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油田深水浊积岩剩余油分布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张新春 陆文明 +3 位作者 李林地 张洪 石军太 宋兆杰 《非常规油气》 2021年第4期26-35,共10页
为解决浊积水道形成的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影响剩余油分布问题,通过对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的解释,特别是利用地震资料对O71层解释标定,分别形成了单井沉积相、剖面地震沉积相和平面沉积相。在平面沉积相控制的储层水道砂体展布基础上,结合... 为解决浊积水道形成的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影响剩余油分布问题,通过对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的解释,特别是利用地震资料对O71层解释标定,分别形成了单井沉积相、剖面地震沉积相和平面沉积相。在平面沉积相控制的储层水道砂体展布基础上,结合四维地震监测显示的注水前缘变化,同时考虑注采对应关系和构造顶点分布,刻画出O76,O74,O73及O71这4个主要含油目的层剩余油分布范围和模式,研究了剩余油分布主控因素和挖潜措施,并利用数模成果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原始地质储量及剩余油分布受浊积水道控制;2)研究区剩余油分布模式包括注采不对应造成的“水道滞留型剩余油”,隔夹层和构造共同控制的“隔夹层型剩余油”及构造高点和储层非均质性控制的“阁楼型剩余油”3种模式,其中第1种模式以O76层和O74层剩余油分布为代表,第2种模式以O73层剩余油分布为代表,第3种模式以O71层剩余油分布为代表;3)对于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剩余油较多的Ⅱ类、Ⅲ类型模式,剩余油挖潜措施可以考虑空气泡沫驱和气水交替,对于相对均质的Ⅰ类剩余油模式,措施包括生产井转注和生产井(注水井)侧钻。该研究成果为深水油气田提高采收率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油田 深水浊积岩 沉积相 剩余油 主控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