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技与伦理走向融合——论人工智能技术的人文化 被引量:38
1
作者 陈静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2-111,共10页
历史上,每一次技术大变革并未使人类走向灭亡,反而是文化的消解、人文精神的匮乏,更容易导致朝代更迭、文明消失。对人工智能过度悲观和盲目乐观均不是科学的态度,毕竟,人类制造工具,而工具让我们走得更远。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人文挑战... 历史上,每一次技术大变革并未使人类走向灭亡,反而是文化的消解、人文精神的匮乏,更容易导致朝代更迭、文明消失。对人工智能过度悲观和盲目乐观均不是科学的态度,毕竟,人类制造工具,而工具让我们走得更远。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人文挑战,为人工智能体设置人类价值观十分必要。要强调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的道德义务,从源头上堵住不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人工智能体出现。同时,以"机器人三大定律"为法则,在"不伤害"原则的前提下,培养人工智能体与人类的良好交互能力。此外,政府管控不能缺位,要保证研究结果获得分享,防止某个团体单独受益。人类仍要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对理性抱有谨慎的信心。在以上几点的基础上,将以人为本、公正、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嵌入人工智能体,而这正是人工智能人文化的具体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人文化 人机共存
下载PDF
战争逻辑、世界公民权与制度保障——康德战争与和平思想探微 被引量:1
2
作者 褚国飞 崔建树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3,共23页
康德把权利视为政治生活的基础。由于权利的基础是道德,道德“至善”无法靠个体实现,因此权利的实现必须立足于人类共同体。基于这一点,“永久和平”问题在康德批判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康德对人类实现“永久和平”持乐观态度。通... 康德把权利视为政治生活的基础。由于权利的基础是道德,道德“至善”无法靠个体实现,因此权利的实现必须立足于人类共同体。基于这一点,“永久和平”问题在康德批判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康德对人类实现“永久和平”持乐观态度。通过引入自然目的论和道德目的论原则,康德认为,就如自然状态下“人与人相互为战”导致人走出野蛮状态一样,无政府结构下的民族国家体制无止境的战争也将迫使国家走出野蛮状态,在“和平联盟”的基础上最终迈向人类共同体。尽管国家有着天然的战争冲动,但康德认为,共和体制国家的建立及共和体制的扩展、审慎的道德的政治家治国、国家间贸易的发展,会越来越有效地制约战争的发生和控制战争的规模,人类离“永久和平”的目标就越来越近。康德的“永久和平”思想既着眼于人类未来,也观照了当下的现实政治。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中现实主义学派对康德“永久和平”思想的批判和理想主义者对之的赞扬都存在偏颇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争逻辑 “永久和平” 国家理性 公共理性 世界法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