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氧化碳海洋封存的技术和研究现状
1
作者 张海滨 卢迪 +4 位作者 王永昌 田文爽 沈国飞 宋学行 魏伟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8-121,共14页
全球变暖的问题正变得日益严峻,碳减排碳中和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和努力目标。作为CO_(2)减排的重要方式之一,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近年来备受关注并且发展迅猛。CO_(2)海洋封存作... 全球变暖的问题正变得日益严峻,碳减排碳中和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和努力目标。作为CO_(2)减排的重要方式之一,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近年来备受关注并且发展迅猛。CO_(2)海洋封存作为其中一种最具潜力的减排方式,了解其发展现状对进一步研究CO_(2)封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介绍了CO_(2)海洋封存的方法和封存机理,总结了该技术在国内外研究进展。此外,文章还概述了我国在CO_(2)海洋封存上的巨大潜力和库源匹配上的优势,以及海洋封存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最后,指出推进CO_(2)海洋封存技术的研究并开发相应的能力,将有助于加速推进碳减排进程、尽快实现碳中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 海洋封存 研究进展 海洋环境 海洋酸化
下载PDF
合成气催化转化直接制备低碳烯烃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2
作者 于飞 李正甲 +3 位作者 安芸蕾 高鹏 钟良枢 孙予罕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01-814,共14页
合成气直接催化转化制备低碳烯烃是C1化学与化工领域中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具有流程短、能耗低等优势,已成为非石油路径生产烯烃的新途径。直接转化方式主要包括经由OX-ZEO双功能催化剂直接制低碳烯烃的双功能催化路线以及经由费... 合成气直接催化转化制备低碳烯烃是C1化学与化工领域中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具有流程短、能耗低等优势,已成为非石油路径生产烯烃的新途径。直接转化方式主要包括经由OX-ZEO双功能催化剂直接制低碳烯烃的双功能催化路线以及经由费托反应直接制备低碳烯烃的FTO路线。综述简述了近年来在合成气直接制备低碳烯烃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低碳烯烃的形成机理、新型催化剂的研发及助剂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并对合成气直接制烯烃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烯烃 合成气 费托反应 双功能催化 反应机理 纳米催化
下载PDF
二氧化碳捕集-转化一体化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胡登 王星博 +2 位作者 陈新庆 孙楠楠 魏伟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12-1024,共13页
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O_(2)capture,utilization,and storage,CCUS)是一项新兴的、可实现传统化石能源大规模低碳利用的重要技术.然而,传统的CCUS技术成本过高,极大阻碍了其推广和应用.CO_(2)捕集-转化一体化技术是一种在CCUS自身框... 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O_(2)capture,utilization,and storage,CCUS)是一项新兴的、可实现传统化石能源大规模低碳利用的重要技术.然而,传统的CCUS技术成本过高,极大阻碍了其推广和应用.CO_(2)捕集-转化一体化技术是一种在CCUS自身框架内发展出的集成型CCUS技术.在该过程中,排放源的CO_(2)被吸收剂或吸附剂捕集后,无须经过高能耗的解吸过程而直接与共反应物进行反应,转化为下游产品,从而有望大幅降低减排成本,是一种全新的高效、低能耗CO_(2)减排技术.本文以CO_(2)捕集-转化一体化技术制备不同产品为出发点,从技术方案、材料构建、反应机理等方面进行综述,分析了一体化技术制备不同产品的研究现状和现存问题,探讨了该类技术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碳捕集 碳转化 一体化
原文传递
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多相催化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周紫璇 杨海艳 +1 位作者 孙予罕 高鹏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92-104,共13页
化石燃料的利用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发展.然而,化石燃料燃烧引起的过量的二氧化碳(CO_(2))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和海洋酸化;而且作为一种有限的资源,化石燃料的消耗将迫使人们寻找其它碳源以维持可持续的发展.利用可再生... 化石燃料的利用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发展.然而,化石燃料燃烧引起的过量的二氧化碳(CO_(2))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和海洋酸化;而且作为一种有限的资源,化石燃料的消耗将迫使人们寻找其它碳源以维持可持续的发展.利用可再生能源获取电能分解水制得的绿色氢气(H_(2))与捕集后的CO_(2)反应制成甲醇,不仅能有效利用工业废气中多余的CO_(2),还能获取清洁、可再生的甲醇化学品,该过程的技术核心是开发高效稳定的CO_(2)加氢制甲醇催化剂.本文综合评述了现有研究关注较多的多相催化CO_(2)加氢制甲醇催化剂的反应机理和构效关系,总结了目前多相催化CO_(2)加氢制甲醇催化剂(Cu基催化剂、贵金属与双金属催化剂、氧化物催化剂以及其它新型催化剂)的设计与合成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对该领域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加氢 甲醇合成 反应机理 多相催化
下载PDF
金属助剂对合成气制高碳醇Co/AC催化剂性能影响
5
作者 郭磊 刘培功 +2 位作者 龚坤 齐行振 林铁军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663-1672,共10页
本实验考察了不同金属助剂(Mn、Zn、La和Zr)对活性炭负载的Co基催化剂(Co/AC)在合成气转化中的活性和产物选择性调控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金属助剂对CO解离速率,Co_(2)C生成以及醇类产物选择性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所构筑的Co_(2)C/Co^... 本实验考察了不同金属助剂(Mn、Zn、La和Zr)对活性炭负载的Co基催化剂(Co/AC)在合成气转化中的活性和产物选择性调控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金属助剂对CO解离速率,Co_(2)C生成以及醇类产物选择性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所构筑的Co_(2)C/Co^(0)构成了高碳醇合成所需的双活性位结构。其中,Zn修饰的Co/AC催化剂表现出最强的CO解离速率、最高的活性和醇类产物的时空收率。Mn助剂最有利于Co_(2)C的生成,但过高的Co_(2)C/Co^(0)比例导致活性略有下降。Zr和La助剂修饰的催化剂具有相似的CO解离速率和催化活性,但CoZr/AC催化剂适宜的Co_(2)C/Co^(0)比及界面环境更有利于实现CO解离和CO非解离功能的协同,从而表现出最高的醇产物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气 高碳醇合成 CO加氢 助剂 碳化钴
下载PDF
Pd掺杂的Ni催化剂表面CH4解离吸附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赵永慧 李圣刚 孙予罕 《催化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11-922,共12页
使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Pd掺杂的Ni(111),Ni(100)和Ni(211)表面最稳定的结构,同时考察了干净的和Pd掺杂的Ni表面催化CH4解离反应的活性.结果表明,由Pd原子取代最外层Ni原子而形成的表面Pd掺杂的Ni表面在热力学上最为稳定,亚表面Pd掺杂... 使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Pd掺杂的Ni(111),Ni(100)和Ni(211)表面最稳定的结构,同时考察了干净的和Pd掺杂的Ni表面催化CH4解离反应的活性.结果表明,由Pd原子取代最外层Ni原子而形成的表面Pd掺杂的Ni表面在热力学上最为稳定,亚表面Pd掺杂的Ni表面在热力学上都不稳定;而对于表面Pd吸附的Ni表面,只有Pd/Ni(211)表面是稳定的.表面掺杂的Pd/Ni表面上CH4解离中间体(CH4,CH3,CH,C,H)吸附能的计算结果表明,Pd的掺杂在不同程度上减弱了除CH4之外各解离中间体的吸附能.另外,CH4和CH均优先在Ni(211)和Pd/Ni(211)台阶面上解离,其次是在比较开阔的Ni(100)和Pd/Ni(100)表面上.Pd的掺杂不同程度上提高了CH4和CH解离的能垒,对于活性最高的Ni(211)面,Pd的掺杂使得CH脱氢的能垒较CH4脱氢的高,改变了其速率控制步骤,从而抑制了积碳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重整 镍催化剂 钯掺杂 积碳 密度泛函理论
下载PDF
Regulating crystal phase of TiO_(2) to enhance catalytic activity of Ni/TiO_(2) for solar-driven dry reforming of methane
7
作者 HE Zhanjun GONG Kun +3 位作者 DAI Yuanyuan NIU Qiang LIN Tiejun ZHONG Liangshu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03-1213,共11页
Ni/TiO_(2) catalyst is widely employed for photo-driven DRM reaction while the influence of crystal structure of TiO_(2) remains unclear.In this work,the rutile/anatase ratio in supports was successfully controlled by... Ni/TiO_(2) catalyst is widely employed for photo-driven DRM reaction while the influence of crystal structure of TiO_(2) remains unclear.In this work,the rutile/anatase ratio in supports was successfully controlled by varying the calcination temperature of anatase-TiO_(2).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s revealed that a distinct TiO_(x) coating on the Ni nanoparticles(NPs)was evident for Ni/TiO_(2)-700 catalyst due to strong metal-support interaction.It is observed that the TiOx overlayer gradually disappeared as the ratio of rutile/anatase increased,thereby enhancing the exposure of Ni active sites.The exposed Ni sites enhanced visible light absorption and boosted the dissociation capability of CH4,which led to the much elevated catalytic activity for Ni/TiO_(2)-950 in which rutile dominated.Therefore,the catalytic activity of solar-driven DRM reaction wa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the rutile/anatase ratio.Ni/TiO_(2)-950,characterized by a predominant rutile phase,exhibited the highest DRM reactivity,with remarkable H_(2) and CO production rates reaching as high as 87.4 and 220.2 mmol/(g·h),respectively.These rates were approximately 257 and 130 times higher,respectively,compared to those obtained on Ni/TiO_(2)-700 with anatase.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optimization of crystal structure of TiO_(2) support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performance of photothermal DRM rea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y reforming of methane photothermal catalysis crystal phase TiO_(2) metal-support interaction
下载PDF
基于Aldol缩合反应的碳碳双键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设计合成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建松 孙楠楠 +1 位作者 高强 魏伟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6765-6776,共12页
具有C_(3)对称性的三甲基三嗪(TMT)分别与2,4,6-三(4-醛基苯基)-1,3,5-三嗪(TFPT)、均三苯甲醛(TFB)和四氟对苯二甲醛(TFBA)在酸或者碱催化条件下发生Aldol缩合反应,成功构建出3种新型的碳碳双键桥联的共价有机框架材料(TMT-TFPT-COF、T... 具有C_(3)对称性的三甲基三嗪(TMT)分别与2,4,6-三(4-醛基苯基)-1,3,5-三嗪(TFPT)、均三苯甲醛(TFB)和四氟对苯二甲醛(TFBA)在酸或者碱催化条件下发生Aldol缩合反应,成功构建出3种新型的碳碳双键桥联的共价有机框架材料(TMT-TFPT-COF、TMT-TFB-COF、TMT-TFBA-COF)。本研究通过Material Studio、ZEO++等软件对材料进行结构的精确解析,并结合粉末X射线衍射(P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表征手段确定了材料的结构、连接方式及其荧光特性。结果表明,这3种较高结晶度的新型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均为二维层层堆积结构,其中碱催化条件下合成的TMT-TFPT-COF、TMT-TFB-COF材料呈现出良好的荧光性质,此类荧光COFs材料在光催化、化学传感器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 多孔有机材料 碳碳双键 ALDOL反应
下载PDF
负载Ir单原子和团簇的α-MoC催化剂用于高效催化CO_(2)加氢制CO 被引量:1
9
作者 卢俊文 张书南 +5 位作者 周浩志 黄超杰 夏林 刘晓放 罗虎 王慧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1-140,共10页
在高温逆水气变换(RWGS)反应中,开发高活性和高稳定性的金属负载型催化剂还存在巨大挑战。针对此问题,本研究采用溶液蒸发自组装法构建了Ir物种负载于α-Mo C的协同催化剂,结果表明,Ir与α-Mo C的协同效应使其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均有较... 在高温逆水气变换(RWGS)反应中,开发高活性和高稳定性的金属负载型催化剂还存在巨大挑战。针对此问题,本研究采用溶液蒸发自组装法构建了Ir物种负载于α-Mo C的协同催化剂,结果表明,Ir与α-Mo C的协同效应使其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均有较好的RWGS反应性能。特别是在500℃、0.1 MPa、300000 mL·g^(-1)·h^(-1)的反应条件下,0.5%Ir/MoC催化剂的CO_(2)转化率高达48.4%,接近CO_(2)平衡转化率(49.9%),同时,CO选择性和CO时空收率分别高达94.0%和423.1μmol·g^(-1)·s^(-1),且在100 h之内反应性能几乎没有衰减,具有优异的高温稳定性,此催化性能也超过了大多数文献报道。系列结构表征表明,Ir物种均匀地分散在α-Mo C载体上,其电子较利于转移至α-Mo C而形成金属载体强相互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催化稳定性;同时,当Ir负载量高于0.2%(质量分数)时,Ir团簇(Irn)和Ir单原子(Ir1)同时存在,与α-MoC形成了Irn-Ir1-C-Mo协同位点。其中,0.5%Ir/Mo C催化剂拥有较小尺寸的Irn和较多的Ir1,显著地促进了CO_(2)和H2的吸附和活化,并促进了甲酸盐中间体的生成和解离,从而获得了优异的RWGS性能。这项工作为设计和制备高效稳定的CO_(2)利用催化剂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水煤气变换反应 金属-载体相互作用 协同效应 碳化钼 铱基催化剂
下载PDF
载体效应对Ru基催化剂费托合成制烯烃的性能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尧泰真 安芸蕾 +3 位作者 于海玲 林铁军 于飞 钟良枢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400-1410,共11页
本研究考察了不同载体(CeO_(2)、ZrO_(2)、MnO_(2)、SiO_(2)和活性炭)对负载型Ru基费托合成制烯烃(FTO)催化剂结构和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载体的本征属性和金属-载体相互作用(MSI)对催化性能有很大影响。在同一反应条件下的催化活... 本研究考察了不同载体(CeO_(2)、ZrO_(2)、MnO_(2)、SiO_(2)和活性炭)对负载型Ru基费托合成制烯烃(FTO)催化剂结构和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载体的本征属性和金属-载体相互作用(MSI)对催化性能有很大影响。在同一反应条件下的催化活性关系为:Ru/SiO_(2)>Ru/ZrO_(2)>Ru/MnO_(2)>Ru/AC>Ru/CeO_(2)。对于烯烃选择性,Ru/SiO_(2)和Ru/MnO_(2)得到的总烯烃选择性最高,超过70%,而Ru/ZrO_(2)催化剂的烯烃选择性低至29.9%。由于金属Ru与SiO_(2)的金属载体相互作用较弱,反应后的Ru/SiO_(2)催化剂得到适中的Ru纳米颗粒尺寸(~5 nm)且反应活性也最高。对于Ru/AC和Ru/MnO_(2),其Ru纳米颗粒尺寸仅为1-3 nm,表现出较低的CO转化率。较高的烯烃二次加氢能力导致Ru/AC和Ru/ZrO_(2)催化剂的烯烃选择性偏低。此外,由于存在强的MSI效应,部分Ru纳米颗粒被可还原性CeO_(2)活性层包覆,导致Ru/CeO_(2)催化活性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托合成 合成气 烯烃 钌纳米颗粒 载体效应
下载PDF
以类水滑石为前驱体的Cu/Zn/Al/(Zr)/(Y)催化剂制备及其催化CO_2加氢合成甲醇的性能 被引量:34
11
作者 高鹏 李枫 +3 位作者 赵宁 王慧 魏伟 孙予罕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55-1163,共9页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了Cu:Zn:Al:Zr:Y原子比分别为2:1:1:0:0、2:1:0.8:0.2:0、2:1:0.8:0:0.2和2:1:0.8:0.1:0.1的Cu/Zn/Al/(Zr)/(Y)类水滑石化合物.将前驱体材料在空气中500°C焙烧后得到复合金属氧化物,并将其用于CO2加氢合成甲醇反应...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了Cu:Zn:Al:Zr:Y原子比分别为2:1:1:0:0、2:1:0.8:0.2:0、2:1:0.8:0:0.2和2:1:0.8:0.1:0.1的Cu/Zn/Al/(Zr)/(Y)类水滑石化合物.将前驱体材料在空气中500°C焙烧后得到复合金属氧化物,并将其用于CO2加氢合成甲醇反应.采用X射线衍射(XRD)、热重(TG)分析、N2吸附、氧化亚氮(N2O)反应吸附、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和H2/CO2程序升温脱附(H2/CO2-TPD)技术对所制备的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Zr和Y的引入使得催化剂BET比表面积大幅增加,金属铜的比表面积和分散度均按以下顺序依次增加:Cu/Zn/Al<Cu/Zn/Al/Zr<Cu/Zn/Al/Y<Cu/Zn/Al/Zr/Y,然而,强碱位数目占总碱位数目的比例的变化顺序为:Cu/Zn/Al<Cu/Zn/Al/Y<Cu/Zn/Al/Zr/Y<Cu/Zn/Al/Zr.活性评价结果揭示CO2转化率取决于金属铜的比表面积,甲醇选择性则随强碱位比例的增加而线性增加.因而,Zr和Y的引入有利于甲醇的合成,Cu/Zn/Al/Zr/Y催化剂上的甲醇收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水滑石前驱体 助剂 Cu ZN Al催化剂 二氧化碳加氢 甲醇
下载PDF
2种纤维素纳米纤维作为水基润滑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12
作者 张彧一 胡文敬 李久盛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2024年第9期1295-1305,共11页
为探索不同制备方法得到的纤维素纳米纤维作为水基润滑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选择TEMPO(2,2,6,6-四甲基哌啶-1-氧自由基)氧化法和机械法得到的2种纤维素纳米纤维(TO-CNF和C-CNF).采用光学显微镜(P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激光粒度仪、... 为探索不同制备方法得到的纤维素纳米纤维作为水基润滑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选择TEMPO(2,2,6,6-四甲基哌啶-1-氧自由基)氧化法和机械法得到的2种纤维素纳米纤维(TO-CNF和C-CNF).采用光学显微镜(P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激光粒度仪、红外光谱(FT-IR)、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元素分析等方法对其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发现上述2种不同类型的CNF均为棒状结构,且为纤维素I型,其中氧化法制备的TO-CNF结构中含有一定量的羧基官能团.通过热重分析表明,C-CNF的热稳定性略优于TO-CNF.进一步通过UMT往复摩擦试验机研究了2种CNF作为水基润滑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在添加量(质量分数,w)不超过1%时,2种CNF在不同添加浓度下均表现出显著的减摩性能.其中TO-CNF的减摩性能略优于C-CNF,添加w=1%可使摩擦系数相对于基础体系降低51%.通过钢板表面接触角和磨损后的表面分析对CNF的润滑作用机理进行分析,推测由于CNF结构中含有大量的羟基或羧基等极性官能团,作为添加剂能够在摩擦副表面发生不同程度的吸附从而形成润滑保护膜,防止滑动表面微凸体的直接接触进而改善摩擦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纳米纤维 水基润滑添加剂 极性基团 摩擦学性能 润滑膜
下载PDF
光伏组件盖板玻璃的结构优化(英文) 被引量:1
13
作者 顾学昊 鲁林峰 +6 位作者 殷敏 田树全 任伟 李高非 杨立友 李永乐 李东栋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56-765,共10页
光伏组件中的玻璃盖板对陷光能力及发电性能有重要影响。本文采用射线追踪的模拟方法,系统研究了盖板玻璃表面减反膜和微结构对组件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玻璃的内表面结构对器件的光学和电学性能的影响可以忽略。减反膜和玻璃前表面图... 光伏组件中的玻璃盖板对陷光能力及发电性能有重要影响。本文采用射线追踪的模拟方法,系统研究了盖板玻璃表面减反膜和微结构对组件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玻璃的内表面结构对器件的光学和电学性能的影响可以忽略。减反膜和玻璃前表面图案都有利于器件性能的提高。玻璃前表面结构为45°金字塔时,光线在空气/玻璃界面能够发生多次反射,同时在光线逃逸出组件时更容易发生全内反射,提高了组件陷光性能。最后研究了不同的入射光角度对不同结构的器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金字塔结构在光入射角为0~10°和60~80°时表现出了优异性能,减反膜在光入射角为20~50°时表现更好;当同时使用减反膜和玻璃表面结构时,与平面玻璃相比,每日发电量可以增加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组件 玻璃盖板 表面图形化 减反射薄膜 等效光电流密度
下载PDF
Fe(Ⅲ)O_(x)/ZnO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CH_(4)氧化性能 被引量:2
14
作者 郝英东 刘双 +1 位作者 孙楠楠 魏伟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60-1166,共7页
基于浸渍法制备了不同Fe含量的nFe(Ⅲ)O_(x)/ZnO光催化剂,并对所得样品进行了XRD、N_(2)吸附-脱附、TEM、XPS、UV-vis以及PL表征。结果发现,通过改变浸渍液中Fe物种的浓度,能够实现最终样品中Fe含量的调控,在实验涉及的范围内,Fe的负载... 基于浸渍法制备了不同Fe含量的nFe(Ⅲ)O_(x)/ZnO光催化剂,并对所得样品进行了XRD、N_(2)吸附-脱附、TEM、XPS、UV-vis以及PL表征。结果发现,通过改变浸渍液中Fe物种的浓度,能够实现最终样品中Fe含量的调控,在实验涉及的范围内,Fe的负载没有造成ZnO载体在晶相、形貌和孔道结构等方面的显著变化,但却改变了催化剂表面的电子状态,从而引入了更多的O空位。此外,Fe的修饰增加了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显著提升了样品的CH_(4)光催化性能。通过对溶剂体积,H_(2)O_(2)浓度以及反应时间等参数的优化,0.1Fe(Ⅲ)O_(x)/ZnO样品表现出了最佳的性能,其液相氧化产物(CH_(3)OH、CH_(3)OOH、HCHO)的产率和选择性分别达到了5443μmol/(gcat·h)和99%。基于自由基捕获实验,发现H_(2)O_(2)在光生载流子的作用下形成的·自由基是CH_(4)活化为·CH_(3)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光催化 氧化锌 氧化 活化
下载PDF
负载型Rh基催化剂上的CO加氢制乙醇反应:载体效应 被引量:2
15
作者 邵自龙 刘晓放 +2 位作者 张书南 王慧 孙予罕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3-119,共7页
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化学品以及传统能源替代品,乙醇极具应用前景。当前乙醇的生产主要通过谷物发酵和乙烯水合法。然而效率低下的发酵过程和日益枯竭的原油资源限制了乙醇的大规模生产。因此,发展生产乙醇的可替代技术成为重要议题。由... 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化学品以及传统能源替代品,乙醇极具应用前景。当前乙醇的生产主要通过谷物发酵和乙烯水合法。然而效率低下的发酵过程和日益枯竭的原油资源限制了乙醇的大规模生产。因此,发展生产乙醇的可替代技术成为重要议题。由合成气(CO+H_(2))出发直接制备乙醇被认为是实现煤炭、天然气和生物质等含碳资源高值化、清洁化利用的新方式。负载型Rh基催化剂作为合成气直接制乙醇最有潜力且最有效的催化体系而受到广泛研究。对于负载型Rh基催化剂来讲,合适的助剂和载体通常可以有效地提升催化剂的活性和乙醇选择性。Fe作为一种提高乙醇选择性最有效的助剂之一而被广泛地应用在Rh基催化剂的研究中。在本文中,为了探究载体的作用,我们利用初湿浸渍法制备出不同载体(CeO_(2)、ZrO_(2)和TiO_(2))负载的Fe促进的Rh基催化剂用于合成气制乙醇反应中。结果表明,RhFe/TiO_(2)催化剂在反应条件为250℃,2 MPa时的CO转化率高达18.2%并且在醇分布中乙醇的选择性高达74.7%,远高于相同条件下RhFe/CeO_(2)和RhFe/ZrO_(2)催化剂的性能。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的比表面从小到大依次为RhFe/CeO_(2)<RhFe/ZrO_(2)<RhFe/TiO_(2),而Rh的分散度也依次增加、粒径依次减小。这是由于较大的比表面积可能有利于Rh物种的分散,高分散的Rh物种就意味着存在更多的活性位点。H_(2)-程序升温还原结果表明Rh与载体、Rh与Fe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并且在实验的还原条件下TiO_(2)会发生部分还原,而其它的载体则不会发生还原。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结果表明RhFe/TiO_(2)催化剂具有更多的乙醇生成(Rh_(x)^(0)-Rh_(y)^(+))-O-Fe^(δ+)活性位点,使得乙醇的选择性增加。CO-程序升温脱附被用来确认不同催化剂的CO吸附能力,结果表明TiO_(2)由于存在更多的O空穴和Ti^(3+)离子从而增强了对CO的吸附,因此有利于催化剂活性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基催化剂 载体效应 乙醇合成 合成气转化 铑分散度
下载PDF
以类水滑石为前驱体的Cu/ZnO/Al_(2)O_(3)催化剂用于CO_(x)加氢合成甲醇:CO在反应混合物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影 刘晓放 +4 位作者 夏林 黄超杰 吴兆萱 王慧 孙予罕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6-65,共10页
近年来,催化CO_(2)加氢合成甲醇被视为有望解决温室效应和燃料枯竭的有效途径。目前,铜基催化剂因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然而,竞争逆水煤气变换反应产生的CO导致甲醇选择性较低,同时副产物水引起Cu发生不可逆烧结,... 近年来,催化CO_(2)加氢合成甲醇被视为有望解决温室效应和燃料枯竭的有效途径。目前,铜基催化剂因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然而,竞争逆水煤气变换反应产生的CO导致甲醇选择性较低,同时副产物水引起Cu发生不可逆烧结,进而降低甲醇产率。众所周知,CO能够调整分子的表面竞争吸附和活性位的氧化还原行为,本工作拟向原料气中掺入具有还原性的CO以抑制逆水煤气变换反应和防止表面氧化中毒。另一方面,通常认为铜基催化的CO_(2)加氢制甲醇是结构敏感性反应,不同的前驱体能够显著影响催化剂结构和形貌,进而影响催化活性。因此,我们首先通过共沉淀法和蒸氨法制备了含有类水滑石前驱体(CHT-CZA)和复合物前驱体(CNP-CZA)结构的Cu/ZnO/Al_(2)O_(3)催化剂。随后,为探究CO掺杂后反应机理,在250℃,5 MPa的反应条件下,含有不同比例CO的原料气中(CO_(2):CO:H_(2):N_(2)=x:(24.5−x):72.5:3)评价两种催化剂对甲醇合成的性能。评价结果显示两种催化剂反应性能趋势相同,随着CO含量增加,CO_(2)转化率和STY_(H2O)不断降低,STY_(MeOH)逐渐增加。X射线光谱(XPS)显示随CO含量增加,催化剂表面还原性Cu比例增加。评价和表征结果说明CO引入抑制了逆水煤气变换反应的发生,通过还原被H_(2)O氧化的活性Cu表面,促使更多的活性Cu位点暴露参与甲醇合成。另一方面,透射电镜(TEM)显示掺杂的CO会过度还原而引起颗粒团聚,导致催化剂逐渐失活。相比之下,含有水滑石前驱体的催化剂在任何气氛下均表现出更加优越的反应性能和长周期稳定性。这可归因于类水滑石前驱体独特的片层结构通过结构限域作用有效避免了因CO过度还原而导致的金属颗粒团聚,从而减少活性位点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氢化 甲醇合成 Cu/ZnO/Al_(2)O_(3)催化剂 CO掺杂 水滑石前驱体
下载PDF
再分布板对环隙气升式反应器内多相流动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陆海波 唐志永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98-403,470,共7页
为了考察环流反应器放大过程中再分布板对其内部多相流动的影响,采用欧拉双流体模刑模拟了再分布板小同高度的布置对环流反应器内气含率,循环液速,固体颗粒分布等参数的影响,并与部分冷模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两者结果一致结果表明,再分... 为了考察环流反应器放大过程中再分布板对其内部多相流动的影响,采用欧拉双流体模刑模拟了再分布板小同高度的布置对环流反应器内气含率,循环液速,固体颗粒分布等参数的影响,并与部分冷模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两者结果一致结果表明,再分布板高度的增加会使气升反应}州为气含率旱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并导致导流管内的固含率上升。此外,小同高度的再分布板对环流反器内整体气含率及循环液速的影响小大结合CFD模拟和实验结果,优化了环流反应器内再分布板的设计,从而为实现强化环隙气升式环流反应器内多相流动、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流反应器 再分布板 多相流 数值模拟
下载PDF
Artificial bioconversion of carbon dioxide 被引量:5
18
作者 Ting-Ting Zhao Guang-Hui Feng +5 位作者 Wei Chen Yan-Fang Song Xiao Dong Gui-Hua Li Hai-Jiao Zhang Wei Wei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421-1437,共17页
CO2 is not only the most important greenhouse gas but also an important resource of elemental carbon and oxyge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ource and energy strategy,the conversion of CO2 to chemicals driven by renewab... CO2 is not only the most important greenhouse gas but also an important resource of elemental carbon and oxyge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ource and energy strategy,the conversion of CO2 to chemicals driven by renewable energy is of significance,since it can not only reduce carbon emission by the utilization of CO2 as feedstock but also store low-grade renewable energy as high energy density chemical energy.Although studies on photo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2 using renewable energy are increasing,artificial bioconversion of CO2 as an important novel pathway to synthesize chemicals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By simulating the natural photosynthesis process of plants and microorganisms,the artificial bioconversion of CO2 can efficiently synthesize chemicals via a designed and constructed artificial photosynthesis system.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recent advancements in artificial bioreduction of CO2,including the key techniques,and artificial biosynthesis of compounds with different carbon numbers.On the basis of the aforementioned discussions,we present the prospect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bioconversion of CO2 to chemic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dioxide Artificial bioconversion Solar energy Carbon fixation Chemical compound
下载PDF
Effect of Pd doping on CH_4 reactivity over Co_3O_4 catalysts from density-functional theory calculations 被引量:5
19
作者 Chengcheng Zhao Yonghui Zhao +1 位作者 Shenggang Li Yuhan Sun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13-820,共8页
Palladium oxide(PdOx)and cobalt oxide(Co3O4)are efficient catalysts for methane(CH4)combustion,and Pd‐doped Co3O4catalysts have been found to exhibit better catalytic activities,which suggest synergism between the tw... Palladium oxide(PdOx)and cobalt oxide(Co3O4)are efficient catalysts for methane(CH4)combustion,and Pd‐doped Co3O4catalysts have been found to exhibit better catalytic activities,which suggest synergism between the two components.We carried out 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s at the PBE+U level to investigate the Pd‐doping effect on CH4reactivity over the Co3O4catalyst.Because of the structural complexity of the Pd‐doped Co3O4catalyst,we built Pd‐doped catalyst models using Co3O4(001)slabs with two different terminations and examined CH4reactivity over the possible Pd?O active sites.A low energy barrier of0.68eV was predicted for CH4dissociation over the more reactive Pd‐doped Co3O4(001)surface,which was much lower than the0.98and0.89eV that was predicted previously over the more reactive pure Co3O4(001)and(011)surfaces,respectively.Using a simple model,we predicted CH4reaction rates over the pure Co3O4(001)and(011)surfaces,and Co3O4(001)surfaces with different amounts of Pd dopant.Our theoretical results agree well with the available experimental data,which suggests a strong synergy between the Pd dopant and the Co3O4catalyst,and leads to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CH4reaction 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inel cobalt oxide Palladium dopant Methane combustion Density function theory calculation Reaction rate Collision theory
下载PDF
Effect of the support on cobalt carbide catalysts for sustainable production of olefins from syngas 被引量:4
20
作者 Xinxing Wang Wen Chen +7 位作者 Tiejun Lin Jie Li Fei Yu Yunlei An Yuanyuan Dai Hui Wang Liangshu Zhong Yuhan Sun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869-1880,共12页
Co2C‐based catalysts with SiO2,γ‐Al2O3,and carbon nanotubes(CNTs)as support materials were prepared and evaluated for the Fischer‐Tropsch to olefin(FTO)reaction.The combination of catalytic performance and structu... Co2C‐based catalysts with SiO2,γ‐Al2O3,and carbon nanotubes(CNTs)as support materials were prepared and evaluated for the Fischer‐Tropsch to olefin(FTO)reaction.The combination of catalytic performance and structure characteriz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cobalt‐support interaction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o2C morphology and catalytic performance.The CNT support facilitates the formation of a CoMn composite oxide during calcination,and Co2C nanoprisms were observed in the spent catalysts,resulting in a product distribution that greatly deviates from the classical Anderson‐Schulz‐Flory(ASF)distribution,where only 2.4 C%methane was generated.The Co3O4 phase for SiO2‐andγ‐Al2O3‐supported catalysts was observed in the calcined sample.After reduction,CoO,MnO,and low‐valence CoMn composite oxide were generated in theγ‐Al2O3‐supported sample,and both Co2C nanospheres and nanoprism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corresponding spent catalyst.However,only separated phases of CoO and MnO were found in the reduced sample supported by SiO2,and Co2C nanospheres were detected in the spent catalyst without the evidence of any Co2C nanoprisms.The Co2C nanospheres led to a relatively high methane selectivity of 5.8 C%and 12.0 C%of theγ‐Al2O3‐and SiO2‐supported catalysts,respectively.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a relatively weak cobalt‐support interaction is necessary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CoMn composite oxide during calcination,which benefits the formation of Co2C nanoprisms with promising catalytic performance for the sustainable production of olefins via syng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scher‐Tropsch to olefins Cobalt carbide Supported catalyst OLEFIN SYNGA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