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和“世界历史民族”思想及其中国边疆研究意义——从“生产方式”的三种含义说起 被引量:1
1
作者 宋培军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9-163,168,共15页
黑格尔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民族"的发展有主辅两条线,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展现的生产方式序列,是个人生产力发展作为"历史动因"在温带亚欧大陆这一时空维度上的"世界历史民族"主线。"... 黑格尔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民族"的发展有主辅两条线,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展现的生产方式序列,是个人生产力发展作为"历史动因"在温带亚欧大陆这一时空维度上的"世界历史民族"主线。"世界历史民族"的型塑应该包括两种意义上的社会存在,一个是经济基础,另一个是社会基础,而不能局限于等同于前者的社会物质生产力。马克思通过"亚细亚的生产方式"这一文明史起点的创设,超越了黑格尔把波斯作为"世界历史起点"而把印度、蒙古乃至中国排除"世界历史的局外"这样的"地中海中心论"预设,并且把西方"陪伴着历史"的时段延伸到"东方从属于西方"的资本主义大工业的现代时期,进而揭示了"边界"地带对于大国史、全球史的世界历史意义。"游牧的生产方式"对"亚细亚的生产方式"构成黑格尔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的"陪伴"关系,它把马克思的"红金主辅线历史观"形象地描画、铺展在中华大地上,其与西欧道路所呈现的世界历史民族主线序列有所不同,但并不自外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马克思的生产方式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力 生产方式 世界历史 世界历史民族 中国边疆
下载PDF
李大钊的“金线论”与恩格斯的“红线论”——兼论多民族国家的理论基础
2
作者 宋培军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3-134,共12页
唯物史观有两种阐释进路:其一,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最早提出了阶级斗争"金线论",作为中国革命的指导理论,影响深远;其二,恩格斯在给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写的书评中最早提出了社会存在即经济发展"红线论&... 唯物史观有两种阐释进路:其一,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最早提出了阶级斗争"金线论",作为中国革命的指导理论,影响深远;其二,恩格斯在给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写的书评中最早提出了社会存在即经济发展"红线论",直至晚年坚守不渝。"社会生产力"与"阶级斗争"的关系,前者作为"终极原因",后者作为"伟大动力",罗荣渠先生早有宝贵厘定,但是在生产力发展(即经济变革)与阶级斗争(即政治变革)二分框架下讨论历史的动因和动力问题,也有可能忽视了两者同样作为精神"动力的动力"而存在的一致性。"金线"是指称暴力或军队组织,它本身就是一种与"经济力量"难解难分的社会存在或物质力量:在"既用以保卫财产,又用以获取财产"时,就是"一种经济力量"。"红线"与"金线"实际上是唯物史观的主辅两条线,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展现的生产方式序列图式是:与"社会生产力"作为历史的动因(根本动因、根本动力)不同,"人的生产力"(Produktivkrfte der Menschen)发展才是历史的动力(基本动因、基本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大钊 “金线论” 恩格斯 “红线论” 主辅线范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