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位制度恢复与文学研究三十年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1
作者 程玉梅 《学术动态(北京)》 2008年第20期22-23,F0004,共3页
2008年5月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民族文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位制度恢复与文学研究三十年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来自各地的首届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硕士研究生和三个研... 2008年5月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民族文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位制度恢复与文学研究三十年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来自各地的首届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硕士研究生和三个研究所1977级、1978级的本科生等四十余人参加了会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学术研讨会 学位制度 硕士研究生 学术报告 研究生院 本科生
下载PDF
比较文学前沿动态和重大理论问题研究
2
作者 程玉梅 《学术动态(北京)》 2007年第31期19-22,共4页
第一,文学人类学的新进展。文学人类学从文化总体和民俗、神话、宗教信仰等角度考察文学,这已经成为近年来国内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十分活跃且形成学术流派的一个领域。人类学与文学皆属研究人的学问,在文化转型时代的学术转型应归... 第一,文学人类学的新进展。文学人类学从文化总体和民俗、神话、宗教信仰等角度考察文学,这已经成为近年来国内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十分活跃且形成学术流派的一个领域。人类学与文学皆属研究人的学问,在文化转型时代的学术转型应归结于对“人类”的普遍关怀。文学人类学即是在如此学理下的一种学术结合,因而它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学术新事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 文学人类学 大理 学术流派 跨学科研究 宗教信仰 学术转型 转型时代
下载PDF
第二届“媒介文化与网络文学高层论坛”会议综述
3
作者 汤俏 《学术动态(北京)》 2009年第2期15-20,共6页
2008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了第二届“媒介文化与网络文学高层论坛”,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党校、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等单位的40余名专家学者和红袖添香、晋江原创网、17K等著名文学网站的主编参... 2008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了第二届“媒介文化与网络文学高层论坛”,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党校、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等单位的40余名专家学者和红袖添香、晋江原创网、17K等著名文学网站的主编参加了会议。会议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层论坛 网络文学 媒介文化 综述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传媒
下载PDF
文学所举办第三届青年论坛
4
作者 程玉梅 《学术动态(北京)》 2007年第11期22-24,共3页
2007年1月,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举行了第三届青年论坛。 副所长刘跃进对近5年的文学研究学术动态做了分析,包括文学研究学术史的回顾、学科归划的反思、重大理论问题的再探讨等。他指出,文学研究学术史的回顾始于20世纪80年代,2000年... 2007年1月,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举行了第三届青年论坛。 副所长刘跃进对近5年的文学研究学术动态做了分析,包括文学研究学术史的回顾、学科归划的反思、重大理论问题的再探讨等。他指出,文学研究学术史的回顾始于20世纪80年代,2000年后关于作家、学者、断代史、学科史各个方面的研究都有专著出现。总体上讲,文学研究的学术史经历了三次变化:其一,以进化论为核心,由传统而被动走向现代西方化的过程;其二,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其三,由西方化到民族化的过程。这些转折实际上是学术观念的问题,文学研究不再满足于浅层次的历史感受,不再满足于理论术语的简单套用,而开始寻找自己的理论话语和特色格局,即中国化。目前,文学的各个学科都产生了危机意识,学科的合法性面临挑战,如文学理论的研究内容和范围,以及近代、现代、当代文学的年代划分等问题。学科的分合与论争要求注重学科的历史性,日前有关这方面的争论四个热点:其一,文学史研究的时空视角,包括文学的编年研究、地理研究(包括汉民族内部的不同区域和多民族文学研究)和全球化。其二,文学史的不同层次。事实上,文学史只反映文学的部分历史。从前的研究对下层关注不够,而有些文学现象恰恰是由民间开始后才成为主流。其三,文学研究转为文化研究。如果说80年代的文化研究还是宏观泛谈,近年的研究则开始具体化,比较关注文学主体的经济环境、社会心理,以及文学与其他传统学术的关系等。当文化成为热点之后,文学的本义被忽略,这是应该警惕的问题。其四,文学文献学的复兴。文献学是中国文学研究的传统,2005年被称为“文学史料年”。古典文学的出土文献、现代文学的域外文献、当代文学的电子文献等利用文献学的方法研究文学,大有可为。另外,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被再次提出。如文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作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问题、文学的普及与欣赏水平的提高问题,以及面对大众媒体文学学术的位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所 青年论坛 20世纪80年代 民族文学研究 文学文献学 文学史研究 文化研究 传统学术
下载PDF
在反思中重建批评的现实感——2016年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综述
5
作者 徐刚 《中国文学批评》 2017年第1期134-141,共8页
2016年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在依托当代文学学科建设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推动批评工作的自我反思,不断加强与改善文学批评的现实感,从而获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并在实践上显示出强劲的动力。在... 2016年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在依托当代文学学科建设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推动批评工作的自我反思,不断加强与改善文学批评的现实感,从而获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并在实践上显示出强劲的动力。在对这一年的批评实绩进行简要的梳理与回顾时,我们大致可以将其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批评 自我反思 现实感 中国 综述 学科建设 文艺工作 座谈会
原文传递
况周颐“校词绝少”发微 被引量:4
6
作者 张晖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9-125,共7页
况周颐向来以反对校勘词籍著称。他自称"校词绝少",然而这一说法与他本人的经历自相矛盾。事实上,况周颐早年在词籍校勘方面已有相当成绩,但终因客观原因不能取得更大成就。由此,况周颐开始反思校词的局限,并致力于词学理论... 况周颐向来以反对校勘词籍著称。他自称"校词绝少",然而这一说法与他本人的经历自相矛盾。事实上,况周颐早年在词籍校勘方面已有相当成绩,但终因客观原因不能取得更大成就。由此,况周颐开始反思校词的局限,并致力于词学理论的建设。况周颐一生与词籍校勘的复杂关系,及其对待校词的矛盾心态,恰好折射出词籍校勘风气在晚清词学史上的主导作用和基石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况周颐 词籍校勘 晚清词学
原文传递
评价于丹:学术规范还是传播法则 被引量:2
7
作者 杨早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7-114,共8页
"于丹现象"的市场成功,原本只是娱乐文化的又一次辉煌胜利,但在传媒与学者、大众的解读与质疑中,隐藏于其后的教化权归属问题浮出海面。在精英文化失落的现代社会,于丹及其背后的媒体巧妙地利用公众的心理平衡诉求,借助经典... "于丹现象"的市场成功,原本只是娱乐文化的又一次辉煌胜利,但在传媒与学者、大众的解读与质疑中,隐藏于其后的教化权归属问题浮出海面。在精英文化失落的现代社会,于丹及其背后的媒体巧妙地利用公众的心理平衡诉求,借助经典阐释取得了"教化者"的地位。而知识分子面对文化理念与市场现状的矛盾,能否发挥"文化平衡器"的功能,是横亘在知识分子与大众文化之间的一道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体系 大众传播 教化 娱乐
原文传递
试析“反本质主义”论争中的意识形态困境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卓 《中国文学批评》 2018年第2期136-145,160,共11页
"反本质主义"论争是21世纪初以来文学理论领域中的重要论争,围绕对"文学"性质的认识以及反思20世纪下半叶以来文学理论的话语建构等,形成了多重的反思路径。这些新的文学理论话语体系的重构大都不同程度地被裹挟在... "反本质主义"论争是21世纪初以来文学理论领域中的重要论争,围绕对"文学"性质的认识以及反思20世纪下半叶以来文学理论的话语建构等,形成了多重的反思路径。这些新的文学理论话语体系的重构大都不同程度地被裹挟在有关"文学有无本质"、如何理解"文学的本质"等问题的讨论中。以"反本质主义"论争的第一阶段、特别是其中参与讨论的陶东风的观点为观察对象,梳理围绕"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这一系列话语表述的构成过程和思想资源,可以尝试指出其在反思学科话语建构的政治干预的同时又陷入了新生成的意识形态的纠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本质主义 后现代主义 本质 建构 意识形态
原文传递
重塑文艺批评精神 被引量:1
9
作者 贾洁 《中国文学批评》 2017年第4期29-35,共7页
如何在这个大众文化来临的时代防范文艺批评"有人民、无艺术"的局面的产生?习近平总书记在重提文艺批评应采用"历史的、美学的观点"的基础上,及时增加了"人民的、艺术的观点"。运用这四大观点来评判和鉴... 如何在这个大众文化来临的时代防范文艺批评"有人民、无艺术"的局面的产生?习近平总书记在重提文艺批评应采用"历史的、美学的观点"的基础上,及时增加了"人民的、艺术的观点"。运用这四大观点来评判和鉴赏文艺作品,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当前文艺批评存在的问题所提出的建设性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批评 历史的 人民的 艺术的 美学的
原文传递
唐末诗人的漂游、入幕与诗歌创作之关系
10
作者 陶庆梅 《东方丛刊》 2002年第3期210-224,共15页
唐末诗人的生活经历是复杂的,但是,当我们将他们作为一个群体来观察时,就会发现在生活经历上,他们往往具有共同的三种经历,即漂游、入幕和隐居,这可以从唐末的几位主要诗人如李频、许棠、罗隐、郑谷、黄滔、杜荀鹤等人身上看出。... 唐末诗人的生活经历是复杂的,但是,当我们将他们作为一个群体来观察时,就会发现在生活经历上,他们往往具有共同的三种经历,即漂游、入幕和隐居,这可以从唐末的几位主要诗人如李频、许棠、罗隐、郑谷、黄滔、杜荀鹤等人身上看出。因此,用漂游、入幕、隐居来概括唐末诗人的主要生活经历是大致相同的。这样的生活经历对唐末诗人的诗歌创作影响无疑是巨大的。限于篇幅,在本文中,我们只探讨唐末诗人漂游、入幕这两种主要的生活经历与他们的诗歌创作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人 唐末 诗歌创作 隐居 杜荀鹤 黄滔 郑谷 生活经历 概括
原文传递
无边暗夜里的心花——评mockmockmock《如此夜》
11
作者 郑熙青 《中国文学批评》 2018年第1期119-120,共2页
《伪装者》的同人圈算得上近年国产影视同人圈中相当特别的一个了。电视剧热播的2015年秋天,微博上常有“看了《伪装者》起了入党念头”的粉丝反馈。对比前些年粗制滥造的“抗日神剧”,制作相对用心的《伪装者》有效传达出真挚而悲壮的... 《伪装者》的同人圈算得上近年国产影视同人圈中相当特别的一个了。电视剧热播的2015年秋天,微博上常有“看了《伪装者》起了入党念头”的粉丝反馈。对比前些年粗制滥造的“抗日神剧”,制作相对用心的《伪装者》有效传达出真挚而悲壮的情感,盖过了剧本和制作上并不隐蔽的缺陷;而热爱电视剧和其中人物的观众,尤其是同人小说的作者,更在解读和重新写作的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剧 伪装 制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