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现状及挑战 被引量:1
1
作者 葛菁茹 王伟 何义富 《肿瘤药学》 CAS 2019年第6期845-849,864,共6页
肿瘤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由发生、发展和转移三个阶段组成。肿瘤微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局部病理环境,可诱导新生血管生成。而血管生成是促进肿瘤各阶段发生的重要条件,因此,抗血管生成已成为目前肿瘤治疗的新策略。大量研究表明,... 肿瘤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由发生、发展和转移三个阶段组成。肿瘤微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局部病理环境,可诱导新生血管生成。而血管生成是促进肿瘤各阶段发生的重要条件,因此,抗血管生成已成为目前肿瘤治疗的新策略。大量研究表明,抗血管生成治疗在多种肿瘤中均显示出临床获益,如非小细胞肺癌、软骨肉瘤等。除此之外,抗血管生成治疗联合PD-1/PD-L1单抗免疫治疗也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有研究表明两种治疗方法联合可以增强治疗效果。然而,近年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抗血管生成药物的耐药性、缺乏有效的预测性生物标志物等问题仍无法规避,疗效也不够理想,甚至有些短期治疗可能增加肿瘤的侵袭性,发生上述现象的原因与肿瘤微环境的反应性改变密切相关。本文就抗血管生成治疗与肿瘤微环境的研究进展及目前面临的挑战作一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管生成治疗 肿瘤微环境
下载PDF
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晚期胃癌二线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朱静雅 何义富 《肿瘤药学》 CAS 2021年第1期1-6,18,共7页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癌症报告,胃癌是我国发病率第二位、死亡率第三位的恶性肿瘤。胃癌多起病隐匿,约35%的患者在就诊时已有远处转移。部分患者早期手术治疗后仍出现复发或转移,对这些患者来说,全身性治疗是治疗的支柱,但一线治...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癌症报告,胃癌是我国发病率第二位、死亡率第三位的恶性肿瘤。胃癌多起病隐匿,约35%的患者在就诊时已有远处转移。部分患者早期手术治疗后仍出现复发或转移,对这些患者来说,全身性治疗是治疗的支柱,但一线治疗失败后的二线治疗尚无标准、有效的化疗方案。近些年,抗血管生成治疗在晚期胃癌的治疗中地位凸显,逐渐被临床医师所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抗血管生成 二线治疗
下载PDF
阿帕替尼对不同血供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2
3
作者 陈琦 胡长路 +4 位作者 魏欣 王丹 刘家佳 朱奇志 徐维平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1546-1551,共6页
目的:探讨阿帕替尼对不同血供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阿帕替尼治疗的不同血供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同层面动脉期与平扫期CT值的差值≥40 HU纳入A组,≥20 HU且<40 HU纳入B组,<20 HU纳入C组,比较... 目的:探讨阿帕替尼对不同血供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阿帕替尼治疗的不同血供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同层面动脉期与平扫期CT值的差值≥40 HU纳入A组,≥20 HU且<40 HU纳入B组,<20 HU纳入C组,比较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血清癌胚抗原(CEA)、血清糖类抗原199(CA199)、生存情况、安全性之间的差异。结果:A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显著高于B组以及C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3组患者的CEA及CA199均显著下降,且通过两两比较,3组患者的CEA和CA199从高到低依次为C,B,A组,3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两两比较,3组患者的PFS从高到低依次为A,B,C组;3组患者的不良事件(AE)之间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帕替尼在富血供晚期胃癌中临床疗效优于乏血供晚期胃癌,在富血供晚期胃癌和乏血供晚期胃癌中治疗安全性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帕替尼 不同血供 晚期胃癌 临床疗效 安全性
原文传递
术前血液炎性指标及临床特征与直肠癌肺转移患者预后的关联 被引量:1
4
作者 朱静雅 苏日新 +3 位作者 葛菁茹 罗会芹 吴书胜 何义富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550-558,共9页
目的:探讨直肠癌肺转移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分析患者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对直肠癌肺转移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 目的:探讨直肠癌肺转移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分析患者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对直肠癌肺转移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就诊的104例直肠癌伴肺转移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复发模式分析,并进一步对其中55例具有完整血液学参数的首诊直肠癌肺转移患者进行血液学分析。根据治疗前的血液学指标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以确定NLR、PLR、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和糖类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水平预测直肠癌肺转移患者预后的最佳截断值。采用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价其诊断价值。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差异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分析。结果:直肠癌患者术后第1、2、3、4和5年的肺转移发生率分别为22.12%、28.85%、23.00%、10.58%和4.80%,提示肺转移主要发生在术后前3年。单因素分析显示,下段直肠癌(肿瘤下缘距离肛缘<7 cm)、低分化腺癌、远处淋巴结转移、T分期≥T_(3)、N_(2)患者的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曲线显著降低(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下段直肠癌、低分化腺癌、术后T分期≥T_(3)和N_(2)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而下段直肠癌、术后T分期≥T_(3)和低分化腺癌是至肺转移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术前NLR升高、PLR升高以及高水平CEA和CA19-9患者的术后OS期和至肺转移时间均显著缩短(P<0.05),术前高水平MPV患者的术后OS期显著缩短(P<0.05)。结论:直肠癌肺转移主要发生在术后3年内,原发肿瘤部位、肿瘤分化程度、术前NLR、PLR、CEA和CA19-9可能是直肠癌肺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肺转移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