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油田采油酸化废水无害化处理技术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松 李杨 +1 位作者 庄志国 曹民伟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0-93,共4页
报道了采用碱处理-氧化/吸附-混凝法处理油田酸化废水的一种工艺方法。实验用酸化废水取自河南油田,由剩余酸及酸化返排液组成,其CODcr=4367mg/L,由70.4%无机物和29.6%有机物构成。实验研究中以CODcr去除率为考察指标,所得... 报道了采用碱处理-氧化/吸附-混凝法处理油田酸化废水的一种工艺方法。实验用酸化废水取自河南油田,由剩余酸及酸化返排液组成,其CODcr=4367mg/L,由70.4%无机物和29.6%有机物构成。实验研究中以CODcr去除率为考察指标,所得药剂适宜加量和工艺参数如下:在碱处理阶段,Ca(OH)2加量100g/L,使废水pH由1.0升至11.5,CODcr去除率45.8%;在氧化阶段,H2O2溶液加量3mL/L,镀铜铁屑加量4g/L,pH值3~4;在吸附阶段,活性炭加量10g/L,pH值4~5,搅拌时间60min。进一步通过正交设计实验,求得氧化/口及附阶段最佳工艺条件为:pH:45,H2O2溶液加量3mL/L,镀铜铁屑加量4g/L,活性炭加量10g/L,搅拌时间80min。碱处理后废水经此氧化/吸附处理后,CODcr为315mg/L,再加入2.5g/LPAC混凝处理后,pH=7.5,CODcr为115mg/L,去除率达97.4%;悬浮固体由原废水的624mg/L降至4mg/L,含油由1.41mg/L降至0.4mg/L,色度由110mg/L降至6mg/L.CI^-由47341mg/L降至198mg/L。处理后废水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表7参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化废水 污水处理 氧化 吸附 混凝 处理工艺 化学需氧量(COD) 外排污水
下载PDF
惠民凹陷江家店油田低序级断层精细解释及控藏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柄毅 曹爱锋 +3 位作者 马宝军 牛子凡 李庆安 甄鑫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4年第1期57-62,共6页
江家店油田地质构造复杂,内部断层十分发育,预示着其依旧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由于该区发育众多断距较小的低序级断层,且目前对低序级断层的识别和勘探研究程度较低,因此,需要对低序级断层的构造精细解释及其控藏作用进行研究。该区... 江家店油田地质构造复杂,内部断层十分发育,预示着其依旧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由于该区发育众多断距较小的低序级断层,且目前对低序级断层的识别和勘探研究程度较低,因此,需要对低序级断层的构造精细解释及其控藏作用进行研究。该区发育北东-南西向、近东西向以及南北向三组低序级断层,在二级、三级断层附近,低序级断层与主干断层以斜交式分布,远离二级、三级断层,低序级断层呈现不同方向分布。利用相干体切片方法能够识别出江家店油田低序级断层,通过对低序级断层的构造精细解释,进而分析该区成藏模式,主要有构造控制的层状油藏和构造-岩性油藏,此外有少量透镜体岩性油藏。低序级断层的精细解释及其控藏作用的研究对油气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家店油田 低序级断层 构造解释 控藏作用
下载PDF
微生物防蜡技术在双河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刘延坡 周传迅 +2 位作者 刘晓军 吴莉玲 王立振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14-216,共3页
简述了油井微生物防蜡原理.筛选出了可在无机盐存在下以固体石蜡为碳源生长的清防蜡菌种AD-4.菌液含菌>108个/mL.该菌液与9口油井的沉积蜡在65℃作用7天后,沉积蜡凝固点(27.5~55.0℃)下降1.5~8.5℃,菌液pH值由7.4降至6.2~6.8,表面张... 简述了油井微生物防蜡原理.筛选出了可在无机盐存在下以固体石蜡为碳源生长的清防蜡菌种AD-4.菌液含菌>108个/mL.该菌液与9口油井的沉积蜡在65℃作用7天后,沉积蜡凝固点(27.5~55.0℃)下降1.5~8.5℃,菌液pH值由7.4降至6.2~6.8,表面张力(71.0~76.1 mN/m)下降34.2%~49.3%.一口井的原油在60℃与菌液作用8天后,C25以上组分减少,轻组分增多,表明该菌为烃降解菌.在双河区3口井进行先导性试验,在安棚区8口井和下三门区6口井进行适应性试验,AD-4菌液和培养基从套管加入,确定加荆周期为30天,菌液初次加量为300~450 kg,逐次递减至维持量80~150 kg,井温较高时菌液加量较大.5口井生产数据表明加菌液后抽油泵负荷和电流减小,检泵周期延长.该清防蜡菌适用条件为:矿化度<1×104mg/L,含水30%~90%,油层温度<90℃.图1表3参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降解菌 清防蜡菌 菌种筛选 微生物/原油相互作用 清防蜡 油井 微生物采油 河南油田
下载PDF
双河油田高耗水条带影响因素及治理对策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刘博 张荣达 +2 位作者 张伊琳 卢云霞 汪婷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0年第6期96-102,共7页
中国东部油田长期注水开发,油藏高耗水条带发育,导致注水效率降低。为了明确高耗水条带发育的影响因素,以南阳双河北块为研究对象,分别分析了注入速度、渗透率级差、渗透率变异系数、地层系数四个因素对发育高耗水条带的影响,结合正交... 中国东部油田长期注水开发,油藏高耗水条带发育,导致注水效率降低。为了明确高耗水条带发育的影响因素,以南阳双河北块为研究对象,分别分析了注入速度、渗透率级差、渗透率变异系数、地层系数四个因素对发育高耗水条带的影响,结合正交实验比较四个因素的影响因素相对大小。研究得出渗透率高、注入速度小、渗透率变异系数和渗透率级差高,更容易发育高耗水条带并导致水驱开发效果变差;在地层系数、注入量一定的情况下,渗透率高,更容易发育高耗水条带。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渗透率变异系数对发育高耗水条带的影响最大,渗透率级差以及地层系数的影响次之,注入速度影响最小,为油田后期生产调整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耗水条带 数值模拟 正交实验 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PDF
DSQ多脉冲射孔技术在河南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军 袁结连 +4 位作者 毛鸿辉 袁伟 蔡如意 毛门丰 左静 《火工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3-56,共4页
为正确评价DSQ多脉冲射孔技术在河南油田的应用效果,2011年先后在采油一厂不同的区块实施了62井次射孔,并和与之相邻且油层物性非常相近的常规射孔井的射孔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DSQ多脉冲射孔技术突破了常规聚能弹的局限性,有效地增... 为正确评价DSQ多脉冲射孔技术在河南油田的应用效果,2011年先后在采油一厂不同的区块实施了62井次射孔,并和与之相邻且油层物性非常相近的常规射孔井的射孔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DSQ多脉冲射孔技术突破了常规聚能弹的局限性,有效地增加井筒近井地带的渗流能力,可显著提高低孔、低渗油藏的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SQ多脉冲射孔 油田 应用地层 效果评价
原文传递
双河油田高温油藏低度交联聚合物体系性能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李洪生 唐金星 +3 位作者 尤越 闫永芳 朱益锋 余庆中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8年第4期87-91,共5页
根据有机酚醛/聚合物交联体系的成胶反应机理,配制出低度交联聚合物体系(聚合物1 000~1 500 mg/L+交联剂100~150 mg/L),模拟双河油田95℃高温油藏条件,实验研究了低度交联聚合物体系的成胶性能和长期热稳定性、注入性、流动成胶性能和... 根据有机酚醛/聚合物交联体系的成胶反应机理,配制出低度交联聚合物体系(聚合物1 000~1 500 mg/L+交联剂100~150 mg/L),模拟双河油田95℃高温油藏条件,实验研究了低度交联聚合物体系的成胶性能和长期热稳定性、注入性、流动成胶性能和驱油效果,结果表明,低度交联聚合物体系驱油效果明显,改善剖面作用和驱油效果均优于聚合物驱,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层状非均质油藏的吸水剖面,从而能够较大幅度提高层状非均质油藏的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河油田 低度交联聚合物 成胶性能
下载PDF
高温优势菌生物膜法处理采油废水 被引量:5
7
作者 曹明伟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05年第1期47-49,共3页
利用环境生物技术,开发出高温优势菌生物膜法处理采油废水使其达标排放的处理技术。该技术具有工程投资低、处理效率高、运行管理简单等特点。利用该技术建设的河南油田双河联合站采油废水处理示范工程,生产运行稳定,外排水质达到国家... 利用环境生物技术,开发出高温优势菌生物膜法处理采油废水使其达标排放的处理技术。该技术具有工程投资低、处理效率高、运行管理简单等特点。利用该技术建设的河南油田双河联合站采油废水处理示范工程,生产运行稳定,外排水质达到国家排放一级标准,在国内石油系统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优势菌 生物膜法 采油废水 化学需氧量
下载PDF
赵凹油田泌304区下层系沉积微相精细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胡书奎 杨璐 +3 位作者 姚国平 武雅黎 纪善良 吴红松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5年第3期61-63,68,147,共5页
赵凹油田泌304区储层属于近源快速混杂堆积的水下扇沉积,扇体厚度大,横向岩性变化快,导致传统测井电性特征很不明显。砂砾岩体一般是多期发育、多次沉积形成的,其内部地质结构和油水关系十分复杂,油层分布研究难度大。运用传统沉积相研... 赵凹油田泌304区储层属于近源快速混杂堆积的水下扇沉积,扇体厚度大,横向岩性变化快,导致传统测井电性特征很不明显。砂砾岩体一般是多期发育、多次沉积形成的,其内部地质结构和油水关系十分复杂,油层分布研究难度大。运用传统沉积相研究方法,进行了单砂体刻画和精细沉积微相研究,结合动态生产资料及孔渗图对编绘的单砂层微相图做出修正,对同时期沉积的不同砂体在平面上的分布、连通关系及非均质性进行了精细刻画,并编绘了含油层平面图。成果现场应用后,解决了本区长期以来存在的注水方向不清、油井受效不明显、部分井含水高、采出程度低等生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凹油田 泌304区 砂砾岩体 沉积微相 油层分布
下载PDF
利用动态调整方法改善赵凹油田非均质油藏开发效果 被引量:1
9
作者 闫海霞 牟汉兵 +2 位作者 李志超 胡中欣 陈慧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5年第4期77-79,157,共4页
赵凹油田储层属于近物源陡坡型扇三角洲沉积体,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目前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地下剩余油分布更加复杂、隐蔽,挖潜难度大,需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在剩余油富集区注水井与采油井间建立有效的驱动压差,促进剩余油的合理流动... 赵凹油田储层属于近物源陡坡型扇三角洲沉积体,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目前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地下剩余油分布更加复杂、隐蔽,挖潜难度大,需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在剩余油富集区注水井与采油井间建立有效的驱动压差,促进剩余油的合理流动。通过实施合理动态调整,促进了液流转向,扩大了注水波及体积,提高了注水效率,单元开发形势明显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凹油田 非均质性油藏 油藏开发 动态调整
下载PDF
特高含水油田高耗水层带识别方法研究——以双河油田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远光 方越 +2 位作者 石璐 朱浩 韩吉璞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9年第4期65-68,共4页
受储层非均质性及长期注水开发的影响,特高含水油田高耗水层带发育,注水低效无效循环,不利于提高采收率且大大增加运行成本。为了准确识别出高耗水层带分布状况,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定量表征油藏不同位置的驱替倍数,先根据驱替倍数与采出... 受储层非均质性及长期注水开发的影响,特高含水油田高耗水层带发育,注水低效无效循环,不利于提高采收率且大大增加运行成本。为了准确识别出高耗水层带分布状况,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定量表征油藏不同位置的驱替倍数,先根据驱替倍数与采出程度、驱替倍数与含油饱和度的关系对驱替倍数进行分级评价,将驱替倍数大于50倍的区域界定为高耗水区,再根据数值模拟评判结果形成高耗水层带识别方法。该方法在双河油田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高耗水层带治理对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河油田 高耗水层带 驱替倍数 识别方法
下载PDF
双河油田聚合物驱后絮凝技术试验研究与评价 被引量:1
11
作者 石步乾 《油气田地面工程》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9-11,共3页
聚合物驱后地层仍残留大量聚合物(约占注入聚合物总量的70%~92%),而且还有约50%的原油残留地下未被采出。双河油田自2003年实施了利用地层残留聚合物提高采收率的絮凝技术试验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双河油田为例,利用现场条件对... 聚合物驱后地层仍残留大量聚合物(约占注入聚合物总量的70%~92%),而且还有约50%的原油残留地下未被采出。双河油田自2003年实施了利用地层残留聚合物提高采收率的絮凝技术试验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双河油田为例,利用现场条件对絮凝剂稳定化钠土(YG340-1)进行了试验研究,发现聚合物的存在使絮凝剂封堵作用得到进一步强化,而且聚合物质量浓度越高,絮凝剂的封堵作用越大;同时,通过对双河北断块S215井组施工效果分析可知,不仅S215水井压力有一定幅度的上升,层内、层间吸水剖面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而且随着絮凝剂的注入,S215井组油井原油产量下降和含水上升趋势也得到了扭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絮凝技术 试验 效果评价 双河油田
下载PDF
南阳凹陷魏岗油田储层沉积特征与油气分布规律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黎明 李小霞 +3 位作者 陈雪菲 张本书 伍学军 王金旗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8年第1期36-40,共5页
魏岗油田位于南阳凹陷东部,整体为鼻状构造,包含魏岗、官庄、杨坡区块,油气分布集中在魏岗鼻状构造轴线及杨坡地区。该区岩性油藏储层以细砂岩为主,物性较好。通过构造、沉积及成藏规律三个方面对该区含油气系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 魏岗油田位于南阳凹陷东部,整体为鼻状构造,包含魏岗、官庄、杨坡区块,油气分布集中在魏岗鼻状构造轴线及杨坡地区。该区岩性油藏储层以细砂岩为主,物性较好。通过构造、沉积及成藏规律三个方面对该区含油气系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油气聚集分布受构造和沉积共同控制:焦店三角洲控制西南部杨坡地区,金华–张店三角洲控制鼻状构造东部大部分地区,油气自生油中心向高部位运移至鼻状构造轴线附近圈闭内聚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阳凹陷 魏岗油田 储层特征 油气聚集 勘探潜力
下载PDF
双河油田V上层系高耗水条带识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康玲珍 李辉 +2 位作者 文红叶 赵永红 何卫林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7年第4期57-59,共3页
双河油田V上层系是后续水驱开发单元,处于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在低油价下,优化注采调整、改善油藏开发效果、提升开发效益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采用油藏工程法、水流统计分析法和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了高耗水条带,根据高含水条带的分布特点,... 双河油田V上层系是后续水驱开发单元,处于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在低油价下,优化注采调整、改善油藏开发效果、提升开发效益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采用油藏工程法、水流统计分析法和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了高耗水条带,根据高含水条带的分布特点,实施了主体区"控低效降无效"控减技术、上倾区"提产能促效益"技术,通过优化调整注采结构、实施降压开采、减少低效无效注水措施,明显提高了油藏开发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河油田v层系 高耗水条带 注采调整
下载PDF
下二门油田H3ⅢⅣ油组双源控制沉积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卢云霞 何德海 +2 位作者 刘博 杨磊 孙明明 《石化技术》 CAS 2020年第11期146-147,共2页
本文通过沉积微相的精细刻画,认清了油层砂体展布及沉积演化特征,识别了相控剩余油的潜力区,提出了同相区注采联动、异相区强化动用及交汇区增储评价的剩余油挖潜对策,当年可提高采收率0.15个百分点,增储10.37万t。
关键词 双源 沉积演化 相控剩余油 增储评价
下载PDF
油田储采比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曲世元 侯吉瑞 梁华伟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6年第2期83-86,149,共4页
为了全面系统地认识油田储采比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对储采比与开发时间、采出程度、油田稳产及储量替代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对储量较为稳定的油田,在双对数坐标下,储采比与开发时间和采出程度呈较好的线性关系,储量和产量变化... 为了全面系统地认识油田储采比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对储采比与开发时间、采出程度、油田稳产及储量替代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对储量较为稳定的油田,在双对数坐标下,储采比与开发时间和采出程度呈较好的线性关系,储量和产量变化较大的油田相关性较差。据统计的国内外50个油(区)田稳产期末储采比看,平均储采比为8.5,近几年我国储采比在16以上,储量替代率在1.0以上,稳产基础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储采比 开发时间 采出程度 稳产期末储采比 储量替代率
下载PDF
SCADA系统在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子刚 郑丹 +1 位作者 魏巍 焦磊 《科技信息》 2008年第24期44-,共1页
针对油田自身的特点,以油田内部局域网为基础,借助移动的无线通讯网络,建立起油井的数据采集与监测控制系统,成功地解决了生产中的难题。
关键词 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 通用分组无线业务 浏览器/服务器 局域网
下载PDF
二元复合驱控制窜流技术研究与应用——以双河油田438Ⅰ、Ⅱ1-2层系二元复合驱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罗超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6年第4期96-98,共3页
双河油田438Ⅰ、Ⅱ1-2层系二元复合驱过程中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产出浓度上升快,含水率回升,日产油降低,窜流严重,为此,研究了二元复合驱驱替段塞前缘推进速度受储层渗透率级差和段塞大小的影响情况,并探讨了合理注水时机和抑制窜流的措... 双河油田438Ⅰ、Ⅱ1-2层系二元复合驱过程中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产出浓度上升快,含水率回升,日产油降低,窜流严重,为此,研究了二元复合驱驱替段塞前缘推进速度受储层渗透率级差和段塞大小的影响情况,并探讨了合理注水时机和抑制窜流的措施。研究表明,采用整体深度调剖和分注、分采、动态调配等综合调整手段,能有效封堵窜流通道,扩大二元复合驱效果,提高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河油田 二元复合驱 窜流控制 深度调剖
下载PDF
赵凹油田泌304区浅层稠油油藏开发方案优化研究
18
作者 夏铭辉 何晓川 +1 位作者 冯智刚 胡鹏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5年第3期87-89,94,共4页
赵凹油田泌304区属于低渗砂砾岩稠油油藏,油藏埋深780~950 m,主力油层叠合含油面积1.06 km2。泌304浅层系各小层的平均孔隙度为8.09%,平均渗透率为11.41×10-3μm2,属于低-特低孔、低-特低渗储层,开发难度大,动用程度差。为改善开... 赵凹油田泌304区属于低渗砂砾岩稠油油藏,油藏埋深780~950 m,主力油层叠合含油面积1.06 km2。泌304浅层系各小层的平均孔隙度为8.09%,平均渗透率为11.41×10-3μm2,属于低-特低孔、低-特低渗储层,开发难度大,动用程度差。为改善开发效果,对射孔段、注汽参数、注汽组合、措施工艺等开发方案进行了优化,较好地解决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发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凹油田 泌304区 稠油开发 参数优化
下载PDF
魏岗油田四区Ⅳ断块综合调整效果分析
19
作者 谭霞 陈晓平 +3 位作者 刘江 孙强 李路路 潘卿梅 《石化技术》 CAS 2018年第8期74-74,共1页
本文将探讨魏岗油田四区Ⅳ断块综合调整效果。魏岗油田具有高含蜡、高凝固点、低饱和压力、中等粘度的特点,油田投产多年来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油田的开发水平和效果。通过对油层精细对比研究,以及对油田构造和储层深入研究,... 本文将探讨魏岗油田四区Ⅳ断块综合调整效果。魏岗油田具有高含蜡、高凝固点、低饱和压力、中等粘度的特点,油田投产多年来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油田的开发水平和效果。通过对油层精细对比研究,以及对油田构造和储层深入研究,找出了剩余油分布规律,明确了油田综合调整的方向,并提出多项综合调整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断块 沉积特征 综合调整
下载PDF
试析地面驱动螺杆泵采油技术优化 被引量:1
20
作者 殷忠凯 《石化技术》 CAS 2017年第12期113-113,共1页
地面驱动螺杆泵具有结构简单、运动件少、故障率低以及价格便宜等特点,因此近年来在我国稠油、高含砂和高气液比的井开采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本文通过研究地面驱动螺杆泵的自身工作原理,对采油技术的工艺实施了优化。
关键词 地面驱动螺杆泵 采油技术 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