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动与互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结构维度——基于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田野考察 被引量:14
1
作者 刘诗谣 刘小珉 张迪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9-39,共11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遵循。流动社会中形成的民族互嵌式的社会结构,作为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现实情况为逻辑前提对多民族社会结构的一种关照,其本质是在族际生产生活深度交往、文化深度交流、情感深度交融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遵循。流动社会中形成的民族互嵌式的社会结构,作为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现实情况为逻辑前提对多民族社会结构的一种关照,其本质是在族际生产生活深度交往、文化深度交流、情感深度交融的基础上实现各民族群众之间的心灵相通、兼容并蓄、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在这一社会结构内部孕育着文化形态各异的地方共同体,它们通过共同的经济网络、社会网络、政治网络、文化网络凝聚在一起,形成多元性与共同性稳定共生的关系,最终实现一体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 互嵌式社会结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贡山县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代性内涵 被引量:48
2
作者 马俊毅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21,共7页
现代国家的建构离不开人民、民族、国家认同等核心概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期我国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对于“国家统一,民族、人民团结”的新的理论概括与提升,也反映了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的相关国家治理理论的体系化。中华民... 现代国家的建构离不开人民、民族、国家认同等核心概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期我国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对于“国家统一,民族、人民团结”的新的理论概括与提升,也反映了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的相关国家治理理论的体系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质是“民族精神共同体”的建构。民族精神共同体不同于族裔性质的民族精神,而是与国家建构、国家能力、国家治理、文化认同、民族团结、民族精神复合形成的“人们观念中的国家”,以民族精神共同体展开的研究成果深刻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内涵及理论面向。中国国家建构五重逻辑解释了“五个认同”的深刻学理,是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路径。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推进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提升法治化水平和各族人民参与治理的主体性,加强学科话语和相关理论建设是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代性建构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精神共同体 国家建构 现代性 治理现代化
下载PDF
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民族史学科的成就、经验与启示 被引量:1
3
作者 彭丰文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4-70,共7页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中国民族史学科在理论体系建设、教学体系与科研平台建设、研究成果等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完成了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民族史学科从初步创建到蓬勃发展的非凡历程,其中蕴含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也反映了某些问题与...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中国民族史学科在理论体系建设、教学体系与科研平台建设、研究成果等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完成了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民族史学科从初步创建到蓬勃发展的非凡历程,其中蕴含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也反映了某些问题与不足,值得重视和思考。新中国民族史学科七十年的风雨历程表明,国家的繁荣富强是民族史研究也是一切学术研究繁荣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民族史学科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史学科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加强理论建设和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民族史学科话语体系是民族史学科的当务之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史 学科发展 学科成就 理论体系 学科话语体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城市民族工作的早期探索——以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定边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乔国存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5-62,183,共9页
定边传统上就是蒙回汉经济交往之地,在红军西征解放定边后,当地城市工作就担负起向国统区开展统战工作的战略任务。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陕甘宁边区也承载了“在全国起模范的与推动的作用”的建设任务。在此历史背景下,随着陕甘宁边区建... 定边传统上就是蒙回汉经济交往之地,在红军西征解放定边后,当地城市工作就担负起向国统区开展统战工作的战略任务。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陕甘宁边区也承载了“在全国起模范的与推动的作用”的建设任务。在此历史背景下,随着陕甘宁边区建立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入巩固和扩大阶段,定边具有了特殊的战略地位,成为中国共产党以蒙古族和回族为对象开展民族统战工作的中心和枢纽。定边模范地执行了党的民族政策,营造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城市环境和氛围,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民族统战工作的一个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 陕甘宁边区 民族工作史 城市民族工作
下载PDF
族际互惠视角下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践、逻辑与功能——基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田野调查 被引量:5
5
作者 刘诗谣 刘小珉 吴睢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3-30,共8页
“族际互惠”作为多民族地区社会支持的一个方面,呈现于怒江州各民族日常生产生活与文化等诸多领域。就族际互惠的形成机制而言,族际共同性基础上的差异性、个体对自我经济利益的追求、共享文化传统的延续、国家权力的运作以及“大致等... “族际互惠”作为多民族地区社会支持的一个方面,呈现于怒江州各民族日常生产生活与文化等诸多领域。就族际互惠的形成机制而言,族际共同性基础上的差异性、个体对自我经济利益的追求、共享文化传统的延续、国家权力的运作以及“大致等价的交换”的道德规范为怒江各族提供了多重支撑。作为一种柔性社会联结纽带的“族际互惠”,可以使更多民族的异质性个体之间形成高度整合与有机社会团结,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正是基于各民族间广泛深入的互惠关系得以发生、维系和深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族际互惠 实践 怒江各民族
下载PDF
碰撞、交融与认同:北魏六镇社会与六镇起义的再认识 被引量:1
6
作者 彭丰文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4-82,共9页
北魏六镇从设置之始,逐渐形成多民族共处的社会结构、胡汉文化交融的社会面貌和碰撞与交融认同并存的社会关系。六镇起义正是这种社会状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胡汉各族联合起来的人民大起义,集中反映了六镇的阶层对抗和民族交融。... 北魏六镇从设置之始,逐渐形成多民族共处的社会结构、胡汉文化交融的社会面貌和碰撞与交融认同并存的社会关系。六镇起义正是这种社会状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胡汉各族联合起来的人民大起义,集中反映了六镇的阶层对抗和民族交融。碰撞、交融与认同是六镇社会的基本特点,体现了六镇社会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它不仅贯穿了六镇社会的始终,而且延续到六镇人员离开故土之后,在北朝后期发出历史的回响,为此后北方民族融合的继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其中六镇社会中层的特点和作用尤为值得关注。六镇社会是中国古代边疆民族社会的一个缩影,反映了中国历史上边疆民族地区各民族密切交往、交流、交融和中华民族共同体逐步形成的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汉文化 碰撞 交融 认同 北魏 六镇起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