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香港牡蛎二倍体及三倍体幼虫生物学特征比较 被引量:1
1
作者 秦艳平 张跃环 +4 位作者 莫日馆 李军 肖述 马海涛 喻子牛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23-128,共6页
为了评估香港牡蛎二倍体及三倍体幼虫生物学特征,于2013~2015年,在湛江和北海两地比较了二倍体及三倍体幼虫生长、存活及变态差异,计算了三倍体优势率,评估了倍性与环境效应互作对其表型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倍体D形幼虫显著大于二... 为了评估香港牡蛎二倍体及三倍体幼虫生物学特征,于2013~2015年,在湛江和北海两地比较了二倍体及三倍体幼虫生长、存活及变态差异,计算了三倍体优势率,评估了倍性与环境效应互作对其表型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倍体D形幼虫显著大于二倍体幼虫,之后,伴随着个体增长,生长优势逐渐增大,15日龄时的三倍体优势率为8.9%~9.1%。三倍体幼虫存活力与二倍体相当,未出现大量致死现象。三倍体变态规格显著大于二倍体,其优势率为5.1%~5.3%;三倍体变态时间显著低于二倍体,但其变态率与二倍体相当,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经过双因子分析模型的方差分析检测,发现倍性和环境效应都会对香港牡蛎幼虫生长产生显著影响(p<0.001),环境是影响幼虫存活率及变态的主要因子(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牡蛎 三倍体 幼虫生物学 P×E互作
下载PDF
5科11种鱼类ITS1特征分析及其在系统分类研究中的适用性 被引量:6
2
作者 武宝生 司李真 +2 位作者 孔晓瑜 时伟 杨敏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65-475,共11页
为了探讨ITS1作为分子标记用于鱼类系统演化的适用性,实验选取鲈形目5科11种鱼类为研究对象,包括尖吻鲈科、射水鱼科、军曹鱼科、剑鱼科和鲹科。通过克隆和测序等技术共获得了348条ITS1序列,长度范围为442~661 bp;通过对所有序列的长度... 为了探讨ITS1作为分子标记用于鱼类系统演化的适用性,实验选取鲈形目5科11种鱼类为研究对象,包括尖吻鲈科、射水鱼科、军曹鱼科、剑鱼科和鲹科。通过克隆和测序等技术共获得了348条ITS1序列,长度范围为442~661 bp;通过对所有序列的长度、变异位点数量、GC含量、核苷酸多样性及单倍型多样性指数等遗传特征比较分析发现,11种鱼类ITS1序列无论是在种内还是在种间,长度和序列都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多态性。特别是在军曹鱼中,70条克隆的长度范围为648~661 bp,但有一条序列存在55 bp缺失,结合该序列的GC含量,二级结构和最小自由能,推断该序列为假基因。以鮣为外类群,基于核糖体ITS1序列构建的邻接树显示在物种种类水平上,不同个体的克隆都按种类聚支,ITS1可以用于该类群物种的区分;在属级水平上,ITS1将11属鱼类完全区分开,能够用于属级水平的区分;在科级水平上,虽然鲹科分为2支的分子结果和形态分类存在差异,但ITS1构建的系统关系与线粒体分子标记构建的系统进化树相似。研究表明,核糖体ITS1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分子标记用于研究鱼类的系统分类研究,并且不同的分类阶元其解析能力不同,这将为鱼类核糖体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鲈形目 鲹科 ITS1序列多态性 系统演化 假基因
下载PDF
海水养殖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9
3
作者 黄文 陈偿 +8 位作者 赵哲 李璐璐 罗鹏 王艳红 任春华 胡超群 方哲 王冬梅 詹钟仁 《渔业研究》 2016年第5期419-426,共8页
神经坏死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rus,NNV)是一种能导致海水鱼脑、中枢神经及视网膜等神经系统坏死的病毒,该病毒引发的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主要发生在稚鱼和幼鱼期,较强的致病力及高致死率给海水鱼养殖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成为海水... 神经坏死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rus,NNV)是一种能导致海水鱼脑、中枢神经及视网膜等神经系统坏死的病毒,该病毒引发的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主要发生在稚鱼和幼鱼期,较强的致病力及高致死率给海水鱼养殖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成为海水鱼类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限制因素之一。文章主要综述了NNV的基本特征、诊断技术、病毒传播、疫苗免疫学等研究进展,介绍了NNV的防控技术及策略,为海水养殖鱼类NNV的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鱼类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 综述 乙型野田村病毒 病害防控
下载PDF
熊本牡蛎(Crassostrea sikamea)多嵴和无嵴品系子二代生长性状的选择效应 被引量:7
4
作者 张跃环 秦艳平 +5 位作者 张扬 李军 肖述 向志明 马海涛 喻子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81-586,共6页
为了进一步检查熊本牡蛎(Crassostrea sikamea)多嵴品系及无嵴品系的连续选择反应能力,以两个品系子一代上选组为材料,以壳高为指标,按照10%选择强度,开展了两个品系子二代混合上选研究,评估了两个品系子二代选择反应、现实遗传力,计算... 为了进一步检查熊本牡蛎(Crassostrea sikamea)多嵴品系及无嵴品系的连续选择反应能力,以两个品系子一代上选组为材料,以壳高为指标,按照10%选择强度,开展了两个品系子二代混合上选研究,评估了两个品系子二代选择反应、现实遗传力,计算了两个品系的遗传改进量。结果表明:两个品系仍具有较高的现实遗传力,多嵴品系遗传参数均大于无嵴品系,表现出较好的遗传改良效果。多嵴和无嵴品系幼虫期的选择反应分别为0.47、0.34,稚贝期为0.65、0.40,养成期为0.82、0.56;幼虫期的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27、0.19,稚贝期为0.37、0.23,养成期为0.47、0.32;幼虫期的遗传改进量分别为4.83%、3.61%,稚贝期为7.55%、5.76%,养成期为9.95%、6.47%。经过一周年的养成,多嵴品系壳高显著大于无嵴品系,两个品系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50、0.35,遗传改进量分别为10.13%、6.61%。由此可见,多嵴品系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遗传改良潜力较大。本研究为熊本牡蛎遗传改良和新品系培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本牡蛎 连续选择 选择反应 现实遗传力 遗传改进量
下载PDF
砗蚝(Hippopus hippopus)的人工繁育 被引量:3
5
作者 张跃环 肖述 +4 位作者 李军 马海涛 张扬 向志明 喻子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30-1035,共6页
于2016年4—9月开展了砗蚝(Hippopus hippopus)人工繁育技术研究。采用五羟色胺进行催产、促使配子排放;精卵分别收集,进行异体间受精以避免自交;受精卵经过30h孵化,选出600万D形幼虫进行培育。砗蚝的早期生活史与砗磲(Tridacna spp.)相... 于2016年4—9月开展了砗蚝(Hippopus hippopus)人工繁育技术研究。采用五羟色胺进行催产、促使配子排放;精卵分别收集,进行异体间受精以避免自交;受精卵经过30h孵化,选出600万D形幼虫进行培育。砗蚝的早期生活史与砗磲(Tridacna spp.)相似,经历前期面盘幼虫、中期面盘幼虫、后期面盘幼虫、足面盘幼虫、单水管稚贝、双水管稚贝、外套膜触手稚贝、幼贝等阶段。与砗磲不同的是,砗蚝怀卵量较少,但卵径较大,D型幼虫也较大,幼虫趋光性更强,壳长2.0mm以后外套膜不伸出壳缘外,幼贝贝壳形态也不同于砗磲。同砗磲幼虫一样,砗蚝幼虫需要构建虫黄藻系统之后,才能出现鳃、次生壳等,从而完成变态成为稚贝。砗蚝幼虫变态率较低,仅为1.4%。中间育成期间,丝状藻和锥形螺是稚贝培育的主要敌害,需及时清理才能确保稚幼贝正常生长发育。经过120d的精心饲育,培养出平均壳长6.3mm幼贝500余个。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砗蚝人工繁育、中间育成、增殖放流、资源修复及移植保育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砗蚝 人工繁育 幼虫培育 附着变态 虫黄藻 中间育成
下载PDF
美国熊本牡蛎基础群体构建及生产性能评估 被引量:1
6
作者 张跃环 武祥伟 +5 位作者 秦艳平 肖述 马海涛 李军 张扬 喻子牛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20-1026,共7页
为了获得优良熊本牡蛎(Crassosrea sikamea)种质资源,于2015年从美国Taylor贝类养殖公司引入熊本牡蛎,采用2种配对方式构建了核心基础群体;以中国熊本牡蛎选育群体为对照,评估了美国熊本牡蛎引种的生产性能及可行性。结果表明,美国熊本... 为了获得优良熊本牡蛎(Crassosrea sikamea)种质资源,于2015年从美国Taylor贝类养殖公司引入熊本牡蛎,采用2种配对方式构建了核心基础群体;以中国熊本牡蛎选育群体为对照,评估了美国熊本牡蛎引种的生产性能及可行性。结果表明,美国熊本牡蛎相对于中国群体而言,表现出生长较快,商品规格比率较高,但存活力较低的特点。经过1周年养成,美国熊本牡蛎较中国群体子代壳高提高了11.48%,总重提高了48.12%。评估表明,群体来源对子代生产性能造成了显著的影响,而配对策略尚未产生显著影响。本研究发现美国熊本牡蛎在中国华南沿海具有较好的生产性能,这为熊本牡蛎种质改良提供了宝贵的繁育材料,也为华南牡蛎产业提供了一个可选择的优良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本牡蛎 基础群体 生产性能 引种可行性
下载PDF
马氏珠母贝生长性状相关QTL在两个群体中的验证
7
作者 韦国建 管云雁 +2 位作者 刘文广 林坚士 何毛贤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47-553,共7页
对两个通过遗传图谱构建定位的马氏珠母贝(Pinctada ucata)生长性状相关的QTL在两个不同群体中进行验证分析。结果显示:QTL471489在深圳群体中与壳高、壳宽显著相关(P<0.05),其CT基因型个体的壳高、壳宽和体质量显著大于CC基因型,CT... 对两个通过遗传图谱构建定位的马氏珠母贝(Pinctada ucata)生长性状相关的QTL在两个不同群体中进行验证分析。结果显示:QTL471489在深圳群体中与壳高、壳宽显著相关(P<0.05),其CT基因型个体的壳高、壳宽和体质量显著大于CC基因型,CT为优势基因型;而在杂交群体中该QTL与生长性状关联不显著(P>0.05),但CT基因型的生长性状值仍最大。QTL410206在深圳群体中与生长性状关联不显著(P>0.05),而在杂交群体中该QTL与壳高、壳长、壳宽和体质量显著相关(P<0.05),AA为优势基因型。基于这两个QTL在这2个群体中分别构建二倍型,发现在深圳群体中C1(CTAT)型和杂交群体中D1(CTAA)、D2(TTAA)、D3(CCAT)、D4(TTAT)、D5(CTAA)型对马氏珠母贝的生长最为有利,可作为优选的基因型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氏珠母贝 数量性状位点 生长性状 验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