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8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回顾 被引量:16
1
作者 杨海蛟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0-26,共7页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和维护人权事业都有了长足的...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和维护人权事业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主政治建设 人民代表大会 多党合作 民族自治 基层民主 人权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制度框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炳权 《前线》 2013年第4期15-17,共3页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四个基本制度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四个基本制度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制度框架。更好地实现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探索中历史地形成的,符合社会主义制度要求,适应我国国情,是国家统一、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的保障,体现了民主和集中的辩证统一。这一制度有效地保证人民代表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中来,保证其代表性的真实与广泛,保证人民代表能够全面反映广大民众的集中期盼和利益诉求,并最终在政策层面形成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法律法规,使国家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有序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制度框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下载PDF
中国政治学30年 被引量:11
3
作者 杨海蛟 亓光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9-31,共13页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三十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开启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作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动力、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历史性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面貌...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三十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开启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作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动力、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历史性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三十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过是短暂一瞥,然而这三十年,却以非同寻常的伟大历程与辉煌成就永远载入中国人民谋求解放与幸福的史册,永远载入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史册!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总结三十年政治学发展的宝贵经验,进一步探讨当代中国政治学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推动当代中国政治学走向世界、走向未来,我们在《山东社会科学》创办了"改革开放三十年与当代中国政治学"专栏。相信这一专栏讨论会得到国内政治学界的积极回应,相信广大政治学理论工作者通过这一阵地和桥梁,会为推进当代中国政治学走向新的繁荣作出新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学发展 当代中国 社会主义制度 十一届三中全会 改革开放 中国共产党 中国人民 社会主义中国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力——从“摸着石头过河”到“系统整体设计推动改革” 被引量:12
4
作者 樊鹏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16,186,共9页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政治发展模式经历了从“摸着石头过河”向“系统整体设计推动改革”的转变。伴随这一过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革与调整,政治领导能力不断增强。在继承改革开放以来一以贯之的制度优势基础上,党...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政治发展模式经历了从“摸着石头过河”向“系统整体设计推动改革”的转变。伴随这一过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革与调整,政治领导能力不断增强。在继承改革开放以来一以贯之的制度优势基础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因时而转、因势而为,不仅成功推动了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创造了管党治党的新思想与新路径,而且借助党的建设与宪法修改,夯实了宪法政治秩序根基,加强了党对国家机器的监督,增强了国家治理体系的问题导向能力和高效协同能力。政治体系运行方式的转换以及政治领导力的提升,带动了国家制度建设的全面进步,为新发展阶段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奠定了更加坚固的政治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发展 政治改革 党的建设 领导力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的“四重超越”特征——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被引量:6
5
作者 王红艳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3-39,共7页
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政策文本分析发现,从理念层面看,该战略在对乡村角色的定位上基本超越了工具主义,在对城乡关系的认识上基本超越了城市中心主义,... 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政策文本分析发现,从理念层面看,该战略在对乡村角色的定位上基本超越了工具主义,在对城乡关系的认识上基本超越了城市中心主义,在发展目标的设置上基本超越了经济主义,在实施方式的选择上基本超越了物质主义。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些特征,对于科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切实提高实施成效至关重要。同时,这些特征也深刻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工具主义 城市中心主义 经济主义 物质主义
下载PDF
当代中国族际政治整合 被引量:4
6
作者 张会龙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22,共7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在全面总结中国封建王朝国家时期族际政治整合经验教训,并借鉴其他国家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的基础上,重新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新型族际政治整合模式。这样的模式,有其特定的历史基础、现实基础和逻辑基础,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在全面总结中国封建王朝国家时期族际政治整合经验教训,并借鉴其他国家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的基础上,重新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新型族际政治整合模式。这样的模式,有其特定的历史基础、现实基础和逻辑基础,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提高国族的凝聚力和整体性、实现族际关系的良性互动为目标指向,遵循"扶异求同"的价值取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当代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实践经历了起步探索、曲折发展、恢复发展和发展完善4个时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也面临诸多的挑战,亟须从转变取向、引导民族自治地方权利义务的平衡、促进民族认同与国民认同的协调发展、加强中华民族的建设等4个方面走向更加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 民族国家 族际政治整合 发展
下载PDF
中国政治优势的内在逻辑 被引量:2
7
作者 陈红太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7-28,共2页
对于中国政治的优劣评价,应该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出发,看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公民权的保障和人民当家作主的需求对政治体制提出了哪些变革的需求。
关键词 中国政治 内在逻辑 政治优势 人民当家作主 经济社会发展 政治体制 科学发展观 公民权
下载PDF
主体意识与理性精神:中国政治发展的文化资源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浩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6,共6页
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对中国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政治文化建设有助于扩大公民政治参与、促进政府廉洁和维护政治稳定。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一方面需要培育以参与意识、自主意识、权利意识、平等意识和责任意识等为主要... 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对中国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政治文化建设有助于扩大公民政治参与、促进政府廉洁和维护政治稳定。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一方面需要培育以参与意识、自主意识、权利意识、平等意识和责任意识等为主要内容的公民主体意识,开发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资源;另一方面则需要培育以妥协精神、宽容精神、法治精神和契约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理性精神,增强中国政治发展的平衡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意识 理性精神 中国政治发展 文化基础
下载PDF
影响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民主思路 被引量:3
9
作者 周少来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1年第3期1-15,共15页
本文在中国现代化日新月异和民主思潮领域观点纷呈的大背景下,系统梳理了对中国政治发展具有现实影响的几大思路——替代民主论、自由民主论、直接民主论、中国民主道路论、增量民主论,并对各自的内在逻辑、现实指向以及理论缺失等进行... 本文在中国现代化日新月异和民主思潮领域观点纷呈的大背景下,系统梳理了对中国政治发展具有现实影响的几大思路——替代民主论、自由民主论、直接民主论、中国民主道路论、增量民主论,并对各自的内在逻辑、现实指向以及理论缺失等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在以上梳理的基础上,对五大民主思路中涉及的"主题关系":如民主是价值目标,还是工具手段?民主之长与民主之短;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竞争性民主与协商性民主;政治民主与经济民主等进一步深化分析和比较。最后指出,不论何种民主思路,只有针对中国民主发展中的问题并推动其解决,才能具有现实意义而不只是空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政治发展 民主 民主发展 民主思路
下载PDF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价值、现实意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郑慧 《东岳论丛》 2003年第4期17-22,共6页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目标。在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应当处理好几个关系 ,即 :1.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之...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目标。在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应当处理好几个关系 ,即 :1.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2 .从中国国情出发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的关系 ;3 政治文明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 政治文明 理论价值 现实意义
下载PDF
中国公民政策参与的效能——从经济、社会和文化三个维度的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涂锋 《行政管理改革》 2012年第3期44-47,共4页
公民政策参与过程中,财富与资本如何影响政策参与效能?组织与协作如何有效提高政策参与的效度?文化与理论如何规范媒体及大众的话语影响?作者通过实证研究和调查数据,结合对中国公民政策参与发展现状的观察和判断,分别从经济、社... 公民政策参与过程中,财富与资本如何影响政策参与效能?组织与协作如何有效提高政策参与的效度?文化与理论如何规范媒体及大众的话语影响?作者通过实证研究和调查数据,结合对中国公民政策参与发展现状的观察和判断,分别从经济、社会和文化三个维度分析了影响中国公民公共政策参与效能的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政策参与 中国公民 维度分析 文化 经济 社会 调查数据 实证研究
下载PDF
制度移植与本土资源:中国政治发展的制度逻辑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浩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3年第3期30-35,共6页
政治发展的实质就是以新制度取代旧制度的过程。制度移植是中国这样后发国家的一种重要的政治发展方式。在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中,需要制度移植,但其最主要的资源还是来自于本土的制度资源,包括正式制度资源和非正式制度资源。推动当代... 政治发展的实质就是以新制度取代旧制度的过程。制度移植是中国这样后发国家的一种重要的政治发展方式。在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中,需要制度移植,但其最主要的资源还是来自于本土的制度资源,包括正式制度资源和非正式制度资源。推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在外来制度和本土制度的碰撞、交流、激荡和融合中实现制度创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移植 本土资源 中国政治发展 制度逻辑
下载PDF
主体意识与理性精神:中国政治发展的文化资源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浩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2年第5期32-37,共6页
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对中国政治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它有助于扩大公民政治参与、促进政府廉洁和维护政治稳定;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一方面需要培育以参与意识、自主意识、权利意识、平等意识和责任意识等为主要内容的公民... 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对中国政治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它有助于扩大公民政治参与、促进政府廉洁和维护政治稳定;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一方面需要培育以参与意识、自主意识、权利意识、平等意识和责任意识等为主要内容的公民主体意识,开发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资源;另一方面则需要培育以妥协精神、宽容精神、法治精神和契约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理性精神,增强中国政治发展的平衡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意识 理性精神 中国政治发展 文化基础
下载PDF
中国政治的双重任务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山鹰 《同舟共进》 2010年第5期22-24,共3页
人们对“政令不出中南海”这句话并不陌生。与此相对应,大家也看惯了“冤屈不出县区乡”这样的现实,比如,“唐福珍”、“孙中界”、“张海超”们要想获得公平和正义,似乎必须以牺牲生命、残害身体为代价。然而,即便事件惨烈,他们... 人们对“政令不出中南海”这句话并不陌生。与此相对应,大家也看惯了“冤屈不出县区乡”这样的现实,比如,“唐福珍”、“孙中界”、“张海超”们要想获得公平和正义,似乎必须以牺牲生命、残害身体为代价。然而,即便事件惨烈,他们也会很快淡出公众视线,为何?原因很简单,见惯不怪。笔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任务 中国政治 中南海 政令 正义
下载PDF
社会政治时代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15
作者 田小红 王振耀 《行政管理改革》 2014年第8期46-51,共6页
3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迁。面对新的社会格局,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部署。如何认识这一新的社会格局,如何依据新的社会格局来促成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我国社会当前所面临的一项基本课题。
关键词 政治社会 社会政治 简单社会 复杂社会 国家治理体系改革
下载PDF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
16
作者 杨海蛟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1年第A12期20-22,共3页
从中国国情出发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反映了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中国政治发展的路径选择。因此,我们必须将其作为当前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指导原则之一,这也是保证政治体制改革服务于中国经济政治发展... 从中国国情出发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反映了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中国政治发展的路径选择。因此,我们必须将其作为当前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指导原则之一,这也是保证政治体制改革服务于中国经济政治发展大局、政治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的题中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体制改革 当代中国政治 中国政治发展 政治生活 社会主义民主 基本指导原则 体制改革目标 实践进程 中国特色 经济发展水平
下载PDF
数智化下的中国基层集成治理
17
作者 赵秀玲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3-112,共10页
由传统治理向数字化迈进是一场伟大革命,让数字化尽显智能智慧也是一次质的飞跃,以智能化集成思维进行大胆创新更是一个超越性壮举。在探索的过程中,地方层面逐渐形成拟人化、审美化、智慧化、科学化、文化化的数智化基层集成治理创新... 由传统治理向数字化迈进是一场伟大革命,让数字化尽显智能智慧也是一次质的飞跃,以智能化集成思维进行大胆创新更是一个超越性壮举。在探索的过程中,地方层面逐渐形成拟人化、审美化、智慧化、科学化、文化化的数智化基层集成治理创新模式。这是在观念、程序、方法论上产生的重大变革,充分体现了党领导下的系统立体思维与“为民生”治理理念和以系统化、科学化、立体化来提升治理效能的经验路径。进一步完善发展过程中,数智化基层集成治理应在均衡发展、开拓创新、文化底气、人的现代化等方面有所加强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化 基层集成治理 创新性 文化精神 价值重塑
下载PDF
论中国本土的执行理论与实践
18
作者 樊鹏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9-69,共11页
在中国,执行是政治意图及其实现的全过程,涉及公共权力系统的全部运作,极富中国本土特色。中国的执行可以提炼为一个由“政治意图”“具体化”“部门化和本土化”“可操作化”“操作”“影响环境”以及“反馈和调整”七个环节构成的闭... 在中国,执行是政治意图及其实现的全过程,涉及公共权力系统的全部运作,极富中国本土特色。中国的执行可以提炼为一个由“政治意图”“具体化”“部门化和本土化”“可操作化”“操作”“影响环境”以及“反馈和调整”七个环节构成的闭环结构,这一结构可以视为一个全新的本土化分析框架和理论模型。新的框架清晰表达了中国执行背后的独特运作特征,充分揭示了中国政治体制守正变通的显著优势所在。中国的执行既是整体协调、一体运作的政治杰作,又是单独成篇、羽化成蝶的精彩过程。然而,在中国执行体制中,从政治意图的传递到最后实现实际还有多个“断点”“堵点”和“痛点”,执行的技术操作和经验积累还相对不足,仍需在改革实践和制度建设中补齐弱项短板,加以不断发展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执行 抓落实 本土化 操作主义 制度优势
下载PDF
中国国际政治传播研究的核心问题与理论创新 被引量:2
19
作者 汤璇 季芳芳 何晶 《对外传播》 CSSCI 2023年第9期69-73,共5页
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际政治传播逐渐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显学,理论创新至关重要。理论创新与学术历史梳理、自身的理论叙事以及理论创新所处环境等问题有关。对以上问题的讨论不仅关乎如何把握全球变局下的国际关系和... 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际政治传播逐渐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显学,理论创新至关重要。理论创新与学术历史梳理、自身的理论叙事以及理论创新所处环境等问题有关。对以上问题的讨论不仅关乎如何把握全球变局下的国际关系和权力格局等现实问题,也关乎学科自主性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政治传播 人工智能 文化传播 国家形象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公共意识的建构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爱玲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7-104,共8页
公共意识超越对自我主体的关注,是社会共同体成员对公共领域内的准则、规范等的主观认可、客观遵守和行为自觉。公共意识的本质是利益的博弈与统合,其作用机理由契约化向法制化转向,其存在场域呈现时空交错的无界化。当前,公共意识的建... 公共意识超越对自我主体的关注,是社会共同体成员对公共领域内的准则、规范等的主观认可、客观遵守和行为自觉。公共意识的本质是利益的博弈与统合,其作用机理由契约化向法制化转向,其存在场域呈现时空交错的无界化。当前,公共意识的建构面临着传统文化中公共基因的阙如、公共价值体系的分化、私欲僭越公共行政精神、个人主义思潮消解公共意识的现实困境。在治理视阈下,以价值引领有效整合公共意识,用文化关照强化公共意识引导,以道德建设加强公共环境建构是加强公共意识建构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公共意识 缺失 建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