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杂断块油田断层快速精准定位方法研究
1
作者 李晓娜 杨滔 +1 位作者 张云 陈琦 《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3期330-336,共7页
复杂断块油田由于断层极为发育,切割关系复杂,给构造研究带来较大的困难,其储量规模受断层控制.在开发中要合理动用该类油藏,必须精细刻画断层的平面展布特征,为开发井的部署提供依据.根据井型不同,断层类型不同,斜井轨迹沿构造的高低,... 复杂断块油田由于断层极为发育,切割关系复杂,给构造研究带来较大的困难,其储量规模受断层控制.在开发中要合理动用该类油藏,必须精细刻画断层的平面展布特征,为开发井的部署提供依据.根据井型不同,断层类型不同,斜井轨迹沿构造的高低,通过公式法总结了12种模式来精准定位断层在平面上的位置.依靠研究成果,2018—2019年,在WJ油田部署了39口井,累计产油3.25×10~4 t,平均日产油3.5 t,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为该类油藏的动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断块 平面展布特征 12种模式
下载PDF
渭北油田长3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俊 黎明 +3 位作者 安超 王肃 吴可可 王惠卫 《非常规油气》 2021年第4期11-18,共8页
通过扫描电镜、铸体薄片、压汞曲线等实验资料,对渭北油田长3储集岩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及孔喉结构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对长3储层进行了分类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渭北油田长3储集岩类型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储集岩孔隙度为9%~15%,平均... 通过扫描电镜、铸体薄片、压汞曲线等实验资料,对渭北油田长3储集岩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及孔喉结构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对长3储层进行了分类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渭北油田长3储集岩类型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储集岩孔隙度为9%~15%,平均值为12.2%,渗透率为0.1~1.0 mD,平均值为0.76 mD;孔隙类型以粒间溶孔为主,剩余粒间孔、粒内溶孔次之。研究区长3储层可划分为Ⅰ类(好)、Ⅱ类(较好)、Ⅲ类(非或差)3种类型,结合优势储层研究成果,可明确产能“甜点区”的展布范围及规模,为渭北油田新井部署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喉结构 毛管压力曲线 低渗透 渭北油田
下载PDF
致密砂岩储层脆性测井评价方法研究及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渭北油田为例 被引量:6
3
作者 朱颜 韩向义 +4 位作者 岳欣欣 杨春峰 常文鑫 邢丽娟 廖晶 《物探与化探》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39-1247,共9页
致密砂岩储层具有非均质性强、物性差、勘探开发难度大等特点,为了寻找渭北油田致密砂岩储层的高脆性段进行储层的压裂改造,针对现有横波测井资料匮乏以及当前脆性预测方法在渭北油田致密砂岩储层是否适用等问题,提出了基于ANN(artifici... 致密砂岩储层具有非均质性强、物性差、勘探开发难度大等特点,为了寻找渭北油田致密砂岩储层的高脆性段进行储层的压裂改造,针对现有横波测井资料匮乏以及当前脆性预测方法在渭北油田致密砂岩储层是否适用等问题,提出了基于ANN(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模型的横波预测方法,预测值与实测值高度吻合,进而通过弹性参数法计算出研究区每口井的脆性指数。为了校正该方法预测脆性指数的准确性,通过对研究区较少井的X射线衍射全岩分析研究,明确了石英和碳酸盐类矿物为研究区延长组的主要脆性矿物,利用"(石英+碳酸盐)含量/矿物总量"计算岩石脆性指数去校正弹性参数法预测的脆性指数,这种矿物组分法和弹性参数法相互制约而又相互依存的方法,不但提高了预测精度,而且弥补了阵列声波测井和全岩分析资料不足的问题。利用该方法对渭北油田WB2井区延长组致密砂岩储层进行了测井脆性评价,为WB52和WB49井高脆性有利压裂目的层段识别及增产方案设计提供了依据。所提出的方法和流程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性指数 致密砂岩 压裂改造 横波预测 弹性参数 人工神经网络 矿物脆性指数 甜点
下载PDF
新井SEC储量评估方法研究——以下二门油田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熊川 王铭方 +3 位作者 卢军 段文君 余小红 朱雪莲 《石化技术》 CAS 2021年第5期140-141,共2页
已开发新井SEC储量目前主要采用递减法进行评估,该方法适用于新井生产时间较长、递减趋势较为明显的情况,而在生产时间较短的情况下评估结果的置信程度较低。为了适应不断加快的评估工作节奏,类比法可作为递减法的重要补充。该方法通过... 已开发新井SEC储量目前主要采用递减法进行评估,该方法适用于新井生产时间较长、递减趋势较为明显的情况,而在生产时间较短的情况下评估结果的置信程度较低。为了适应不断加快的评估工作节奏,类比法可作为递减法的重要补充。该方法通过分析油田近年来已投产井生产规律评估SEC储量,有效解决了递减法不适用情况下储量评估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C储量 递减法 类比法 下二门油田
下载PDF
油田地质开发厚油层剩余油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琪 《低碳世界》 2018年第2期56-57,共2页
通过缩小井距进行加密挖掘的方式开采油田,可以提高对厚油层剩余油的开采利用率。为了提高实际的油田开采效益,要加强分析剩余油的分布特点,结合目前先进的开采技术,通过分析厚油层底部透韵律,利用高渗透层开发技术,在挖掘过程中提高净... 通过缩小井距进行加密挖掘的方式开采油田,可以提高对厚油层剩余油的开采利用率。为了提高实际的油田开采效益,要加强分析剩余油的分布特点,结合目前先进的开采技术,通过分析厚油层底部透韵律,利用高渗透层开发技术,在挖掘过程中提高净土含量,控制目前厚油层内部含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油层剩余油 油田 挖潜技术 地质开发
下载PDF
河南古城油田多级段塞组合增效聚合物驱技术
6
作者 张卓 《化学工程师》 CAS 2018年第12期42-44,共3页
古城油田泌125区是典型的高孔高渗油藏,层系开发存在注入剖面严重不均,层间渗透率级差较大,平面聚驱窜流严重。为了改善聚驱效果,设计了多级颗粒调驱段塞组合,对不同渗透率的油藏进行有效地调驱。岩心实验表明,聚合物和粘弹性颗粒复合... 古城油田泌125区是典型的高孔高渗油藏,层系开发存在注入剖面严重不均,层间渗透率级差较大,平面聚驱窜流严重。为了改善聚驱效果,设计了多级颗粒调驱段塞组合,对不同渗透率的油藏进行有效地调驱。岩心实验表明,聚合物和粘弹性颗粒复合体系能有效地调整高渗岩心优势通道,聚合物和聚合物微球复合体系在平均渗透率产生良好的封堵效果。多级段塞组合对双管并联岩心的分流调整能力强,高渗分流率降低,低渗分流率上升。一定程度封堵聚驱优势渗流通道的作用,抑制窜流,提高聚合物驱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级段塞组合 封堵率
下载PDF
双河油田东南部储层展布特征研究
7
作者 王黎明 《内江科技》 2019年第3期81-82,共2页
复杂岩性油藏在我国东部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内有广泛的分布,但复杂的砂体展布和油水关系,制约了双河油田东南部地区滚动勘探和油藏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经历四十多年的滚动勘探和油藏评价,双河油田面临高难度勘探开发的挑战。隐蔽性断层-... 复杂岩性油藏在我国东部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内有广泛的分布,但复杂的砂体展布和油水关系,制约了双河油田东南部地区滚动勘探和油藏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经历四十多年的滚动勘探和油藏评价,双河油田面临高难度勘探开发的挑战。隐蔽性断层-岩性和岩性圈闭是双河油田深化研究的主要圈闭类型。地震地质相结合,综合分析研究是发现该类圈闭的有效手段,精细地层对比、砂体展布研究、储层预测是寻找隐蔽性圈闭的核心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体分布 滚动勘探 油藏评价 鼻状构造 砂体展布 双河油田 核三段 岩性圈闭 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
下载PDF
南华北盆地谭庄凹陷构造特征与下白垩统勘探前景 被引量:11
8
作者 谢其锋 周立发 +3 位作者 何明喜 杨文静 杜建波 田光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43-647,共5页
通过对南华北地区谭庄凹陷断裂特征和构造样式的深入研究,确认谭庄凹陷发育了叶鲁断裂、商水断裂等29条断裂。叶鲁断裂和商水断裂分别是谭庄凹陷南、北边界的主控断裂,控制着凹陷内下白垩统和新生界的沉积与保存。谭庄凹陷发育4套烃源... 通过对南华北地区谭庄凹陷断裂特征和构造样式的深入研究,确认谭庄凹陷发育了叶鲁断裂、商水断裂等29条断裂。叶鲁断裂和商水断裂分别是谭庄凹陷南、北边界的主控断裂,控制着凹陷内下白垩统和新生界的沉积与保存。谭庄凹陷发育4套烃源岩层系,下白垩统、石炭-二叠系是凹陷内的主力烃源岩层系,古近系、中-下侏罗统为潜在烃源岩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气性 构造特征 油气勘探 下白垩统 谭庄凹陷 南华北盆地
下载PDF
东秦岭-大别及两侧的大地构造旋回与油气勘探领域 被引量:11
9
作者 何治亮 程喆 +2 位作者 徐旭辉 何明喜 郭占峰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9-118,共10页
中元古代以来,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及两侧的盆地群经历了5大构造旋回。中条(吕梁)运动以后,华北地区形成了冀辽、豫陕、徐淮坳拉槽。晋宁运动后,随着Rodinia古大陆解体,隶属于原特提斯洋系的秦岭—大别洋逐渐形成,扬子和华北克拉通边缘... 中元古代以来,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及两侧的盆地群经历了5大构造旋回。中条(吕梁)运动以后,华北地区形成了冀辽、豫陕、徐淮坳拉槽。晋宁运动后,随着Rodinia古大陆解体,隶属于原特提斯洋系的秦岭—大别洋逐渐形成,扬子和华北克拉通边缘经历了从大陆裂谷到被动大陆边缘的演化过程,加里东中期运动(中奥陶世中期)后从伸展体制转为聚敛体制,俯冲—碰撞山系与聚敛型盆地相间的格局形成。加里东晚期或海西早期,早期分离的陆块重新拼合,泥盆纪总体为堑—垒相间的构造格局。晚二叠世,南部部分地区形成了小规模裂谷群,中、晚三叠世印支运动后转为挤压体制,它们经历了拼贴—碰撞—压榨的过程,并于侏罗纪末燕山主幕达到极致。白垩纪以来,形成了陆内伸展—走滑—弱挤压为主的盆地群,盆地再次被以伸展、走滑方式肢解。5大盆地旋回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盆地原型及组合,形成了条件迥异的油气成藏的物质基础,纵向上构成了8套成藏组合。受构造演化和热体制控制的有效烃灶和有效保存是研究区成藏富集的主控因素。南北两侧盆地形成了众多勘探领域,除已建成油气工业生产基地的南襄、江汉新生代盆地外,北侧地区包括洛—伊晚古—早中生代残留盆地、太康残留盆地、周口叠加复合盆地、信阳复合盆地等,造山带内部的有南襄盆地深层的古生界,南侧地区包括江汉平原区前第三纪复合盆地、宜昌—当阳古生代的改造型残留盆地、鄂东南冲断带下的影子盆地、大洪山冲断带下的影子盆地等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领域 盆地原型 大地构造旋回 南华北 中扬子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
下载PDF
泌阳凹陷新庄地区浅层复杂断块群成像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永华 马义忠 +3 位作者 田小敏 赵雨睛 商建立 彭国力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8年第4期376-380,共5页
泌阳凹陷新庄地区构造破碎,小断块发育,储层埋藏浅(只有50~800 m),地震波纵、横向速度变化剧烈,常规的地震成像方法难以满足勘探开发的需要。针对这些特点,进行了叠前时间偏移和保护浅层反射信息的处理,包括叠前数据的基础处理,速度模... 泌阳凹陷新庄地区构造破碎,小断块发育,储层埋藏浅(只有50~800 m),地震波纵、横向速度变化剧烈,常规的地震成像方法难以满足勘探开发的需要。针对这些特点,进行了叠前时间偏移和保护浅层反射信息的处理,包括叠前数据的基础处理,速度模型的建立和偏移参数的确定三个重要环节。通过叠前去噪、高精度静校正、远偏移距拉伸处理、分偏移距能量均衡等得到了高品质的叠前数据体;通过偏移、速度分析,再偏移、再速度分析多次迭代,确定了最佳偏移速度;根据目的层倾角分布情况,选择最佳偏移孔径和偏移倾角参数,提高了成像精度。最终时间偏移成果剖面上断层清楚、信息丰富。通过综合解释,对泌阳凹陷新庄地区断裂特征取得了新的认识,发现了一批新圈闭,经钻探见到了良好的油气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阳凹陷 浅层复杂断块 叠前时间偏移 速度模型 偏移孔径 偏移倾角
下载PDF
高温油藏条件下聚合物驱油效率实验——以泌阳凹陷双河油田为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韩杰 张丽庆 +1 位作者 周永强 汤达祯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97-800,共4页
针对泌阳凹陷双河V下区块高温(84.3℃)低渗透的油藏条件,选取不同水解度的聚合物1630s和ZL-I进行驱油效率实验。通过不同浓度聚合物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实验发现,高浓度聚合物由于具有较高的粘弹性,驱油效率明显高于低浓度聚合物,但考虑到... 针对泌阳凹陷双河V下区块高温(84.3℃)低渗透的油藏条件,选取不同水解度的聚合物1630s和ZL-I进行驱油效率实验。通过不同浓度聚合物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实验发现,高浓度聚合物由于具有较高的粘弹性,驱油效率明显高于低浓度聚合物,但考虑到经济因素,建议注入浓度为1 600~2 000 mg/L。不同段塞尺寸驱替实验说明,注入大段塞聚合物比注入低段塞驱油效率更高,但超过0.5 PV时驱油效率提高缓慢,故段塞尺寸为0.4~0.5 PV。由聚合物老化前、后对比驱油实验得出,低水解度聚合物1630s更适合此高温油藏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度 水解度 段塞尺寸 驱油效率 高温油藏 泌阳凹陷
下载PDF
下二门油田聚合物驱后多段塞组合驱技术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岩 郭艳 +4 位作者 王熙 张卓 张连峰 任霄宇 林硕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1-127,共7页
下二门H2Ⅳ层系经过0.5 PV聚合物驱,剩余油分布更加零散,为了优选成本低且能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化学驱方式,通过对区块剩余油赋存形态和原油组分分析,依据不同化学驱方式对不同形态剩余油的动用效果,确定该区块的多段塞组合的驱替... 下二门H2Ⅳ层系经过0.5 PV聚合物驱,剩余油分布更加零散,为了优选成本低且能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化学驱方式,通过对区块剩余油赋存形态和原油组分分析,依据不同化学驱方式对不同形态剩余油的动用效果,确定该区块的多段塞组合的驱替方式。研究结果表明:配方为1500 mg/L聚合物+2000 mg/L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体系具有较好的长期热稳定性,老化360 d后界面张力仍能保持10^-2 mN/m数量级,黏度保留率85%以上。聚合物浓度和渗透率相同时,二元体系注入压力低于聚合物的。聚合物浓度为1500 mg/L时,表面活性剂浓度为500数5000 mg/L时,二元复合体系中表面活性剂吸附量低于单一表面活性剂的吸附量。表面活性剂浓度大于1000 mg/L时,二元体系的洗油效率高于40%。双层非均质岩心驱油实验表明,在聚合物驱后实行多段塞组合驱可提高采收率21.51%,比单一聚合物驱和二元复合驱分别提高12.69个百分点和5.33个百分点。最终确定该区块剩余油的动用方式为以聚合物驱为主、复合驱为辅的低成本的多段塞组合“0.05 PV调剖+0.35 PV聚合物驱+0.15 PV二元复合驱+0.05 PV调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赋存形态 二元复合驱 长期热稳定性 超低界面张力 洗油效率 多段塞组合驱
下载PDF
杨楼油田核三段储层孔隙恢复与孔隙演化测算 被引量:3
13
作者 肖卫权 王克杰 +2 位作者 张玉霞 张亚君 丁诚开 《海洋石油》 CAS 2007年第2期32-36,共5页
杨楼油田核三段储层成岩阶段为早成岩阶段B亚期,成岩作用主要有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三种,成岩作用阶段也是储层孔隙演化的过程。依据比尔德的孔隙恢复与演化测算方法,建立杨楼油田孔隙演化模式,对核三段Ⅳ油组至Ⅵ油组共... 杨楼油田核三段储层成岩阶段为早成岩阶段B亚期,成岩作用主要有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三种,成岩作用阶段也是储层孔隙演化的过程。依据比尔德的孔隙恢复与演化测算方法,建立杨楼油田孔隙演化模式,对核三段Ⅳ油组至Ⅵ油组共十个小层进行了孔隙恢复定量计算,其结果大多数与岩心分析值非常接近,说明孔隙演化预测值基本上是可信的。该地区孔隙演化测算对指导杨楼油田储层评价具有较大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孔隙 演化 模式
下载PDF
车排子凸起沙湾组油气成藏条件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焕 《新疆石油天然气》 CAS 2020年第2期1-7,I0001,共8页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新近系沙湾组油藏主要以岩性油藏为主,原油性质多样,有轻质油、中质油和稠油。通过对油源、古地貌、输导体系及沉积特征研究,轻质油主要来自侏罗系烃源岩,稠油来自二叠系烃源岩,中质油为混源所致,不同烃源岩供源及...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新近系沙湾组油藏主要以岩性油藏为主,原油性质多样,有轻质油、中质油和稠油。通过对油源、古地貌、输导体系及沉积特征研究,轻质油主要来自侏罗系烃源岩,稠油来自二叠系烃源岩,中质油为混源所致,不同烃源岩供源及古地貌影响着油气运移方向和成藏时间,毯状厚砂及多期不整合面、断裂系统构成的油气长距离输导格架是必要条件,多物源沉积体系是关键因素。不同凹陷供烃的成藏模式不同:昌吉凹陷二叠系烃源岩生成的原油先形成白垩系油藏,后期在断层调整下进入沙湾组成藏,侏罗系烃源岩通过断裂体系和厚砂体运移至沙二段成藏;四棵树凹陷侏罗系烃源岩的油气输导至西南沙一段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排子凸起 沙湾组 成藏条件 成藏模式
下载PDF
用于双河油田95℃油藏的双分散调驱体系性能评价 被引量:2
15
作者 郭艳 黎锡瑜 +4 位作者 孙林涛 温鸿滨 朱义清 王熙 刘蕊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5-240,共6页
为获得适合高温、中低渗透油藏条件的调驱体系,将与地层孔喉直径相匹配的聚丙烯酰胺类(TS-1)微球与耐温抗盐聚合物KYPAM-10混配制得双分散体系,研究了TS-1微球的悬浮性、双分散体系的热稳定性、封堵性和调剖性能。结果表明,TS-1微球在... 为获得适合高温、中低渗透油藏条件的调驱体系,将与地层孔喉直径相匹配的聚丙烯酰胺类(TS-1)微球与耐温抗盐聚合物KYPAM-10混配制得双分散体系,研究了TS-1微球的悬浮性、双分散体系的热稳定性、封堵性和调剖性能。结果表明,TS-1微球在双分散体系中的悬浮性良好;聚合物和TS-1微球的配伍性较好,在95℃烘箱老化180 d后的体系黏度保留率大于80%;随老化时间延长,微球粒径略有增加。双分散体系的注入性和运移性良好,对岩心的封堵率和残余阻力系数大于单一微球体系。在双管并联岩心中注入0.5 PV双分散体系(1500mg/L KYPAM-10+500 mg/L TS-1微球),低渗岩心分流率从20%增至60%,有效地改善了低渗岩心吸水能力。双分散体系驱油效果较好,可在水驱基础上提高采收率24.15%,比单一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5.78%,可用于双河油田95℃油藏的调剖驱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分散体系 聚合物 微球 注入性能 驱油性能 采收率
下载PDF
古城油田超高分子量聚合物驱分析与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郭艳 束华东 +4 位作者 刘峥君 李岩 姜建伟 李佩雲 杨永利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25-330,共6页
为提高古城泌125区块驱油效率,针对该区块油藏条件(油层温度40.9℃、地下平均原油黏度652.7mPa·s)进行了剩余油潜力分析,提出超高分聚合物+井网调整的技术路线。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平面上45.6%和54.4%剩余储量分别分布在含水大于90... 为提高古城泌125区块驱油效率,针对该区块油藏条件(油层温度40.9℃、地下平均原油黏度652.7mPa·s)进行了剩余油潜力分析,提出超高分聚合物+井网调整的技术路线。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平面上45.6%和54.4%剩余储量分别分布在含水大于90%和含水小于90%的区域,纵向上井间及井网控制差区域剩余油饱和度达60%甚至更高,是下步聚合物驱的挖潜对象。井网调整后液流方向改变率36.8%,预测超高分子量聚合物驱比水驱可提高采收率5.9%,最终增产原油9.16×10^4t。超高分子量聚合物CGF-1具有较好的黏弹性、长期热稳定性、抗剪切性和注入性。当聚合物质量浓度为2500mg/L、注入量为0.6PV时,均质岩心水驱后采收率增幅可达21.1%。在泌125区现场22口注入井进行先导试验,取得了良好的增油降水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剩余油分布 超高分子量聚合物驱 井网调整 古城油田
下载PDF
二维地震剖面闭合差校正及构造成图方法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丽贤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32-235,共4页
闭合差校正和构造成图方法选择是二维地震资料解释工作中常见而又棘手的问题。以研究区地震资料为例,针对资料实际情况展开讨论,剖面闭合差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研究区采用在解释层位数据体上完成闭合差校正,选择偏移剖面变速成... 闭合差校正和构造成图方法选择是二维地震资料解释工作中常见而又棘手的问题。以研究区地震资料为例,针对资料实际情况展开讨论,剖面闭合差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研究区采用在解释层位数据体上完成闭合差校正,选择偏移剖面变速成图,收到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地震资料 闭合差分析 闭合差校正 构造成图
下载PDF
基于剩余油分类评价的矢量调整对策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蕾 周继龙 +2 位作者 王芳 方越 胡荣 《非常规油气》 2021年第3期80-89,共10页
特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复杂零散,调整挖潜难度较大,明确剩余油潜力分布区域及范围是进一步提高水驱采收率的关键。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动态分析方法对剩余油分布特征进行了剖析,从剩余油量丰度、剩余油饱和度等方面对剩余油进行量化分... 特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复杂零散,调整挖潜难度较大,明确剩余油潜力分布区域及范围是进一步提高水驱采收率的关键。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动态分析方法对剩余油分布特征进行了剖析,从剩余油量丰度、剩余油饱和度等方面对剩余油进行量化分类评价,明确了剩余油分类的界限和标准,划分出4种类型剩余油。在此基础上,根据剩余油类型进行矢量注采调整对策研究,指出对Ⅰ,Ⅱ类剩余油采取抽稀注采井网、转变流场分布对策;Ⅲ类剩余油采取加密注采井网、优化注采结构对策;Ⅳ类剩余油采取封堵高耗水层、改变液流方向对策。该研究成果在双河南块的现场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稳油增产效果,为特高含水开发期油田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稳产高效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分布 分类评价 矢量注采调整 采收率 双河南块
下载PDF
Excel函数在油藏研究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继龙 李蕾 张金通 《石化技术》 CAS 2021年第2期94-95,共2页
在油藏研究工作中,经常遇到大量数据处理的问题。以井斜校直和生产数据统计为例,提出使用Excel函数编写相应公式,在公式中灵活使用单元格引用方式,通过合理安排输入输出单元格的位置以及充分发挥Excel单元格日期序列自动填充的特性,实... 在油藏研究工作中,经常遇到大量数据处理的问题。以井斜校直和生产数据统计为例,提出使用Excel函数编写相应公式,在公式中灵活使用单元格引用方式,通过合理安排输入输出单元格的位置以及充分发挥Excel单元格日期序列自动填充的特性,实现对大量数据快速有效地处理,提高工作效率,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研究 EXCEL函数 井斜校直 数据处理
下载PDF
泌浅10断块矢量化井网蒸汽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20
作者 刘士梦 胡德鹏 +3 位作者 黄庆 程连文 王东 张云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21年第6期92-96,共5页
古城油田泌浅10断块自1988年投入开发以来,先后经历了基础井网、井网加密、热化学辅助吞吐阶段,目前整体单井平均吞吐14.7个周期,已进入高周期热化学辅助吞吐开发后期,日产油水平低仅0.4t/d、开发效益差,继续蒸汽吞吐难以有效扩大蒸汽... 古城油田泌浅10断块自1988年投入开发以来,先后经历了基础井网、井网加密、热化学辅助吞吐阶段,目前整体单井平均吞吐14.7个周期,已进入高周期热化学辅助吞吐开发后期,日产油水平低仅0.4t/d、开发效益差,继续蒸汽吞吐难以有效扩大蒸汽波及体积,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迫在眉睫。参考国内外相似油藏条件区块,蒸汽驱已进入现场实施,并取得一定生产效果。因此本次研究立足于转变开发方式提高采收率,同时考虑到高周期吞吐后期地下"四场"分布的非均质性,优选井网与地下"四场"相适应的矢量化井网形式蒸汽驱与规则井网形式的蒸汽驱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开展蒸汽驱效果预测对比,结果表明考虑地下"四场"分布特征的矢量化井网蒸汽驱效果较规则井网蒸汽驱提高采收率幅度大,为泌浅10断块开展蒸汽驱进入现场实施奠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周期吞吐后期 稠油 矢量化井网 蒸汽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