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儒学研究随想·哲学篇——和刘述先先生商榷
1
作者 李幼蒸 《国际儒学论丛》 2016年第1期8-30,248,共24页
“儒学”作为思想史上的学派名称和作为现代学科,是两件完全不同之事,而十分遗憾的是,海外新儒家学派一向将二者混为一谈,导致了学术研究中的概念不清。随之产生的混淆为:将思想史的客观研究和今拟加以部分继承的传统儒学价值学信仰视... “儒学”作为思想史上的学派名称和作为现代学科,是两件完全不同之事,而十分遗憾的是,海外新儒家学派一向将二者混为一谈,导致了学术研究中的概念不清。随之产生的混淆为:将思想史的客观研究和今拟加以部分继承的传统儒学价值学信仰视为同一。实际上,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须在现代世界人文科学理论全域中加以重新检视和再评价。对于其价值信仰部分,自然应该参照当今人文社会科学和伦理学加以重新估定;而对于今日应该如何分析研究儒学思想史,也同样应该根据现代世界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整体成就进行。我们在此特别指出战后兴起的符号学—解释学等跨学科—跨文化认识论与方法论。因此,有关二课题系统的现代科学研究,均不可能仅在“儒学学科”或“中国哲学思想史学科”之内进行;今日儒学研究根本就应该成为最典型的跨学科—跨文化的前沿学术领域。本文据此立场回顾港台新儒家哲学学派的观点,特别是围绕该派第三代代表哲学家刘述先先生所论述的该派第二代代表哲学家牟宗三先生的学术成就意义问题,略谈自己的看法,以为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仁学 人文科学 新儒家 伦理学 中国思想史
下载PDF
王阳明和胡塞尔的心学还原论——“重读王阳明”和“重读胡塞尔” 被引量:4
2
作者 李幼蒸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9-24,共16页
本文是作者有关王阳明心学实践伦理学和德国现代现象学哲学家胡塞尔的主体论的对比研究,目的是在作为中国仁学代表之一阳明实践心学和胡塞尔主体本位主义之间设定人类伦理学的共同根据:意志伦理学的认识论和实践论基础。作者认为在人类... 本文是作者有关王阳明心学实践伦理学和德国现代现象学哲学家胡塞尔的主体论的对比研究,目的是在作为中国仁学代表之一阳明实践心学和胡塞尔主体本位主义之间设定人类伦理学的共同根据:意志伦理学的认识论和实践论基础。作者认为在人类一切信仰和道德体系中,中国仁学表现出伦理学上最确当的立场,这首先是指人本主义主体内独立意志存在之肯定。但是无论是王阳明心学还是胡塞尔的主体学,都是在各自生存时代的具体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其各自的伦理学思想都与其他相关历史思想因素结合在一起。本文意图通过将两人各自的"心学伦理学核心"与各自的其他关联方面加以合理"分离",以突显主体的独立地位。本文所谓的"还原论",实即从各自论述话语系统中进行主题逐一"分离"之谓。对于王阳明,还原论主要指将其心学与儒教政治社会观和禅学宗教观的分离。对于胡塞尔,主要指将其本体论和其西方形上学和逻辑学体系加以分离。本文的论述属于此一比较研究的描述性初阶,用以作为今后仁学、阳明学、以及现象学伦理学进一步深入研究之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良知 主体性 还原论 意志论 自我学
下载PDF
仁学VS儒学:论孔孟区分于五经和宋明的必要——从符号学和解释学角度看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幼蒸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42-47,共6页
一百年来各种不同类型的儒学研究均认同《论语》的思想 ,因此《论语》宜于成为今日儒学各派求同存异的基础。为了强调《论语》的基本性和普适性 ,有必要首先区分由儒学 (四书五经和宋明理学 )与仁学 (孔孟原始思想 )所分别代表的两个不... 一百年来各种不同类型的儒学研究均认同《论语》的思想 ,因此《论语》宜于成为今日儒学各派求同存异的基础。为了强调《论语》的基本性和普适性 ,有必要首先区分由儒学 (四书五经和宋明理学 )与仁学 (孔孟原始思想 )所分别代表的两个不同“学科对象”。仁学对象和儒学对象的区隔 ,或仁学从儒学中的分离 ,还可有助于孔子伦理学思想和现代社会 -学术 -思想的实际“接轨” ,以使作为纯伦理学思想的仁学得以有效参与世界范围内的学术思想理论交流。仁学除了作为孔孟学之原始对象外 ,经合理的现代化解释后 ,还可以作为人类普适的现世伦理理想模型而推广于世界。儒学是一种特殊的民族历史经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学 儒学
下载PDF
论《论语》《孟子》文本之现代性
4
作者 李幼蒸 《当代儒学》 2019年第2期125-137,共13页
《论语》一书为古代读书人入手一册的必读书,现代化以来的今日竟仅成为国学家的专门研究对象。但《论语》与所有其他古籍不同,其内容具有跨越时空的普遍性,本人强烈主张亦应将其视为现代中国人文知识分子(不分中学西学专业)的必读书。... 《论语》一书为古代读书人入手一册的必读书,现代化以来的今日竟仅成为国学家的专门研究对象。但《论语》与所有其他古籍不同,其内容具有跨越时空的普遍性,本人强烈主张亦应将其视为现代中国人文知识分子(不分中学西学专业)的必读书。其主要作用为有助于树立知识分子的积极人生观与治学观,其看似简单的“学为己”原则实为一切学人提供了精神上“立于不败之地”的座右铭,其意为:学人应仅以自身作为研学中“相对比较高低”之对象,其学其习,均止于以今日之我胜于昨日之我为目的,而非以胜于他人为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知识分子 积极人生观 《论语》 治学观 跨越时空 研学 座右铭 现代性
下载PDF
《使徒行传》第十至十一章的叙事结构分析
5
作者 罗兰·巴尔特 李幼蒸 《圣经文学研究》 2011年第1期30-58,共29页
《使徒行传》10:1-11:18文本引录:哥尼流蒙主指示(第10章)1.在该撒利亚有一个男子,名叫哥尼流,是个军官,隶属的军队叫作意大利部队。2.他是个虔诚人;他和全家的人都畏惧上帝,常常给民众许多慈悲施舍,又不断恳切乞求上帝。3.有一天,大约... 《使徒行传》10:1-11:18文本引录:哥尼流蒙主指示(第10章)1.在该撒利亚有一个男子,名叫哥尼流,是个军官,隶属的军队叫作意大利部队。2.他是个虔诚人;他和全家的人都畏惧上帝,常常给民众许多慈悲施舍,又不断恳切乞求上帝。3.有一天,大约第九小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结构 该撒 彼得 耶稣基督 叙事语言 路加福音 文本间性 叙事分析 词项 斯特劳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