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西前陆盆地的发展演化、地层充填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意义 被引量:24
1
作者 雍自权 刘庆松 李倩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6-29,162,共4页
前陆盆地构造位置重要、油气资源丰富,是盆地分析和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为此,利用构造、沉积及钻井等资料,综合研究了已经成为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的重要领域的川西前陆盆地的发展演化、地层充填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意义。结果表明,川西前... 前陆盆地构造位置重要、油气资源丰富,是盆地分析和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为此,利用构造、沉积及钻井等资料,综合研究了已经成为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的重要领域的川西前陆盆地的发展演化、地层充填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意义。结果表明,川西前陆盆地发展始于印支运动的卡尼期而终于喜山期;盆地的发展在各个时期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沉积沉降中心的迁移、构造应力场的变化、构造格局的变化。上述三方面的差异性决定了川西前陆盆地天然气藏的生、运、聚、保条件。该区油气藏主要受前陆盆地形成过程中的坳陷和隆起带控制,燕山期形成的绵竹—盐亭隆起带、邛崃—新津隆起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也是川西前陆盆地油气勘探的主要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西 前陆盆地 发展 演化 构造 油气藏形成 勘探区
下载PDF
威远—安岳地区下二叠统古地貌恢复及其油气富集关系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梁锋 秦启荣 +3 位作者 陈昌 吴昌龙 李其荣 蒲静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6期7-10,共4页
威远—安岳地区下二叠统碳酸盐岩岩性致密,生产资料显示气藏储层段与岩溶、裂缝密切相关,古地形地貌是控制古岩溶发育与分布的主要因素,恢复该地区古地貌并研究古地貌与油气富集关系有助于指导下一步油气勘探。在研究古地貌恢复方法的... 威远—安岳地区下二叠统碳酸盐岩岩性致密,生产资料显示气藏储层段与岩溶、裂缝密切相关,古地形地貌是控制古岩溶发育与分布的主要因素,恢复该地区古地貌并研究古地貌与油气富集关系有助于指导下一步油气勘探。在研究古地貌恢复方法的基础上,分析钻井、测井、地震资料及区域构造史,最终选用印模法恢复出了该地区下二叠统古地貌。研究表明,古岩溶残丘和古岩溶陡坡是勘探的有利区域,古沟槽亦是勘探中应重点兼顾的区域,古岩溶缓坡和古岩溶台地是勘探不太理想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二叠统 古地貌 印模法 岩溶
下载PDF
川中磨溪—龙女寺构造带嘉陵江组天然气成藏机理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徐国盛 孟昱璋 +3 位作者 赵异华 龚昌明 袁海锋 刘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76-582,共7页
川中地区磨溪—龙女寺构造带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天然气的成藏机理一直是一个悬而未解的问题。鉴于前人研究确认嘉陵江组天然气来源于深层二叠系烃源岩,该文主要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与盆地模拟相结合的技术对区内二叠系烃源岩的热史进行了恢... 川中地区磨溪—龙女寺构造带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天然气的成藏机理一直是一个悬而未解的问题。鉴于前人研究确认嘉陵江组天然气来源于深层二叠系烃源岩,该文主要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与盆地模拟相结合的技术对区内二叠系烃源岩的热史进行了恢复,对其成熟度、古流体压力演化进行了研究,进而对运移通道的形成及天然气成藏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建立了磨溪-龙女寺构造带嘉陵江组天然气的成藏模式,总结其成藏规律为:高压驱动、裂缝输导、流体垂向运移、膏盖油裂解气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移通道 成藏模式 成藏规律 嘉陵江组 磨溪—龙女寺构造 川中地区
下载PDF
成岩作用对致密砂岩储层物性的影响——以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四段气藏为例 被引量:24
4
作者 库丽曼 刘树根 +4 位作者 朱平 张长俊 雍自权 罗玉宏 龚昌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3-36,149-150,共4页
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砂岩是四川盆地内的天然气储层之一,该碎屑岩储层具有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的特点。在对该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气藏宏观沉积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该气藏储... 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砂岩是四川盆地内的天然气储层之一,该碎屑岩储层具有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的特点。在对该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气藏宏观沉积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该气藏储层的成岩作用及其对储集物性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建立了该区致密砂岩成岩作用序列以及孔隙演化模式。研究结论如下:①随压实作用的不断增强,孔隙度呈持续下降的趋势;②成岩作用对致密砂岩储集层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使得砂岩孔隙度降低,而溶蚀作用则增加了孔隙度;③该区的孔隙构成主要是环边绿泥石剩余原生粒间孔以及溶蚀形成的长石、岩屑粒内溶孔,泥质杂基溶蚀粒间孔,伊利石黏土中微孔以及由压实压裂、压实滑动和构造动力所形成的微裂缝孔;④勘探中既要注意机械压实作用、压溶作用对储层的负面影响,同时也要重视成岩早期环边绿泥石胶结物形成、碎屑(主要是长石)及其填隙物溶蚀作用等有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晚三叠世 致密砂岩 储集层 物性 成岩作用 胶结作用 溶蚀作用
下载PDF
龙岗气田雷四气藏气水层识别方法适应性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曹煜 林璠 +1 位作者 田慧君 欧家强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5年第5期41-44,49,共5页
龙岗气田雷四气藏是低孔、低渗的裂缝—孔隙型储层和孔隙型储层,为典型的碳酸盐岩气藏,其地质条件复杂。为了实现气田整体高效开发,弄清气水分布情况,对气藏储层的流体性质进行了识别。基于雷四气藏复杂的岩性、物性、孔隙空间以及井眼... 龙岗气田雷四气藏是低孔、低渗的裂缝—孔隙型储层和孔隙型储层,为典型的碳酸盐岩气藏,其地质条件复杂。为了实现气田整体高效开发,弄清气水分布情况,对气藏储层的流体性质进行了识别。基于雷四气藏复杂的岩性、物性、孔隙空间以及井眼条件,分析了影响流体判别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这些因素对储层流体性质判别有较大的影响,单纯用测井资料来判别储层流体性质的效果一般不太理想,揭示了前期气水识别方法在该气藏适用性差。结合双侧向电阻率、孔隙度—电阻率交会图、声波—电阻率交会图与多元判别法对气水层进行了识别,建立了一套适应于龙岗地区储层特征的流体判别方法。在双侧向电阻率初步预判的基础上,孔隙度—电阻率交会法符合率为81.5%,声波—电阻率交会法符合率为88.9%,多元判别法气、水层符合率为82.7%。实际应用证明,上述方法对于龙岗气田雷四气藏气水层解释具有很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岗气田 雷四气藏 测井解释 气水识别 交会图 多元判别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