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处女地何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新领域之思
1
作者 秦弓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8年第1期26-27,共2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作为一门学科,已有颇为可观的规模,光是文学史著作就已写出了二百多种,现代文学史研究还有需要开拓新领域。即使以往多有涉猎的领域,也仍然需要深入研究.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文学史研究 文学史观念 文学史格局 研究领域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流派漫论
2
作者 马良春 《社会科学辑刊》 1984年第2期124-134,共11页
本文从继承和借鉴两方面考察分析了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流派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传统影响和外来影响的问题。作者认为,外来影响与传统影响在矛盾斗争中走向辩证统一是五四以来新文学在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法方面的发展规律。在中国现代文学... 本文从继承和借鉴两方面考察分析了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流派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传统影响和外来影响的问题。作者认为,外来影响与传统影响在矛盾斗争中走向辩证统一是五四以来新文学在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法方面的发展规律。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是影响最大的三种思潮,由此形成现代文学史上相应的三大流派。从文学史的发展上看,浪漫主义创作处于逐渐减弱的趋势;现代主义在中国得不到适宜生长的土壤,其影响是有限的,生命力不强;唯独现实主义思潮流派始终充满生机,成为现代文学发展的主流。其所以如此,根本的原因是由中国革命的要求所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 中国现代文学史 文学思潮流派 现代主义 现代文学思潮 艺术手法 浪漫主义创作 五四以来 艺术形式 外来影响
下载PDF
动荡中国的全景图——茅盾30年代前半期小说 被引量:1
3
作者 秦弓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6期41-45,共5页
茅盾小说通过上海这一中心城市的种种骚动 ,尤其是证券市场的震荡 ,以及小市镇的惶恐不安与农村的破产倾圮 ,描绘出一幅 30年代前半期中国社会大动荡的全景图。注重内忧外患交织而成的政治经济网络的揭示 。
关键词 茅盾 30年代 小说 动荡 全景
下载PDF
张爱玲笔下的女人与男人 被引量:7
4
作者 秦弓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9年第4期52-57,共6页
张爱玲作品的女性主义色彩浓郁而别致。对于女性,不是侧重于命运不公的抗争和身心欲求的张扬,而是着眼于精神痼疾的解剖;对于男性,也致力于种种性格弱点的剔除,借以消解传统的男性神话。执著于人性阴影的指认与鞭挞,是张爱玲对女... 张爱玲作品的女性主义色彩浓郁而别致。对于女性,不是侧重于命运不公的抗争和身心欲求的张扬,而是着眼于精神痼疾的解剖;对于男性,也致力于种种性格弱点的剔除,借以消解传统的男性神话。执著于人性阴影的指认与鞭挞,是张爱玲对女性主义文学的深入拓展,也是对五四启蒙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女性 体认 男权 批判
下载PDF
新文学的发生 被引量:3
5
作者 秦弓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33-151,共19页
笔者从新文学的命名谈起,在梳理文学史研究中关于新文学发生的主要观点与发掘新资料的基础之上,对新文学发生的源头做了系统而深入的分析,认为白话文学传统、近代文学革命与近代翻译文学,孕育了内在的文学生命脉息;封建帝制的结束,科举... 笔者从新文学的命名谈起,在梳理文学史研究中关于新文学发生的主要观点与发掘新资料的基础之上,对新文学发生的源头做了系统而深入的分析,认为白话文学传统、近代文学革命与近代翻译文学,孕育了内在的文学生命脉息;封建帝制的结束,科举的废止,国内新式教育的发展,留学生的增加,中外学术交流的扩大,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迅猛发展,社会生活的急骤变化,新兴社会力量的快速增长,新闻出版业的迅速壮大,大一统思想统治局面的土崩瓦解,十月革命的强烈刺激,思想革命的急切呼唤,国语运动的携手相援,一并促成了新文学的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学 白话文学 近代文学革命
原文传递
《野草》解读 被引量:1
6
作者 秦弓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8年第4期22-25,共4页
鲁迅的《野草》是地狱种种惨相怪态的见证,也是对地狱的蔑视与诅咒,更是求索者的心灵轨迹,它蕴蓄着彷徨歧路的焦灼、反抗绝望的惨烈与埋葬地狱的希望.
关键词 散文诗 《野草》 心境 象征 人格 文化批评 艺术形式
下载PDF
《致萧军的信》
7
作者 熊鹰(译) 仓重拓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65-71,共7页
1936年鲁迅逝世后,日本改造社旗下的杂志《文艺》策划了一系列《中日文学者往复书简》,原计划分三次刊载萧军与中野重治、夏衍与久板荣二郎、丁玲与宫本百合子之间的文学通信。但因卢沟桥事变的爆发,《中日文学者往复书简》只按计划进... 1936年鲁迅逝世后,日本改造社旗下的杂志《文艺》策划了一系列《中日文学者往复书简》,原计划分三次刊载萧军与中野重治、夏衍与久板荣二郎、丁玲与宫本百合子之间的文学通信。但因卢沟桥事变的爆发,《中日文学者往复书简》只按计划进行了两次,第三次丁玲与宫本百合子之间的文学通信没有能够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军 卢沟桥事变 书简 学者 日文 通信 文学 百合
下载PDF
李凖早年传略补遗——以豫西“地方史”为视点
8
作者 李哲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20年第4期9-23,共15页
李凖本人常用“敲开文学殿堂的大门”或“我自学成才的文字生涯”这类说法描述自己成为作家之前的经历,但这种叙述过多受“新时期”特定思潮的限定,强调“个人”的成长,而把与“个人”彼此纠葛的“历史”放置在不那么重要的“时代背景... 李凖本人常用“敲开文学殿堂的大门”或“我自学成才的文字生涯”这类说法描述自己成为作家之前的经历,但这种叙述过多受“新时期”特定思潮的限定,强调“个人”的成长,而把与“个人”彼此纠葛的“历史”放置在不那么重要的“时代背景”位置。本文可视为一次从历史研究层面关注当代作家生平的尝试,具体方法是以豫西地方史为切入点,以相关的社会史资料、报纸期刊和当事人回忆为参照,全方位还原青少年李凖的复杂经历,梳理他与“革命”“文艺”之间复杂纠缠的关系,并力图以此为中介展示出上世纪中叶中国革命在豫西地方社会内部渗透、运转的复杂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凖 中国革命 地方文艺 河南 洛阳
下载PDF
“五四”时期小说中的婚姻爱情问题 被引量:9
9
作者 赵园 《中国社会科学》 1983年第4期163-182,共20页
本文以"五四"时期我国思想界关于婚姻爱情问题的讨论为背景,对当时创作中出现的表现婚姻爱情问题的作品分外集中这样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这反映了知识青年在"五四"时期对现代性爱的觉醒。但是... 本文以"五四"时期我国思想界关于婚姻爱情问题的讨论为背景,对当时创作中出现的表现婚姻爱情问题的作品分外集中这样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这反映了知识青年在"五四"时期对现代性爱的觉醒。但是这类作品除有数的几篇名作以外,并没有产生更引人注目的成果。本文比较着力地分析了这种文学现象的复杂性和造成这种复杂性的时代环境、历史条件和人的认识能力等方面的限制。本文作者认为,"五四"小说的这些成就与缺陷,已具有文学史的意义,成为我们文学的经验的一部分,并给后人以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婚姻制度 爱情理想 小说创作 五四 知识分子 知识者 文学现象 现代性爱 恋爱自由 复杂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