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让阐释学说汉语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江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6-9,177,共5页
建构作为完备学科体系的中国阐释学,中国本土阐释实践与经验是立足点。让阐释学说汉语,就要以汉语的概念、范畴、命题、范式为核心和基础,从汉语本源字义入手,重新审视有关阐释学的基本概念和命题,发掘潜藏于汉字乃至汉语思维方式背后... 建构作为完备学科体系的中国阐释学,中国本土阐释实践与经验是立足点。让阐释学说汉语,就要以汉语的概念、范畴、命题、范式为核心和基础,从汉语本源字义入手,重新审视有关阐释学的基本概念和命题,发掘潜藏于汉字乃至汉语思维方式背后的阐释学意蕴。“阐”“诠”“解”“释”“理”“性”“通”“达”“衍”“生”等术语不仅具有阐释学方法论意义,而且是构建当代中国阐释学的关键环节。这些基本概念的意义之间具有鲜明的一致性,概念之间相互说明,相互支撑,互文互证。解是诠的基础,衍是阐的方式,阐衍由通而达,充满生命和意志诉求的理性覆盖阐之全部过程。当代阐释学的中国建构,不是简单地借用古代术语,也不是把西方阐释学当作纯粹的理论形态,而是结合时代精神和生活实践,恢复阐释学本身作为思想之源的根本追求,建构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新的阐释方式。“训诂阐释学”将训诂与义理有机融合,以系统完备的新学科形态,为学科交叉融合提供新示范,说汉语的阐释学也有一个新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阐释学 汉语 “阐” “诠” 阐释论
下载PDF
“训诂阐释学”构想 被引量:6
2
作者 张江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7-23,211,共8页
“训诂阐释学”是学科建构方向的新设计。其目的是,充分发挥训诂学与阐释学各自的优势,互为根基,互为支撑,互为动力,为阐释学的发展奠定可靠的中国基础,为训诂学的生长开辟广大的现实空间。训诂阐释学起点于训诂,通达于阐释,构建于学科... “训诂阐释学”是学科建构方向的新设计。其目的是,充分发挥训诂学与阐释学各自的优势,互为根基,互为支撑,互为动力,为阐释学的发展奠定可靠的中国基础,为训诂学的生长开辟广大的现实空间。训诂阐释学起点于训诂,通达于阐释,构建于学科,即以训诂为起点和方法,以真理性、可靠性、融贯性为准则,坚持由训而阐,由阐而训,反复循环、螺旋上升的正当路径,最终达致根基牢靠、创造新知的尚意之阐。训诂阐释学在学科方向上,提倡训诂为先、通达义理、体用兼备;在系统方法上,既注重训诂,也注重义理,同时更注重两种方法的相互融合与提升;在学科素养上,提倡训诂精神、公共自觉、范式意识。如此努力,训诂阐释学将以系统完备的新学科形态,位列人文领域,为文、史、哲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提供新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诂 阐释 学科方向 系统方法 学科素养
下载PDF
百家争鸣:公共阐释的历史见证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江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3-61,共9页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公共阐释的最早范例,集中体现了公共阐释的构成要素、基本形态、实现过程,为公共阐释提供了充分的历史见证。百家争鸣构建了活跃的公共关系,结构了中国历史上最早且极具现代特色的公共阐释空间。经典时代的文明创...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公共阐释的最早范例,集中体现了公共阐释的构成要素、基本形态、实现过程,为公共阐释提供了充分的历史见证。百家争鸣构建了活跃的公共关系,结构了中国历史上最早且极具现代特色的公共阐释空间。经典时代的文明创造为百家争鸣提供了知识信念与知识准备,时代之问是百家共同关注的生命主题,天下诸子自觉参与是百家争鸣可能兴起的基本根据,主体、理性以及思想的批判与融合,集中成为百家争鸣的公共自觉。阐释的公共性成就了百家争鸣,百家争鸣见证了阐释公共性的力量,凝聚了民族思想文化的主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家争鸣 公共阐释 公共空间 公共理性 公共自觉
下载PDF
公共性、理性与阐释学的相关问题
4
作者 张政文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5-137,共3页
张江教授试图走出西方阐释学的思维路径和话语方式,在对中国古代'阐''诠'的语义分析中提出了当代有中国本土文化语境支撑的关于阐释的基本原理,即阐释是公共的、阐释是理性的。从施莱尔马赫、狄尔泰、文德尔班、李凯尔... 张江教授试图走出西方阐释学的思维路径和话语方式,在对中国古代'阐''诠'的语义分析中提出了当代有中国本土文化语境支撑的关于阐释的基本原理,即阐释是公共的、阐释是理性的。从施莱尔马赫、狄尔泰、文德尔班、李凯尔特到海德格尔、伽达默尔,西方阐释学的努力就在于如何让对文本的误读获得合理性与合法性,以误读的不可避免性和客观存在性和解文本与释者无法调和的对立。所谓阐释的主体间性正是在这期间生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性 西方阐释学
下载PDF
阐释逻辑的正当意义 被引量:24
5
作者 张江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177,共5页
阐释逻辑是生成与展开正当阐释的必要条件。一切科学,包括各类精神科学,都必须以完备的逻辑基础为支撑,都必须服从理性的逻辑要求。千百年来,围绕诸多有关阐释生成与展开的元问题,如阐释的确定性和相对性有无可靠的公理基础;阐释的开放... 阐释逻辑是生成与展开正当阐释的必要条件。一切科学,包括各类精神科学,都必须以完备的逻辑基础为支撑,都必须服从理性的逻辑要求。千百年来,围绕诸多有关阐释生成与展开的元问题,如阐释的确定性和相对性有无可靠的公理基础;阐释的开放与收敛何以为据;收敛是不是规范为一,开放是不是无限多元且无边界约束;多种阐释视角及结果,是连续还是离散;阐释的标准立足于真假还是可接受性,如此等等,阐释学界一直争论不休。没有阐释逻辑上的考辨与追究,无公理可依据,无规则可约束,无标准可衡定,使阐释学理论与方法的体系建构陷入困境。从当下情况看,着重于阐释的确定性、开放性、收敛性、融贯性、可接受性等几个方面深度切入,努力解决阐释学理论建构上的核心关切,生成自洽完备的公理与规则系统,并构建区别于经典逻辑和现有非经典逻辑的阐释逻辑,是阐释学理论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当今逻辑学理论发展的重要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逻辑 阐释学 逻辑公理 范式系统
下载PDF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
6
作者 张江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1年第9期20-20,共1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不可厚此薄彼,更不可相互割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社会科学 科学发展水平 自然科学 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习近平总书记
原文传递
宣泄仪式:类型电影视野下的冯小刚喜剧电影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桂琳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4-117,126,共5页
冯小刚对中国当代电影最大的贡献是在商业电影的实践探索上。在他众多的商业电影创作中,喜剧电影是其中既取得商业成功又具有巨大文化影响力的电影类型。以类型电影的文化仪式框架思路来研究冯小刚的喜剧电影,很有必要。对宣泄的文化功... 冯小刚对中国当代电影最大的贡献是在商业电影的实践探索上。在他众多的商业电影创作中,喜剧电影是其中既取得商业成功又具有巨大文化影响力的电影类型。以类型电影的文化仪式框架思路来研究冯小刚的喜剧电影,很有必要。对宣泄的文化功能的清晰认知是冯小刚喜剧电影的类型要素建立、成熟并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并成为观众认可其喜剧电影的标志。随着新世纪以来社会文化矛盾的转变,冯小刚的喜剧电影也在试图进行一些类型调整,但其中的局限性也体现出来。从类型电影的角度研究冯小刚喜剧电影,将其作为中国当代喜剧电影类型的一个重要个案,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将中国当代喜剧电影的类型建立、类型特色和类型未来揭示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小刚 喜剧电影 宣泄仪式 类型电影
下载PDF
让阐释学说汉语
8
作者 张江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3年第12期51-52,共2页
从学科意义上讲,现代阐释理论为“学”,其源头在西方,且主要源自德国。近现代以来,西方学界对阐释学的研究,大多沿着从施莱尔马赫到伽达默尔的思想路径而演进。经过多年学习和模仿,迄今为止,我们仍然没有建构起作为完备学科体系的中国... 从学科意义上讲,现代阐释理论为“学”,其源头在西方,且主要源自德国。近现代以来,西方学界对阐释学的研究,大多沿着从施莱尔马赫到伽达默尔的思想路径而演进。经过多年学习和模仿,迄今为止,我们仍然没有建构起作为完备学科体系的中国阐释学。突破困境,我们的方向和出路在哪里?毫无疑问,中国本土阐释实践与经验是中国阐释学奋起出发的立足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学 施莱尔马赫 学科意义 现代阐释 突破困境 思想路径 伽达默尔 学科体系
原文传递
公共理性及其阐释学意义
9
作者 张江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3年第2期92-94,共3页
公共理性是公共阐释的核心概念。其核心意义是指,公共理性是阐释为公共的基本根据,是激发和推动阐释的积极动力,是约束和规范阐释的框架标准,是衡量阐释有效性的基本尺度。公共理性在公共阐释中实现功能,公共阐释在公共理性引导和约束... 公共理性是公共阐释的核心概念。其核心意义是指,公共理性是阐释为公共的基本根据,是激发和推动阐释的积极动力,是约束和规范阐释的框架标准,是衡量阐释有效性的基本尺度。公共理性在公共阐释中实现功能,公共阐释在公共理性引导和约束下展开。公共理性为阐释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理性 理性引导 阐释学 核心意义 有效性 核心概念
原文传递
公共阐释论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江 《社会科学文摘》 2023年第4期20-23,共4页
阐释是公共的。阐释在公共空间中展开。阐释的生成,以普遍的公共性要素为前提,为当代公共理性所规引。阐释的公共性,决定了阐释的有效性。有效性阐释未必是真理。自觉冲破公共理性期待,无限靠近真理性认知,是阐释的最高境界。如此判断... 阐释是公共的。阐释在公共空间中展开。阐释的生成,以普遍的公共性要素为前提,为当代公共理性所规引。阐释的公共性,决定了阐释的有效性。有效性阐释未必是真理。自觉冲破公共理性期待,无限靠近真理性认知,是阐释的最高境界。如此判断及相关命题,涉及阐释学基本问题的讨论,即如何理解、定义、认知阐释,阐释的实践行为如何展开,阐释是否有效的衡定标准,阐释的创造性意义。本文试图回答:阐释何以公共;阐释的公共性如何实现;阐释学意义的公共空间、公共理性如何界定;如何坚持阐释自觉,提升阐释水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理性 公共空间 实践行为 理性认知 阐释学 公共性 认知阐释 创造性
原文传递
公共阐释论
11
作者 张江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3年第3期47-48,共2页
闸释是公共的。阐释在公共空间中展开。阐释的生成,以普遍的公共性要素为前提,为当代公共理性所规引。阐释的公共性,决定了阐释的有效性。有效性阐释未必是真理。自觉冲破公共理性期待,无限靠近真理性认知,是阐释的最高境界。阐释在公... 闸释是公共的。阐释在公共空间中展开。阐释的生成,以普遍的公共性要素为前提,为当代公共理性所规引。阐释的公共性,决定了阐释的有效性。有效性阐释未必是真理。自觉冲破公共理性期待,无限靠近真理性认知,是阐释的最高境界。阐释在公共空间展开阐释为公共空间中的相互理解与交流,而非私人空间的个体理解与自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理性 私人空间 公共空间 理性认知 相互理解 公共性 有效性 最高境界
原文传递
公共阐释论
12
作者 张江 《新华文摘》 2023年第8期95-98,共4页
阐释是公共的。阐释在公共空间中展开。阐释的生成,以普遍的公共性要素为前提,为当代公共理性所规引。阐释的公共性,决定了阐释的有效性。有效性阐释未必是真理。自觉冲破公共理性期待,无限靠近真理性认知,是阐释的最高境界。如此判断... 阐释是公共的。阐释在公共空间中展开。阐释的生成,以普遍的公共性要素为前提,为当代公共理性所规引。阐释的公共性,决定了阐释的有效性。有效性阐释未必是真理。自觉冲破公共理性期待,无限靠近真理性认知,是阐释的最高境界。如此判断及相关命题,涉及阐释学基本问题的讨论,即如何理解、定义、认知阐释,阐释的实践行为如何展开,阐释是否有效的衡定标准,阐释的创造性意义。本文试图回答:阐释何以公共;阐释的公共性如何实现;阐释学意义的公共空间、公共理性如何界定;如何坚持阐释自觉,提升阐释水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理性 公共空间 实践行为 理性认知 阐释学 公共性 认知阐释 创造性
原文传递
阐释逻辑的诠与阐法则——基于思想史与科学史的思考
13
作者 张政文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9-134,289,共7页
认识与阐释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二者的逻辑有着本质不同。认识是指人对感性客观世界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知识;阐释是指人类基于自身的理解、领悟和体验能力,对文本世界的意义昭示与价值言说。阐释逻辑法则下的诠,有求真、证... 认识与阐释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二者的逻辑有着本质不同。认识是指人对感性客观世界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知识;阐释是指人类基于自身的理解、领悟和体验能力,对文本世界的意义昭示与价值言说。阐释逻辑法则下的诠,有求真、证实、显原的认知特性,将特定文本时空中的作者意图和文字语义还原出来,让公众理解,最终形成共识,构成知识,成为历史性的社会文化。在阐释逻辑法则下,阐是具体文本与阐者的对话过程,具有无限开放多元的特征,正态分布的有效区间性是阐的重要逻辑法则。然而,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相对稳定、平衡、有效的阐的正态分布又总是一种临界区间,这也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逻辑 热力学 正态分布
原文传递
再论强制阐释 被引量:84
14
作者 张江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23,204,共21页
中国阐释学的建构,首先必须在解决诸多具有基础性意义的元问题上有新的见解和进步。强制阐释作为一种阐释方式,在各学科文本研究与理论建构上,已有极为普遍的表现。偷换对象,变幻话语,借文本之名,阐本己之意,且将此意强加于文本,宣称文... 中国阐释学的建构,首先必须在解决诸多具有基础性意义的元问题上有新的见解和进步。强制阐释作为一种阐释方式,在各学科文本研究与理论建构上,已有极为普遍的表现。偷换对象,变幻话语,借文本之名,阐本己之意,且将此意强加于文本,宣称文本即为此意。如此阐释方式,违反阐释逻辑规则和阐释伦理,其合法性当受质疑。阐释是有对象的。对象是确定的。背离确定对象,阐释的合法性即被消解。在心理学意义上,强制阐释有其当然发生的理由,但绝非意味着强制阐释就是合理且不可克服的。就像谬误难以避免,但并不意味着它就是合理且不可克服的一样,更不意味着它就是真理。具有强大理论与逻辑力量的阐释无须强制。阐释是动机阐释。坚持阐释对象的确定性,坚持阐释学意义上的整体性追求,对阐释动机的盲目展开以有效的理性约束,是实现正当及合理阐释的根本之道。在文学领域以外,对由主观动机发起的强制阐释尤当保持警惕。坚持从现象本身出发,坚持阐释的整体性观点,坚持阐释的多重多向循环,是合理规范阐释强制性的有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 阐释学 强制阐释 心理学
原文传递
公共阐释论 被引量:30
15
作者 张江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26,204,共24页
阐释是公共的。阐释在公共空间展开,是公共空间中的相互理解与交流,而非私人空间的个体理解与自言。阐释空间具有自由性、平等性、宽容性、公共约束和共识性追求等特征。阐释的生成,以普遍的公共性要素为前提,为当代公共理性所规引。阐... 阐释是公共的。阐释在公共空间展开,是公共空间中的相互理解与交流,而非私人空间的个体理解与自言。阐释空间具有自由性、平等性、宽容性、公共约束和共识性追求等特征。阐释的生成,以普遍的公共性要素为前提,为当代公共理性所规引。阐释的全部前提来源于公共、立足于公共,共通感、集体表象为人类普遍共同所有,语言、逻辑与知识均为公共精神积累。公共理性是阐释为公共的基本根据,是激发和推动阐释的积极动力,是约束和规范阐释的框架标准,是衡量阐释有效性的基本尺度。公共理性在公共阐释中实现功能,公共阐释在公共理性引导和约束下展开。阐释自觉是阐释公共性的本质要求,阐释主体坚持独立主体身份和清醒理性自知,深刻把握阐释的公共规律,满足并超越公共期望,以真理性阐释为目标,实现阐释的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阐释 公共空间 公共理性 阐释自觉
原文传递
阐释与自证——心理学视域下的阐释本质 被引量:18
16
作者 张江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5-104,129,共11页
阐释的本质,亦即阐释为何而生,因何而无穷,是理解和认识阐释及建构阐释科学的核心问题。当下,沿及方法论与本体论的传统,对此问题的讨论,或止于功能性说明而难抵本质,或遮蔽于形而上的猜测而少有令人信服的证据。当代心理学研究为解决... 阐释的本质,亦即阐释为何而生,因何而无穷,是理解和认识阐释及建构阐释科学的核心问题。当下,沿及方法论与本体论的传统,对此问题的讨论,或止于功能性说明而难抵本质,或遮蔽于形而上的猜测而少有令人信服的证据。当代心理学研究为解决这些问题开辟新视野和切实路径。在心理学视域下,阐释的本质为“自证”——阐释主体证明自我的心理企图和冲动,以自证满足为目标和线索而持续展开,不断确证自我认知与自我概念,最终实现意识主体同质化的自我建构。自证的企图与冲动,为本体论阐释提供了可靠依据,给方法论阐释以合理证明。自证贯穿于言说、说明、翻译等全部阐释功能之中,不断更新人类知识系统,建构独立意识主体的认知图景。以阐释本质为起点的心理学与阐释学研究,具有广阔的理论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本质 自证及冲动 阐释学 心理学
原文传递
清末民初“美学”课程的设置与现代中国美学学科的成立 被引量:2
17
作者 吴泽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3-92,共10页
美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在中国得以成立,与近代以来中国大学中美学课程的设置具有密切关系。清朝末年出台的《奏定大学堂章程》规定,工科建筑学专业须开设美学课。这是美学进入中国大学课程体系之始。这一设置是对于日本大学制度的模仿。... 美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在中国得以成立,与近代以来中国大学中美学课程的设置具有密切关系。清朝末年出台的《奏定大学堂章程》规定,工科建筑学专业须开设美学课。这是美学进入中国大学课程体系之始。这一设置是对于日本大学制度的模仿。《奏定大学堂章程》中,文科各专业并未设置美学课,这反映出设计者对美学的性质与意义还缺乏了解。民国成立以后,当时的教育部门规定大学文科哲学、文学专业均须开设美学课。在教育部门的规定指导下,北京大学等综合性大学的文科专业纷纷设置了美学课,部分师范学校、美术专科学校也设置了美学课,美学逐渐成为中国大学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美学课的设置提高了美学的地位,刺激了美学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有力推动了现代中国美学学科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学科 美学课程 近代教育变革
原文传递
再论强制阐释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江 《新华文摘》 2021年第10期95-98,共4页
自2014年末,笔者提出“强制阐释”概念并展开有关论述,至今已有六年。六年来,此问题引起学界广泛关注,许多专家学者给予批评和指导,对“强制阐释”的概念及表现,对相关学科特别是哲学、历史学、文艺学的阐释方式,以及有关阐释学自身建... 自2014年末,笔者提出“强制阐释”概念并展开有关论述,至今已有六年。六年来,此问题引起学界广泛关注,许多专家学者给予批评和指导,对“强制阐释”的概念及表现,对相关学科特别是哲学、历史学、文艺学的阐释方式,以及有关阐释学自身建构的基本范式,作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和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阐释 阐释方式 阐释学 相关学科 基本范式 文艺学 历史学
原文传递
阐释与自证
19
作者 张江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1年第3期17-18,共2页
何为阐释,即何为阐释的本质(nature)。此问题隐含诸如阐释与阐释者的关系,阐释的动机、目的、标准,确定主题的阐释何以无限生成,阐释的创造与建构等诸多有关阐释学基本理论的核心问题。近代以来,从施莱尔马赫、狄尔泰,到海德格尔、伽达... 何为阐释,即何为阐释的本质(nature)。此问题隐含诸如阐释与阐释者的关系,阐释的动机、目的、标准,确定主题的阐释何以无限生成,阐释的创造与建构等诸多有关阐释学基本理论的核心问题。近代以来,从施莱尔马赫、狄尔泰,到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理查德•罗蒂,在方法论意义上,偏重于实在论的功能性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莱尔马赫 伽达默尔 狄尔泰 海德格尔 阐释者 阐释学 实在论 方法论意义
原文传递
网状叙事+小人物:《疯狂的石头》与《无名之辈》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桂琳 《电影新作》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9-22,共4页
网状叙事+小人物这种喜剧样式一方面有强烈的时代感,可以很开阔并与时俱进地表现中国当代复杂的社会变化;另一方面又能够继承中国喜剧创作的优良传统,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关怀和对底层小人物的同情和悲悯。《疯狂的石头》和《无名之辈》... 网状叙事+小人物这种喜剧样式一方面有强烈的时代感,可以很开阔并与时俱进地表现中国当代复杂的社会变化;另一方面又能够继承中国喜剧创作的优良传统,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关怀和对底层小人物的同情和悲悯。《疯狂的石头》和《无名之辈》这两部电影已经为我们展现这种喜剧样式的发展可能性。如果继续良性发展,甚至有可能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喜剧样式,为中国当代喜剧电影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状叙事 小人物 《疯狂的石头》 《无名之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