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全面开放合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全球动力 被引量:3
1
作者 黄承梁 《鄱阳湖学刊》 2018年第6期5-12,124,共9页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21世纪乃至人类未来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要求。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已具备全面启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生态、政治、文化和社会基础,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当代中国最伟大的社会实践...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21世纪乃至人类未来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要求。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已具备全面启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生态、政治、文化和社会基础,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当代中国最伟大的社会实践。在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要按照立足本国、胸怀世界、借鉴国外、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开放合作;必须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做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开放合作 人类命运共同体 话语体系
下载PDF
正确认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经济学内涵
2
作者 黄承梁 《生态文明新时代》 2023年第3期21-24,共4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领域都作出了巨大的原创性贡献,其著名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论断蕴含了丰富的新的经济学内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领域都作出了巨大的原创性贡献,其著名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论断蕴含了丰富的新的经济学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如何认识绿色发展、实践绿色发展的“真经”。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正确认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经济学内涵,树立正确的发展观,牢牢掌握经济社会的发展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思想 经济学 绿色发展 现代化
下载PDF
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学习与解读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 被引量:3
3
作者 黄承梁 《生态文明新时代》 2018年第1期39-42,8,共5页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上所作的报告,结合理论和实践系统回答了如何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不断巩固和深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新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 绿水青山 文明和谐
下载PDF
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被引量:23
4
作者 黄承梁 燕芳敏 +1 位作者 刘蕊 孙道壮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9,共9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学说在21世纪的新发展,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运用唯物主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学说在21世纪的新发展,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核心要义、科学方法、方向目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阐述了自然生态环境和科学技术在绿色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明确了实践中推进绿色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的重大意义,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在于发展观和发展道路的绿色转型,将这一理论建立在唯物论基础之上,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在此基础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揭示了人、自然、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全面系统分析了人与自然之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从历史发展高度深刻阐明了人类史与自然史、文明兴衰与生态兴衰的关系,奠定了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观的深厚基础。系统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其科学论断产生的哲学基础,进而构建、发展和繁荣立足当代中国、面向世界的生态文明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时代之需,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必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马克思主义 唯物论基础 辩证法基础 唯物主义历史观基础
下载PDF
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核心价值 被引量:55
5
作者 黄承梁 《行政管理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2-27,共6页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述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内在关系。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两山论",从时代范畴、历史范畴和哲学范畴考察,"两山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述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内在关系。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两山论",从时代范畴、历史范畴和哲学范畴考察,"两山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核心地位的价值;其每一项概念范畴,都指向鲜明的理论与实践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生态文明 两山论 核心价值
下载PDF
论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要的孕育地与发源地 被引量:7
6
作者 黄承梁 黄茂兴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1,246,共12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要的孕育地和发源地。习近平在福建工作的17年半中,福建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要的孕育地和发源地。习近平在福建工作的17年半中,福建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新路,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使得福建在推进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走在全国前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生态脱贫 福建生态省建设 绿色发展
下载PDF
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被引量:4
7
作者 潘家华 黄承梁 +2 位作者 庄贵阳 李萌 娄伟 《环境经济》 2018年第9期12-15,共4页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于5月18日~19日在北京召开.这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组建生态环境部新机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新任务、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目标背景...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于5月18日~19日在北京召开.这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组建生态环境部新机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新任务、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目标背景下,具有历史性里程碑意义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大会发出了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强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确保党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思想武器 指南 生态环境保护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社会主义现代化 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要矛盾
下载PDF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理论认知及实践路径 被引量:6
8
作者 廖茂林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31-137,共7页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原则,符合全球环境治理原则,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解决方案。本文从全球生态文明构建的研究议题出发,系统梳理了中西方国家对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过程,结合联合国《2030...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原则,符合全球环境治理原则,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解决方案。本文从全球生态文明构建的研究议题出发,系统梳理了中西方国家对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过程,结合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分析了"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时代价值及其在实践中的表征形式。"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从全球视角出发,对生态文明领域国际合作经验进行总结和升华,促进和推动人类社会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中国传统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在总结历史和现实实践经验基础上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质关系,其对实践的指导主要体现在倡导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实现《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目标和《生物多样性》目标,构筑尊重自然、绿色发展的经济社会体系;增强绿色价值理念认同,加快发展中国"绿色智造",积极推进"一带一路"绿色理念的深化以及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时代价值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绿色智造
下载PDF
深刻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髓要义 被引量:2
9
作者 黄承梁 《群众》 2018年第13期7-8,共2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生态文明 习近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环境保护 思想武器 党中央 总书记
下载PDF
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下环境权向生态权的时代嬗变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承梁 姜彩云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21,共9页
自2009年以来,我国先后制定实施了四期国家人权行动计划。其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根本立场交融互动,促进了我国人权事业与环境权、生态权的有机融合。首期行动计划下,我国秉持可持续发展观... 自2009年以来,我国先后制定实施了四期国家人权行动计划。其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根本立场交融互动,促进了我国人权事业与环境权、生态权的有机融合。首期行动计划下,我国秉持可持续发展观,切实保障公民环境健康权益,开始探索环境权的实施保障。第二期行动计划下,我国强化环境公益诉讼、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设计,着眼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以法治手段强化环境权益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下的生态权属性开始显现。第三期行动计划下,我国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进程,探索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等,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变革,形成多元共治的环境治理新格局。在最新一期行动计划下,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双碳”行动、完善绿色消费机制与编纂环境法典等方面,促进绿色低碳新发展引领全球生态治理,真正实现环境权向生态权的时代嬗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人权行动计划 生态文明 环境权 生态权
下载PDF
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属性和战略重点
11
作者 黄承梁 《中国发展观察》 2021年第13期36-40,共5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学说)的最新理论成果,是21世纪的自然辩证法。她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为理论基石,根植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和生态智慧土壤,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学说)的最新理论成果,是21世纪的自然辩证法。她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为理论基石,根植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和生态智慧土壤,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领导,以当今中国和当今世界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经验教训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新矛盾、新挑战、新趋势为实践和时代源泉,坚持历史和现实、时代和未来的统一,坚持美丽中国梦和美丽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经验教训 战略重点 生态文明建设 人类命运共同体 自然辩证法 历史和现实 生态智慧 政治经济学
下载PDF
始终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
12
作者 黄承梁 《中国林业产业》 2020年第12期1-2,共2页
2020年是人类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史上极不寻常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席卷全球,山火蔓延、持续释放数亿吨二氧化碳,自然洪涝灾害频繁,全球多地气候异常。与疫情危机、生态危机相伴与共的全球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和社会等领域急遽... 2020年是人类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史上极不寻常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席卷全球,山火蔓延、持续释放数亿吨二氧化碳,自然洪涝灾害频繁,全球多地气候异常。与疫情危机、生态危机相伴与共的全球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和社会等领域急遽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蔓延 气候异常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危机 二氧化碳 洪涝灾害 持续释放 战略定力
下载PDF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山水情怀
13
作者 黄承梁 《生态文明新时代》 2018年第3期43-48,共6页
习近平总书记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理论家、思想家。这不仅体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部重大文献之中,也体现在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习近平同志主政河北正定、福建、浙江等各个阶段的重大文献之中。如在... 习近平总书记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理论家、思想家。这不仅体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部重大文献之中,也体现在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习近平同志主政河北正定、福建、浙江等各个阶段的重大文献之中。如在河北正定时,就提出一句朴素而坚定的话语:'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在福建宁德时,他说,'闽东经济发展的潜力在于山,兴旺在于林';在浙江,不仅深刻指出'你善待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绿水青山 习近平总书记 生态文明思想 山水情怀
下载PDF
老子之道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独特意义
14
作者 黄承梁 Chen Li 《生态文明新时代》 2019年第1期18-25,共8页
联合国《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指出:'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当今世界,全球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共同挑战。应对挑战,需要多管齐下、多方共济,其中很重... 联合国《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指出:'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当今世界,全球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共同挑战。应对挑战,需要多管齐下、多方共济,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以文化的软实力构筑生态文明建设的硬实力。中华文明曾经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中国传统文化饱含着系统丰富的生态智慧,今天依然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深远的启发和宝贵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 独特意义
下载PDF
黄河流域省会(首府)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效评价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卓群 陈楠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6-45,共10页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是我国重大国家战略。黄河流域九省(区)的省会和首府作为地区资源集聚的高地,发挥着引领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从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空间、清洁低碳、生态文...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是我国重大国家战略。黄河流域九省(区)的省会和首府作为地区资源集聚的高地,发挥着引领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从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空间、清洁低碳、生态文明制度五个方面构建黄河流域省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指数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时间维度上以省会城市为代表的黄河流域生态不断改善,在空间维度方面上中下游省会城市的排名相互交错,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抓手,省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均衡发展和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发展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省会城市 生态文明 指标体系 核密度估计
下载PDF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21·经济学):黄河生态文明国际论坛举行 被引量:1
16
作者 本刊编辑部 周枕戈 《城市与环境研究》 CSSCI 2022年第1期108-112,共5页
保护黄河流域生态和推动黄河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和重大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全面擘画和部署,黄河流... 保护黄河流域生态和推动黄河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和重大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全面擘画和部署,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新成就、百姓生活发生了历史性新变化。“十四五”时期把生态文明理念发扬光大,共同谱写世界大江大河保护和发展新篇章,就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遵循系统思维和科学治理,以共同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视野、历史思维,深入阐释和宣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治理原则和重点任务,为新时代全面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推动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以及创新中非大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合作新路径,凝聚思想和行动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生态文明理念 大江大河治理 生态保护 高质量发展
原文传递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本质逻辑: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
17
作者 刘治彦 代炳垚 王谦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25,共11页
新质生产力是由高素质、懂技术、会创新的新型劳动者所驱动,以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的新型劳动资料作为介质,劳动对象符合高质量发展需要、维度空间更为广阔的新型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有效助推我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 新质生产力是由高素质、懂技术、会创新的新型劳动者所驱动,以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的新型劳动资料作为介质,劳动对象符合高质量发展需要、维度空间更为广阔的新型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有效助推我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为人类社会由信息时代迈向智慧时代提供重要支撑。技术进步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管理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保障,二者共同构建起新质生产力的本质逻辑,组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引擎。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激发创新驱动发展活力、构筑“产学研用”发展链条、筑牢绿色科技创新底色、构建相应新质生产关系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本质逻辑 科技进步 管理创新
下载PDF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以社区为基础的灾害风险管理理论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勋琦 黄晴 尹仑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8-152,共5页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各种气象灾害的过程中,依靠外部应急救援被视为减缓气象灾害风险的主要手段,被风险威胁的社区预先就被假定为在灾害发生时被动地等待外界的援助和支持,社区自身的主动被忽视。该文回顾了以社区为基础的灾害风...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各种气象灾害的过程中,依靠外部应急救援被视为减缓气象灾害风险的主要手段,被风险威胁的社区预先就被假定为在灾害发生时被动地等待外界的援助和支持,社区自身的主动被忽视。该文回顾了以社区为基础的灾害风险管理(Community-Based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CBDRM)研究的起源和发展,提炼出了在减灾方案实施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四个要素,改编以社区为基础的灾害风险管理的模型,最后总结了基于社区的灾害管理理论的机制。该文认为,以社区为基础的灾害风险管理是一种内源式的治理方式,减缓气象灾害风险最为有效的方式是社区自身采取积极和主动的应对策略。重视社区本身在灾害治理方面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居民参与灾害治理的积极性且更好地减灾、防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灾害 风险 以社区为基础的灾害风险管理 适应
下载PDF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进程与角色转型:从防范“黑天鹅”灾害到迎战“灰犀牛”风险 被引量:22
19
作者 潘家华 张莹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8,共8页
全球气候治理对于气候风险的认识一直在不断发展。国际气候谈判启动伊始,主导力量呼吁各国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进行温室气体减排,致力于防止出现难以预料但影响巨大的"黑天鹅"式的气候灾害。而当前各... 全球气候治理对于气候风险的认识一直在不断发展。国际气候谈判启动伊始,主导力量呼吁各国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进行温室气体减排,致力于防止出现难以预料但影响巨大的"黑天鹅"式的气候灾害。而当前各国减排力度与全球温控目标仍存在明显的差距,人类社会极有可能面临的大概率、影响大的"灰犀牛"式的气候风险。中国曾多次面临极端气候事件,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陆续建设的各类基础设施,提升了全社会应对自然灾害和气候灾害的能力及水平。从国际社会输入国内的对全球性气候变化的认知,强化了中国对灾变性气候"黑天鹅"事件的防范意识。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自然灾害成为严重威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灰犀牛"风险。在这种认识转变的背景下,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进程,经历了灾害防范、科学参与、权益维护、发展协同和贡献引领5个阶段。中国气候战略转型的主要原因在于化石能源燃烧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的快速攀升、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的增强,以及中国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压力。面对全球性的气候变化问题,中国不仅从自身情况出发去积极应对,也在为全球安全做出贡献。当前,国内深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气候变化的态度已经转为主动积极去迎战具有"灰犀牛"属性的气候变化风险。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已经转变为强化国内行动完善中国特色的"中国方案",在国际主动引领国际气候进程,迎战威胁人类未来的气候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气候变化 战略转型 黑天鹅 灰犀牛
下载PDF
雄安新区社会重构期暴雨洪涝风险的社区分类调适 被引量:9
20
作者 李国庆 邢开成 黄大鹏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3-63,共11页
雄安新区所在白洋淀流域地势低洼,夏季降水集中,上游山区洪水源短流急,历史上洪灾频发,同时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防护京津、油田和铁路安全的蓄滞洪区。多模式集合预估表明,全球极端暴雨洪涝的发生频率将增加,对人类生命健康和城市... 雄安新区所在白洋淀流域地势低洼,夏季降水集中,上游山区洪水源短流急,历史上洪灾频发,同时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防护京津、油田和铁路安全的蓄滞洪区。多模式集合预估表明,全球极端暴雨洪涝的发生频率将增加,对人类生命健康和城市运行的负面作用加强;雄安属气候变化敏感地区,未来暴雨洪涝和上游山洪风险加大。而雄安新区建设中长期将处于社会重构期,人口结构呈现流动状态。结合新区建设特征,根据人口发展趋势预测,本研究将社区分为三类,包括新建社区、重组社区以及建设者之家社区。新建社区居民年龄层偏低,有单位组织支撑,风险适应能力强;重组社区以安置区形式被打破重组,人口趋于老龄化,是风险暴露度最大的弱势人群;建设者之家社区流动性强,组织相对分散,年龄结构利于灾害救助,但缺乏当地防灾知识。依据群体脆弱性、社区组织性和设施防灾性三个指标,采用AHP方法评估雄安新区未来社会重构期不同社区的暴雨洪涝风险脆弱性指数,结果显示,新建社区为0.2379,重组社区为0.4834,建设者之家社区为0.2787。雄安新区韧性城市建设应当优先应对洪患,制定以暴雨洪涝灾害为核心的自然灾害城市应急预案,根据各社区实际需要分类施策。要以法律形式强制制定社区防灾计划,灾前将应灾准备嵌入工程计划以提高事后城市恢复效率;灾中及时启动以弱势人群为重点的防灾联络网络并发挥社区共助功能;在社区日常建设及灾后恢复过程中注重解决社区经济与社会问题将有助于社区应灾能力的综合提升,由此全周期提高社区防灾应灾能力,确保新区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安新区 建设期 未来社区人口预测 脆弱性指数 防灾体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