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683—1949年中国地磁测量、地磁图和地磁模型的总考评与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安振昌 彭丰林 +1 位作者 刘少华 王广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795-3803,共9页
本文全面系统回顾考察了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地磁测量、地磁图和地磁模型研究概况:主要介绍中国人独立进行的地磁测量;评述了1932年山东半岛地磁图,1915.0和1936.0年中国(部分地区)地磁图;1945.0年东亚地磁图;1946.1年四川北碚地区地磁... 本文全面系统回顾考察了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地磁测量、地磁图和地磁模型研究概况:主要介绍中国人独立进行的地磁测量;评述了1932年山东半岛地磁图,1915.0和1936.0年中国(部分地区)地磁图;1945.0年东亚地磁图;1946.1年四川北碚地区地磁图以及1946.1年四川北碚地区地磁场泰勒多项式模型.并根据1936年地磁数据计算研究了1936.0年中国地磁场的球冠谐模型和曲面Spline模型,以及1900.0—1940.0年5个年代的中国地磁数据集、地磁模型和地磁图.对今后我国地磁测量研究工作给出了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测量 地磁图 地磁模型 中国
下载PDF
利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中国东北东南部地区不同构造体的地壳特征 被引量:8
2
作者 李天觉 陈棋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899-2917,共19页
基于我们布设的探测深俯冲的中国东北地震台阵NECsaids台阵和固定地震台长时段的观测记录及NECESSArray流动台阵共计152个台站数据提取得到的33752条P波接收函数,采用H-κ叠加分析和共转换点(CCP)叠加成像等方法进行统一分析处理,并汇... 基于我们布设的探测深俯冲的中国东北地震台阵NECsaids台阵和固定地震台长时段的观测记录及NECESSArray流动台阵共计152个台站数据提取得到的33752条P波接收函数,采用H-κ叠加分析和共转换点(CCP)叠加成像等方法进行统一分析处理,并汇集他人接收函数研究结果得到中国东北东南部地区迄今为止最高分辨率的地壳厚度和平均波速比分布图像.对中国东北东南部地区不同构造体的地壳特征综合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不同陆块的地壳属性存在明显差别,张广才岭地块中南部的地壳厚度和波速比与华北克拉通东北缘相当,地壳厚度同地表地形之间显示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松辽地块东南缘地壳最薄、波速比最高,地壳厚度同壳内波速比之间显示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兴凯地块西部地区的地壳结构表现为稍厚的地壳厚度和研究区内最低的壳内波速比,其地壳厚度同壳内波速比之间亦显示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佳木斯地块西南缘在具有“正常”的壳内波速比同时地壳最厚.研究区内的郯庐断裂带北延段在切穿其下Moho面的同时表现出南北分段的特征:北段(44.4°N—47°N)两分支之下的Moho面整体下凹,而南段(41.5°N—43.3°N)两分支之下的Moho面则整体上隆.长白山天池火山下方表现为Moho面下凹沉落及高壳内波速比特征,推测其壳内岩浆囊很可能存在于火山口东北隅至少10km的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 接收函数 Moho面 波速比 郯庐断裂带北延 长白山天池火山
下载PDF
2015年3月磁暴期间中国中低纬地区电离层变化分析 被引量:14
3
作者 孙文杰 宁百齐 +3 位作者 赵必强 李国主 胡连欢 常首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0,共10页
2015年3月17日爆发了本太阳活动周最大的地磁暴,Dst指数达到-233 nT.本文利用电离层测高仪f_。F_2和h_mF_2、北斗同步卫星(BDSGEO)TEC以及GPS电离层闪烁S4指数对此次磁暴期间中国中低纬地区(北京、武汉、邵阳和三亚)的电离层变化进行分... 2015年3月17日爆发了本太阳活动周最大的地磁暴,Dst指数达到-233 nT.本文利用电离层测高仪f_。F_2和h_mF_2、北斗同步卫星(BDSGEO)TEC以及GPS电离层闪烁S4指数对此次磁暴期间中国中低纬地区(北京、武汉、邵阳和三亚)的电离层变化进行分析,并对此次磁暴所引发电离层暴的可能机制进行了探讨.磁暴期间,中低纬电离层暴整体表现为正相暴之后长时间强的负相暴.3月17日白天中纬正相暴为风场抬升电离层所致,而驼峰区及低纬地区正相暴由东向穿透电场所引起;3月18日白天长时间的强负相暴为西向扰动发电机电场和成分扰动所引起;3月17和18日夜间的负相暴可能是日落东向电场受到抑制以及赤道向风场对扩散的抑制导致驼峰向赤道压缩所致,同时被抑制的日落东向电场强度不足以触发产生赤道扩展F,导致低纬三亚和邵阳夜间电离层闪烁在磁暴期间受到完全抑制.这是我们首次基于北斗同步卫星TEC组网观测开展的电离层暴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暴 北斗同步卫星 电子浓度总含量TEC
下载PDF
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地区地壳Lg波宽频带衰减模型 被引量:8
4
作者 赵连锋 谢小碧 +1 位作者 王卫民 姚振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56-871,共16页
利用1996年10月至2016年10月间发生在中国东北、朝鲜半岛和日本南部的113个壳内地震在602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观测到的波形资料,建立Lg波衰减成像数据集.根据22,551条垂直分量波形,计算Lg波振幅谱,提取单台、双台和双事件数据,采用区域Q值... 利用1996年10月至2016年10月间发生在中国东北、朝鲜半岛和日本南部的113个壳内地震在602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观测到的波形资料,建立Lg波衰减成像数据集.根据22,551条垂直分量波形,计算Lg波振幅谱,提取单台、双台和双事件数据,采用区域Q值、震源函数和台基响应联合反演方法,建立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地区0.05~10.0Hz的宽频带衰减模型.模型显示火山岩山脉地区如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具有弱衰减特征,沉积盆地衰减相对较强,海水覆盖区域如渤海、黄海和日本海等衰减最强.日本海具有较薄的海洋地壳,对地壳Lg波传播有阻挡作用.通过较大地震事件的跨海记录调查Lg波的传播,强衰减特征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G波 Q值层析成像 衰减 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地区
下载PDF
中国东部地区的壳-幔过渡带结构 被引量:5
5
作者 孙伟家 符力耘 +2 位作者 魏伟 林羿 唐清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45-855,共11页
莫霍面是地壳和上地幔的边界,但莫霍面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面",而是一个反映地壳和地幔物质交换、相互作用等动力学意义的"过渡带".本文综合深地震反射、宽角地震折射和高温高压岩石物理实验结果,确定壳-幔过渡带的地... 莫霍面是地壳和上地幔的边界,但莫霍面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面",而是一个反映地壳和地幔物质交换、相互作用等动力学意义的"过渡带".本文综合深地震反射、宽角地震折射和高温高压岩石物理实验结果,确定壳-幔过渡带的地震P波速度变化范围为6.8~7.5km·s-1.在克拉通等构造活动稳定地区壳-幔过渡带内的速度梯度强且壳-幔过渡带厚度薄,而在造山带等构造活动区域壳-幔过渡带内的速度梯度弱且壳-幔过渡带厚.中国东部地区的壳-幔过渡带的平均厚度约为5~10km,在四川盆地下方最薄(<5km),而在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下方的壳-幔过渡带最厚(~30km).综合地球化学结果,华北中部巨厚壳-幔过渡带主要是幔源岩浆的底侵作用和堆晶作用而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幔过渡带 地震波传播 层析反演 地震光照成像 底侵作用
下载PDF
中国东北的深源地震波形匹配检测及定位 被引量:5
6
作者 姜金钟 陈棋福 李姣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930-2945,共16页
中国东北珲春周边地区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也是中国唯一存在的深源地震带.较大地震发生后常会有若干震级较小的余震发生,但在相同的地震震级情况下深源地震的余震一般比浅源地震的余震数量要少1~3个数量级,且在全球不同深震区的深震... 中国东北珲春周边地区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也是中国唯一存在的深源地震带.较大地震发生后常会有若干震级较小的余震发生,但在相同的地震震级情况下深源地震的余震一般比浅源地震的余震数量要少1~3个数量级,且在全球不同深震区的深震余震数量也存在显著差异.针对国际地震中心(ISC)2010年7月至2014年12月目录中给出的中国东北附近27次震源深度超过300km的深源地震,我们首先利用区域固定地震台及NECsaids流动地震台阵的连续波形数据,选取已知地震事件作为模板,采用Match&Locate及Matched Filter方法进行波形互相关叠加分析来检测微小深震事件;然后对1966至2017年ISC目录中的东北地区深源地震进行双差重定位以提高震源位置的准确性,进一步分析深震活动与俯冲板片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除ISC目录中给出的深震事件,我们未能检测出作为模板的深源地震的前震或余震活动,证明东北深源地震余震活动较少并不是由于台站分布有限而造成的漏检结果;重定位后震源延伸的角度与西太平洋板片在410~660km地幔转换带内的俯冲角度较为一致,并且大部分深震震源位置位于俯冲板片中的亚稳态橄榄岩楔形区内部.结合双差定位结果、b值分析及前人研究成果,我们认为东北深源地震应不属于与俯冲非直接相关的“孤立地震”,而是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直接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源地震 Match&Locate方法 Matched Filter方法 双差定位 中国东北地区
下载PDF
基于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的中国地区电离层TEC预测 被引量:4
7
作者 熊波 李肖霖 +4 位作者 王宇晴 张瀚铭 刘子君 丁锋 赵必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365-2377,共13页
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作为描述电离层形态、结构及变化的重要参量,一直是近地空间环境中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本文利用太阳活动与地磁活动参量,结合欧洲定轨中心(Center for Orbit Determination in Europe,CODE... 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作为描述电离层形态、结构及变化的重要参量,一直是近地空间环境中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本文利用太阳活动与地磁活动参量,结合欧洲定轨中心(Center for Orbit Determination in Europe,CODE)的TEC数据,给出了一种基于长短时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神经网络的电离层TEC短期预测模型,并将其应用于2015年中国单站和区域电离层TEC提前1 h的预测中.单站TEC预测结果显示:LSTM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的TEC与CODE-TEC的均方根误差为2.572 TECU(1 TECU=10^(16)el/m^(2)),比国际参考电离层(International Reference Ionosphere,IRI)2016模型、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的TEC与CODE-TEC的均方根误差小5.183 TECU和0.667 TECU;在电离层扰动期与宁静期,LSTM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的TEC与CODE-TEC的均方根误差分布在1.653~3.532 TECU,均方根误差明显小于IRI-2016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与CODE-TEC之间的均方根误差.中国区域预测结果显示:LSTM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值与CODE-TEC值的均方根误差为2.721 TECU,比BP神经网络模型小0.716 TECU,其误差绝对值小于5 TECU的比例为92.83%,比BP神经网络模型的比例高5.77%,并且LSTM神经网络模型能更好地预测赤道异常区TEC的变化特征;同时,LSTM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值与CODE-TEC值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达到0.989.整体而言,LSTM神经网络模型不仅能够准确反映中国地区电离层TEC时空变化特征,而且预测精度明显优于传统BP神经网络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 总电子含量 LSTM 神经网络 短期预测
下载PDF
地球自由振荡的保结构模拟 被引量:3
8
作者 陈世仲 李小凡 汪文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85-1695,共11页
大地震等诸多激励均能激发全球自由振荡现象,通常表现为驻波形式的全球整体振荡.现有的地震波数值模拟方法多为非保结构方法,无法压制长时程计算中的积累误差.本文采用优化的三阶辛格式谱元法,对地球自由振荡及全球尺度的地震波传播进... 大地震等诸多激励均能激发全球自由振荡现象,通常表现为驻波形式的全球整体振荡.现有的地震波数值模拟方法多为非保结构方法,无法压制长时程计算中的积累误差.本文采用优化的三阶辛格式谱元法,对地球自由振荡及全球尺度的地震波传播进行了长时程模拟.通过与传统的基于Newmark算法的谱元方法结果对比分析,明确验证了本文所得优化的三阶辛格式谱元法在模拟地球自由振荡等大规模长时程问题上的优越性和准确性.上述进展在方法论层面为今后探测、刻画全球尺度地球非均匀结构的驻波数值方法奠定了部分基础,并为相关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自由振荡 保结构模拟 长时程追踪 三阶辛格式谱元法
下载PDF
中国大陆强震孕育深处的变形模式构建 被引量:3
9
作者 陈棋福 李乐 姜金钟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2-240,417,共10页
针对地震预测所面临的地球内部“不可入”和大地震“非频发”问题,对重复地震探测获得的孕震深处滑动速率与浅表观测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采用空间换时间的方式初步构建了中国大陆强震孕育深处的变形模式;还通过一些强震事例展示了利用... 针对地震预测所面临的地球内部“不可入”和大地震“非频发”问题,对重复地震探测获得的孕震深处滑动速率与浅表观测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采用空间换时间的方式初步构建了中国大陆强震孕育深处的变形模式;还通过一些强震事例展示了利用重复地震进行陆内断裂带深部变形的原位探测的优势,并提出应对断裂闭锁段和深浅构造变形差异显著地区的强震危险性加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震模式 深部变形 重复地震 强震危险性
下载PDF
大麻坪橄榄石冲击波实验研究与高压态物态方程参数的确定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祖安 袁贤昊 +3 位作者 黄晓葛 刘福生 地力夏提 白武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2-156,共5页
利用冲击波进行的动高压实验对研究超高压下的物质性质也是十分有效的.本文报告了对大麻坪采集的橄榄石进行压力在10~45GPa范围的冲击波动高压实验结果.结合前人等温冷压实验结果,确定了实验过程的温度,对于冲击波实验压力从10GPa变化到... 利用冲击波进行的动高压实验对研究超高压下的物质性质也是十分有效的.本文报告了对大麻坪采集的橄榄石进行压力在10~45GPa范围的冲击波动高压实验结果.结合前人等温冷压实验结果,确定了实验过程的温度,对于冲击波实验压力从10GPa变化到30GPa时,温度在摄氏几十度到摄氏800多度之间.测量了岩石超高压下密度变化,在3.627~4.009g·cm^(-3)之间.通过回收实验和确定的温度,表明小于30GPa压力实验条件下,没有发生相变过程.同时也确定了状态方程的参数.最后,指出了实验结果在上地幔地球内部物质运动过程的含义,即冷板块中的亚临界橄榄岩可以存在地幔转换带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高压 大麻坪橄榄石 状态方程 密度
下载PDF
基于注意力机制LSTM的电离层TEC预测
11
作者 刘海军 雷东兴 +6 位作者 袁静 乐会军 单维锋 李良超 王浩然 李忠 袁国铭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9-451,共13页
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的监测与预报是空间环境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卫星通讯和导航定位等有重要意义.TEC值影响因素较多,很难确定精确物理模型来对其进行预测.本文设计了基于注意力机制的LSTM模型(Att-LSTM),采用... 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的监测与预报是空间环境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卫星通讯和导航定位等有重要意义.TEC值影响因素较多,很难确定精确物理模型来对其进行预测.本文设计了基于注意力机制的LSTM模型(Att-LSTM),采用过去24小时TEC观测数据对未来TEC进行预测.选择北半球东经100°上,每2.5°纬度选择一个位置,共计36个位置来验证本文提出模型的性能,并与主流的深度学习模型如DNN、RNN、LSTM进行对比实验.取得了如下成果:(1)在选定的36个地区未来2小时单点预测上,基于本文的Att-LSTM模型的TEC预测性能明显优于其他对比模型;(2)讨论了纬度对Att-LSTM预测未来2小时TEC值时性能的影响,发现在北纬0°到60°之间,Att-LSTM预测性能随着纬度的升高而略有降低,在北纬62.5°~87.5°之间,模型预测性能出现扰动,预测效果略差;(3)讨论了磁暴期和磁静期模型的预测性能,发现无论是磁暴期还是磁静期,本文模型预测性能均较好;(4)还讨论了对未来多时点预测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模型对未来2、4个小时的预测拟合度R-Square均超过0.95,预测结果比较可靠,对未来6、8、10个小时预测拟合度最高为0.7934,预测拟合度R-Square下降迅速,预测结果不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意力机制 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 电离层 总电子含量
下载PDF
地壳浅部S波速度结构的多频接收函数两步反演法及其在中国东北盆-山构造区的应用
12
作者 杨睿豪 王旭 +2 位作者 陈凌 冯铭业 陈棋福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08-724,共17页
地壳浅部(<10km)速度模型既是地壳结构与变形研究和资源勘探前景评估的基础,又可为壳幔深部结构成像等研究提供先验信息.针对区域尺度结构,被动源方法相比主动源方法具有明显优势.被动源方法中,基于接收函数和/或体波振幅比的成像方... 地壳浅部(<10km)速度模型既是地壳结构与变形研究和资源勘探前景评估的基础,又可为壳幔深部结构成像等研究提供先验信息.针对区域尺度结构,被动源方法相比主动源方法具有明显优势.被动源方法中,基于接收函数和/或体波振幅比的成像方法由于具有较高空间分辨率,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盆地松散沉积层内部的反射混响常导致此类方法表现出较强的多解性及不确定性,限制了其应用.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多频径向接收函数波形及其与垂向接收函数振幅比的两步反演法,以约束地壳浅部S波速度结构.理论测试表明,两步反演策略能有效降低反演多解性、提高结果稳定性.将该方法应用于一条横跨中国东北沉积盆地的线性地震台阵数据,获得了地壳浅部S波速度精细结构图像.结果显示,盆地与山地地壳浅部结构差异显著:二连盆地浅部(<1.0km)和松辽盆地浅部(<2.5km)速度较低(<2.8km s^(-1)),反映低速沉积层;松辽盆地7km以深地壳速度较高(3.4~3.8km s^(-1)),可能反映早白垩世镁铁质岩浆侵入体.此外,成像结果中速度异常分布与盆地内大型断裂、隆起及沉积凹陷等构造的地表位置吻合,速度异常延深深度也与已有地震勘探结果相吻合.这些观测表明,两步反演法能有效约束松散沉积盆地S波速度随深度变化特征,并实现区域尺度地壳浅部结构高精度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频率依赖性 两步反演 地壳浅部S波速度结构 松散沉积盆地
原文传递
鲜水河断裂带南段深部变形的重复地震研究 被引量:18
13
作者 李乐 陈棋福 +1 位作者 钮凤林 苏金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138-4148,共11页
利用2000—2013年四川数字地震台网和水库台网的波形资料以及川西流动台阵的事件波形,通过辨识发生在同一断层位置上的重复地震来定量研究鲜水河断裂带南段的深部变形.针对研究区台站分布稀疏的客观情况,应用了子采样条件下基于S-P相对... 利用2000—2013年四川数字地震台网和水库台网的波形资料以及川西流动台阵的事件波形,通过辨识发生在同一断层位置上的重复地震来定量研究鲜水河断裂带南段的深部变形.针对研究区台站分布稀疏的客观情况,应用了子采样条件下基于S-P相对到时差来约束震源位置一致性的方法,在鲜水河断裂带识别出11组重复地震,并利用连续波形资料进行了重复地震完整性的初步测试,同时运用结合波形互相关资料的双差法来完成研究区背景地震和重复地震位置的精确定位.重新定位后的地震图像展示研究区中上地壳存在明显缺震层,其与壳内的低速低阻层相吻合.利用重复地震的地震矩和重复间隔,估算出鲜水河断裂带南段孕震深部的滑动速率为3.0~10.2mm·a^-1,显示研究区不同地震构造区的深部滑动速率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南段 重复地震 深部滑动速率 地震定位
下载PDF
纳米离子探针分析技术及其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4
作者 杨蔚 胡森 +2 位作者 张建超 郝佳龙 林杨挺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335-1346,共12页
纳米离子探针在显著提高空间分辨能力的同时,仍然保留了较高的质量分辨、灵敏度和分析精度.它已经成为物质成分分析的重要新平台,广泛应用于空间科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通过小至50 nm的Cs^+离子束扫描样品表面,它... 纳米离子探针在显著提高空间分辨能力的同时,仍然保留了较高的质量分辨、灵敏度和分析精度.它已经成为物质成分分析的重要新平台,广泛应用于空间科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通过小至50 nm的Cs^+离子束扫描样品表面,它可以同时获得多达7个元素或同位素的高空间分布图像.利用法拉梯杯接收信号时,C,O和S等稳定同位素的分析精度可以达到0.3‰-0.5‰(1SD).尽管这一精度与传统离子探针0.1‰的精度水平仍有差距,但是可以满足大部分的地球科学需求.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于2011年安装了中国第一台纳米离子探针(Cameca Nano SIMS 50L),本文在其工作原理和分析功能的基础上,介绍基于这台仪器研发的分析方法,以及它们在地球科学中的潜在应用,包括矿物环带中微量元素分布、超高空间分辨(2-5μm)的Pb-Pb和U-Pb定年、磷灰石和硅酸盐玻璃的水含量和H同位素分析、金刚石和石墨的C同位素分析、碳酸盐的O同位素分析、硫化物的S同位素分析等.此外,为了方便国内地球科学研究者使用纳米离子探针,本文还介绍了样品制备的具体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离子探针 微束分析 元素分布图像 Pb-Pb和U-Pb定年 稳定同位素
原文传递
利用COSMIC低轨卫星对GPS信号的顶部TEC观测资料研究等离子体层电子含量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满莲 刘立波 +1 位作者 万卫星 宁百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共7页
本文尝试利用COSMIC低轨卫星对GPS信号的顶部TEC观测资料研究等离子体层电子含量(简称PEC)的变化规律.首先介绍从低轨卫星对GPS的顶部TEC观测资料提取等离子体层垂直电子含量的方法,然后利用该方法提取2008年全年的PEC数据,进而研究了2... 本文尝试利用COSMIC低轨卫星对GPS信号的顶部TEC观测资料研究等离子体层电子含量(简称PEC)的变化规律.首先介绍从低轨卫星对GPS的顶部TEC观测资料提取等离子体层垂直电子含量的方法,然后利用该方法提取2008年全年的PEC数据,进而研究了2008年这一太阳活动低年PEC随地磁纬度(MLAT)、磁地方时(MLT)以及不同季节的变化规律.此外,还利用提取的120°E和300°E经度链上的数据对比研究了PEC的经度变化情形.研究结果表明:(1)PEC主要集中分布在磁赤道±45°之间的一个绕地球的环带状区域中;(2)PEC表现出以下的昼夜变化规律特征:白天时段之值高于夜间,约在12—16MLT之间达到最高峰值,而最小PEC值出现在日出前大约4—5MLT左右的时段;(3)相比其他季节月份而言,PEC在北半球夏季月份(5—8月)具有最小值;(4)PEC存在明显的经度变化,不同经度链上的PEC存在不同的季节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层 电离层 总电子含量(TEC) 等离子体层电子含量
下载PDF
基于重复地震研究川滇地区主要断裂带的深部变形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乐 陈棋福 钮凤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308-4326,共19页
发生在同一断层部位上0.5~4.0级的重复地震(也称重复微震)是研究断裂带深部变形的天然(有力)工具.本文系统汇集了川滇地区主要断裂带识别出的76组重复地震研究结果,构建了川滇地区重复地震的时空分布图像和断裂带深部变形时空演化特征,... 发生在同一断层部位上0.5~4.0级的重复地震(也称重复微震)是研究断裂带深部变形的天然(有力)工具.本文系统汇集了川滇地区主要断裂带识别出的76组重复地震研究结果,构建了川滇地区重复地震的时空分布图像和断裂带深部变形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丽江—宁蒗断裂带在脆韧转换带约23 km深处的滑动速率为4.3~5.4 mm·a^(-1),小江断裂带3.0~12.3 km深处的滑动速率为1.6~10.1 mm·a^(-1),红河断裂带北段在6.0~13.4 km深处的滑动速率为2.3~10.0 mm·a^(-1),鲜水河断裂带南段3.0~18.7 km深处的滑动速率为3.0~10.2 mm·a^(-1),龙门山断裂带在4.0~17.3 km的汶川8.0级地震孕育深处的滑动速率为3.5~9.6 mm·a^(-1),龙门山断裂带南端3.6~18.7 km处滑动速率为5.8~10.2 mm·a^(-1).综合分析认为:川滇地区主要边界断裂带的深部滑动速率较为一致,揭示了川滇地块和巴颜喀拉地块整体协同变形的特征.由重复微震与深部滑动速率变化构建了孕震深处的变形模式,即重复微震与断裂带局部闭锁段在空间位置上存在密切的关联性,强震前孕震闭锁区存在明显的深浅部构造形变差异,震前存在的深部加速变形过程可能是断层亚失稳阶段的具体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区 重复地震 复发间隔 深部滑动速率 凹凸体
下载PDF
流星频谱提取方法的研究与实现
17
作者 朱正平 曹澍宇 李国主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40-448,共9页
通过流星频谱获取流星体特性,分析流星体对地球空间环境的影响是目前空间环境探测领域的热点课题.为了从流星视频观测数据中提取出流星频谱,研究了流星频谱的提取方法,通过去背景场、图像变换、频谱配准、波长定标等步骤成功提取出流星... 通过流星频谱获取流星体特性,分析流星体对地球空间环境的影响是目前空间环境探测领域的热点课题.为了从流星视频观测数据中提取出流星频谱,研究了流星频谱的提取方法,通过去背景场、图像变换、频谱配准、波长定标等步骤成功提取出流星频谱.为实现海量流星视频数据的自动化处理,在该方法基础上,研制出了一款集成度高的频谱处理程序.使用该方法处理了北京空间环境国家野外观测站记录的频谱视频数据,结果表明:所提取的观测频谱与标准频谱相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利用新开发的程序处理了流星视频观测数据,准确地提取出流星频谱,为进一步分析流星体的组成以及研究流星体对地球空间环境的影响和太阳系的起源与变化提供了新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星频谱 流星体 空间环境
下载PDF
长时间流星不均匀体母体特征个例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傲 李国主 +2 位作者 宁百齐 杨思朋 万卫星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42-350,共9页
流星体坠入地球大气烧蚀电离产生流星等离子体尾迹,在等离子体不稳定性过程作用下产生流星不均匀体.利用光学视频和无线电雷达在低纬三亚开展流星体烧蚀和流星不均匀体综合探测结果,发展了一种获取流星不均匀体母体(流星体)特征参数的方... 流星体坠入地球大气烧蚀电离产生流星等离子体尾迹,在等离子体不稳定性过程作用下产生流星不均匀体.利用光学视频和无线电雷达在低纬三亚开展流星体烧蚀和流星不均匀体综合探测结果,发展了一种获取流星不均匀体母体(流星体)特征参数的方法,并对2015年12月双子座流星雨期间观测的一次长持续时间流星不均匀体事例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其母体速度、质量和轨道等特征,结果显示产生这次流星不均匀体的流星体速度和轨道等具有双子座流星特点.该方法可应用于流星不均匀体及其母体特征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HF雷达 光学流星 流星不均匀体 流星体
下载PDF
核试验监测的地震学研究综述 被引量:5
19
作者 林鑫 王向腾 +1 位作者 赵连锋 姚振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047-4066,共20页
侦察探测核爆事件,评估核爆信息等核试验监测工作,对评估核爆威力、研究核爆炸现象以及各种破坏因素的变化规律有着重要意义.地震学提供了核试验监测中关键的研究手段.核试验地震学监测研究主要包括核试验识别、定位、埋深、震级和当量... 侦察探测核爆事件,评估核爆信息等核试验监测工作,对评估核爆威力、研究核爆炸现象以及各种破坏因素的变化规律有着重要意义.地震学提供了核试验监测中关键的研究手段.核试验地震学监测研究主要包括核试验识别、定位、埋深、震级和当量的估计等内容.根据近半个世纪以来核试验方式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介绍和总结了核试验监测中相关研究进展状况,主要包括事件定位、判别、震级测定、当量和埋深估计等地震学观测、理论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试验定位 核试验识别 震级测定 爆炸当量 埋藏深度
下载PDF
气枪震源水中能量辐射特性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董明荣 符力耘 +2 位作者 邢超 杨军 李孝宾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5-34,共10页
基于云南宾川气枪主动源激发实验数据,对气枪震源水中能量辐射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到了气枪震源水中激发脉动气泡周期和最大半径的经验计算公式。结果表明:(1)气枪震源的能量辐射效率在垂直向下方向要高于水平方向;(2)垂直向下的气泡... 基于云南宾川气枪主动源激发实验数据,对气枪震源水中能量辐射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到了气枪震源水中激发脉动气泡周期和最大半径的经验计算公式。结果表明:(1)气枪震源的能量辐射效率在垂直向下方向要高于水平方向;(2)垂直向下的气泡能辐射效率随着供气压力的增加而增大;(3)供气压力为15MPa时,气枪震源垂直向下的能量辐射效率为9.4%;(4)供气压力越大,气枪震源压力波叠加增强的持续距离越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枪震源 冲击波 气泡 能量 辐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