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3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航空货运时空格局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
1
作者 王姣娥 车恩瑜 肖凡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71-782,共12页
航空货运是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配置全球和大区域尺度的优质资源,从而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文章基于2000—2019年中国航空货运的空间统计数据和面板数据,以机场所在城市为基本单元,剖析了过去20年间中国航空货运的... 航空货运是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配置全球和大区域尺度的优质资源,从而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文章基于2000—2019年中国航空货运的空间统计数据和面板数据,以机场所在城市为基本单元,剖析了过去20年间中国航空货运的发展过程与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构建回归模型揭示了中国航空货运格局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中国航空货运在过去20年间从快速发展阶段过渡至平稳发展阶段;2)中国航空货运区域间差异显著,货运量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过去20年间,中国航空货运重心位于徽鄂豫三省交界处,呈现河南→安徽→湖北的迁移趋势;3)中国航空货运格局保持相对稳定,以“北上广深”为核心的菱形空间格局得到强化;4)中国航空货运的发展受城市规模、产业结构、地面交通发展等因素影响,但各因素对空港型国家枢纽城市与非枢纽城市的影响有着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货运 航空枢纽 空间集聚性 回归模型 影响因素 中国
下载PDF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需要对可持续发展再认识——评《低碳环保发展绿皮书——低碳环保双重约束下的中国发展评估报告(2005-2011)》一书
2
作者 张雷 《科教导刊》 2016年第6期145-146,共2页
进入本世纪,我国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形势更加严峻,尤其气候灾害的频发以及雾霾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和食品安全等已经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居民身心健康。现阶段,亟需对可持续发展进行重新认识,需要把大气环境的稳定性和环境污染给... 进入本世纪,我国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形势更加严峻,尤其气候灾害的频发以及雾霾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和食品安全等已经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居民身心健康。现阶段,亟需对可持续发展进行重新认识,需要把大气环境的稳定性和环境污染给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纳入到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中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可持续发展 低碳环保
下载PDF
面向碳中和目标的中国工业部门减排路径与战略选择
3
作者 陈诗一 王畅 郭越 《管理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0,共20页
工业部门(包含电力工业)是中国碳排放量最多的国民经济部门.探寻工业部门合理有效的碳减排路径是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本文分解了中国2000年—2019年工业碳排放历史演变路径的驱动因素,预测了三种情景下2019年—2060... 工业部门(包含电力工业)是中国碳排放量最多的国民经济部门.探寻工业部门合理有效的碳减排路径是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本文分解了中国2000年—2019年工业碳排放历史演变路径的驱动因素,预测了三种情景下2019年—2060年工业碳排放的潜在演变路径,估计了工业部门碳中和进程中所需的投资额,讨论了不同减排时点选择下投资需求的异质性.研究发现:1)规模效应和效率效应是历史演变路径中最关键的驱动因素,而化石能源清洁转化效应、化石能源内部结构效应和清洁能源替代效应的影响较小;2)非电力工业未来核心的碳减排技术路径为能源效率提升和清洁能源消费替代,电力工业未来核心的碳减排技术路径则为清洁能源发电替代;3)在当前的技术水平下,工业部门碳中和的进程中需要超过300万亿元的巨额投资,所需投资主要集中于高排放的非电力工业.本文最后提出了“以技术为核心,以市场为机制,以政策为引导”的中国工业部门实现碳中和的战略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碳排放 碳中和路径 指数分解 情景分析 边际减排成本
下载PDF
高原城市拉萨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与优化路径 被引量:1
4
作者 马仁锋 刘丽东 +1 位作者 张文忠 李佳洺 《高原农业》 2023年第3期324-335,共12页
农牧业是拉萨乃至青藏高原基础产业,其可持续发展水平关系到国家稳定与边疆安全。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运用SWOT、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拉萨农牧业发展条件及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结合拉萨农牧业典型产业模式可推广性探讨拉萨... 农牧业是拉萨乃至青藏高原基础产业,其可持续发展水平关系到国家稳定与边疆安全。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运用SWOT、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拉萨农牧业发展条件及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结合拉萨农牧业典型产业模式可推广性探讨拉萨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结果表明:拉萨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相对均衡,可聚焦良种、经营人才与产业组织模式采取有效措施转化不利条件。影响农牧业发展因素中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机械化总动力是关键。拉萨农牧业发展的地方经营模式为“公司+合作社+农户”等,但是存在利益分配、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及粮:经:饲比例制约产业稳定发展等问题,提升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关键在于优化土地利用基础上优化牦牛、青稞、牛奶等核心产业经营模式,提升农牧业的生态化、集约化与品牌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可持续发展 青稞业 牦牛业 拉萨市
下载PDF
中国高铁沿线区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何丹 周璟 +1 位作者 蔡建明 陈子轩 《生态科学》 CSCD 2021年第4期184-194,共11页
高铁建设会对周边土地利用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但目前对中国高铁周边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缺乏系统性研究。基于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指标、景观格局指数、缓冲区等方法,系统研究近年来中国高铁沿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耕... 高铁建设会对周边土地利用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但目前对中国高铁周边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缺乏系统性研究。基于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指标、景观格局指数、缓冲区等方法,系统研究近年来中国高铁沿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耕地和林地是沿线主要地类;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变化幅度和单一动态度最大,耕地变化幅度位居其次;各类用地综合动态度不高;土地利用变化程度逐渐上升。不同类型用地的土地利用转移程度各异。(2)耕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变化幅度呈距离衰减;距高铁线越近,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越高。(3)景观多样性指数先增后减;各类用地分形维数较接近;景观破碎化加剧。研究可为高铁规划和建设、沿线区域土地规划和开发利用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时空变化 沿线区域
下载PDF
中国航空网络演化过程的复杂性研究 被引量:35
6
作者 王姣娥 莫辉辉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1-80,共10页
基于图论和复杂网络理论的分析方法,本文对1952 ~ 2008年中国航空网络演化过程进行了定量剖析.伴随着节点(城市)和航线的增减,中国航空网络表现出异速增长特征.平均路径长度由1952年的5.74逐渐下降到2008年的2.24,网络效率逐步趋于稳... 基于图论和复杂网络理论的分析方法,本文对1952 ~ 2008年中国航空网络演化过程进行了定量剖析.伴随着节点(城市)和航线的增减,中国航空网络表现出异速增长特征.平均路径长度由1952年的5.74逐渐下降到2008年的2.24,网络效率逐步趋于稳定;集聚系数由1952年的0增长到2008年的0.69,呈现向小世界网络演化的趋势,簇度相关性显示度值在平均值(14)以上的上层系统已初步形成层级结构;1952-1962年的网络度分布具有度特征值和长尾分布特征,此后逐渐向具有“无标度”特征的网络演进.中国航空网络的度度相关系数呈现倒U型变化趋势,其原因在于演化受到距离、技术、经济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本文长尺度的历史数据一方面验证了当前网络复杂性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中的不足,同时可为网络演化理论发展提供重要的实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运输 演化过程 复杂网络 航空网络 小世界 度度相关性
下载PDF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集聚、产业网络及其相互作用
7
作者 李佳洺 张培媛 +1 位作者 孙家慧 李秋秋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46-656,共11页
基于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综合指数的1109家样本企业及其投资关联企业数据,以城市为基本空间单元,从表征本地化生产的空间集聚和表征流动空间特征的产业网络2个角度刻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分布特征,产业网络的异质性以及产业集群规模与产... 基于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综合指数的1109家样本企业及其投资关联企业数据,以城市为基本空间单元,从表征本地化生产的空间集聚和表征流动空间特征的产业网络2个角度刻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分布特征,产业网络的异质性以及产业集群规模与产业网络中心性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1)东部地区核心企业和支撑性企业相对均衡,产业集群较为完善,中部和近西部地区核心企业相对不足,而西北和东北地区企业较少,缺乏集群基础;2)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网络呈现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地区为顶点的菱形网络格局,并围绕这些区域的核心城市形成多个垂直联系型产业网络;3)战略性新兴产业网络以研发和信息服务网络和生产制造网络为主,并形成北京、深圳、上海三大国家级枢纽中心,其中北京为研发和信息服务网络的核心节点,而深圳和上海则是生产制造网络的核心节点;4)当产业集群规模较小时,城市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网络中的枢纽地位以大型核心企业为支撑,当发展到较大规模后,中小型企业是城市的枢纽地位的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集聚 集群结构 产业网络 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国
下载PDF
中国城市PM_(2.5)污染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支付意愿研究 被引量:21
8
作者 刘倩倩 党云晓 +1 位作者 张文忠 魏璐瑶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096-2106,共11页
利用2015年中国40个城市大规模问卷调查数据,采用贝叶斯多层级有序分类响应模型探讨了PM_(2.5)污染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进而核算居民为减轻PM_(2.5)污染的支付意愿。研究发现:PM_(2.5)污染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PM_(2.5)... 利用2015年中国40个城市大规模问卷调查数据,采用贝叶斯多层级有序分类响应模型探讨了PM_(2.5)污染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进而核算居民为减轻PM_(2.5)污染的支付意愿。研究发现:PM_(2.5)污染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PM_(2.5)污染每增加1个单位,主观幸福感将下降0.040个百分点;家庭月收入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家庭月收入每增加1个单位,主观幸福感将提升0.026个百分点。支付意愿不仅受到家庭收入水平的影响,还受到居民所处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在承受PM_(2.5)污染的最初阶段,居民为改善空气质量的支付意愿最高。居民为改善空气质量愿意支付的金额平均为226元,占家庭月总收入的2.2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污染 幸福感 支付意愿 多层级有序分类响应模型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资源型城市与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发展路径与模式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马诗萍 张文忠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9年第6期58-67,共10页
[目的/意义]长江经济带内逾半数的城市是资源型城市或老工业基地,实现这两种类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发展对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方法/过程]本文通过统计分析发现:长江经济带内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的基础和成效优于资源型城市... [目的/意义]长江经济带内逾半数的城市是资源型城市或老工业基地,实现这两种类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发展对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方法/过程]本文通过统计分析发现:长江经济带内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的基础和成效优于资源型城市,下游地区城市的转型基础和成效均优于中游及上游地区。通过大量案例分析发现,区域内形成了“发挥比较优势,承接产业转移”“面向黄金水道,实施以港兴市战略”“积极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培育经济新动能”“依托现有优势,实现产业链延伸发展”以及“多项措施并举,推动城市综合发展”5种产业转型路径。[结果/结论]总结来说,即:以内生动力和外源动力为双重驱动,充分发挥传统优势并挖掘新优势的产业转型模式,这种模式对于其他地区的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工作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老工业基地 产业转型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能源地理研究的发展与展望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宇 郭越 +1 位作者 樊杰 刘毅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7-170,共24页
能源系统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关系是能源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涉及经济、政治、环境和文化等多个维度。能源的不均衡分布与空间流动及其环境效应吸引了地理学者的关注,同时地理学者又可以通过独特的视角与研究方法分析能源问题。能源地... 能源系统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关系是能源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涉及经济、政治、环境和文化等多个维度。能源的不均衡分布与空间流动及其环境效应吸引了地理学者的关注,同时地理学者又可以通过独特的视角与研究方法分析能源问题。能源地理研究因人类在地球表层能源系统中的经济活动和地缘政治而兴起,又因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和社会公平的讨论而进入新的繁荣阶段。由于中外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能源环境问题存在差异,又因学术氛围不同,所以学者们在关注视角和研究特色等方面存在不同侧重。国际能源地理研究以资源分布及经济地理研究为起点,在能源环境问题的牵引下逐渐形成了学术共同体,并在长期发展历程中出现了能源生产网络与能源流动、能源地缘政治与能源安全、能源转型与气候治理、能源正义与能源贫困等多元研究议题,可为中国学者提供诸多有益借鉴。中国能源地理研究从20世纪中叶起大致形成了“世界资源地理”和“部门经济地理”两个脉络的传统,并持续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开展经世致用的应用研究,21世纪以来在碳排放与居民能源消费等方面的研究逐步与国际接轨。近年来,在强调“双碳”目标、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的背景下,能源地理研究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也存在学科内外部挑战。为了建设“能源地理学”,需要在传承宝贵传统的基础上,在理论和方法、咨询与智库研究、科普传播、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有所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地理 发展脉络 国际借鉴 传承与创新
原文传递
基于公民科学数据的中国鸟类城市化响应及适应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佳雨 杨梦夏 周侃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850-2863,共14页
全球鸟类多样性正面临巨大威胁。现有关于鸟类特征与其城市化响应的研究多聚焦于地方或区域尺度,采用分类变量对鸟类城市耐受力进行分级,且较少考虑物种间进化关系,致使鸟类特征与其对城市化响应的关联机制存在诸多争议。因此,本文综合... 全球鸟类多样性正面临巨大威胁。现有关于鸟类特征与其城市化响应的研究多聚焦于地方或区域尺度,采用分类变量对鸟类城市耐受力进行分级,且较少考虑物种间进化关系,致使鸟类特征与其对城市化响应的关联机制存在诸多争议。因此,本文综合了2012—2020年中国范围内952036个鸟类公民科学观测数据和多种连续的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城市与建成区比例、人口密度和夜间灯光强度),基于系统发育的视角,从国家、省域和城市尺度探究中国鸟类的城市化响应模式及空间适应性。结果表明:具有较多的窝卵数和食性泛化的鸟类是最能适应城市化的物种。非系统发育和系统发育两种视角度量得出的鸟类城市化响应模式不同,表明物种间进化关系的确掩盖了鸟类在城市适应性上的表现:同一进化枝系上在建筑崖壁上筑巢的鸟类更易适应城市建成环境。此外,不同纬度背景下影响鸟类城市适应性的决定性因素有所不同:高位觅食在高纬度城市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食虫鸟在中纬度区表现出高城市耐受力,而迁徙鸟是低纬度区预测鸟类高城市适应性的重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特征 城市化响应 公民科学数据 系统发育分析 中国
原文传递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中国经济发展可持续性模拟 被引量:46
12
作者 牛方曲 孙东琪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604-2613,共10页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创造了长期高速增长的奇迹,但人和自然关系出现严重不协调,突出表现为资源的过度消耗与环境污染的加剧。与此同时,为实现2050年成为现代化强国的发展目标,中国亟需持续发展。为此,中国学者和政府需着力解决...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创造了长期高速增长的奇迹,但人和自然关系出现严重不协调,突出表现为资源的过度消耗与环境污染的加剧。与此同时,为实现2050年成为现代化强国的发展目标,中国亟需持续发展。为此,中国学者和政府需着力解决问题是,在未来中长期内,中国应当期望多高的经济增长率及其对应的发展模式或调控手段?本文对影响乃至决定国民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支撑系统以及建立在这之上的发展模式进行分析,揭示经济增长及发展模式与支撑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模拟发展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过程,阐释未来经济增长可能的方案及其对资源环境支撑系统(主要因素)的要求,对中国资源环境状态和发展状态做出预警。模拟结果显示,为实现2050年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并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发展目标,在考虑技术进步会改善资源利用效率和污染排放的前提下,中国采取3.8%~6.3%的经增速较为适宜。在该区间内,3.8%~4.4%是较为安全的发展速度,而4.4%~6.3%的发展速度则要求较高的技术进步。本文所构建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可用于对比分析不同发展情景,选择更优发展方案,为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本研究也是对"未来地球"框架文件的响应,从人口和产业发展速度方面发展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理论探索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承载力 人-地系统 可持续发展 增长速度 系统动力学
原文传递
中国地理科学学科体系浅析 被引量:37
13
作者 陈发虎 李新 +3 位作者 吴绍洪 樊杰 熊巨华 张国友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069-2073,共5页
新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为地理科学带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战略研究(2021—2035)》地理科学的学科规划为契机,本文系统梳理了新时期地理科学的学科体系。根据地理科学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国地... 新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为地理科学带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战略研究(2021—2035)》地理科学的学科规划为契机,本文系统梳理了新时期地理科学的学科体系。根据地理科学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国地理科学可划分为综合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信息地理学4个二级学科,各二级学科下的三级学科也基本成熟,有些三级学科下的四级学科名称也在普遍使用。我们希望以这一新的学科体系为支点,完善地理科学的学科分支,推动地理科学框架下新兴学科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新时期国际及国家的战略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科学 综合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信息地理学 学科体系
原文传递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中国县域发展活力与均衡性动态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刘泠岑 孙中孝 +2 位作者 吴锋 李玉恒 张倩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11-823,共13页
消除不平等、实现均衡发展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客观准确地衡量区域发展均衡性是实现共同富裕亟待解决的首要科学问题。夜间灯光遥感数据已被证实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代理变量,且因其方便获取、空间覆盖率广等优势被广泛应用... 消除不平等、实现均衡发展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客观准确地衡量区域发展均衡性是实现共同富裕亟待解决的首要科学问题。夜间灯光遥感数据已被证实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代理变量,且因其方便获取、空间覆盖率广等优势被广泛应用。本文利用夜间灯光数据和空间化人口数据构造的灯光基尼系数作为发展均衡性的评估指标,测算并分析了2002-2020年中国2900个区县的发展均衡性及其与以平均灯光强度表征的区域发展活力间的关系,探讨了夜间灯光基尼系数的内涵及其在发展均衡性上的应用价值。结果表明,2002-2020年间中国96%的区县灯光基尼系数不断减小,即灯光-人口的分布趋于均衡,且在空间上总体呈现东部较西部更均衡的特点。同时,经济相对发达县域的均衡性差异较大,但多呈现经济与均衡性协同增长的发展路径;而超过60%的经济欠发达县域的均衡性有较大提升空间。研究结果可为实现区域均衡发展、推动共同富裕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与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尼系数 均衡性 夜间灯光数据 时空动态特征 中国县域
原文传递
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空间效应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涛 王姣娥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96-605,共10页
本文以国内外基础设施空间效应评估相关文献为依据,在阐述了基础设施空间效应的概念内涵与评估内容基础上,系统梳理了项目与宏观区域层面基础设施空间效应的评估技术方法进展。基础设施空间效应可理解为基础设施在与区域系统相互作用过... 本文以国内外基础设施空间效应评估相关文献为依据,在阐述了基础设施空间效应的概念内涵与评估内容基础上,系统梳理了项目与宏观区域层面基础设施空间效应的评估技术方法进展。基础设施空间效应可理解为基础设施在与区域系统相互作用过程中,对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的综合作用,贯穿于基础设施整个生命周期。既有空间效应评估的方法体系存在片面性,多维度综合视角下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空间效应评估的理论框架和技术方法体系亟待整合与完善,提出加强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动态评估方法与技术整合、构建面向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的可持续性标准与基础清单数据库、加强关联基础设施安全韧性评估方法与技术研究、加强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的国土空间格局效能集成评估方法与大数据在基础设施空间效应评估中的应用等内容作为基础设施空间效应评估方法研究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 空间效应评估 全生命周期 地理学
下载PDF
京津冀协同创新多维测度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成伟 翟瑞瑞 +1 位作者 曹智 张生太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72-83,共12页
区域协同创新是区域协同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新时代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基于京津冀3个主体创新资源的细分数据,结合熵值法、熵权法、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等多种方法,从宏观城市群之间、微观京津冀内部两个维度,测度京津冀协... 区域协同创新是区域协同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新时代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基于京津冀3个主体创新资源的细分数据,结合熵值法、熵权法、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等多种方法,从宏观城市群之间、微观京津冀内部两个维度,测度京津冀协同创新水平、挖掘其空间网络联系,立体呈现京津冀协同创新现状。研究结果发现,对比国内三大世界级城市群,京津冀属于研发推动的源发型科技创新体系;在三地各省域内的43个研究单元间普遍存在创新资源分布不均衡、协同创新水平差距较大现象;区域间高效协同创新网络尚未完全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协同创新 创新资源配置 网络联系
下载PDF
问卷调查方法在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应用 被引量:23
17
作者 湛东升 张文忠 +2 位作者 余建辉 党云晓 李小云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99-913,共15页
问卷调查方法是人文地理学微观研究的重要工具,在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影响下开始得到广泛应用。本文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分析问卷调查方法在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应用概况,同时以2013年北京宜居城市问卷调查为案例,重点阐述问卷调查过... 问卷调查方法是人文地理学微观研究的重要工具,在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影响下开始得到广泛应用。本文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分析问卷调查方法在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应用概况,同时以2013年北京宜居城市问卷调查为案例,重点阐述问卷调查过程的抽样方案设计思想,最后对问卷调查方法的主要应用领域进行回顾总结,以期促进问卷调查方法在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科学规范应用。研究发现:问卷调查方法在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应用逐渐增强,研究内容不断拓展与深化,研究区域涵盖不同空间尺度、并以微观尺度为趋势,研究方法以数理统计、GIS空间分析等定量方法为主,但对问卷抽样设计阐述却不够科学规范;通过2013年北京宜居城市问卷调查案例分析,强调对问卷收集方法、抽样方式和抽样框选取、样本量确定等内容所构成的抽样方案设计过程重视,以加强问卷调查数据的科学采集;问卷调查方法在时空行为、人居环境、城市社会、旅游行为和农户行为等主题展开大量应用实践,在此基础上对问卷调查方法研究框架进行总结,并提出国内问卷调查方法应用的改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卷调查方法 人文地理学 文献计量 宜居城市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人地关系演进及其资源环境基础研究进展 被引量:67
18
作者 李小云 杨宇 刘毅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067-2088,共22页
人地关系研究始终贯彻在地理学发展的各个阶段,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本文在大量的文献梳理基础上,对中国人地关系的内涵特征、研究概况和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系统综述。1阐述了中国人地关系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内涵及演进规律,发现人地... 人地关系研究始终贯彻在地理学发展的各个阶段,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本文在大量的文献梳理基础上,对中国人地关系的内涵特征、研究概况和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系统综述。1阐述了中国人地关系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内涵及演进规律,发现人地关系作为地理学研究核心的地位不断强化,其内涵随时代不断演变,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人地关系的内涵及理论体系。2运用文献计量方法概述中国人地关系的基本研究状况,对1980年以来人地关系研究的经费来源、主要研究团队和主要传播期刊等进行了定量识别,研究经费以国家级基金支持为主,并呈现多元化趋势;研究的优势团队主要集中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及师范类院校;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的期刊对人地关系研究传播具有重要影响力。3资源环境是人地关系的基本载体,本文进一步聚焦到人地关系的资源环境基础研究,发现中国资源环境基础研究经历了从单要素视角逐步向多要素综合视角演变的历程,研究主题从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矿产资源等单一要素逐步向资源环境综合要素转变。服务于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的实证研究是中国人地关系研究的特色,未来要更加注重以发展、动态的思路关注"人"、"地"特征的变化以及新因素对人地关系的影响研究,尤其要注重资源环境绝对区位的时空变化对人地相互作用的模式影响研究,加强学科交叉以及综合集成技术的系统性研究,以推进人地关系理论与实践应用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人地关系 资源 环境 进展
原文传递
发展地理学视角下中国区域均衡发展 被引量:41
19
作者 邓祥征 梁立 +2 位作者 吴锋 王振波 何书金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61-276,共16页
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的基本国情,研究区域均衡发展问题是发展地理学领域的重大课题。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的区域均衡发展历程,总结了各时期区域均衡发展的特征,研究指出,中国区域间发展呈现出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演替的状态,... 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的基本国情,研究区域均衡发展问题是发展地理学领域的重大课题。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的区域均衡发展历程,总结了各时期区域均衡发展的特征,研究指出,中国区域间发展呈现出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演替的状态,每次演进使得社会的发展质量迈进新的台阶,逐渐走向高质量发展与区域均衡发展的状态。其次,本文探讨了当前区域均衡发展的科学内涵,强调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引,关注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差异,解决经济、人、自然三者间的矛盾,促进区域发展的空间均衡与生态经济协调的绿色发展,最终落脚到区域人民生活福祉的均衡提升为区域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最后,本文以发展地理学的思维从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区域均衡发展的路径,为中国区域均衡发展和国民福祉的提升提出若干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发展 均衡发展 高质量发展 发展路径 发展地理学
原文传递
半城镇化农民可持续生计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 被引量:23
20
作者 汤青 李扬 +1 位作者 陈明星 徐勇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022-1030,共9页
可持续生计理论方法不仅可以应用于城市务工的半城镇化农民,服务于有序推进中国的城镇化,而且可广泛应用于中国西部农村地区和农户尺度的研究,服务于农村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梳理了当前可持续生计的概念及分析框架,并基于半城镇化农民... 可持续生计理论方法不仅可以应用于城市务工的半城镇化农民,服务于有序推进中国的城镇化,而且可广泛应用于中国西部农村地区和农户尺度的研究,服务于农村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梳理了当前可持续生计的概念及分析框架,并基于半城镇化农民可持续生计与农村可持续发展,从地理学的综合视角提出了一个适应于中国实证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然后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半城镇化农民生计状态评估及市民化阻滞因素与政策调控",梳理了可持续生计的国际国内研究进展以及半城镇化农民市民化与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实证研究成果。最后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展望,包括半城镇化农民市民化与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联动研究,半城镇化农民市民化转变的主观意愿与客观阻滞因素综合研究,半城镇化农民与农村发展作用机理及其市民化效应,可持续生计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集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城镇化农民 可持续生计 市民化 农村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