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节约利用油气资源的必要性与方法探讨 被引量:6
1
作者 吴建邦 杨胜来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4191-4201,共11页
分析中国油气资源利用现状,根据中国能源禀赋与供需矛盾提出节约合理利用的油气资源利用思路,根据中国油气消费结构提出"节约用油,合理用气"的油气资源利用方向和"交通节油、工业节油"的节油重点方向,进而提出了具... 分析中国油气资源利用现状,根据中国能源禀赋与供需矛盾提出节约合理利用的油气资源利用思路,根据中国油气消费结构提出"节约用油,合理用气"的油气资源利用方向和"交通节油、工业节油"的节油重点方向,进而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节油用气的方法。统计分析表明,中国能源效率相对低下,但节油潜力巨大,应尽快调整经济产业结构,推广节能技术,加强政策综合调控,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提高油气利用效率,促进形成高效、清洁、低碳的能源结构,从而更好地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资源 节约利用 合理利用 能源效率
下载PDF
玛湖1井区致密砂砾岩储层物性特征及其对流体可动性的影响
2
作者 刘赛 吴建邦 +4 位作者 周伟 杨胜来 甘博文 赵帅 赵彬彬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23,共9页
为深入研究玛湖1井区致密砂砾岩物性特征及其对流体可动性的影响,采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核磁共振-离心等实验方法,系统分析岩矿特征、物性、孔隙类型、孔隙结构、流体可动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玛湖1井区致密砂砾岩储... 为深入研究玛湖1井区致密砂砾岩物性特征及其对流体可动性的影响,采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核磁共振-离心等实验方法,系统分析岩矿特征、物性、孔隙类型、孔隙结构、流体可动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玛湖1井区致密砂砾岩储层平均孔隙度8.31%,渗透率3.46×10^(-3)μm^(2),上乌尔禾组储层渗透性和含油性好,排驱压力低,微米级孔喉充分发育,属于Ⅰ类储层;百口泉组储层孔隙含量高,亚微米级孔喉占优势,属于Ⅱ类储层;下乌尔禾组储层孔渗较低,排驱压力高,纳米级孔喉集中发育,属于Ⅲ类储层。岩心可动孔隙半径下限平均为0.069μm,可动流体饱和度平均为31.04%。流体可动性影响因素为物性、孔喉均质性、迂曲度、平均孔喉半径、最大孔径及胶结程度。研究结果为致密砂砾岩储层认识和有效开发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砾岩 物性特征 孔隙结构 流体可动性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高温高压耦合条件下油基钻井液的流变特性规律及其数学模型 被引量:5
3
作者 谢春林 杨丽丽 +4 位作者 蒋官澄 敖天 曹峰 贺垠博 聂强勇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68-575,共8页
为了探究高温、高压耦合条件下温度、压力对油基钻井液流变性能的影响规律,利用超高密度高温高压钻井液流变仪Fann iX77分别测试了各个高温、高压耦合条件下密度为1.4、1.8、2.2、2.4 g/cm^(3)的抗高温油基钻井液体系的流变特性。结果显... 为了探究高温、高压耦合条件下温度、压力对油基钻井液流变性能的影响规律,利用超高密度高温高压钻井液流变仪Fann iX77分别测试了各个高温、高压耦合条件下密度为1.4、1.8、2.2、2.4 g/cm^(3)的抗高温油基钻井液体系的流变特性。结果显示,油基钻井液表观黏度和塑性黏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随压力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动切力随温度的升高表现出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当温度超过一定值时(160℃左右),高温作用对各个高密度油基钻井液流变性的影响都将大大减弱。将所测得的各个高温、高压耦合节点条件下的流变参数进一步分析后得到油基钻井液的温度、压力二元数学模型,误差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对各密度体系的实验测量数据均具有良好的拟合性,可决系数R均大于0.96,因此该数学模型能够较为精确地预测出各个温度、压力耦合条件下油基钻井液的流变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基钻井液 流变性 高温、高压耦合 数学模型
下载PDF
基于形状记忆环氧树脂聚合物的温敏可膨胀型堵漏剂研制及性能评价 被引量:17
4
作者 王照辉 崔凯潇 +4 位作者 蒋官澄 滑志超 许朋琛 郭玉锋 孙昊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12-420,共9页
为避免当前常规惰性堵漏颗粒和吸水凝胶颗粒在堵漏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热固性形状记忆环氧树脂作为基础材料,通过添加空心玻璃微珠改善了可压缩性能,形成了形状记忆环氧树脂复合泡沫,最后成功制备出具有不同响应温度和膨胀倍数的温... 为避免当前常规惰性堵漏颗粒和吸水凝胶颗粒在堵漏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热固性形状记忆环氧树脂作为基础材料,通过添加空心玻璃微珠改善了可压缩性能,形成了形状记忆环氧树脂复合泡沫,最后成功制备出具有不同响应温度和膨胀倍数的温敏可膨胀型智能堵漏剂SMP-LCM。通过控制形状记忆环氧树脂中交联组分含量,得到了不同响应温度区间(50~100℃)的形状记忆环氧树脂。通过控制体系中孔隙含量,得到了一系列不同膨胀率(5%~110%)的形状记忆环氧树脂泡沫及其颗粒。室内评价表明,SMP-LCM温敏堵漏剂可在温度激发下实现快速体积膨胀,且膨胀率不受介质种类影响,对大孔隙砂盘和砂床具有良好的封堵承压效果。所研发的形状记忆泡沫堵漏剂属于温敏膨胀型堵漏材料,能够以较小尺寸进入漏层深处并在地层温度下发生膨胀,通过自身因形状记忆效应产生的恢复应力有效加固井眼而又不致压裂地层,进而提高井筒薄弱地层承压能力,展现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漏 形状记忆 环氧树脂 温敏堵漏剂
下载PDF
新型双季铵盐缓蚀剂的合成与性能评价 被引量:9
5
作者 邵明鲁 岳湘安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747-752,共6页
以乌洛托品和二卤代烃为原料经季铵化反应合成了4种乌洛托品双季铵盐缓蚀剂:溴化1,2-二乌洛托品乙烷、溴化1,4-二乌洛托品丁烷、溴化1,6-二乌洛托品己烷、溴化1,8-二乌洛托品辛烷。采用失重法、电化学方法研究了双季铵盐缓蚀剂在15%(质... 以乌洛托品和二卤代烃为原料经季铵化反应合成了4种乌洛托品双季铵盐缓蚀剂:溴化1,2-二乌洛托品乙烷、溴化1,4-二乌洛托品丁烷、溴化1,6-二乌洛托品己烷、溴化1,8-二乌洛托品辛烷。采用失重法、电化学方法研究了双季铵盐缓蚀剂在15%(质量分数)HCl溶液中对QT-800钢的缓蚀性能,并采用量子化学计算对缓蚀剂的缓蚀机理进行了分析,通过电子扫描显微镜对QT-800钢的腐蚀表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双季铵盐缓蚀剂的缓蚀性能随缓蚀剂分子碳链长度的增加而提高,其中溴化1,8-二乌洛托品辛烷具有最好的缓蚀效果,其加量在0.7%~1.0%(质量分数)时,腐蚀速率低于4g/(m^2·h);溴化1,8-二乌洛托品辛烷属于能同时抑制阳极反应与阴极反应的混合型缓蚀剂;缓蚀剂分子的能隙以及它们在铁表面的吸附能均随着缓蚀剂碳链长度的增加而增大,且吸附能远大于水分子吸附能,缓蚀剂分子能够吸附在QT-800钢表面,抑制点蚀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T-800钢 双季铵盐 缓蚀剂 量子化学计算
下载PDF
牛东裂缝型火山岩致密油藏渗吸采油机理 被引量:4
6
作者 王梦雨 杨胜来 +3 位作者 曹庾杰 王君如 于家义 刘文锐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69-575,共7页
牛东火山岩油藏为裂缝型火山岩致密油油藏,发育裂缝、气孔,基质渗透率低。油藏开发初期利用天然能量进行弹性生产后,需补充地层能量,常规注水水驱存在注入水沿裂缝串流、基质难以注水等问题。为此提出裂缝型火山岩致密油油藏注水吞吐采... 牛东火山岩油藏为裂缝型火山岩致密油油藏,发育裂缝、气孔,基质渗透率低。油藏开发初期利用天然能量进行弹性生产后,需补充地层能量,常规注水水驱存在注入水沿裂缝串流、基质难以注水等问题。为此提出裂缝型火山岩致密油油藏注水吞吐采油方法,为研究注水吞吐中的油水置换机理,进行渗吸及核磁共振扫描实验(NMR),结果表明:牛东火山岩油藏裂缝和气孔为主要储集空间,裂缝沟通孔洞为主要渗流通道;毛管力主导的渗吸作用可将基质中的油置换出来,渗吸初期(前20 h)为快速渗吸阶段,后期为低速阶段,启示现场焖井时间可控制在24 h左右;注入水能驱替裂缝及裂缝沟通的气孔中的原油,故裂缝型岩心采出程度高于孔隙型岩心;核磁共振常温常压渗吸实验得到渗吸可动油孔径下限为纳米级,微孔渗吸速率最高,但原油含量少,渗吸采出程度占比小。可见牛东火山岩油藏在转换开发方式时,应采取体积压裂造缝以沟通含油孔洞,并充分发挥水驱和渗吸双重作用,最大限度提高火山岩油藏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型火山岩油藏 渗吸机理 渗吸速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