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混合菌落氧化处理含砷金矿试验
被引量:
3
1
作者
吴威
斯贵才
+2 位作者
刘启鹏
韩丛海
张更新
《现代矿业》
CAS
2014年第7期38-41,共4页
为验证混合菌落较单一菌种对含砷金矿有更强的氧化作用,分别培养驯化了At.f菌、At.t菌、L.f菌及混合菌。以某难处理含砷金矿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不同菌种氧化难处理含砷金矿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相比单一菌种,混合菌具有更强的砷氧化浸出能...
为验证混合菌落较单一菌种对含砷金矿有更强的氧化作用,分别培养驯化了At.f菌、At.t菌、L.f菌及混合菌。以某难处理含砷金矿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不同菌种氧化难处理含砷金矿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相比单一菌种,混合菌具有更强的砷氧化浸出能力,35 d时砷浸出率达到70.1%;混合菌对铁浸出率略低于纯L.f菌;试验金精矿中金主要被含砷硫化物包裹,混合菌落的相互作用可以加强生物氧化作用。发酵罐扩大试验表明:混合菌对溶液pH的影响有利于金矿的生物浸出,减少额外酸的加入量;Eh升高并维持在较高水平,有利于黄铁矿和毒砂的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菌
砷
铁
浸出率
生物氧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腾冲火山区的地震层析成像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
27
2
作者
杨晓涛
胥颐
+1 位作者
刘建华
李志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050-2059,共10页
利用滇西南临时台网和固定台站的地震数据反演了腾冲及邻近地区的P波速度结构,着重分析了腾冲火山区和龙陵7级地震震源区的地壳结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腾冲火山区下方10~20 km深度范围存在明显的低速区,其横向尺度大约在20~30 km之间...
利用滇西南临时台网和固定台站的地震数据反演了腾冲及邻近地区的P波速度结构,着重分析了腾冲火山区和龙陵7级地震震源区的地壳结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腾冲火山区下方10~20 km深度范围存在明显的低速区,其横向尺度大约在20~30 km之间;推测这一低速区代表了仍处于活动状态的壳内岩浆源,热流通道有可能通过腾冲断裂延伸至地壳深部.地壳速度结构自东向西的变化显示出与不同时期的火山活动的关系,腾冲东侧偏高的速度结构反映了龙川江一带上新世时期火山通道内冷凝固结的岩浆侵入体或不易挥发的高密度残留物质。腾冲西侧的低速异常揭示了更新世以来持续至今的岩浆作用和热流活动.龙陵7级地震震源区的地壳结构存在明显的横向非均匀性.M7.3级和M7.4级地震与怒江断裂和龙陵断裂两侧的结构差异密切相关,它们分别发生在高速区和低速区的分界附近.怒江断裂东侧和龙陵断裂西侧具有较高的速度,是震源区应力积累的主要载体;两断裂之间地壳速度明显偏低,有可能是多期次的岩浆侵入导致地壳结构强度降低,使得怒江断裂和龙陵断裂易于受构造应力作用而引发强烈地震,估计地震的震源深度在10~12 km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冲火山区
地震层析成像
P波速度结构
龙陵地震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龙门山地区的P波速度结构与汶川地震的深部构造特征
被引量:
33
3
作者
李志伟
胥颐
+4 位作者
黄润秋
郝天珧
徐亚
刘劲松
刘建华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3-290,共8页
利用四川地震台网2000年1月~2008年4月的地震数据,使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龙门山及其邻近地区的地壳P波速度结构,以此为依据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带和汶川Ms8.0地震的深部构造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龙门山的地壳速度结构和深部动力学性质...
利用四川地震台网2000年1月~2008年4月的地震数据,使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龙门山及其邻近地区的地壳P波速度结构,以此为依据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带和汶川Ms8.0地震的深部构造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龙门山的地壳速度结构和深部动力学性质与汶川Ms8.0地震的破裂起始点、震源深度以及破裂传播方向密切相关.龙门山西侧的彭灌杂岩体是地壳内部应变强度较大、易于应力长期积累的主要载体,汶川Ms8.0地震即位于彭灌杂岩体的南端,毗邻四川盆地的西部边缘,该块体与四川盆地地壳的碰撞是引发汶川Ms8.0地震的直接原因.在汶川以北,沿着龙门山断裂的高速异常有利于破裂的发生和传递,而汶川以南地壳强度相对较弱,不易产生脆性破裂而引发地震,这可能是地震破裂自汶川向东北方向延伸、汶川以南缺少地震活动的重要原因.汶川Ms8.0地震的深部动力成因与龙门山断裂两侧的构造差异有关,松潘-甘孜造山带中下地壳强度较弱,青藏高原的向东运动受到四川盆地刚性岩石层阻碍,迫使龙门山发生垂向变形,中下地壳厚度增加,莫霍面弯曲下沉,基底则褶皱抬升向山前盆地逆冲,地壳形变所产生的应力积累为汶川地震的发生提供了深部动力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
汶川地震
P波速度
地壳结构
层析成像
原文传递
四川西部暨龙门山地区的Pn波速度和各向异性
被引量:
6
4
作者
胥颐
李志伟
+2 位作者
黄润秋
刘建华
刘劲松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52-457,共6页
利用天然地震的走时数据和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四川西部及邻近地区的Pn波速度和各向异性,据此分析了龙门山的上地幔结构和汶川地震的深部构造特征.研究结果揭示了龙门山断裂两侧Pn波速度的差异:松潘-甘孜造山带速度偏低,四川盆地速度偏高...
利用天然地震的走时数据和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四川西部及邻近地区的Pn波速度和各向异性,据此分析了龙门山的上地幔结构和汶川地震的深部构造特征.研究结果揭示了龙门山断裂两侧Pn波速度的差异:松潘-甘孜造山带速度偏低,四川盆地速度偏高;前者易于发生流动和韧性变形,后者显示出较强的刚性,反映出活动造山带和稳定地块岩石层地幔的不同性质.高速区和低速区的分界对应于龙门山断裂,大体上以汶川为界,北段相对平直且与余震的震中分布相一致,南段向四川盆地一侧凹进弯曲,汶川8级地震的震中位于北段和南段之间速度结构横向变化最大的区域,也是龙门山深层构造应力最易于集中和最易于产生应力差的地区,具有十分明显的深部构造特征.Pn波各向异性反映出的深部物质流动与青藏高原的向东运动相吻合,但是明显受到四川盆地刚性岩石层的阻挡,这一作用过程为龙门山地区的应力积累和汶川8级地震的发生提供了深部动力来源.龙门山断裂与上地幔顶部的各向异性无明显的对应关系,估计该断裂的活动仅限于地壳内部,而深部物质的流动与川滇地块沿着鲜水河断裂的旋转挤出有一定的相关性,据此推测龙门山断裂和鲜水河断裂具备不同的深层动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西部
龙门山地区
PN波速度
各向异性
汶川地震
原文传递
题名
混合菌落氧化处理含砷金矿试验
被引量:
3
1
作者
吴威
斯贵才
刘启鹏
韩丛海
张更新
机构
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
学院
中国科学院
青藏高原
研究所
高寒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
试验室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油气资源研究重点试验室
出处
《现代矿业》
CAS
2014年第7期38-41,共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172307)
文摘
为验证混合菌落较单一菌种对含砷金矿有更强的氧化作用,分别培养驯化了At.f菌、At.t菌、L.f菌及混合菌。以某难处理含砷金矿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不同菌种氧化难处理含砷金矿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相比单一菌种,混合菌具有更强的砷氧化浸出能力,35 d时砷浸出率达到70.1%;混合菌对铁浸出率略低于纯L.f菌;试验金精矿中金主要被含砷硫化物包裹,混合菌落的相互作用可以加强生物氧化作用。发酵罐扩大试验表明:混合菌对溶液pH的影响有利于金矿的生物浸出,减少额外酸的加入量;Eh升高并维持在较高水平,有利于黄铁矿和毒砂的氧化。
关键词
混合菌
砷
铁
浸出率
生物氧化
Keywords
Mixed strains, Arsenic, Ferrum, Leaching rate, Biooxidation
分类号
TD953 [矿业工程—选矿]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腾冲火山区的地震层析成像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
27
2
作者
杨晓涛
胥颐
刘建华
李志伟
机构
中国科学院
地质
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出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050-2059,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4027)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BT-2008-04)资助
文摘
利用滇西南临时台网和固定台站的地震数据反演了腾冲及邻近地区的P波速度结构,着重分析了腾冲火山区和龙陵7级地震震源区的地壳结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腾冲火山区下方10~20 km深度范围存在明显的低速区,其横向尺度大约在20~30 km之间;推测这一低速区代表了仍处于活动状态的壳内岩浆源,热流通道有可能通过腾冲断裂延伸至地壳深部.地壳速度结构自东向西的变化显示出与不同时期的火山活动的关系,腾冲东侧偏高的速度结构反映了龙川江一带上新世时期火山通道内冷凝固结的岩浆侵入体或不易挥发的高密度残留物质。腾冲西侧的低速异常揭示了更新世以来持续至今的岩浆作用和热流活动.龙陵7级地震震源区的地壳结构存在明显的横向非均匀性.M7.3级和M7.4级地震与怒江断裂和龙陵断裂两侧的结构差异密切相关,它们分别发生在高速区和低速区的分界附近.怒江断裂东侧和龙陵断裂西侧具有较高的速度,是震源区应力积累的主要载体;两断裂之间地壳速度明显偏低,有可能是多期次的岩浆侵入导致地壳结构强度降低,使得怒江断裂和龙陵断裂易于受构造应力作用而引发强烈地震,估计地震的震源深度在10~12 km之间.
关键词
腾冲火山区
地震层析成像
P波速度结构
龙陵地震
Keywords
Tengchong volcanic area, Seismic tomography, P-wave velocity structure, Longlingearthquake
分类号
P315 [天文地球—地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龙门山地区的P波速度结构与汶川地震的深部构造特征
被引量:
33
3
作者
李志伟
胥颐
黄润秋
郝天珧
徐亚
刘劲松
刘建华
机构
中国科学院
地质
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成都理工大学
地质
灾害防治与
地质
环境保护国家
重点
实验室
出处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3-290,共8页
基金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编号:DZKJ-0803)资助
文摘
利用四川地震台网2000年1月~2008年4月的地震数据,使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龙门山及其邻近地区的地壳P波速度结构,以此为依据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带和汶川Ms8.0地震的深部构造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龙门山的地壳速度结构和深部动力学性质与汶川Ms8.0地震的破裂起始点、震源深度以及破裂传播方向密切相关.龙门山西侧的彭灌杂岩体是地壳内部应变强度较大、易于应力长期积累的主要载体,汶川Ms8.0地震即位于彭灌杂岩体的南端,毗邻四川盆地的西部边缘,该块体与四川盆地地壳的碰撞是引发汶川Ms8.0地震的直接原因.在汶川以北,沿着龙门山断裂的高速异常有利于破裂的发生和传递,而汶川以南地壳强度相对较弱,不易产生脆性破裂而引发地震,这可能是地震破裂自汶川向东北方向延伸、汶川以南缺少地震活动的重要原因.汶川Ms8.0地震的深部动力成因与龙门山断裂两侧的构造差异有关,松潘-甘孜造山带中下地壳强度较弱,青藏高原的向东运动受到四川盆地刚性岩石层阻碍,迫使龙门山发生垂向变形,中下地壳厚度增加,莫霍面弯曲下沉,基底则褶皱抬升向山前盆地逆冲,地壳形变所产生的应力积累为汶川地震的发生提供了深部动力来源.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
汶川地震
P波速度
地壳结构
层析成像
分类号
P315.2 [天文地球—地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四川西部暨龙门山地区的Pn波速度和各向异性
被引量:
6
4
作者
胥颐
李志伟
黄润秋
刘建华
刘劲松
机构
中国科学院
地质
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
学院
出处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52-457,共6页
基金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批准号:DZKJ-0803)资助
文摘
利用天然地震的走时数据和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四川西部及邻近地区的Pn波速度和各向异性,据此分析了龙门山的上地幔结构和汶川地震的深部构造特征.研究结果揭示了龙门山断裂两侧Pn波速度的差异:松潘-甘孜造山带速度偏低,四川盆地速度偏高;前者易于发生流动和韧性变形,后者显示出较强的刚性,反映出活动造山带和稳定地块岩石层地幔的不同性质.高速区和低速区的分界对应于龙门山断裂,大体上以汶川为界,北段相对平直且与余震的震中分布相一致,南段向四川盆地一侧凹进弯曲,汶川8级地震的震中位于北段和南段之间速度结构横向变化最大的区域,也是龙门山深层构造应力最易于集中和最易于产生应力差的地区,具有十分明显的深部构造特征.Pn波各向异性反映出的深部物质流动与青藏高原的向东运动相吻合,但是明显受到四川盆地刚性岩石层的阻挡,这一作用过程为龙门山地区的应力积累和汶川8级地震的发生提供了深部动力来源.龙门山断裂与上地幔顶部的各向异性无明显的对应关系,估计该断裂的活动仅限于地壳内部,而深部物质的流动与川滇地块沿着鲜水河断裂的旋转挤出有一定的相关性,据此推测龙门山断裂和鲜水河断裂具备不同的深层动力条件.
关键词
四川西部
龙门山地区
PN波速度
各向异性
汶川地震
分类号
P315.31 [天文地球—地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混合菌落氧化处理含砷金矿试验
吴威
斯贵才
刘启鹏
韩丛海
张更新
《现代矿业》
CAS
2014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腾冲火山区的地震层析成像及其构造意义
杨晓涛
胥颐
刘建华
李志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
2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龙门山地区的P波速度结构与汶川地震的深部构造特征
李志伟
胥颐
黄润秋
郝天珧
徐亚
刘劲松
刘建华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
33
原文传递
4
四川西部暨龙门山地区的Pn波速度和各向异性
胥颐
李志伟
黄润秋
刘建华
刘劲松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10
6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