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潜江凹陷王场油田油气成藏规律 被引量:4
1
作者 郭飞飞 张帆 +1 位作者 张武 唐文旭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2年第5期22-26,共5页
通过对潜江凹陷王场油田潜江组油藏的生烃潜力、沉积体系、储集条件、构造条件、温压条件、油气分布规律、油气生排烃史以及油气运聚史的研究,对油气成藏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研究区潜江组具有较好的成藏条件,其成藏主要受烃源岩展... 通过对潜江凹陷王场油田潜江组油藏的生烃潜力、沉积体系、储集条件、构造条件、温压条件、油气分布规律、油气生排烃史以及油气运聚史的研究,对油气成藏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研究区潜江组具有较好的成藏条件,其成藏主要受烃源岩展布、优质砂体、断层及背斜构造等因素的控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王场油田油气成藏模式:源内-混源-垂向-侧向多期运聚成藏。王场油田潜江组油藏紧邻生烃洼陷,油气主要分布于王场背斜,油气主成藏期与断层活动期相匹配,油气主要通过断层和砂体进行阶梯式运移,其中断层的侧向封堵性决定了油气的运移方式及成藏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模式 烃源岩 王场油田 潜江凹陷
下载PDF
川东南清虚洞组沉积特征及其对储层的控制 被引量:21
2
作者 刘建锋 彭军 +5 位作者 魏志红 宋志瑞 蒲洪果 熊超 罗曦 章新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39-246,共8页
早寒武世晚期,川东南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古地理面貌,清虚洞组普遍发育一套碳酸盐岩沉积,厚约200m,自下而上划分为清一段、清二段。综合沉积学、古构造及海平面变化等方面的证据认为,清虚洞组为碳酸盐缓坡沉积模式,发育内缓坡相和浅缓坡... 早寒武世晚期,川东南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古地理面貌,清虚洞组普遍发育一套碳酸盐岩沉积,厚约200m,自下而上划分为清一段、清二段。综合沉积学、古构造及海平面变化等方面的证据认为,清虚洞组为碳酸盐缓坡沉积模式,发育内缓坡相和浅缓坡相,进一步识别出潮坪、湖、浅滩及滩间海亚相,沉积相带大致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沉积作用对储层演化的控制,最有利于储层形成的沉积相带是内缓坡浅滩亚相,其次是内缓坡湖亚相和浅缓坡浅滩亚相,浅缓坡滩间海亚相最差。砂屑白云岩和粉晶白云岩的储集性能较好,泥晶灰岩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控制因素 寒武系 清虚洞组 川东南
下载PDF
塔中北斜坡走滑断裂断距对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张新超 孙赞东 +2 位作者 赵俊省 潘杨勇 吴美珍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17-1022,共6页
塔中北斜坡奥陶系碳酸盐岩的储层改造和油气分布,都受到走滑断裂的影响。由于区域内较大规模的走滑断裂均表现为北东向,水平断距较小,使得利用地震资料直接计算断距时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实际上,走滑断裂还普遍表现出北西向拉张特征,并... 塔中北斜坡奥陶系碳酸盐岩的储层改造和油气分布,都受到走滑断裂的影响。由于区域内较大规模的走滑断裂均表现为北东向,水平断距较小,使得利用地震资料直接计算断距时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实际上,走滑断裂还普遍表现出北西向拉张特征,并沿断裂走向形成了宽度不同的拉分区域。断裂多沿北东向平直延伸,表明这些拉分区域的宽度和高度主要是受局部应力作用而形成的。这些拉分区域的宽度和高度在三维地震资料中较容易识别。根据断裂的拉分特征,提出通过计算拉分区域的宽度和高度间接识别走滑断裂的断距的方法。断距计算结果符合走滑断裂发育的地质规律,断距较大处是走滑断裂活动性较强的区域,同时也是储层改造作用强烈和油气分布较好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中北斜坡 走滑断裂 断距 拉分区域 油气分布
下载PDF
潜江凹陷潜四下亚段油气运聚特征 被引量:3
4
作者 郭飞飞 常悦 +4 位作者 张本书 张帆 卢静 郑凯文 谭静娟 《断块油气田》 CAS 2012年第5期554-558,共5页
潜四下亚段是潜江凹陷重要的生储层系,基于地层埋藏史及热史的恢复,定量模拟了潜四下亚段油气的生、排、运、聚特征。结果表明:潜江凹陷现今热流值为40.20~47.99 mW/m2,古热流经历了3个演化阶段,即早期(45.0~41.0 Ma)快速升高阶段、中... 潜四下亚段是潜江凹陷重要的生储层系,基于地层埋藏史及热史的恢复,定量模拟了潜四下亚段油气的生、排、运、聚特征。结果表明:潜江凹陷现今热流值为40.20~47.99 mW/m2,古热流经历了3个演化阶段,即早期(45.0~41.0 Ma)快速升高阶段、中期(41.0~26.5 Ma)持续升高阶段和晚期(26.5~0 Ma)逐渐降低阶段;潜四下亚段烃源岩现今成熟度Ro为0.45%~1.58%,多数大于0.55%,其底部烃源岩进入生烃门限和达到生烃高峰的时间分别为41.0 Ma和29.0 Ma;潜四下亚段烃源岩的排烃期为33.6~26.5 Ma,26.5~0 Ma排烃量较少;潜江凹陷油气运移路径受流体势和古构造面的控制。潜江凹陷存在7个有利油气聚集区,其中以Ⅰ,Ⅱ,Ⅳ,Ⅶ最有利,主要是因为近源、储集性能好、油气运移动力强和运移距离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模拟 油气运聚 潜四下亚段 潜江凹陷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春光区块沙湾组原油芳烃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尹琴 严永新 +3 位作者 王勇 贾秀容 纪甜甜 马荣芳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8-144,共7页
为查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排子地区的油气来源,对春光区块中新统沙湾组40个原油样品进行GC-MS分析,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芳烃类生物标志物的分布和组成特征,并探讨了其地质地球化学意义。春光区块沙湾组原油中检测到了丰富的芳烃,为判断有... 为查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排子地区的油气来源,对春光区块中新统沙湾组40个原油样品进行GC-MS分析,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芳烃类生物标志物的分布和组成特征,并探讨了其地质地球化学意义。春光区块沙湾组原油中检测到了丰富的芳烃,为判断有机质成熟度、母质类型、油气充注和运移方向提供了依据。春光区块沙湾组原油处于成熟阶段,形成于陆相成油环境,其母质有一定高等植物输入的贡献,且不同类型原油的母质有所差异;根据五甲基萘指数与甲基二苯并噻吩指数比值,研究区沙湾组原油来源于西南和东南2个方向,轻质原油距离烃源区近,油源单一,而中质和重质油距离烃源区较远,中质油为混源油,重质油则为高度降解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春光区块 沙湾组 生物标志物 生物降解 芳烃 油气运移
下载PDF
南阳凹陷核三1段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
6
作者 郭飞飞 张帆 +2 位作者 王冶 卢靖 郑凯文 《河南科学》 2013年第7期1045-1047,共3页
综合应用钻井、地震等地质资料,以大量烃源岩样品地球化学分析为基础,从暗色泥岩分布、沉积环境、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烃源岩生烃史以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等方面对南阳凹陷核三1段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暗色... 综合应用钻井、地震等地质资料,以大量烃源岩样品地球化学分析为基础,从暗色泥岩分布、沉积环境、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烃源岩生烃史以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等方面对南阳凹陷核三1段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暗色泥岩发育,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I-II1型为主,有机质丰度高,整体为中等-好级别烃源岩;有效烃源岩现今大多处于低成熟-成熟演化阶段.单井生烃史模拟结果表明,核三1段底部烃源岩于核一段沉积早期开始生烃,于18 Ma左右开始进入大量生烃阶段,具有较高的生烃潜力.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结果表明,核三1段烃源岩沉积于半咸水-咸水,强还原-还原湖相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阳凹陷 烃源岩 地球化学 生烃史 生物标志化合物
下载PDF
利用声波速度计算南阳凹陷古近纪末地层抬升量 被引量:8
7
作者 王忠楠 柳广弟 +3 位作者 陈婉 杨雨然 郭飞飞 唐惠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4年第6期69-74,82,共7页
南阳凹陷廖庄组和核一段异常压力均不发育,声波速度主要受最大历史埋深影响.选取凹陷中心和凹陷边缘的典型井,利用廖庄组和核一段泥岩声波速度资料建立正常泥岩声波速度与深度的相关关系,并计算南阳凹陷古近纪末地层抬升量.结果表明:... 南阳凹陷廖庄组和核一段异常压力均不发育,声波速度主要受最大历史埋深影响.选取凹陷中心和凹陷边缘的典型井,利用廖庄组和核一段泥岩声波速度资料建立正常泥岩声波速度与深度的相关关系,并计算南阳凹陷古近纪末地层抬升量.结果表明:古近纪末地层抬升量为400~1 000 m;凹陷西部和南部地层抬升量较小,向凹陷北东方向地层抬升量逐渐增大,最大可达1000m.通过对抬升量平面分布的分析,认为魏岗—北马庄构造带地层的大规模抬升导致了异常低压的形成,地层抬升引起的减压增容效应和油气泵吸作用均可增大储层内油气的储存空间,形成低势区,从而促进油气在该区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近纪 油气成藏 声波速度 抬升量 南阳凹陷
下载PDF
识别岩性油藏薄储集层的谱分解技术 被引量:7
8
作者 田仁飞 杨春峰 +2 位作者 胡宇 杨振峰 李秋菊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60-366,共7页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超覆在石炭系之上的古近系,聚集丰富的岩性油藏资源,由于受石炭系强振幅的影响和地震资料分辨率的制约,常规的地震属性无法有效刻画储层的纵横向分布。针对此问题,利用改进的广义S变换的谱分解技术对地震资料进行...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超覆在石炭系之上的古近系,聚集丰富的岩性油藏资源,由于受石炭系强振幅的影响和地震资料分辨率的制约,常规的地震属性无法有效刻画储层的纵横向分布。针对此问题,利用改进的广义S变换的谱分解技术对地震资料进行时频分析,结合已有钻井、测井资料精细标定层位、录井显示和测井解释等综合分析,优选出70Hz的分频剖面识别该地区的岩性油藏薄储集层。储层预测结果与现有钻井资料都非常吻合。据此研究成果又部署了一口评价井,并获得了工业油流,进一步表明谱分解技术适合该地区古近系的油气储层预测,也可为其他地区类似的岩性油藏储层预测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油藏 薄储层识别 谱分解技术 广义S变换 准噶尔盆地
原文传递
伊宁凹陷构造沉降史与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祝建军 林水清 +4 位作者 张红军 张高源 应文玺 顾超 王琪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81-1187,共7页
利用伊宁凹陷多口钻/测井、模拟井及地震数据估算了侏罗纪末期地层剥蚀量,且在充分考虑多种因素基础上,应用回剥技术模拟分析了该区中二叠世以来构造沉降史。研究表明,伊宁凹陷中二叠世以来主要经历了3次快速沉降、2次缓慢沉降与2次区... 利用伊宁凹陷多口钻/测井、模拟井及地震数据估算了侏罗纪末期地层剥蚀量,且在充分考虑多种因素基础上,应用回剥技术模拟分析了该区中二叠世以来构造沉降史。研究表明,伊宁凹陷中二叠世以来主要经历了3次快速沉降、2次缓慢沉降与2次区域性快速抬升剥蚀的过程。其中,中二叠世—早三叠世为最大构造沉降期,沉降中心位于中央凹陷带霍城地区,海西期火山裂谷后热沉降作用是造成此次沉降的直接因素;早侏罗世与新近纪以后沉降次之,构造运动形成的差异性升降规律是这2次快速沉降的主要成因;侏罗纪末期—白垩纪早期为主要剥蚀抬升期,伊宁凹陷西部剥蚀强度远远大于东部地区,具有明显的东西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宁凹陷 古生代 沉降史 剥蚀厚度 陆内裂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