管理 财务管理 地位 作用 业财融合
下载PDF
荆西油田陵76区块开发后期综合调整研究
15
作者 龙桂英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4年第7期204-204,共1页
陵76区块经过十多年的开发,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注采矛盾突出,主力油层水淹严重,层间差异大。本文阐述了通过构造精细解释及小层精细对比,重新认识构造,并对区块油层重新划分,落实小层砂体,同时应用油藏数模和精细动态分析相结合... 陵76区块经过十多年的开发,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注采矛盾突出,主力油层水淹严重,层间差异大。本文阐述了通过构造精细解释及小层精细对比,重新认识构造,并对区块油层重新划分,落实小层砂体,同时应用油藏数模和精细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区块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根据各小层出力状况及平面、层间剩余油分布规律,对陵76区块细分开发层系,提出合理的调整方案,通过钻调整井、层系调整等措施完善注采井网,提高陵76区块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层精细对比 剩余油分布 调整
原文传递
江陵凹陷不同地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李梦茹 唐友军 +2 位作者 刘岩 胡辉 贺其川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240-1251,共12页
以江汉盆地江陵凹陷古近系新沟嘴组下段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地区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组成与分布特征的分析,结合油—油、油—源对比发现研究区原油全部显示出成熟原油的特征并且形成于水体较深,还原性相对较强的沉积环境。根据... 以江汉盆地江陵凹陷古近系新沟嘴组下段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地区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组成与分布特征的分析,结合油—油、油—源对比发现研究区原油全部显示出成熟原油的特征并且形成于水体较深,还原性相对较强的沉积环境。根据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之间的差异,将研究区原油分为2类:Ⅰ类原油来自于万城地区以及南部地区,此类原油升藿烷系列含量极低,成熟度高并且陆源有机质贡献少;Ⅱ类原油全部来自于荆州背斜带,成熟度低于Ⅰ类原油,存在部分陆源有机质贡献,升藿烷系列化合物存在一定丰度,并且位于荆州背斜带西北部原油成熟度要明显大于中部及东南部。油源对比结果显示,2类原油在不同区域可能存在不同层位的烃源岩贡献,万城地区X-Ⅲ层位和X-Ⅱ层位烃源岩为Ⅰ类原油主要的烃源岩,同时荆州背斜带北部X-Ⅱ层位烃源岩对其也存在一定贡献;Ⅱ类原油主要以荆州背斜带北部X-Ⅲ层位为主要的烃源岩,荆州背斜带北部X-Ⅱ层位也存在一定的贡献,并且分布于荆州背斜带的中部及东南部的Ⅱ_2类原油中可能还存在万城地区2个层位烃源岩的些许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陵凹陷 原油 地球化学 油源对比 古近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