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邮凹陷CB油田成藏条件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3
1
作者 贺向阳 《江苏地质》 2002年第3期139-144,共6页
CB油田为江苏油田“九五”期间的重大发现 ,其油源来自高邮凹陷阜二段烃源岩 ,储集层为白垩系赤山组、泰州组和古近系阜宁组砂岩。CB油田富集成藏的控制因素包括充足的油源、良好的油气运移通道、较好的储盖组合和良好的圈闭条件、以及... CB油田为江苏油田“九五”期间的重大发现 ,其油源来自高邮凹陷阜二段烃源岩 ,储集层为白垩系赤山组、泰州组和古近系阜宁组砂岩。CB油田富集成藏的控制因素包括充足的油源、良好的油气运移通道、较好的储盖组合和良好的圈闭条件、以及继承性的古构造背景和较好的后期保存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形成 成藏模式 CB油田 圈闭 江苏扬州
下载PDF
皖南—浙西下古生界碳沥青成因及南方海相“有效烃源岩”问题探讨 被引量:16
2
作者 陈安定 黄金明 +2 位作者 杨芝文 翟爱军 吴长祥 《海相油气地质》 2004年第1期77-83,共7页
赋存于皖南—浙西的固体碳沥青分为古油藏裂解碳沥青和古油藏破坏次生充填碳沥青两种类型 ,阐明了两类碳沥青的不同成因机制。重新认定了浙西“康山沥青脉”为碳沥青而不是泥岩。论证了皖南、浙西碳沥青的烃源为下寒武统、中—上奥陶统... 赋存于皖南—浙西的固体碳沥青分为古油藏裂解碳沥青和古油藏破坏次生充填碳沥青两种类型 ,阐明了两类碳沥青的不同成因机制。重新认定了浙西“康山沥青脉”为碳沥青而不是泥岩。论证了皖南、浙西碳沥青的烃源为下寒武统、中—上奥陶统至下志留统、中—上寒武统等。认为加里东运动—广西事件期间是下扬子盆地相区以下寒武统黑页岩为烃源的油藏形成和部分破坏的主要时期。针对南方的油气勘探 ,提出了只有在晚期成藏中作出贡献的源岩才是“有效烃源岩”的新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沥青 油藏 海相地层 油气勘探 烃源岩 古生界
下载PDF
寒武系烃源古油藏油裂解气特征及成藏条件 被引量:12
3
作者 陈安定 刘德良 《海相油气地质》 2006年第2期41-46,共6页
在寒武系为母源的气藏中,普遍存在的固体沥青、25-降藿烷、氮气等三种物质,实际是古油藏残余油裂解的产物。25-降藿烷一般与氧化—降解油有关,氮气来自油藏水洗时溶入的大气,二者共同反映古油藏经历的抬升破坏作用。寒武系烃源一般经历... 在寒武系为母源的气藏中,普遍存在的固体沥青、25-降藿烷、氮气等三种物质,实际是古油藏残余油裂解的产物。25-降藿烷一般与氧化—降解油有关,氮气来自油藏水洗时溶入的大气,二者共同反映古油藏经历的抬升破坏作用。寒武系烃源一般经历过两次成藏:加里东—海西期形成“油藏”,燕山—喜马拉雅期裂解为“气藏”。寒武系油裂解气成藏的地质条件是:古构造聚油、后期改造适度、叠合盆地增熟、断层作为油气运移通道等。围绕加里东—海西期古油藏寻找原生、次生油裂解气是今后寻找寒武系来源油气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武纪 古油藏 烃源岩 次生烃 油气成藏条件 叠合盆地
下载PDF
断块油藏层系组合与液流转向措施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胡建波 王树霞 +3 位作者 卢祥国 杨桂文 王荣建 张顺康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2-288,共7页
利用现代油藏工程理论、仪器检测和物理模拟方法,研究了合层模型渗透率级差、小层数和液流转向措施对开发效果的影响。转向剂最佳配方为:1.2 g/L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聚铬质量比180∶1、6 g/L氯化钠、污水;驱油剂为弱碱三元复合体系,由1... 利用现代油藏工程理论、仪器检测和物理模拟方法,研究了合层模型渗透率级差、小层数和液流转向措施对开发效果的影响。转向剂最佳配方为:1.2 g/L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聚铬质量比180∶1、6 g/L氯化钠、污水;驱油剂为弱碱三元复合体系,由1.2 g/L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2 g/L重烷基苯磺酸盐、8 g/L Na2CO3、污水组成。结果表明,合层模型渗透率级差和小层数对水驱开发效果的影响较大。当渗透率级差由3倍增至30倍时,模型水驱采收率从40.4%降至35.4%;采取液流转向措施后,采收率增幅从5.3%增至8.5%。当模型小层数为2、3、4、5时,模型水驱采收率分别为37.5%、32.1%、33.2%和36.0%;采取液流转向措施后,采收率增幅分别为5.8%、7.2%、5.5%和4.7%。渗透率级差愈大,低渗透层分流率愈小。在渗透率级差和转向剂注入量相同时,随转向剂的不断注入,高渗透层分流率逐渐下降,中、低渗透层分流率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块油藏 转向剂 驱油剂 渗透率级差 层系数 采收率 分流率 机理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