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4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西风区伊犁盆地塔勒德黄土-古土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16
1
作者 张文翔 史正涛 +3 位作者 张虎才 明庆忠 苏怀 刘勇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12-821,共10页
通过对新疆伊犁盆地塔勒德探井黄土-古土壤沉积物中常量、微量元素及其相关指标和参数的分析,讨论了西风区黄土-古土壤序列中各元素的分异规律及其与沉积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塔勒德黄土-古土壤序列各层位中常量元素含量均表现出SiO... 通过对新疆伊犁盆地塔勒德探井黄土-古土壤沉积物中常量、微量元素及其相关指标和参数的分析,讨论了西风区黄土-古土壤序列中各元素的分异规律及其与沉积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塔勒德黄土-古土壤序列各层位中常量元素含量均表现出SiO_2>Al_2O_3>CaO>Fe_2O_3>MgO>Na_2O>K_2O的变化特征;微量元素Rb,Sr,Sc,Ni,Cu,Ga,Mo,Y,Pb和Th在(弱)古土壤层、黄土层中相对下伏黄土L_2层富集,而Zr,Cs,Nd和La在(弱)古土壤层中有不同程度的亏损。塔勒德黄土-古上壤的相关地球化学参数在整个研究地层序列中,黄土与古土壤之间分异并不显著,地球化学特征反映了受西风区影响的伊犁盆地黄土和古土壤形成时期其有效湿度较黄土高原同期小,形成环境更为干旱,具有其显著的区域特征。伊犁盆地黄土剖面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主要受物质来源和气候环境的控制,当黄土物质具有相同来源时,其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可以作为区域气候环境变化的良好代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勒德 黄土-古土壤序列 元素地球化学 环境演变
下载PDF
地球关键带土壤微生物介导有机碳转化研究进展
2
作者 杨阳 王宝荣 +7 位作者 孙慧 周媛媛 乔江波 宋怡 张萍萍 李自民 王云强 安韶山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5-174,共10页
地球关键带是大气圈、生物圈、土壤圈、水圈、岩石圈高度交汇和相互作用的地球表层复杂系统,也是联结气候系统-地表过程-地球深部过程物质和能量循环的重要桥梁,微生物在地球关键带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认识地球关键带结构与功能,阐... 地球关键带是大气圈、生物圈、土壤圈、水圈、岩石圈高度交汇和相互作用的地球表层复杂系统,也是联结气候系统-地表过程-地球深部过程物质和能量循环的重要桥梁,微生物在地球关键带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认识地球关键带结构与功能,阐明关键带土壤微生物介导的碳转化过程是当前关键带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首先介绍地球关键带的结构与范畴,以及土壤微生物结构特征、微生物驱动的土壤碳循环研究进展;然后指出当前工作仍停留在地球关键带的基本结构认识和土壤碳储量特征描述上,建议从关键带整体框架出发,沿垂直方向综合考虑从植物冠层到基岩之间的碳循环过程,联合使用多种技术方法,将短期高频次观测和长期定位观测相结合,重视长时间尺度下土壤有机碳对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及反馈机制,特别关注土壤碳在关键带各界面的微生物驱动过程及其迁移转化规律;最后在考虑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和全球碳排放路径等时代因素的背景下,开展大气、植被、土壤、微生物、基岩、地下水等多界面、多过程、多时间尺度的同步观测和系统性研究,为地球关键带土壤碳循环模型优化及气候变化预测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我国“双碳”目标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关键带 土壤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 碳循环 碳汇效应
下载PDF
中国庐山晚第四纪沉积地层同位素的环境示踪及表层过程 被引量:1
3
作者 胡东生 李小豫 +5 位作者 胡蓉 熊卫强 胡文瑄 田新红 刘卫国 张国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922-1930,共9页
通过对庐山(1997-2009)进行科学考察及深入研究,取得大校场沟口晚第四纪剖面地层的Rb—Sr-O稳定同位素的丰度检测数值,采用系统分析及综合研究将沉积地层划分为冰期一间冰期一冰缘期一冰后期的气候演化旋回:冰期阶段平均温度为-6.... 通过对庐山(1997-2009)进行科学考察及深入研究,取得大校场沟口晚第四纪剖面地层的Rb—Sr-O稳定同位素的丰度检测数值,采用系统分析及综合研究将沉积地层划分为冰期一间冰期一冰缘期一冰后期的气候演化旋回:冰期阶段平均温度为-6.9℃,降水量约为550.1~1283.5mm;间冰期阶段平均温度约为8.O℃,降水量约为1650.2mm;冰缘期阶段平均温度约为0。5℃,降水量为1600.Omm,其惯性升温时年降水量可能为1650.2ram;冰后期阶段在其初期高温期年平均温度(温度负涨落现象未计算在内)为11.8℃,高温期年降水量约为1650.2mm;现代年平均温度为11.5℃,现代年降水量为1833.6mm。这是庐山地区首次在大校场沟口剖面获得的系统气候变化资料,可以为山地气候演化和区域响应与全球变化的分析提供新的科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层型地层 标型环境事件 连续表层作用 气候演化旋回 庐山
下载PDF
植物微体遗存分析在第四纪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综述与展望 被引量:4
4
作者 张继效 徐海 《地球环境学报》 2016年第3期238-253,共16页
以孢粉、植硅体等为代表的植物微体遗存由于其分布广泛,容易保存,可反映母体植物类型的优点,在第四纪环境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植物微体遗存的概念、常见类型,以及它们的提取方法和原理,综述了利用植物微体遗存重建古环境... 以孢粉、植硅体等为代表的植物微体遗存由于其分布广泛,容易保存,可反映母体植物类型的优点,在第四纪环境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植物微体遗存的概念、常见类型,以及它们的提取方法和原理,综述了利用植物微体遗存重建古环境的传统方法和近年来发展的几种古植被与古气候定量重建方法,最后简述了植物微体遗存在年代测定、稳定同位素分析研究上的应用进展与实例。文末指出了现有研究方法的问题与不足,并对今后的多代用指标的综合研究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微体遗存 孢粉 植硅体 提取方法 定量气候重建 稳定同位素
下载PDF
西安地区城镇扩展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被引量:27
5
作者 吴宏安 蒋建军 +3 位作者 张海龙 张丽 解修平 周杰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11-318,共8页
论文以西安地区为研究区,基于1988年和2003年两期LandsatTM影像,采用监督分类法提取了该区15年间城镇扩展变化,并利用土地利用面积转移矩阵分析了城镇用地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转化的关系,此外,结合社会经济统计资料探讨了城镇扩展的生态... 论文以西安地区为研究区,基于1988年和2003年两期LandsatTM影像,采用监督分类法提取了该区15年间城镇扩展变化,并利用土地利用面积转移矩阵分析了城镇用地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转化的关系,此外,结合社会经济统计资料探讨了城镇扩展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①城镇面积1988年为59711.31hm2,而到了2003年为75043.53hm2,其增幅达25.68%;②城镇的新增面积主要是由耕地、未利用地、果园和水体转化而来;③城镇扩展的生态环境效应在该地区集中表现为水资源污染、城市“热岛效应”、地面沉降以及地裂缝等环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扩展 生态环境效应 监督分类法 LANDSAT TM 西安
下载PDF
钻探揭示的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地层与第四纪气候变化 被引量:41
6
作者 鹿化煜 王先彦 +4 位作者 孙雪峰 王晓勇 弋双文 周亚利 刘全玉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0-241,共12页
青藏高原地表侵蚀强烈,不利于保存连续的第四纪松散沉积物,难以获得良好的高原环境变化记录。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西宁-互助地区,堆积着厚层黄土,是认识高原第四纪环境演化和气候变化重要的信息载体。但是,由于次生黄土披覆较厚,... 青藏高原地表侵蚀强烈,不利于保存连续的第四纪松散沉积物,难以获得良好的高原环境变化记录。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西宁-互助地区,堆积着厚层黄土,是认识高原第四纪环境演化和气候变化重要的信息载体。但是,由于次生黄土披覆较厚,露头剖面不完整,长久以来,对这套风成沉积没有进行过全面细致的研究。根据钻探岩芯揭示的土壤地层、磁性地层以及磁化率变化,初步认为青藏高原东北部厚层黄土堆积底界的年代大约为2.0Ma。黄土-古土壤序列可以与黄土高原中部的标准黄土地层对比,但青藏高原黄土有着更为复杂的沉积和侵蚀过程。在具有较好年代学控制的基础上,可以重建第四纪气候变化的某些细节。在冰期-间冰期时间尺度,青藏高原第四纪气候变化与中国北方气候变化对应,但是,在早更新世青藏高原古气候变化有幅度大和频率高的特点。根据与标准黄土堆积的时间序列对比,在距今129~71ka,254~188ka,334~279ka,428~385ka,576~471ka,670~658ka,748~706ka,788~760ka,883~853ka,1000~967ka,和1120~1061ka等时间段,青藏高原东北部古气候相对温暖湿润;其间厚层的黄土/砂层堆积,即71~12ka,188~130ka,380—334ka,471—428ka,658~576ka,853~788ka,1273~1265ka和1727~1640ka等时间段则反映了寒冷干燥的气候,可能与冰川发育对应。对高原黄土堆积的环境替代性指标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古气候变化过程,而且可能为研究青藏高原冰川变化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黄土地层 第四纪气候变化 钻探 磁化率
下载PDF
西安蓝田杨家湾黄土中第一层古土壤(S_1)元素含量与环境 被引量:5
7
作者 赵景波 邢闪 +1 位作者 董红梅 齐子云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14-521,共8页
研究地区处在关中平原的中南部,蓝田杨家湾剖面距西安市东约50km。在第一层古土壤(S_1)剖面中以10cm间隔采样,共采集样品41个。利用X-荧光元素分析仪进行了元素分析,根据野外观测确定了Fe_2O_3和CaCO_3的迁移深度、风化淋滤黄土的分层... 研究地区处在关中平原的中南部,蓝田杨家湾剖面距西安市东约50km。在第一层古土壤(S_1)剖面中以10cm间隔采样,共采集样品41个。利用X-荧光元素分析仪进行了元素分析,根据野外观测确定了Fe_2O_3和CaCO_3的迁移深度、风化淋滤黄土的分层及厚度。野外观察识别出了S_1古土壤粘化层之下发育了深部风化黄土层,当时风化淋滤深度比现今大约2m;该层土壤剖面可分为粘化层(Bt)、含红色铁质粘粒胶膜的风化黄土层(Cs)、不含红色铁质粘粒胶膜的风化黄土层(Cl)和CaCO_3结核淀积层(Ck),剖面构成为Bt-Cs-Cl-Ck型。实验结果表明,S_1粘化层中SiO_2,Al_2O_3和Fe_2O_3平均含量分别为63.97%,15.33%和6.03%,比下部的风化淋滤黄土层高,显示有一定的富集。S_1古土壤的CIA平均值为69.25,表明S_1古土壤的风化程度中等,红色铁质粘粒胶膜的明显迁移指示当时达到了酸性风化阶段。蓝田杨家湾S_1土壤剖面中Fe_2O_3和CaCO_3的分布特征及风化黄土层的发育指示该层土壤为亚热带黄棕壤,属于酸性淋溶土壤,当时该区为亚热带气候,年均降水量和年均温度比现今明显高。S_1古土壤发育时东亚夏季风活动显著增强,并能够较频繁越过秦岭山脉,给该地区带来了丰富的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1古土壤 化学元素 风化等级 黄棕壤 亚热带气候 西安蓝田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沟沿线研究进展与展望
8
作者 韩磊 赵子林 +2 位作者 杨梅丽 刘钊 赵永华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1-143,共13页
沟沿线是黄土地貌正负地形类型划分和形态刻画的重要分界线,蕴含丰富的地貌形态信息,也是衡量沟谷侵蚀及地貌发育演化的重要基础。在前人对黄土地貌与数字地形分析的研究基础上,对沟沿线的概念模型、特征自动提取及其应用等相关研究进... 沟沿线是黄土地貌正负地形类型划分和形态刻画的重要分界线,蕴含丰富的地貌形态信息,也是衡量沟谷侵蚀及地貌发育演化的重要基础。在前人对黄土地貌与数字地形分析的研究基础上,对沟沿线的概念模型、特征自动提取及其应用等相关研究进行回顾总结与评述,系统归纳当前沟沿线的研究成果与科学理论进展,对当前沟沿线研究现状进行深入思考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展望。沟沿线的研究逐步成熟,目前常用的提取方法有4种:影像手绘法、基于地貌形态学法、基于图像分割法和基于点云数据法,但适用范围不广且提取精度有所差异;基于沟沿线的应用研究较为单一,大范围应用较少。沟沿线是黄土地貌的一条特殊线,将黄土地貌划分为典型二元结构,是深入了解黄土地貌、构建水土流失模型的关键。未来沟沿线的研究将重点从高精度沟沿线自动提取、沟沿线提取算法全局高效及局部保真、沟沿线与黄土高原沟壑之间的耦合关系等方面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沿线 黄土地貌 数字地形分析 正负地形
下载PDF
中国黄土^(10)Be重建古地磁场变化史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周卫健 孔祥辉 +2 位作者 鲜锋 武振坤 陈茂柏 《地球环境学报》 2010年第1期20-27,共8页
针对黄土磁性记录重建古地磁场变迁及黄土^(10)Be示踪古地磁场变化史的问题,提出了将黄土磁化率作为黄土^(10)Be浓度受气候因素(降水和降尘)影响部分的代用指标,以及分离黄土^(10)Be浓度中受地磁场调制和受气候影响的不同组分的思路。... 针对黄土磁性记录重建古地磁场变迁及黄土^(10)Be示踪古地磁场变化史的问题,提出了将黄土磁化率作为黄土^(10)Be浓度受气候因素(降水和降尘)影响部分的代用指标,以及分离黄土^(10)Be浓度中受地磁场调制和受气候影响的不同组分的思路。在平均值概念(MVC)基础上,引入了气候修正因子,进一步消除了气候因素对^(10)Be浓度变化的影响;从西峰和洛川黄土剖面的^(10)Be记录重建了过去80 ka、130 ka及700~900 ka大气^(10)Be产率史,有助于解决中国黄土^(10)Be环境示踪和重建全球古地磁场变化史的科学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示踪 多变量系统 线性回归 平均值概念 重建 残差
下载PDF
中国庐山地区大校场晚第四纪沉积年龄测定及层序地层学 被引量:2
10
作者 胡东生 胡蓉 +5 位作者 李小豫 胡文瑄 王旭龙 田新红 刘卫国 张国伟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6-43,48,共9页
通过庐山科学考察(1997—2009)对大校场沟口晚第四纪剖面地层进行精细研究,采用古地磁、电子自旋共振(ESR)、36Cl、释光法等多种仪器测年方法的分析,建立了完整剖面的全时段地层的自400 ka.B.P.以来的系列年龄数据,与之相对应识别出Biwa... 通过庐山科学考察(1997—2009)对大校场沟口晚第四纪剖面地层进行精细研究,采用古地磁、电子自旋共振(ESR)、36Cl、释光法等多种仪器测年方法的分析,建立了完整剖面的全时段地层的自400 ka.B.P.以来的系列年龄数据,与之相对应识别出Biwa-III(320 ka.B.P.)事件、Biwa-II(260 ka.B.P.)事件、Biwa-I(180 ka.B.P.)事件(因铁盘扰动影响缺失)、Blake(100 ka.B.P.)事件、Laschamp(20 ka.B.P.)事件(因表层活动影响未发育)等古地磁极性事件,结合层序地层和层型特征及沉积环境将剖面地层由早至晚划分为4个发展旋回阶段:I阶段为冰期(400~200 ka.B.P.)气候时期,II阶段为间冰期(200~100 ka.B.P.)气候时期,III阶段为冰缘期(100~10 ka.B.P.)气候时期,IV阶段为冰后期(10~0 ka.B.P.)气候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第四纪沉积 多种器测定年数据 层型序列及综合年龄 沉积旋回阶段 庐山大校场
下载PDF
西安地区S_4古土壤剖面中古水分指标与水环境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景波 马延东 +2 位作者 罗小庆 邵天杰 刘瑞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78-689,共12页
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分析,在西安蓝田安村黄土剖面S_4古土壤剖面中发现了具有指示当时土壤水分含量、地下水富集和水分循环的铁锰结核、针铁矿[α-FeO(OH)],在西安地区确定了风化淋滤黄土层和显著迁出了土壤黏化层的CaCO_3结核淀积层。... 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分析,在西安蓝田安村黄土剖面S_4古土壤剖面中发现了具有指示当时土壤水分含量、地下水富集和水分循环的铁锰结核、针铁矿[α-FeO(OH)],在西安地区确定了风化淋滤黄土层和显著迁出了土壤黏化层的CaCO_3结核淀积层。针铁矿呈褐黄色薄膜分布于土体表面,含量可达3.3%。铁锰结核呈黑褐色球形,电镜下多呈结晶粒状,铁锰成分含量很高。针铁矿和铁锰结核富集层厚0.6m,形成于紧靠地下水的位置。通过研究提出了铁锰结核和风化淋滤黄土层及CaCO_3结核淀积层可作为恢复土壤古水分含量的重要指标。针铁矿、铁锰结核和风化淋滤黄土层的形成以及CaCO_3结核与红色铁质胶膜的迁移深度指示,在S_4古土壤发育时期,西安地区为亚热带气候,当时年平均气温为15~16℃,年平均降水量在900~1000mm之间。那时秦岭失去了亚热带与温带气候分界线的作用。在S_4古土壤发育时期,西安地区土壤重力水分布深度达到了3.3m,当时土壤水在经过蒸发与蒸腾消耗之后,3.3m深度范围内剩余的土壤平均含水量一般为25%左右,在针铁矿和与铁锰结核发育层位含水量接近饱和(50%左右)。当时土壤水分非常充足,水分循环正常,水分平衡为正,有较多水分补给地下水,适于茂盛森林植被发育。本文所确定的古含水量指标为国内外第四纪土壤含水量、水分存在形式与水循环研究提供了标准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4古土壤 铁锰结核与针铁矿 古水循环 含水量指标 水分平衡 西安地区
下载PDF
长期地温监测在地球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被引量:6
12
作者 黄少鹏 安芷生 《地球环境学报》 2010年第1期1-7,共7页
地球系统包含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等多圈层内部和圈层之间千变万化的地质、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过程和相互制约,基本上所有的作用和制约过程都伴随着能量传递,因而与温度有着密切联系。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大气温度和... 地球系统包含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等多圈层内部和圈层之间千变万化的地质、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过程和相互制约,基本上所有的作用和制约过程都伴随着能量传递,因而与温度有着密切联系。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大气温度和海洋温度变化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地温变化及其在地球系统研究中的作用还没得到应有的重视。作者从地表温度对大气热力学状态的可能影响、地温变化与古气候变化的关系、地温异常与地震的可能联系、人类活动对地温的影响等角度论述长期地温监测在地球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建议采取措施确实加强地温监测与研究,以适应地球系统研究的需要,促进相关地球科学研究领域更快、更深入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系统 地温 气候 监测 地震 大地热流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土壤水分-有机碳-微生物耦合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杨阳 刘良旭 +5 位作者 张萍萍 吴凡 周媛媛 宋怡 王云强 安韶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14-1725,共12页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后土壤水分、有机碳和微生物群落发生了非同步性演变。土壤微生物是各种生命活动的载体,在土壤水-碳耦合过程中参与了一系列的氧化与还原反应,因此,土壤微生物在水-碳耦合关键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三者存在着密切...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后土壤水分、有机碳和微生物群落发生了非同步性演变。土壤微生物是各种生命活动的载体,在土壤水-碳耦合过程中参与了一系列的氧化与还原反应,因此,土壤微生物在水-碳耦合关键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三者存在着密切的耦合关系。尽管关于植被恢复后土壤水分和有机碳变化的研究已开展较多,但是由于土壤微生物活动和群落结构复杂性和易变性,这给土壤微生物介导的水-碳耦合研究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迄今为止,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后土壤水、碳、微生物三者之间的耦合关系缺乏总体性的融合,大多数研究只能假设各个生物化学过程是相对独立的,对土壤水、碳、微生物耦合的认知仍存在局限性。由此,首先对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进程、土壤水分过程和有机碳变化分别进行了综述,结合已有的理论和证据进一步概括了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群落对降水格局的响应。最后整合植被、土壤和微生物界面等关键生态过程,总结了黄土高原土壤水-碳-微生物耦合界面过程,采用HYDRUS-2D模型(水文过程模型)和ORCHIDEE模型(生态系统碳模型),并融入土壤微生物种群生长动态,基于稳定碳、水同位素技术和DNA探针技术,初步构建了黄土高原土壤水-碳-微生物耦合模型框架,有利于实现土壤水、碳、微生物各界面调控过程的准确模拟与精确刻画,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应对模式提供科学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水碳耦合 微生物群落 界面过程 模型模拟
下载PDF
巢湖碳氮地球化学沉积记录揭示全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立 李晨晨 +8 位作者 马春梅 管后春 王心源 张广胜 路曙光 李肖雪 胡晓思 周迎秋 张红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6728-6742,共15页
通过对巢湖湖泊沉积物的总有机碳(TOC)、总氮(TN)、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氮同位素(δ^(15)N)和粒度参数的研究,重建了全新世以来湖泊初级生产力的变化,从而揭示了巢湖地区全新世环境变化历史。早全新世时期(10100—8200 cal a B... 通过对巢湖湖泊沉积物的总有机碳(TOC)、总氮(TN)、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氮同位素(δ^(15)N)和粒度参数的研究,重建了全新世以来湖泊初级生产力的变化,从而揭示了巢湖地区全新世环境变化历史。早全新世时期(10100—8200 cal a BP),较高的TOC和TN、在波动中逐渐升高的δ^(13)Corg值以及高δ^(15)N值、高黏土(<4μm)含量指示了较高的湖泊初级生产力,反映气候温暖较湿;中全新世时期(8200—4200 cal a BP),TOC、TN、δ^(13)Corg值和黏土(<4μm)含量总体上较高但呈波动降低趋势,粉砂(4—64μm)含量升高,δ^(15)N值总体较低但变化幅度较大,指示初级生产力由较高水平开始逐渐降低,气候由温暖湿润逐渐向凉干方向发展;7300—5800 cal a BP和4300—3800 cal a BP的低δ^(15)N和高TN值可能受到固氮蓝藻的影响,分别对应着7500—7000 cal a BP和4200—4000 cal a BP气候事件时期夏季风强度的减弱;晚全新世前期(4200—2000 cal a BP),TOC、TN、δ^(13)Corg值、黏土(<4μm)含量的低值和较高的δ^(15)N值、高粉砂(4—64μm)含量代表初级生产力继续降低,气候环境进一步向冷干转变。全新世以来湖泊初级生产力的逐渐下降反映了季风的逐步减弱,而逐渐减少的30oN夏季太阳辐射是驱动季风减弱的主要因素。晚全新世后期(2000 cal a BP至今),各环境代用指标的变化表现出不同于全新世环境演化趋势的异常,说明湖泊环境及沉积物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 全新世 湖泊沉积 环境变化 碳氮地球化学
下载PDF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碳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5
作者 杨阳 刘良旭 +6 位作者 童永平 张萍萍 吴凡 周媛媛 宋怡 王云强 安韶山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3年第6期649-662,共14页
黄土高原是我国西部地区的天然生态屏障,其土层深厚,蕴藏着大量的有机碳,在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汇效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双碳”目标重大国家战略背景下,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导致土壤固碳量大幅增加... 黄土高原是我国西部地区的天然生态屏障,其土层深厚,蕴藏着大量的有机碳,在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汇效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双碳”目标重大国家战略背景下,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导致土壤固碳量大幅增加,新时代黄土高原土壤碳汇效应将持续增加。鉴于此,本文首先概括了黄土高原1982—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与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在回顾植被恢复进程的基础上,建立了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主要碳循环过程示意图;然后综述了黄土高原土壤碳储量与固碳效应的研究现状、进展与不确定性,并总结了土壤碳储量的驱动因素;最后对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碳汇效应可能出现的问题与挑战进行了展望,为黄土高原土壤碳汇功能和生态效益提升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土壤有机碳 碳储量 碳汇效应 植被恢复
下载PDF
宇宙成因核素^(10)Be的地球化学行为及其在黄土示踪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胡苗 鲜锋 +1 位作者 武振坤 周晓龙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13年第1期1197-1207,共11页
^(10)Be是一种典型的长寿命宇宙成因核素,对其在自然界中的分布规律、迁移形式和赋存状态等地球化学行为特征的研究,是利用沉积物^(10)Be记录进行定年和环境示踪研究的理论基础。其中明确^(10)Be在不同沉积物中的赋存状态是研究^(10)Be... ^(10)Be是一种典型的长寿命宇宙成因核素,对其在自然界中的分布规律、迁移形式和赋存状态等地球化学行为特征的研究,是利用沉积物^(10)Be记录进行定年和环境示踪研究的理论基础。其中明确^(10)Be在不同沉积物中的赋存状态是研究^(10)Be保存性的基础,而^(10)Be在固相和液相介质中的分配系数Kd则主要反映了^(10)Be在固相和液相中的迁移能力,对研究自然界不同沉积物中^(10)Be的迁移性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沉积物中^(10)Be环境示踪研究的有效性。本文尝试总结了大气成因^(10)Be在海洋、河流沉积物和土壤中的赋存状态,分析了^(10)Be分配系数Kd的分布范围及其主要控制因素。在此基础上以土壤中^(10)Be的分布特征、迁移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为参考实例,对比分析了目前已有对黄土-古土壤序列中^(10)Be地球化学行为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建议未来应从地球化学机制方面进一步加强对黄土地层序列^(10)Be分布特征、浓度变化规律及可能影响因素的综合研究,为黄土^(10)Be示踪研究提供更全面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宇宙成因核素^10Be 地球化学行为 黄土 示踪
下载PDF
苏北-南黄海西部第四纪长江埋藏古河道分布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影影 夏非 +2 位作者 张振克 胥勤勉 陈诗越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0-54,共15页
长江作为连接青藏高原与西太平洋边缘海的最重要水系之一,其形成演化研究备受学者关注.详细梳理了近几十年来苏北-南黄海西部埋藏古河道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本区第四纪以来长江古河道的埋藏分布状况进行了综述.研究显示,本区长江埋藏古河... 长江作为连接青藏高原与西太平洋边缘海的最重要水系之一,其形成演化研究备受学者关注.详细梳理了近几十年来苏北-南黄海西部埋藏古河道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本区第四纪以来长江古河道的埋藏分布状况进行了综述.研究显示,本区长江埋藏古河道特别发育,并在第四纪期间经历了多次迁移、往返摆动.由于本区面积广大且古地貌条件复杂、研究分析所采用的钻孔空间分辨率偏低、高质量的岩芯缺乏和采样密度不够以及测年方法局限等因素限制,目前对长江古河道迁移路线的认识仍存在较多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第四纪以来长江古河道大致在扬州-泰州-姜堰-海安-弶港一线以南摆动,但对于其具体入海位置仍存在较多争议;另一种观点认为受长江三角洲地区差异性构造沉降与地形障碍影响,长江古河道自苏北平原、经北翼地区而逐渐南迁.此外,在毗邻的南黄海西部陆架区也发现了一系列形成于晚更新世末期近东西向的长江古河道.作为长江古河道变迁的一个关键研究区,今后需在提高钻孔研究分辨率、建立第四纪高精度可靠年代标尺、加强长时间尺度物源及海陆记录对比研究等方面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查明长江古河道的埋藏分布规律,将有助于深入认识第四纪长江沉积物源-汇系统的形成演化过程和机制,丰富该区古地貌与沉积环境演化信息,对于资源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和工程建设选址亦可提供重要的基础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埋藏古河道 沉积环境 第四纪 苏北-南黄海西部
下载PDF
砗磲生长的影响因素及其人工培养研究进展
18
作者 杨昊天 刘成程 +3 位作者 赵楠钰 李军 李旭祥 晏宏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4年第1期30-43,共14页
砗磲是世界上最大的双壳贝类,与虫黄藻共生,生长过程中受到多种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近年来,由于人类的过度捕捞,砗磲数量骤减,对砗磲进行人工培养、繁育、放流,成为砗磲保护的重要工作之一。此外,砗磲碳酸盐壳体还是一种良好的高分辨... 砗磲是世界上最大的双壳贝类,与虫黄藻共生,生长过程中受到多种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近年来,由于人类的过度捕捞,砗磲数量骤减,对砗磲进行人工培养、繁育、放流,成为砗磲保护的重要工作之一。此外,砗磲碳酸盐壳体还是一种良好的高分辨率古气候研究载体,但其壳体地球化学指标的环境指示意义还存在较大争议,实验室培养也是探讨砗磲地球化学指标环境指示意义的有效途径之一。基于上述原因,近年来有不少研究开展了砗磲的培养试验,通过改变培养条件分析各种环境因子对砗磲生长及壳体地球化学特征的影响。本文就砗磲的培养方法、人工培养条件进行简要综述,并从温度、光照、盐度、p CO_(2)、营养盐、金属离子等多个方面对人工培养条件下,砗磲生长的影响因素及其生理适应性机制进行总结分析,为后续砗磲的培养保护和地球化学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砗磲 虫黄藻 砗磲实验室培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诺利—瑞替期之交气候变迁及其驱动机制
19
作者 陈俞超 金鑫 +3 位作者 杜怡星 张云望 李滨兵 时志强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12-1228,共17页
【目的】晚三叠世诺利—瑞替期之交(Norian-Rhaetian Transition,NRT)的古气候—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且伴随着全球性的碳同位素负漂和生物绝灭事件。目前多数NRT研究均聚焦于特提斯域的浅海相地层,而关于NRT时期陆地的气候与环境变迁... 【目的】晚三叠世诺利—瑞替期之交(Norian-Rhaetian Transition,NRT)的古气候—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且伴随着全球性的碳同位素负漂和生物绝灭事件。目前多数NRT研究均聚焦于特提斯域的浅海相地层,而关于NRT时期陆地的气候与环境变迁及其驱动机制的研究还非常缺乏。【方法】为了解决这一科学问题,对四川盆地西北部以河流相和沼泽相沉积为主的诺利—瑞替阶剖面(须家河剖面)进行研究。利用主、微量元素分析,重建了四川盆地须家河组NRT时期的古气候演化过程并探讨了其驱动机制。【结果】须家河组诺利末期(剖面:105.5~129.5 m)古气候指数CIA、Rb/Sr相对较高,R值相对较低(平均值分别为73、1.2、8.2);诺利—瑞替期界线处(剖面:129.5~135 m)CIA、Rb/Sr相对较低,R值相对较高(平均值分别为61、0.5、13.5)。【结论】四川盆地须家河组NRT时期气候波动频繁,诺利末期以温暖湿润的气候为主,到了诺利—瑞替期界线附近,发生了一次短暂的降温事件。须家河组NRT时期湿暖—干冷的古气候变化和诺利—瑞替期界线处的降温事件主要受到晚三叠世盛行于泛大陆中的超级季风控制,但不排除同时期的火山活动和野火事件对古气候系统的影响,然而火山活动、野火事件以及气候环境变化三者间的互馈机制,需要进一步明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三叠世 须家河组 古气候 风化指数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基于地形梯度的典型退耕区土壤侵蚀时空分异特征研究
20
作者 高毅丰 韩磊 +6 位作者 火红 赵子林 常钰卿 刘钊 曹鑫鑫 杨梅丽 李亚北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41,48,共13页
[目的]研究典型退耕区退耕前后地形分异条件下的土壤侵蚀时空动态变化特征,为巩固退耕还林(草)成果提供科学支撑。[方法]采用RUSLE模型定量分析了延安市1989—2019年土壤侵蚀强度时空演变特征,结合地形因子探究了土壤侵蚀在各高程、坡... [目的]研究典型退耕区退耕前后地形分异条件下的土壤侵蚀时空动态变化特征,为巩固退耕还林(草)成果提供科学支撑。[方法]采用RUSLE模型定量分析了延安市1989—2019年土壤侵蚀强度时空演变特征,结合地形因子探究了土壤侵蚀在各高程、坡度上的分异规律,通过LMDI模型了解影响土壤侵蚀模数变化的降雨因子、植被因子与水土保持因子,并分析了其贡献值,利用CA-Markov模型预测了延安市2029年土壤侵蚀状况。[结果]1989年、1999年、2009年、2019年延安市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12 554.80 t/(km^(2)·a),8 237.17 t/(km^(2)·a),5 936.57 t/(km^(2)·a),4 473.02 t/(km^(2)·a),侵蚀类型整体以微度侵蚀为主,在空间上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异特征;侵蚀强度总体随高程的升高而降低,但在五级高程上侵蚀加剧;侵蚀强度与坡度存在一致性,坡度增加,侵蚀加剧;近年来,植被因子和水土保持因子对土壤侵蚀的抑制作用增加;2029年延安市土壤侵蚀状况总体好转。[结论]延安市土壤侵蚀状况总体明显改善,但局部依然存在侵蚀加剧的情况,未来延安市应重点治理北部高海拔、东部黄河沿岸地区,加强对高坡度区域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RUSLE LMDI CA-Markov 延安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