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文化哲学研究的基本前提和可能性——从后现代主义的基本倾向和特征说开去 被引量:8
1
作者 霍桂桓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7-22,共6页
进行文化哲学研究绝不能从现成的常识出发、照搬传统的哲学研究基本框架,而不对文化哲学研究的基本前提和可能性进行系统严格的批判反思。文章通过概括评述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指出,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哲学意义一方面是揭示了传统哲学研... 进行文化哲学研究绝不能从现成的常识出发、照搬传统的哲学研究基本框架,而不对文化哲学研究的基本前提和可能性进行系统严格的批判反思。文章通过概括评述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指出,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哲学意义一方面是揭示了传统哲学研究所具有的种种理论弊端,从而为我们从学理上重新探讨文化哲学存在的基本前提和可能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背景,另一方面则是揭示了传统的哲学研究方式对文化和人的主观感受的忽视甚至拒斥。本文认为,只有在对文化哲学研究的基本前提和可能性进行系统、彻底和严格的批判反思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进行真正有意义的文化哲学探讨和研究,而文章提出的社会个体生成论(theSocialIndividualGrowing-upTheory),有可能成为进行这样研究和探讨的理论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哲学研究 基本前提 可能性 传统哲学思维方式 社会个体生成论 后现代主义
下载PDF
论实践哲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被引量:4
2
作者 霍桂桓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5-31,共7页
进行实践哲学研究并得出恰当的结论,究竟是否必须对所使用的方法论进行彻底的批判反思和创新?这种必要性不仅是存在的,而且事关这种研究的成败。这是因为研究方法的选择是由被研究对象的本性决定的,而作为被研究对象的实践与相对静止的... 进行实践哲学研究并得出恰当的结论,究竟是否必须对所使用的方法论进行彻底的批判反思和创新?这种必要性不仅是存在的,而且事关这种研究的成败。这是因为研究方法的选择是由被研究对象的本性决定的,而作为被研究对象的实践与相对静止的自然物质对象有本质的不同;因此,只有通过彻底批判反思西方唯理智主义的基本立场、研究模式和方法论视角,探索并确立把被研究对象的共时性维度和历时性维度有机统一起来,社会个体生成论的研究模式和方法论视角才能对实践进行恰当的研究并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 实践哲学 唯理智主义 共时性和历时性 社会个体生成论
下载PDF
文化软实力的哲学反思 被引量:13
3
作者 霍桂桓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3-18,共6页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过程的不断发展和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不断加剧,所谓"软实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日益得到国内学术界的重视、探讨和论述。"文化软实力"实际上指的是一个民族国家的传统文化和现代...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过程的不断发展和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不断加剧,所谓"软实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日益得到国内学术界的重视、探讨和论述。"文化软实力"实际上指的是一个民族国家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所具有的、由于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精神特质及其发展态势而对其他民族国家的受众产生的精神魅力。能够作为"文化软实力"而发挥作用的文化的吸引力,是作为"文"而存在的"饱含情感的感性符号"所具有的吸引力。作为文化软实力而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文化的吸引力,尽管仍然具有满足人们追求和享受精神性自由的功能,但这种功能已经变成了今天的民族国家用于参与国际竞争的某种手段和工具。作为软实力而发挥作用的文化吸引力本身,实际上隐含着不断推动现实个体通过超越和扬弃各种对立和竞争而走向和谐的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 作为感性符号的文化 情感体验 综合国力
下载PDF
论美学传统思维方式的突破——从社会个体生成论角度看美学的研究对象 被引量:1
4
作者 霍桂桓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9-23,共5页
通过以社会个体生成论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视角为基础,我们有可能从生成论的角度出发,以生成论的基本框架突破和扬弃美学传统思维方式所坚持的主客二分的预成论基本框架,探讨社会个体的审美维度究竟在什么意义上不同于其认识维度和社会... 通过以社会个体生成论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视角为基础,我们有可能从生成论的角度出发,以生成论的基本框架突破和扬弃美学传统思维方式所坚持的主客二分的预成论基本框架,探讨社会个体的审美维度究竟在什么意义上不同于其认识维度和社会实践维度,它的形成过程和基本特征是什么,以及我们应当如何根据这些方面确定我们进行相关学术研究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活动 美学 思维方式 社会个体生成论 元理论 研究对象
下载PDF
论严格的哲学批判反思对界定文化的重要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霍桂桓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16,114,共8页
界定文化的工作就必须进行严格的哲学批判反思吗?答案完全是肯定的。因为无论是提出崭新的文化定义的研究者,还是沿用已有的文化定义进行学术研究的研究者,都有可能因为带有特定的学科背景、基于特定的学术素养、囿于特定的学术视角和... 界定文化的工作就必须进行严格的哲学批判反思吗?答案完全是肯定的。因为无论是提出崭新的文化定义的研究者,还是沿用已有的文化定义进行学术研究的研究者,都有可能因为带有特定的学科背景、基于特定的学术素养、囿于特定的学术视角和眼界、甚至因为出于特定的主观癖好,而在对文化进行界定的过程中表现出难以抹煞的独断论倾向和色彩,而恰恰是这样的倾向和色彩会给研究者对文化的界定带来各种各样的不良影响,使之最终难以得出真正既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又具有必要的理论解释力的研究结论。在对文化进行界定的过程中,研究者只有自始至终地既针对被界定对象、同时也针对作为界定者的自己,都实实在在地坚持严格的哲学批判反思态度,才有可能真正地逐步破除这样的独断论倾向和色彩,逐步形成和保持既严谨、又开放的学术研究心态,使自己的探讨和研究避免事与愿违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界定 常识倾向 独断论倾向 哲学批判反思 学术自觉
下载PDF
论审美活动的学术定位——从“社会个体生成论”看美学的研究对象
6
作者 霍桂桓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2-29,共8页
在当今"审美泛化"几乎遍及日常生活每一个方面的情况下,美学研究必须立足于明确"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从对这种活动的严格的学术定位入手,通过概括阐述进行这种学术定位的原因、方式和结果,根据"社会个... 在当今"审美泛化"几乎遍及日常生活每一个方面的情况下,美学研究必须立足于明确"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从对这种活动的严格的学术定位入手,通过概括阐述进行这种学术定位的原因、方式和结果,根据"社会个体生成论"的基本立场、研究模式和方法论视角,强调必须从严格的学术批判反思精神出发,通过既把审美活动与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严格区别开来、又有机统一起来,真正确定审美活动在日常生活之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为今天仍然能够存在并健康发展的美学研究,奠定坚实可靠的理论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活动 学术定位 社会个体生成论 常识 后实践
下载PDF
论境界的意义和有关其表现研究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
7
作者 霍桂桓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8-48,共11页
长期以来,境界几乎一直是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一个论题,曾经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由于各种主客观方面的条件所限,尤其是由于富有情感体验性的感性描述一直处于支配地位,其基本涵义和表现也一直都没有得到哲学上的严格界定和系... 长期以来,境界几乎一直是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一个论题,曾经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由于各种主客观方面的条件所限,尤其是由于富有情感体验性的感性描述一直处于支配地位,其基本涵义和表现也一直都没有得到哲学上的严格界定和系统全面的研究;另一方面,就目前国内的哲学研究而论,由于研究视域的局限,在探讨和研究主体性的时候,国内的马哲界和西哲界也极少有人论及这个方面。因此,无论就文化哲学研究而言,还是对当今的马哲和西哲研究来说,对境界进行深入、系统和全面的探讨和研究,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可以发挥重大而深远的推动性作用,而且,由于被研究对象本身所特有的中学特征和立足于社会实践的生成特色,此项研究的系统展开和不断深入,也势必会使中哲、马哲和西哲研究在逐步实现方法论突破的同时,在更高的层次上具体结合起来,从而为我们开辟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研究道路进而全面推动哲学研究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提供非常可贵的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 哲学批判反思 境界 社会个体生成论
下载PDF
论人权研究具体化的必要性 被引量:1
8
作者 霍桂桓 祖久春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2008年第5期33-40,共8页
目前,中国在人权研究问题上从最一般的宏观意义上论述的多,缺少具体化的研究。本文从人权研究内容、研究方式具体化的必要性、变革研究模式和方法论视角等方面做了初步论述,以期引起研究者在此问题上的关注和探讨。
关键词 人权研究 研究内容 研究模式 研究方式 研究者
下载PDF
论突破“观念的王国”对哲学研究的意义
9
作者 霍桂桓 《党政干部学刊》 2017年第12期4-9,共6页
虽然"观念的王国"在中外哲学研究文献之中并非无人提及,但论者多是将其作为某种对观念系统的比喻来使用的,既没有对其进行明确的界定,也没有对它的基本特征和发挥作用方式比较系统的论述。本文认为,"观念的王国"并... 虽然"观念的王国"在中外哲学研究文献之中并非无人提及,但论者多是将其作为某种对观念系统的比喻来使用的,既没有对其进行明确的界定,也没有对它的基本特征和发挥作用方式比较系统的论述。本文认为,"观念的王国"并不局限于某种特定的理论,而是以某种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具有根本性规范意义的指导思想为基础而构成的、具有特定的有效性限度但却被美化到极致的观念系统;一旦时代的发展步伐、学术的进步程度超出了这样的有效性限度,研究者就必须通过对这样的观念的王国进行系统、全面和彻底的批判反思,逐步对其进行根本性的突破,从而使包括哲学研究在内的学术研究得以顺利地走向新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念 观念的王国 有效性限度 彻底的批判反思 突破
原文传递
论文化定义过程的追求普遍性倾向及其问题 被引量:3
10
作者 霍桂桓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18,共8页
在界定文化乃至在进行文化研究和文化哲学研究的时候,绝大多数研究者并没有认真关注并正确解决下列问题,即在对文化进行定义的时候必须追求普遍性吗?如果这样的必要性确实存在,究竟应当如何看待这种追求普遍性的倾向?这样的追求究竟具... 在界定文化乃至在进行文化研究和文化哲学研究的时候,绝大多数研究者并没有认真关注并正确解决下列问题,即在对文化进行定义的时候必须追求普遍性吗?如果这样的必要性确实存在,究竟应当如何看待这种追求普遍性的倾向?这样的追求究竟具有哪些问题,这样的问题又会产生哪些影响?这种盲目状况不仅导致了文化定义因为实际上的大而无当而既缺乏现实针对性,又缺乏理论解释力,只能流于貌似宏大叙事的就事论事,同时也导致研究者在界定文化、进而建构相应的理论体系的时候的进退维谷状态,即只要研究者坚持学术研究的严格性和严肃性,文化研究和文化哲学研究便会由于宏大叙事而难以深入推进,而不坚持这样的严格性和严肃性,又往往会使文化研究和文化哲学研究丧失其意义和价值。有鉴于此,本文充分强调研究者必须充分重视文化定义过程的追求普遍性的基本倾向,通过进行哲学上的、彻底的批判反思,来扬弃这种模仿自然科学研究的传统,即追求绝对普遍有效性的基本倾向,进而通过对这种追求普遍性的基本倾向进行严格的学术定位,以达到彻底突破和克服上述不良状况,使文化研究和文化哲学研究的结论更具有现实针对性和理论解释力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定义 普遍性追求 唯理智主义研究传统 心理惰性
下载PDF
论中国梦的时空维度对中国人权研究的规范性启发意义
11
作者 霍桂桓 《人权》 2014年第5期13-14,共2页
从建构人权理论体系的需要而言,研究者不仅需要通过逐步打破"从观念到观念"的基本思维倾向,确立"将人权研究具体化"的根本性研究取向;通过对与人权有关的各种基本概念进行系统全面的剖析和梳理,为卓有成效的学术研究确立坚实的基础... 从建构人权理论体系的需要而言,研究者不仅需要通过逐步打破"从观念到观念"的基本思维倾向,确立"将人权研究具体化"的根本性研究取向;通过对与人权有关的各种基本概念进行系统全面的剖析和梳理,为卓有成效的学术研究确立坚实的基础和前提,而且,也需要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始终真正坚持和贯彻马克思哲学所一贯倡导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切实立足于现实问题,逐步开展严格的人权理论研究,从而努力得出既具有现实针对性、又富有理论解释力的具体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梦 中国人权 时空维度 人权理论 思维倾向 人权发展 学术研究 人权状况 理论解释 人权事业
原文传递
从产权到伦理——跨文化视角下的当代中国伦理问题 被引量:3
12
作者 霍桂桓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1-66,共6页
伦理判断和评价的根本基础和现实前提只能是现实的经济利益关系和作为其集中体现的产权。产权既集中体现经济利益关系,又是社会个体的社会地位和现实身份的根本基础。产权不清、个体权益定位界限不明,实际上是导致当今伦理关系研究和建... 伦理判断和评价的根本基础和现实前提只能是现实的经济利益关系和作为其集中体现的产权。产权既集中体现经济利益关系,又是社会个体的社会地位和现实身份的根本基础。产权不清、个体权益定位界限不明,实际上是导致当今伦理关系研究和建构乏力的决定性因素。由于中国当前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研究者如果仍然照搬中国古代传统的伦理判断和评价标准或者照搬现实环境与今日中国现实截然不同的西方伦理判断和评价标准,而不真正面对现实而进行严格的学术性批判反思、找到属于自己的现实问题。并实事求是地加以探讨和解决,其伦理判断和研究就必然存在"时空错位",从而不可能取得真正意义的学术突破。只有切实研究中国当今的产权与伦理的现实关系,认真研究并解决从产权到伦理的现实生成路径问题,当代中国的伦理研究才可能走上真正健康的发展之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权 伦理 跨文化视角 时空错位 社会个体生成论
原文传递
关于软实力的几点哲学思考 被引量:4
13
作者 霍桂桓 《南方论丛》 2010年第1期72-80,共9页
对"软实力"进行学术研究的首要任务,是明确界定"软实力"概念的基本含义(满足个体追求精神性自由的需要)和实际载体(饱含情感的感性符号),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厘清其实际生成路径(基于并产生于现实社会实践过程的精... 对"软实力"进行学术研究的首要任务,是明确界定"软实力"概念的基本含义(满足个体追求精神性自由的需要)和实际载体(饱含情感的感性符号),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厘清其实际生成路径(基于并产生于现实社会实践过程的精神家园)和具体的表现形式(具有地方特色并体现时代发展趋势的文化活动),从而有可能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和相应的实际文化建设,通过切实推进对城市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建设,使一个城市的"软实力"不断得到真正具有实质性意义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实力 文化 符号 精神性自由 生成路径
原文传递
论不朽 被引量:1
14
作者 A.N.怀特海 霍桂桓(译) 《社会科学论坛》 2010年第17期4-18,共15页
不朽问题既是现实人生的终极关注点,也是西方哲学、宗教、神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立足于过程哲学的基本立场和研究视角,通过指出不朽与必死性的相互关系,强调宇宙本身就是由分别体现这两者的、以多样性和积极创造为特征的"活动世... 不朽问题既是现实人生的终极关注点,也是西方哲学、宗教、神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立足于过程哲学的基本立场和研究视角,通过指出不朽与必死性的相互关系,强调宇宙本身就是由分别体现这两者的、以多样性和积极创造为特征的"活动世界"和以持续为特征的"价值世界"构成的,系统而概括地论述了不朽与价值、估价、理念、人格同一性乃至与作为对多种人格的统一过程而实际存在的上帝的关系,充分强调不朽的价值世界的功能就在于,通过人格同一性对事实世界的多样性进行调整和协调,从而使宇宙的本质性统一过程能够体现出来;最后,它通过对欧洲哲学和神学传统中由来已久的、关于"独立实存"的抽象预设的批判,强调指出哲学研究根本不能片面追求精确性,从而对作者的过程哲学研究生涯做出了最后的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朽 必死性 活动世界 价值世界 人格同一性 上帝
下载PDF
论科技发展对人权事业的潜在促进作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霍桂桓 《人权》 2013年第2期42-43,共2页
探讨和研究科技发展与发展人权事业的关系,需要从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入手,亦即一方面需要研究和论述科技发展对发展人权事业的各种影Ⅱ向,另一方面则需要探讨和研究人权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对科技发展的各种影响。关于科技发展对... 探讨和研究科技发展与发展人权事业的关系,需要从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入手,亦即一方面需要研究和论述科技发展对发展人权事业的各种影Ⅱ向,另一方面则需要探讨和研究人权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对科技发展的各种影响。关于科技发展对人权事业的影响,笔者认为:第一,科技发展不可能直接推动人权事业的发展;第二,科技发展对发展人权事业只能发挥潜在的促进作用。本文拟就这两点展开探讨和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权事业 科技发展 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