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产学研发展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
刘培
李健健
|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
2023 |
0 |
|
2
|
量子信息科技在中国的发展——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例 |
丁兆君
|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
2019 |
4
|
|
3
|
科教联结:中国科学院理学研究生教育的恢复与探索 |
王安轶
林思纯
|
《研究生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4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迁合肥的背景与动因浅析 |
丁兆君
柯资能
|
《科学文化评论》
|
2015 |
7
|
|
5
|
杨承宗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刘培
张志辉
|
《科学文化评论》
|
2018 |
3
|
|
6
|
为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能出人才 |
熊卫民
|
《科学文化评论》
|
2018 |
2
|
|
7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英国剑桥大学举办双边联合研讨会 |
|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
2011 |
0 |
|
8
|
从不自觉走向自觉的科技史多维度研究——科技史家万辅彬教授访谈录 |
陈彪
万辅彬
|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
2024 |
0 |
|
9
|
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陶瓷科技考古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
王安轶
刘霁樟
范安川
|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0
|
中美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比较研究 |
陈海东
柯资能
丁兆君
|
《科技导报》
CAS
CSCD
|
2007 |
13
|
|
11
|
“批林批孔”运动期间中国科技史研究的特点 |
章梅芳
胡化凯
|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3
|
|
12
|
晚清“科学士绅” 西方科技在中国体制化发展的最早践行者 |
汪凯
叶雪洁
|
《科学文化评论》
|
2014 |
2
|
|
13
|
我国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的现状及特点 |
陈海东
|
《中国科技奖励》
|
2007 |
6
|
|
14
|
科学服务人民--“十七年”时期中国科学家形象的建构与流变 |
刘德刚
|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
2023 |
0 |
|
15
|
中国科学院建院早期的“制礼作乐”——浅谈钱三强等科学家的贡献和作用 |
贾宝余
任安波
|
《科技中国》
|
2021 |
0 |
|
16
|
从1948年中央研究院人文院士选举看社会科学评价 |
付邦红
|
《中国科技奖励》
|
2006 |
0 |
|
17
|
改革开放初期青年工人文化技术补习工作探析——以上海小三线为中心 |
石云里
鲁小凡
|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8
|
科技手段在纸质文物断代研究中的应用 |
朱玥玮
付小航
王燕
陈彪
|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19
|
中国科学院的整顿与学术领导的恢复——葛能全先生访谈录 |
王聪
熊卫民
|
《科学文化评论》
|
2016 |
0 |
|
20
|
“批林批孔”运动期间中国人的科技史观 |
章梅芳
|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