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东部南北样带654种植物叶片氮和磷的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335
1
作者 任书杰 于贵瑞 +1 位作者 陶波 王绍强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665-2673,共9页
大尺度的叶片的氮(N)和磷(P)的化学计量学特征是植物对环境条件的长期适应的结果,并能为大尺度模型的发展提供数据基础.通过对文献数据的搜集整理,对中国东部南北样带168个采样点的654种植物的N和P的化学计量学特征、空间格局及... 大尺度的叶片的氮(N)和磷(P)的化学计量学特征是植物对环境条件的长期适应的结果,并能为大尺度模型的发展提供数据基础.通过对文献数据的搜集整理,对中国东部南北样带168个采样点的654种植物的N和P的化学计量学特征、空间格局及其与气候因子(年均温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南北样带654种植物叶片的N和P的化学计量学特征存在很大的变异性.叶片N的变化范围为2.17~52.61mg·g^-1,几何平均数为17.55mg·g^-1,叶片P的变化范围为0.10~10.27mg·g^-1,几何平均数为1.28mg·g^-1,叶片N/P的变化范围为1.7~74.6,几何平均数为13.5.中国东部南北样带乃至中国区域叶片P的含量显著低于全球尺度的其它研究结果,这说明与全球尺度相比,中国区域植被生长更易受到P的限制.在所研究的不同功能群间,以叶片N含量的差异最大,P次之,N/P的差异最小,这与在多数的功能群内,其叶片N和P含量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有关.另外在系统发育上亲缘越远的功能群N和P含量差异越大(蕨类植物与种子植物),亲缘越近的差异越小(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叶片的N和P含量与纬度和年均温度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随着纬度升高和年均温度的降低,叶片N和P含量极显著地增加(P〈0.001).可是N/P与纬度和年均温度的相关性较弱(P=0.386和P=0.342),这可能是由于N和P含量随纬度和年均温度的变化趋势相同且变异性较大,并且相对于全球尺度而言本研究的区域范围相对较小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南北样带 叶片 养分 生态化学计量学 功能群
下载PDF
基于秸秆还田条件下的黄灌区稻旱轮作土壤硝态氮淋失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杨世琦 韩瑞芸 +3 位作者 王永生 刘汝亮 谢晓军 杨正礼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926-2934,共9页
宁夏引黄灌区农田面源污染较为严重,区内大部分排水沟水质为劣Ⅴ类,其主要污染物硝态氮与铵态氮。设置常规施肥(CK)、常规施肥条件下施用4500kg/hm^2(T1,半量还田)和9000 kg/hm^2(T2,全量还田)秸秆3个处理。利用树脂芯法吸附10、20、30... 宁夏引黄灌区农田面源污染较为严重,区内大部分排水沟水质为劣Ⅴ类,其主要污染物硝态氮与铵态氮。设置常规施肥(CK)、常规施肥条件下施用4500kg/hm^2(T1,半量还田)和9000 kg/hm^2(T2,全量还田)秸秆3个处理。利用树脂芯法吸附10、20、30、60、90cm土层的硝态氮流失量。2009—2013年的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够减少土壤30cm土层的硝态氮淋失。与对照硝态氮淋失量(15.76 kg/hm^2)相比,T1(13.76 kg/hm^2)与T2(13.74 kg/hm^2)均达到显著差异(P<0.05),淋失量分别减少12.71%和12.84%,T1与T2没有达到显著差异。秸秆还田对土壤硝态氮淋失的影响效应主要体现在30cm土层处,10、20、60与90cm土层处的处理与对照都没有达到显著差异。秸秆还田提高了30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与土壤总氮,与对照(13.78 g/kg)相比,T1与T2土壤有机质分别提高0.89 g/kg和1.24 g/kg;试验结束后,对照、T1和T2的总氮是达到0.64、0.66和0.69 g/kg,与对照相比,处理分别提高了2.76%和6.83%。秸秆还田有助于作物增产,T1与T2的水稻平均增产9.24%和10.37%,小麦增产10.11%和11.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黄灌区 稻旱轮作 土壤硝态氮 淋失
下载PDF
燕山北部山地典型植物群落水源涵养能力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贾彦龙 许晴 +3 位作者 许中旗 李倩茹 卢金平 黄选瑞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6-21,共6页
对燕山北部山地常见的几种植物群落类型的水源涵养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凋落物截留量在地上植被层总截留量中占有最大比例,地上植被的截留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人工落叶松林(4.39mm)>天然次生杨桦林(3.81mm)>榛子灌丛(1.7... 对燕山北部山地常见的几种植物群落类型的水源涵养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凋落物截留量在地上植被层总截留量中占有最大比例,地上植被的截留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人工落叶松林(4.39mm)>天然次生杨桦林(3.81mm)>榛子灌丛(1.70mm)>绣线菊灌丛(0.18mm);土壤最大持水量及总孔隙度都以榛子灌丛为最大,其次分别为天然次生杨桦林、人工落叶松林和绣线菊灌丛。土壤渗透速率以天然次生杨桦林为最大,榛子灌丛与人工落叶松林相近,绣线菊灌丛最低;群落水源涵养总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榛子灌丛(272.52mm)>天然次生白桦林(239.61mm)>人工落叶松林(221.53mm)>绣线菊灌丛(194.85mm)。地上植被层截留量在水源涵养总量中所占比例较小,但截留量不能完全说明其对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说明在燕山北部山地,天然次生杨桦林和榛子灌丛具有良好的水源涵养能力,绣线菊灌丛水源涵养能力较差,需采取合理措施对该地区大面积分布的绣线菊灌丛进行改造,以提高其水源涵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 水源涵养 土壤孔隙度 土壤渗透性 燕山北部
下载PDF
猪粪还田对土壤硝态氮淋失的影响研究--以黄灌区稻旱轮作制为例 被引量:8
4
作者 杨世琦 韩瑞芸 +3 位作者 王永生 刘汝亮 谢晓军 杨正礼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92-499,共8页
宁夏引黄灌区是水污染严重地区之一,大部分排水沟水质属于劣五类,主要污染物是硝态氮与铵态氮.猪粪还田试验共有3个处理:传统施肥+空白(CK)、传统施肥+猪粪还田4500kg/hm^2(T1)和传统施肥+猪粪还田9000kg/hm^2(T2).采用树脂芯法测定了30... 宁夏引黄灌区是水污染严重地区之一,大部分排水沟水质属于劣五类,主要污染物是硝态氮与铵态氮.猪粪还田试验共有3个处理:传统施肥+空白(CK)、传统施肥+猪粪还田4500kg/hm^2(T1)和传统施肥+猪粪还田9000kg/hm^2(T2).采用树脂芯法测定了30,60,90cm土层的硝态氮淋失量.结果表明,30cm土层处,猪粪还田没有明显增加土壤硝态氮淋失.与对照(15.96±0.41)kg/hm^2相比,T1(16.85±0.40)kg/hm^2与T2(17.01±0.46)kg/hm^2没有达到显著差异(P>0.05);60cm土层处理与对照也没有达到显著差异;90cm土层处的猪粪处理与对照达到显著差异,处理之间没有差异.猪粪还田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和总氮提高,30cm土层,与对照相比,T1和T2的有机质增加0.95g/kg和1.41g/kg,分别提高7.50%和11.13%;总氮增加0.06和0.16g/kg,分别提高7.72%和22.04%.猪粪还田提高了作物产量,水稻增产12.26%~11.56%,冬小麦产量提高9.32%~12.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灌区 稻旱轮作制 猪粪还田 土壤硝态氮 淋失
下载PDF
典型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呼吸各组分间的相互关系 被引量:21
5
作者 朱先进 于贵瑞 +4 位作者 王秋凤 高艳妮 赵新全 韩士杰 闫俊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6925-6934,共10页
生态系统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其组分间的相互关系对理解生态系统呼吸过程和精确评价生态系统碳收支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当前碳循环研究工作的一大难点。利用ChinaFLUX的长白山温带针阔混交林(CBS),鼎湖山亚热带... 生态系统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其组分间的相互关系对理解生态系统呼吸过程和精确评价生态系统碳收支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当前碳循环研究工作的一大难点。利用ChinaFLUX的长白山温带针阔混交林(CBS),鼎湖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DHS)和海北灌丛草甸(HBGC)3个典型生态系统的通量观测数据,分析了经验统计方法在中国典型生态系统中的适用性及敏感性,揭示了生态系统呼吸各组分的动态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采用呼吸组分拆分方法所获结果与理论推测及实测数据大致相同,拆分结果对净初级生产力与总初级生产力比值(NPP/GPP)的变化较为敏感,NPP/GPP变化0.1时,自养呼吸在生态系统呼吸中的比例(Ra/RE)改变0.05。各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呼吸及其组分在年内均表现出明显的单峰型变化特征,在夏季生长旺盛的时节达到最大值。异养呼吸与生态系统呼吸的比值(Rh/RE)也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但在生态系统间表现出明显差异,CBS和HBGC分别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和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DHS则相对稳定,在0.5附近波动,Ra/RE的季节动态与Rh/RE相反。在年总量上,HBGC主要通过异养呼吸向大气排放CO2,异养呼吸占生态系统呼吸的60%,而CBS和DHS的自养呼吸和异养呼吸所占比重大致相似,异养呼吸占生态系统呼吸的49%。这说明,经验统计学模型可以用来进行生态系统呼吸组分的拆分,进而可以为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精细研究提供参考数据,但今后应加强NPP/GPP的测定,以提高生态系统呼吸拆分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呼吸 涡度相关 碳通量 自养呼吸 异养呼吸
下载PDF
中国东部南北样带典型针叶林土壤酶活性分布格局 被引量:6
6
作者 王永生 于贵瑞 +2 位作者 程淑兰 方华军 高文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636-3642,共7页
选取中国东部南北样带不同气候区(寒温带、温带和亚热带)的针叶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几丁质酶以及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 选取中国东部南北样带不同气候区(寒温带、温带和亚热带)的针叶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几丁质酶以及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从北到南依次减小,寒温带显著高于亚热带;土壤p H值在3个气候区差异显著,温带最高,亚热带最低。分解木质素的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与氮循环密切相关的几丁质酶活性表现为温带显著高于寒温带和亚热带;与碳循环密切的β-葡萄糖苷酶活性在温带最高,并显著高于亚热带地区。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MBN与p H值影响土壤几丁质酶活性,而土壤β-葡萄糖苷酶活性主要受p H的控制。研究认为,在中国东部南北样带针叶林中,土壤几丁质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存在显著性差异,而p H与MBN可能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区 土壤酶活性 纤维素 木质素
下载PDF
中国区域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碳排放及其空间格局——基于通量观测的地学统计评估 被引量:28
7
作者 展小云 于贵瑞 +1 位作者 郑泽梅 王秋凤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7-108,共12页
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通过根系呼吸和微生物呼吸向大气中释放CO2的过程。研究土壤呼吸的时空格局,将有助于构建区域尺度土壤呼吸定量评价模型,也可提高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情境下的典型生态系统、区域以及全球尺度碳平衡状况的能力。本... 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通过根系呼吸和微生物呼吸向大气中释放CO2的过程。研究土壤呼吸的时空格局,将有助于构建区域尺度土壤呼吸定量评价模型,也可提高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情境下的典型生态系统、区域以及全球尺度碳平衡状况的能力。本文整合了中国区域土壤呼吸的主要研究成果,分析了温度敏感性(Q10)和土壤呼吸(Rs)的统计特征和区域差异,定量评价了中国区域Rs的时空格局及其在中国和全球碳平衡中的作用。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土壤呼吸的Q10表现为森林>农田>草地,气候越寒冷,土壤呼吸Q10越大,并且中国区域的Q10值相对于其他国家偏低;②Rs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异,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Rs表现为森林>农田>草地,并且,中国区域Rs低于全球Rs;③月尺度上Rs随着经纬度发生明显的季节变异,随着经度的增加,Rs的季节变幅也逐渐增加;④1995-2004年中国区域Rs的年总量的平均值为3.84 PgC,占全球土壤CO2排放的比例4.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 自养呼吸 异养呼吸 温度敏感性 时空格局 陆地生态系统 中国
原文传递
宁夏引黄灌区秸秆还田对麦田土壤硝态氮淋失的影响 被引量:17
8
作者 杨世琦 王永生 +2 位作者 韩瑞芸 谢晓军 杨正礼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5537-5544,共8页
以宁夏引黄灌区为例,探索秸秆还田条件下冬小麦土壤硝态氮淋失规律。试验设置常规施肥(CK)、常规施肥条件下施用4500kg/hm2(T1,半量还田)和9000 kg/hm2(T2,全量还田)秸秆3个处理。利用树脂芯法吸附10、20、30、60cm和90cm土层的硝态氮... 以宁夏引黄灌区为例,探索秸秆还田条件下冬小麦土壤硝态氮淋失规律。试验设置常规施肥(CK)、常规施肥条件下施用4500kg/hm2(T1,半量还田)和9000 kg/hm2(T2,全量还田)秸秆3个处理。利用树脂芯法吸附10、20、30、60cm和90cm土层的硝态氮流失量。结果表明:硝态氮(纯N)淋失量6.26—12.85 kg/hm2,是冬小麦施用化肥氮量的2.78%—5.71%。与对照CK相比,T1和T2在10cm土层减少0.09%和3.97%;20cm土层减少8.51%和9.81%;30cm土层减少2.25%和10.34%;60cm土层减少23.85%和13.08%;90cm土层减少27.65%和20.73%。10cm和20cm土层,处理与对照以及处理之间均未到显著性差异(P<0.05);30cm处理,T1与CK以及T1与T2未达到显著性差异,但T2与CK达到显著性差异表明全量还田效果最好;60cm土层,处理与对照、以及处理之间均达到显著性差异;90cm土层,处理与对照之间达到显著性差异,处理之间未达到显著性差异。硝态氮淋失主要发生在冬小麦返青至灌浆期间,占全生育期淋失量的52.95%—67.79%。T1、T2冬小麦产量增产率分别为10.11%与11.51%。可见,稻秆还田能够减少灌区土壤硝态氮淋失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黄灌区 稻秆还田 麦田 硝态氮 淋失
下载PDF
宁夏引黄灌区猪粪还田对稻作土壤硝态氮淋失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杨世琦 王永生 +2 位作者 谢晓军 韩瑞芸 杨正礼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4572-4579,共8页
以宁夏引黄灌区稻田为例,探索猪粪还田条件下稻田土壤硝态氮淋失规律。试验设置3个处理:常规施肥300 kg纯N kg/hm2(CK)、常规施肥条件下施用4500kg/hm2(T1)和9000 kg/hm2(T2)猪粪。利用树脂芯法吸附稻田30cm、60cm和90cm土层的硝态氮流... 以宁夏引黄灌区稻田为例,探索猪粪还田条件下稻田土壤硝态氮淋失规律。试验设置3个处理:常规施肥300 kg纯N kg/hm2(CK)、常规施肥条件下施用4500kg/hm2(T1)和9000 kg/hm2(T2)猪粪。利用树脂芯法吸附稻田30cm、60cm和90cm土层的硝态氮流失量。结果表明: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增施猪粪,可以减少稻田生育期内60cm与90cm处土壤硝态氮淋失量,与CK相比,T1、T2在两个土层处淋失量的减少比例分别为4.93%、13.92%与7.48%、13.77%。同一土层不同处理之间差异显著性比较看(P<0.05),30cm处T1、T2与CK相比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60cm处,T1与CK未达到显著差异,T2与CK达到显著差异;90cm处,T1、T2与CK相比达到显著差异;60cm和90cm土层处的T2与T1之间均达到显著差异。T1和T2在30cm处的淋失量高于CK,但增加不明显,处理之间以及处理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稻田生育期内不同土层硝态氮淋失量在13.61—17.77 kg/hm2(纯N)。硝态氮淋失集中在插秧至分蘖期(5月中旬—6月下旬),该阶段的硝态氮淋失量占生育期内总淋失量的61.62%—72.84%;后期淋失量明显减少。处理T1、T2的水稻产量增产率分别为15.86%与12.85%。由此可见,在引黄灌区稻田,一定数量的猪粪还田,不仅能够减少土壤硝态氮向深层淋失,防控地下水污染,还有利于水稻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引黄灌区 猪粪还田 硝态氮 淋失 树脂芯
下载PDF
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森林优势植物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 被引量:34
10
作者 展小云 于贵瑞 +1 位作者 盛文萍 方华军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87-594,共8页
通过测定中国东部南北样带主要森林生态系统中10种优势植物(兴安落叶松、蒙古栎、水曲柳、紫椴、色木槭、红松、杉木、木荷、马尾松、锥栗)叶片的碳氮含量(Cmass、Nmass)、同位素丰度(δ13C、δ15N)以及光合响应曲线,分析了不同优势植... 通过测定中国东部南北样带主要森林生态系统中10种优势植物(兴安落叶松、蒙古栎、水曲柳、紫椴、色木槭、红松、杉木、木荷、马尾松、锥栗)叶片的碳氮含量(Cmass、Nmass)、同位素丰度(δ13C、δ15N)以及光合响应曲线,分析了不同优势植物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之间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的Nmass和δ15N差异显著,表现为阔叶植物>针叶植物,落叶植物>常绿植物;最大光合速率(Pn max)表现为针叶植物>阔叶植物,落叶植物>常绿植物;植物叶片的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i)和长期水分利用效率(WUE)均表现为阔叶植物>针叶植物,常绿植物>落叶植物;植物叶片的瞬时氮素利用效率(NUEi)和长期氮素利用效率(NUE)则表现出相反的规律,且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叶片的NUE差异显著;WUEi和WUE之间相关性不显著,而NUEi和NUE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植物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与氮素利用效率显著负相关.两种资源利用效率均受植物生活型的影响,并且存在一定的制约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13C δ15N 最大光合速率 水分利用效率 氮素利用效率
原文传递
宁夏引黄灌区猪粪还田对麦田土壤硝态氮淋失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杨世琦 王永生 +1 位作者 谢晓军 杨正礼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759-1764,共6页
以宁夏引黄灌区为例,探索猪粪还田条件下冬小麦田土壤硝态氮淋失规律.试验设置3个处理:常规施化肥225kgN·hm^-2(CK)、常规施肥基础上施用4500kg·hm^-2(T1)和9000kg·hm^-2(T2)猪粪.利用树脂芯法吸附30、60和90c... 以宁夏引黄灌区为例,探索猪粪还田条件下冬小麦田土壤硝态氮淋失规律.试验设置3个处理:常规施化肥225kgN·hm^-2(CK)、常规施肥基础上施用4500kg·hm^-2(T1)和9000kg·hm^-2(T2)猪粪.利用树脂芯法吸附30、60和90cm土层的硝态氮淋失量.结果表明:在常规施肥基础上增施猪粪,小麦生育期土壤硝态氮(纯N)淋失量为9.33~14.04kg·hm^-2,占施N量的4.2%~6.2%.与CK相比,30cm土层T1、T2的硝态氮淋失量增加2.6%和2.1%;60cm土层增加1.5%和减少1.3%;90cm土层减少8.7%和增加4.0%.增施猪粪与对照在30、60和90cm土层处的硝态氮淋失量均无显著差异,而在深层土壤表现出减少趋势.硝态氮淋失主要发生在返青至灌浆期间,日均淋失量高于全生育期平均水平,该阶段的硝态氮淋失量占生育期内总淋失量的58.7%-75.3%.T1、T2春小麦产量比对照分别增加9.3%和1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黄灌区 猪粪 麦田 硝态氮 淋失
原文传递
Effects of Plant Functional Types,Climate and Soil Nitrogen on Leaf Nitrogen along the North-South Transect of Eastern China 被引量:5
12
作者 展小云 于贵瑞 何念鹏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13年第2期125-131,共7页
We conducted a systematic census of leaf N for 102 plant species at 112 research sites along the North-South Transect of Eastern China (NSTEC) following the same protocol, to explore how plant functional types (PFT... We conducted a systematic census of leaf N for 102 plant species at 112 research sites along the North-South Transect of Eastern China (NSTEC) following the same protocol, to explore how plant functional types (PFT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 the spatial pattern of leaf 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ean leaf N was 17.7 mg g^-1 for all plant species. The highest and lowest leaf N were found in deciduous-broadleaf and evergreen-conifer species, respectively, and the ranking of leaf N from high to low was: deciduous 〉 evergreen species, broadleaf 〉 coniferous species, shrubs ≈ trees 〉 grasses. For all data pooled, leaf N showed a convex quadratic response to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MAT), and a negative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MAP), but a positive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soil nitrogen concentration (Nsoil). These patterns were similar when PFTs were examined individually. Importantly, PFTs, climate and Nsoil, jointly explained 46.1% of the spatial variation in leaf N, of which the independent explanatory powers of PFTs, climate and Nsoil, were 15.6%, 2.3% and 4.7%, respectively.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leaf N is regulated by climate and Nsoil, mainly via plant species composition. The wide scale empirical relationships developed here are useful for understanding and modeling of the effects of PFT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leaf 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est ecosystem plant functional type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soil nitroge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