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0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回溯与展望:新时代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综述
1
作者 杨明琪 董梦竹 潘姿羽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4年第10期22-27,共6页
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肩负着接续奋斗的伟大使命,科学正确的信仰能够为其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当前,国内学界聚焦新时代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同时,... 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肩负着接续奋斗的伟大使命,科学正确的信仰能够为其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当前,国内学界聚焦新时代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同时,当前研究视域仍有待进一步拓展,在未来研究中需将国内与国外相对比、历史与现实相贯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而推动新时代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发展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青年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对当代青年培育的启示
2
作者 郑泓 《品位·经典》 2024年第13期35-38,共4页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中,青年是不可忽视的动力,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者。本文探讨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及其中国化的表现,然后对当代青年培育过程中存在的发展差异、价值观念偏差、就业理念歪曲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中,青年是不可忽视的动力,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者。本文探讨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及其中国化的表现,然后对当代青年培育过程中存在的发展差异、价值观念偏差、就业理念歪曲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总结出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对当代青年培育的一些启示,以期为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青年观 青年培养 成长成才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 被引量:9
3
作者 王晓光 方凤玲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7-35,共9页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从制度出发对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及摆脱贫困的途径进行了理论阐释。马克思关于消除贫困、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思想对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以人为本,解决民生问题,消除绝对贫困...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从制度出发对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及摆脱贫困的途径进行了理论阐释。马克思关于消除贫困、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思想对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以人为本,解决民生问题,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与中国的反贫困具体实践相结合,并提升到社会主义本质高度,提出了切合中国实际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践行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价值追求,从而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做出了新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反贫困 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
下载PDF
师资队伍建设之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的现实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卫红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1-72,共2页
目前,我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是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制约教学有效性的核心问题是教学内容自身的科学性问题。要解决这个关键问题,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真心投入,提高自身的科学理论水平。加强学科建设,增强思想政治理... 目前,我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是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制约教学有效性的核心问题是教学内容自身的科学性问题。要解决这个关键问题,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真心投入,提高自身的科学理论水平。加强学科建设,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归属感、自豪感和成就感,是促使教师真心投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科研的根本。为达到此目的,应当调整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尺度,注重对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和教学能力及效果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资队伍建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 学科建设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生态文明话语建构研究
5
作者 王霄 赵秀凤 《学理论》 2022年第4期10-13,共4页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建构,有助于我国打破西方环境话语垄断地位,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民族复兴。自建生态文明话语专题语料库,结合大量话语实践,可对生态文明话语表达进行系统性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生态文明...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建构,有助于我国打破西方环境话语垄断地位,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民族复兴。自建生态文明话语专题语料库,结合大量话语实践,可对生态文明话语表达进行系统性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生态文明话语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实际的融合,最终形成顺应时代和世界潮流的话语模式。中国生态文明话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下,与国际社会实现了进一步对话,形成空间形态上的张力,为世界共存的生态文明问题提供含有中国智慧的治理方案。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研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理论有机结合,为中国话语建构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论域,对学科融合发展作出一定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话语建构
下载PDF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启示
6
作者 陈喜雪 《活力》 2022年第23期94-96,共3页
当代的生态问题越发严重,如自然破坏,生态污染。本文通过对西方“深绿”生态思潮、“浅绿”生态思潮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研究,启示中国既要大力发展环保技术,又要谨防资本主义的技术运用;进一步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世界,避免异化消... 当代的生态问题越发严重,如自然破坏,生态污染。本文通过对西方“深绿”生态思潮、“浅绿”生态思潮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研究,启示中国既要大力发展环保技术,又要谨防资本主义的技术运用;进一步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世界,避免异化消费;注重培养生态文明价值观,在全社会营造注重环保的文化氛围;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从生态角度重新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环境保护 生态文明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平等观探析
7
作者 赵敏凯 张荣军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24年第1期108-117,333,334,共12页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对平等的追求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不断觉醒,经过“原始共同体内的实质平等一普遍的形式平等一普遍的实质平等”的历史沿革,最终发展为社会主义平等观,即无产阶级追求的、以消灭阶级为目的的、普遍的实质平等。社...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对平等的追求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不断觉醒,经过“原始共同体内的实质平等一普遍的形式平等一普遍的实质平等”的历史沿革,最终发展为社会主义平等观,即无产阶级追求的、以消灭阶级为目的的、普遍的实质平等。社会主义平等观,既指导着无产阶级吸收资本主义法权平等的合理因素,在物质生产逐步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劳动人民的普遍实质平等,又批判资本主义平等的片面性、折中性、抽象性,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恩格斯 社会主义平等观 资本主义平等观
下载PDF
增强高校教师党支部主题党日实效性探索——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教工党支部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杨关玲子 《北京教育(德育)》 2021年第3期26-28,共3页
主题党日是加强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有效载体。目前,一些高校教师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存在形式单一、吸引力不够、与中心工作脱节等问题,需遵循政治性、严肃性、时代性原则,锁定一个"红"字、绑定一个"新"字、笃定一... 主题党日是加强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有效载体。目前,一些高校教师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存在形式单一、吸引力不够、与中心工作脱节等问题,需遵循政治性、严肃性、时代性原则,锁定一个"红"字、绑定一个"新"字、笃定一个"责"字,坚持"永远在路上"、坚持"全局一盘棋"、坚持"头雁领成行",推进党建工作更上一层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党的建设 教师党支部 主题党日
原文传递
生态扶贫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之维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晓夏 赵秀凤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8-89,共2页
生态扶贫理论从根本动力、深层本质、基本方法的维度回答了“为了谁”“做什么”“怎么做”三个问题,将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精华内化到生态扶贫的制度体系建设中,并与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 生态扶贫理论从根本动力、深层本质、基本方法的维度回答了“为了谁”“做什么”“怎么做”三个问题,将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精华内化到生态扶贫的制度体系建设中,并与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生态扶贫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现实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关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扶贫 马克思主义 精准扶贫 脱贫攻坚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被引量:2
10
作者 曹睿卓 董贵成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6-48,共3页
中学语文教师承担着重要的育人使命,其所教授的教材内容,从广义的角度看都属于文学范畴。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离不开文艺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最具客观性、科学性,它既是文学作品创作的指南针,也是文学作品教学的方向盘。中学语文教师... 中学语文教师承担着重要的育人使命,其所教授的教材内容,从广义的角度看都属于文学范畴。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离不开文艺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最具客观性、科学性,它既是文学作品创作的指南针,也是文学作品教学的方向盘。中学语文教师应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根植心中,并用以指导教学和实践,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准确分析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和文艺现象,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学涵养正气、升华境界的功能。中学语文教师还要带领学生开展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实践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植于学生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中学语文教学 学养储备 责任担当 师道情怀 政治站位 文学作品 文学涵养 教学实践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文艺政治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探索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福全 曹培强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121-125,共5页
马克思主义文艺政治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有着其发展历史和独特语境。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政治学视阈下探索文艺与政治的辩证关系,对当前思想政治课建设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有着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着独特... 马克思主义文艺政治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有着其发展历史和独特语境。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政治学视阈下探索文艺与政治的辩证关系,对当前思想政治课建设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有着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着独特的政治意蕴,可以从文艺审美视角呈现和探索其政治性;而文艺的表达形式和意境同样离不开其社会性和政治性。因此,从马克思主义文艺政治学视角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是现实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政治学不断发展的应有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文艺政治学 文艺与政治 思想政治理论课 创新
下载PDF
以课程思政推动马克思主义,引领高校社会思潮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冠军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165-168,共4页
新时代,积极探索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高校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就必须坚持贯彻课程思政原则,以系统工程的视角,从教育理念与教学手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校园文化建设、网络文化建设以及社会环境建设等方面一起发力,形成课程... 新时代,积极探索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高校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就必须坚持贯彻课程思政原则,以系统工程的视角,从教育理念与教学手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校园文化建设、网络文化建设以及社会环境建设等方面一起发力,形成课程思政的有机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 课程思政
下载PDF
思政课说理方式探索——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石卫林 《河南教育(高教版)(中)》 2023年第1期35-37,共3页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有效运用理论与事实相结合的多种说理方式,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差异化课程需求,本研究基于“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思政教...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有效运用理论与事实相结合的多种说理方式,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差异化课程需求,本研究基于“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思政教育理念,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为例,探索出逐层递进式理事结合、纵横贯通式理事结合和跌宕诙谐式理事结合的思政课说理方式,并提出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课程需求类型,提升教师差异化教学能力,有针对性地实施单一型和复合型的说理方式,以此提升思政课教学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课 课程需求 说理方式
下载PDF
遮蔽与祛魅——瞿秋白传播马克思主义之双重话语现象探究
14
作者 金蕾蕾 董贵成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共4页
瞿秋白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使用了两种话语系统,分别是知识分子的精英话语系统和无产阶级的宣传话语系统。这两种话语系统背后,反映出瞿秋白在自"五四"新文化运动至左翼文艺运动期间的不同历史阶段,对马克思主义理... 瞿秋白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使用了两种话语系统,分别是知识分子的精英话语系统和无产阶级的宣传话语系统。这两种话语系统背后,反映出瞿秋白在自"五四"新文化运动至左翼文艺运动期间的不同历史阶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同理解和认识,也折射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本土文化包括语言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瞿秋白 传播马克思主义 双重话语 交互式
下载PDF
主流媒体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初探
15
作者 杨明琪 《社会科学前沿》 2020年第3期349-352,共4页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这是党的重要文献中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党和国家一项根本制度明确下来。而主流媒体平台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加强意识形...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这是党的重要文献中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党和国家一项根本制度明确下来。而主流媒体平台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意义深远。意识形态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作为根本任务,从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党的核心地位出发,构建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场。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让马克思主义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 主流媒体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历史时代理论研究
16
作者 何土凤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第6期37-50,109,共15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系统分析历史时代的演化生成、划分标准、辩证特质、基本规律,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历史时代理论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提供了科学观察时代、分析时代、引领时代的方法,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认识、理解世界和中国所处时代方...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系统分析历史时代的演化生成、划分标准、辩证特质、基本规律,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历史时代理论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提供了科学观察时代、分析时代、引领时代的方法,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认识、理解世界和中国所处时代方位及其具体时代问题的源头活水。这意味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历史时代理论,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时代 马克思主义历史时代 划分标准 辩证特质 基本规律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品质决定与提升
17
作者 毛倩莹 刘韵秋 张洁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233-237,共5页
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为前提,探析马克思主义者对"意识形态"内涵的丰富、发展以及中国化的过程,从而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 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为前提,探析马克思主义者对"意识形态"内涵的丰富、发展以及中国化的过程,从而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旗帜和灵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坚持与发展。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做好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把握两者的逻辑,深刻认识其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理论者的责任与使命——基于十九大精神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生的视角
18
作者 张洁 方凤玲 《神州》 2018年第3期286-286,共1页
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者,我们理应意识到并且承担起中华民族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铭记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历史无法忘记,也不能忘记。我们是从历史中走来的,历... 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者,我们理应意识到并且承担起中华民族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铭记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历史无法忘记,也不能忘记。我们是从历史中走来的,历史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深刻记忆,我们曾经有过开元盛世、威加海内、天朝上国;也有过丧权辱国、水深火热、生死存亡。历史已向我们敲响长鸣的警钟,使之时刻保持清醒的状态。历史的悲惨部分不堪回首、浸透血泪,作为中华子孙,绝不可以让悲惨再次重演,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者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熟知历史,让我们知耻而后勇,沿着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对子孙后代负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 责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硕士生 精神 中华民族 开元盛世 学习者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19
作者 潘泽权 李卫红 《新西部(中旬·理论)》 2018年第9期6-6,12,共2页
本文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同现时代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同现时代的内在精神,当前时代下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意义等方面展开讨论。详细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当今时代下的作用价值,适当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性和实... 本文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同现时代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同现时代的内在精神,当前时代下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意义等方面展开讨论。详细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当今时代下的作用价值,适当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性和实践性间关系,以便发挥其在促进时代发展上的驱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时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 实践意义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内容整合策略研究
20
作者 康建伟 《新西部》 2020年第11期138-139,共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在不同章节的不同思考方向上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通贯品质,可以采用前置合讲、后置合讲、专题跨讲、导论辅讲的方式对其进行内容整合,形成一个前后呼应、思路勾连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教学内容整合 教学体系构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