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3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网络
1
作者 安学敏 《甘肃科技》 1999年第1期8-8,共1页
引言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计算机网络作为中国科学院百所联网工程的一部分于1996年通过专线接入了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信息中心,加入了国际互联网Internet。在联网的先前阶段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信息中心通过电... 引言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计算机网络作为中国科学院百所联网工程的一部分于1996年通过专线接入了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信息中心,加入了国际互联网Internet。在联网的先前阶段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信息中心通过电信部门的公用数据交换网联入In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物理研究所 联网 计算机网络 软件 硬件
下载PDF
中国科学院网兰州大气气网络及安装调试
2
作者 安学敏 《大气情报》 1997年第2期26-30,共5页
关键词 大气物理 DECnet网 安装调试 微机 网络安装
下载PDF
庆祝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建所四十周年 被引量:4
3
作者 高由禧 董文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59-265,共7页
首先回顾了我所从1959 年5 月建所以来的沿革简史,接着回顾了建所四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的主要科研成果和人材培养情况,最后展望了三所整合后的新形势。
关键词 高原气象 干旱气象 大气雷暴电学 科研成果
下载PDF
兰州山谷大气污染的物理机制与防治对策 被引量:59
4
作者 胡隐樵 张强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19-122,共4页
分析兰州的一些观测结果得到了这类山谷盆地日间和夜间大气逆温层形成的物理机制.由于山峰加热效应形成日间山谷强的脱地逆温层以及辐射冷却的山谷冷湖效应形成夜间强的逆温层,它们是造成这类特殊条件下的大气污染的根本原因。污染物... 分析兰州的一些观测结果得到了这类山谷盆地日间和夜间大气逆温层形成的物理机制.由于山峰加热效应形成日间山谷强的脱地逆温层以及辐射冷却的山谷冷湖效应形成夜间强的逆温层,它们是造成这类特殊条件下的大气污染的根本原因。污染物吸收太阳辐射使上层空气加热,进一步加强了日间的逆温层。环境绿化能减小日间山峰加热效应和夜间辐射冷却造成的冷湖效应,以减弱逆温层减轻污染所以环境绿化是一种增加环境容量,减轻污染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大气环境 复杂地形 逆温层 山谷 机制
下载PDF
发展大气物理观测,为减轻甘肃气象灾害而努力
5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13-114,共2页
冰雹灾害历来是甘肃省陇塬地区主要的农业灾害之一。甘肃省政府、省科技局和省气象局对陇塬地区防治冰雹的科研工作一贯非常重视。 由于冰雹出现的地区概率多变。
关键词 大气物理 观测 气象 灾害 减轻
下载PDF
中国内陆高原正极性雷电的观测实验研究 被引量:21
6
作者 刘欣生 郄秀书 +11 位作者 张义军 王才伟 董万胜 肖庆复 张广庶 郭昌明 陈明理 渡边贞司 仲野贡 中村光一 河崎善一郎 角绅一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9,共9页
叙述了1997年夏季中日两国科学家在甘肃平凉地区合作进行的有关正极性雷电的综合观测实验情况,包括场地布局、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取得的主要结果。实验中采用了人工引发雷电技术并取得了两次成功,其中一次是利用“空中触发”方式... 叙述了1997年夏季中日两国科学家在甘肃平凉地区合作进行的有关正极性雷电的综合观测实验情况,包括场地布局、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取得的主要结果。实验中采用了人工引发雷电技术并取得了两次成功,其中一次是利用“空中触发”方式,即火箭拖带的细钢丝下端不直接接地,而是通过一段绝缘尼龙线与接地的另一段细钢丝相连。用这种方式可以更真实地再现自然雷电的初始过程。实验中观测到了空中导线两端先导的双向传输现象;电流、电场变化的同步测量以及高速摄像的光学测量揭示出下行正先导激发后在0.7ms内和上行迎面负先导会合。实验还表明,利用人工引发雷电技术,配合多种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综合观测,不但有助于揭示中国内陆高原雷暴过程中正极性放电的机理和特征,而且也是今后雷电研究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极性雷电 人工引发雷电 中国 内陆高原 雷电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的大气电特征 被引量:46
7
作者 张义军 葛正谟 +1 位作者 陈成品 孟青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35-141,共7页
对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大气电特征的分析发现:晴天大气电场的日变化呈单峰单谷型,峰值出现在04:00~05:00左右,谷值出现在17:00~18:00左右;雷暴电荷结构主要为偶极性,雷暴持续时间短,大约有73.3%的雷暴持... 对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大气电特征的分析发现:晴天大气电场的日变化呈单峰单谷型,峰值出现在04:00~05:00左右,谷值出现在17:00~18:00左右;雷暴电荷结构主要为偶极性,雷暴持续时间短,大约有73.3%的雷暴持续时间小于0.5h,闪电较少。不同降水过程的雷暴,地面电场特性不同。负地闪比正地闪多,正负地闪的比例约为1:8。77.8%的负地闪为单次回击,正地闪均为单次回击。正地闪比负地闪的强度要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电场特征 降水 大气
下载PDF
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异常与中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关系的进一步分析 被引量:79
8
作者 吴统文 钱正安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70-581,共12页
为了进一步分析青藏高原 (下称高原 )冬春积雪异常与中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 ,利用 1 957~ 1 994年高原地区的实测雪深、1 951~ 1 994年 6~ 8月中国东部地区 2 2 6个均匀分布测站的实测月降水量 ,以及美国国家环境监测中心 /国... 为了进一步分析青藏高原 (下称高原 )冬春积雪异常与中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 ,利用 1 957~ 1 994年高原地区的实测雪深、1 951~ 1 994年 6~ 8月中国东部地区 2 2 6个均匀分布测站的实测月降水量 ,以及美国国家环境监测中心 /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NCEP/NCAR) 1 958~ 1 994年 1~ 1 2月的再分析格点值资料 ,对比分析了高原冬、春季多、少雪年后期中国东部地区夏季 (6~ 8月 )降水分布和环流的平均特征 ,也分析了高原积雪影响的机理。分析结果表明 :1 )平均来说 ,多雪年夏季长江及江南北部降水可偏多 1~ 2成 ,华北和华南的降水则偏少1~ 3成 ;少雪年夏季江淮流域及湘、黔地区少雨 ,华北和华南多雨。 2 )高原冬、春积雪不仅影响了后期高原的热状况 ,而且影响了后期东亚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和南亚与东亚的夏季风环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冬春积雪异常 中国 夏季 环流 降水
下载PDF
夏季青藏高原与热带西太平洋下垫面热源异常对中国短期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12
9
作者 刘晓东 惠小英 陈葆德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305-316,共12页
本文利用一个两层全球大气环流格点模式进行了控制试验、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增加及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升高等三个数值试验,以研究夏季这两个地区下垫面热源异常对短期气候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原地面热源减弱将造成海平面气压场上亚洲... 本文利用一个两层全球大气环流格点模式进行了控制试验、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增加及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升高等三个数值试验,以研究夏季这两个地区下垫面热源异常对短期气候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原地面热源减弱将造成海平面气压场上亚洲大陆低压减弱;高原及其以西地区500 hPa高度下降,黄河以北地区高度升高;同时高原地区、江淮流域以及黑龙江流域降水减少,但从北疆、内蒙到辽河流域以及我国西南局部和东南沿海地区降水增加。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带来的变化与此不同.文中还就下垫面热源异常在短期气候预测方面的可能应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 影响 热源 太平洋 青藏高原
下载PDF
浅探兰州市城区大气环境污染与治理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24
10
作者 张强 胡隐樵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204-210,共7页
分析了兰州市城区大气污染的物理机制和客观成因,总结了目前正在采用或论证的一些治理措施和方法,并对这些方法进行了分析与讨论,提出了今后应重点研究的几个问题,最后对兰州市城区大气污染的治理提出了一些初步看法与建议。
关键词 兰州市 城区 客观成因 空气污染 大气环境污染
下载PDF
青藏高原五道梁低层大气气溶胶来源的初步分析 Ⅰ.因子分析结果 被引量:9
11
作者 柳海燕 张小曳 沈志宝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37-344,共8页
对1993年9月~1994年8月在青藏高原五道梁采集到的气溶胶样品中多种化学元素成分的浓度资料,用因子分析、富集因子和稀土元素分布模态综合判断该地区低层大气气溶胶的来源,同时还讨论了源的季节变化以及各源气溶胶质量浓度... 对1993年9月~1994年8月在青藏高原五道梁采集到的气溶胶样品中多种化学元素成分的浓度资料,用因子分析、富集因子和稀土元素分布模态综合判断该地区低层大气气溶胶的来源,同时还讨论了源的季节变化以及各源气溶胶质量浓度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五道梁低层大气气溶胶在夏、秋季有三个源:地表土壤源、海洋源和局地污染源,但春季无海洋源。地表土壤源在全年均为五道梁气溶胶的主要来源,在夏季和秋季,地表土壤尘对五道梁气溶胶总质量浓度的相对贡献分别为70.4%和82.8%;在春季,地表土壤尘分为大范围背景土壤尘和局地土壤尘,大范围背景土壤尘的相对贡献为78.5%,局地土壤尘约为9.0%。局地污染源对气溶胶总质量浓度的贡献小而稳定,各季平均约为5.0%~12.0%,其大小与其中所含土壤尘的多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大气 气溶胶 污染源 空气污染
下载PDF
青藏高原西部冬季地表净辐射与中国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16
12
作者 季国良 徐荣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22-31,共10页
本文利用1982年8月~1983年7月在青藏高原地区进行的辐射平衡观测资料,计算了高原西部地区历年冬季(11~2月)的地表净辐射。通过对高原西部冬季地表净辐射的分析阐明了高原西部地表加热场的特征,并讨论了它与我国的西南秋雨、长江流域... 本文利用1982年8月~1983年7月在青藏高原地区进行的辐射平衡观测资料,计算了高原西部地区历年冬季(11~2月)的地表净辐射。通过对高原西部冬季地表净辐射的分析阐明了高原西部地表加热场的特征,并讨论了它与我国的西南秋雨、长江流域伏旱以及黄河上游雨季降水等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净辐射 地表加热场 中国 降水 秋雨 伏旱 青藏高原
下载PDF
论青藏高原隆起作用于大气的临界高度 被引量:26
13
作者 刘晓东 汤懋苍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31-140,共10页
在以前工作〔10〕的基础上,从大气动力学、热力学及气候学的角度,进一步论证了在青藏高原隆起过程中存在一个临界高度hc〗(~1.5—2km)。当高原隆起突破这一临界高度时才开始对大气产生强烈的作用,从而造成大气环流、大... 在以前工作〔10〕的基础上,从大气动力学、热力学及气候学的角度,进一步论证了在青藏高原隆起过程中存在一个临界高度hc〗(~1.5—2km)。当高原隆起突破这一临界高度时才开始对大气产生强烈的作用,从而造成大气环流、大气热力结构、亚洲区域以及全球气候等一系列巨大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临界高原 地形作用 大气
下载PDF
中国西北大气沙尘对地气系统和大气辐射加热的影响 被引量:21
14
作者 沈志宝 魏丽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425-435,共11页
利用 H E I F E 地面辐射平衡观测资料以及 N O A A 11/ A V H R R 卫星测量资料,直接估算我国西北大气沙尘对地气系统和大气中辐射加热率的影响。1991 年2 月下旬~5 月中旬11 天的计算结果表明,春季大... 利用 H E I F E 地面辐射平衡观测资料以及 N O A A 11/ A V H R R 卫星测量资料,直接估算我国西北大气沙尘对地气系统和大气中辐射加热率的影响。1991 年2 月下旬~5 月中旬11 天的计算结果表明,春季大气沙尘的辐射效应与地表状况有关:在高地表反照率的沙漠上空,大气沙尘的短波辐射效应为减小行星反照率增暖地气系统,同时吸收太阳辐射增暖大气,大气顶射出长波辐射对大气沙尘的变化并不敏感,但大气沙尘增大大气的长波冷却;在低地表反照率的绿洲上空,大气沙尘的短波辐射效应为增大行星反照率冷却地气系统,对大气似乎也具有冷却效应,其长波辐射效应是减小地气系统和大气的长波冷却。当大气浑浊度系数β约由0 .15 增大到0 .6 ,沙尘层(850 ~600 h Pa) 内大气的附加短波和长波加热率在沙漠上空约为2 .4~3 .7 K/d 和- 0 .8 ~- 1 .3 K/d ,绿洲上空约为- 0 .3 ~+ 0 .7 K/d 和0 .5 ~1 .3 K/d ,净辐射效应在沙漠和绿洲都是加热,沙尘层内附加的净加热率分别约为1 .3 ~2 .5 K/d 和0 .2 ~0 .7 K/d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大气沙尘 地气系统 大气辐射 辐射加热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大气低频振荡与黄河上游水量枯丰的关系 被引量:8
15
作者 孙国武 陈葆德 刘晓东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107-112,共6页
本文指出,青藏高原具有30—50天振荡周期的大气低频系统,在振荡过程中呈现出两种位相:气旋位相和反气旋位相。气旋位相时段对应黄河上游水量偏丰期;反气旋位相时段则对应水量偏枯期。 文中还分析了上述对应关系的可能原因,指出与大气中... 本文指出,青藏高原具有30—50天振荡周期的大气低频系统,在振荡过程中呈现出两种位相:气旋位相和反气旋位相。气旋位相时段对应黄河上游水量偏丰期;反气旋位相时段则对应水量偏枯期。 文中还分析了上述对应关系的可能原因,指出与大气中的低频扰动动能强或弱、低涡活跃或间歇有关。本文的研究为应用大气低频振荡特征预测黄河上游水量枯丰,作了初步有意义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黄河上游 大气低频振荡 位相 水量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区地表温度及其取值对大气长波辐射冷却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江灏 王可丽 吴国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50-257,共8页
针对辐射传输模式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应用问题,使用Liou-Ou一维辐射传输模式及1982年8月~1983年7月青藏高原热源观测实验期间青藏高原地面、高空与卫星观测资料,在高原辐射传输模式中区分了下垫面温度与地表空气温度... 针对辐射传输模式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应用问题,使用Liou-Ou一维辐射传输模式及1982年8月~1983年7月青藏高原热源观测实验期间青藏高原地面、高空与卫星观测资料,在高原辐射传输模式中区分了下垫面温度与地表空气温度的作用,并利用卫星观测资料对模式改进后的实际效果进行了验证;分析了地表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幅度,得到了下垫面温度的简单参数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表温度 辐射传输 大气辐射 长波辐射
下载PDF
青藏高原五道梁地区大气浑浊度的观测和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袁福茂 季国良 马晓燕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27-134,共8页
利用1993年8月~1995年5月青藏高原五道梁地区MS—120型太阳光度表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大气浑浊度的特征。结果表明:(1)该地区上空的大气洁净,受人类活动影响很小,其浑浊度状况与珠峰地区的绒布寺(5000... 利用1993年8月~1995年5月青藏高原五道梁地区MS—120型太阳光度表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大气浑浊度的特征。结果表明:(1)该地区上空的大气洁净,受人类活动影响很小,其浑浊度状况与珠峰地区的绒布寺(5000m)及南极地区有相似的量级,但比城市地区要小一个数量级。(2)本区的大气浑浊度具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但日变化不明显。(3)大气浑浊度不仅与地面大气状况(地面风向、风速、降水等气象因子)关系密切,而且还与测站的地理环境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大气 浑浊度 季节变化 五道梁地区
下载PDF
青藏高原五道梁低层大气气溶胶来源的初步分析 Ⅱ.源地和输送 被引量:5
18
作者 沈志宝 张小曳 柳海燕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45-352,共8页
基于对五道梁大气气溶胶来源的分析结果和青藏高原及其附近地区环流和天气特征,根据各源气溶胶的浓度变化与单站气象要素变化的关系,讨论了气溶胶的源区和输送。五道梁有两个稳定的污染排放源,全年均对该地低层大气有影响。在运输繁... 基于对五道梁大气气溶胶来源的分析结果和青藏高原及其附近地区环流和天气特征,根据各源气溶胶的浓度变化与单站气象要素变化的关系,讨论了气溶胶的源区和输送。五道梁有两个稳定的污染排放源,全年均对该地低层大气有影响。在运输繁忙的夏、秋季公路过往汽车排放的废气也是一个重要的污染源。高原上出现的海洋气溶胶与水汽一样都源于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东北部,在夏季环流背景下通过远程输送同时被输送到高原上,正因为如此,高原上海洋气溶胶仅出现在雨季,其浓度变化与雨季降水有较好的相关。土壤尘在夏、秋季主要来自高原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溶胶 源地输送 低层大气 空气污染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荒漠绿洲大气内边界层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1
19
作者 张强 赵鸣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7-26,共10页
本文用二维中尺度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数值模拟了黑河地区绿洲与周围荒漠之间下垫面物理特征差异引起的内边界层结构。得到了绿圳上游荒漠至绿洲和从绿洲至其下游荒漠两重下垫面突变过程大气运运动所产生的风速内边界层、温度内边界... 本文用二维中尺度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数值模拟了黑河地区绿洲与周围荒漠之间下垫面物理特征差异引起的内边界层结构。得到了绿圳上游荒漠至绿洲和从绿洲至其下游荒漠两重下垫面突变过程大气运运动所产生的风速内边界层、温度内边界层和湿度内边界层的空间和时间特征及其这两种情况内边界层的结构差异。同时也表明了绿洲与荒漠之间的局地热力环流对内边界层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 绿洲 大气内边界层 数值模拟 中国西北地区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区大气顶净辐射与地表净辐射的关系 被引量:19
20
作者 王可丽 钟强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01-107,共7页
地表净辐射为地气系统净辐射与大气层净辐射之差。对大气层净辐射作不同的假定,可将地表净辐射与大气顶辐射收支之间的关系表示成不同的形式。本文利用1982年8月—1983年7月青藏高原地区地面辐射收支观测资料及同期NOAA... 地表净辐射为地气系统净辐射与大气层净辐射之差。对大气层净辐射作不同的假定,可将地表净辐射与大气顶辐射收支之间的关系表示成不同的形式。本文利用1982年8月—1983年7月青藏高原地区地面辐射收支观测资料及同期NOAA-7辐射收支资料,用统计方法讨论了大气顶净辐射与地表净辐射之间的相关性,建立了两者之间的回归方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月平均地表净辐射的时空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大气顶净辐射 地表净辐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