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地球的层圈结构与穿越层圈构造
被引量:
19
1
作者
许志琴
王勤
+1 位作者
孙卫东
李忠海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61-282,共22页
从1906年发现地核到20世纪60年代,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和矿物物理学的研究揭示了地球具有物理化学性质截然不同的层圈结构,并根据全球地震波速度和密度的变化建立了初始参考地球模型。1967年提出的板块构造理论假定刚性的岩石圈板块在塑...
从1906年发现地核到20世纪60年代,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和矿物物理学的研究揭示了地球具有物理化学性质截然不同的层圈结构,并根据全球地震波速度和密度的变化建立了初始参考地球模型。1967年提出的板块构造理论假定刚性的岩石圈板块在塑性的软流圈之上发生运动,在洋中脊不断形成的洋壳逐渐在海沟俯冲,由于板块是刚性的,变形将主要集中在板块边界。板块构造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大洋岩石圈的形成和消亡、火山和地震活动带的分布以及全球构造格局,给地球科学带来了一场革命。但是,经典的板块构造理论尚未解决板块运动的起源和驱动力、大陆岩石圈的弥散性变形、大陆深俯冲等问题,因此大陆动力学成为对板块构造理论的重要补充。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板块汇聚边界,大洋岩石圈可以俯冲至地幔过渡带、下地幔,乃至核幔边界;而大陆岩石圈可以俯冲至150~300 km深度,然后相对低密度的陆壳物质快速折返形成含柯石英和微粒金刚石的超高压变质带。地幔柱活动是是俯冲板块再循环的产物,不仅可以形成大火成岩省和洋岛玄武岩,还可以把俯冲到地幔过渡带的物质带回浅部,导致蛇绿岩中保留金刚石和深地幔矿物。因此,俯冲带和地幔柱不仅提供了穿越层圈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通道,也驱动了对地球宜居性至关重要的水循环和碳循环,是研究地球物质组成和动力学演化的重要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构造
大陆动力学
俯冲带
地幔柱
层圈结构
壳-幔循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底部滑脱层流变性和厚度变化对褶皱冲断带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
6
2
作者
黄光明
李忠海
+1 位作者
李庶波
舒克栋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66-480,共15页
滑脱层是影响褶皱冲断带的第一因素。为了探讨底部滑脱层流变性和厚度变化对褶皱冲断带的影响,本文通过二维有限差分软件FLAC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常见的泥岩滑脱层具摩擦性质,此类冲断带采用弹塑性模型;而盐岩滑脱层具蠕变性质,此类冲...
滑脱层是影响褶皱冲断带的第一因素。为了探讨底部滑脱层流变性和厚度变化对褶皱冲断带的影响,本文通过二维有限差分软件FLAC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常见的泥岩滑脱层具摩擦性质,此类冲断带采用弹塑性模型;而盐岩滑脱层具蠕变性质,此类冲断带则采用黏弹塑性模型。结果表明,底部滑脱层流变性以及厚度对冲断带的变形影响很大。当滑脱层为泥岩时,发育典型的叠瓦状构造样式,变形序列为背驮式向前扩展的有序序列。而当滑脱层为盐岩时,发育背、向斜相间排列的侏罗山式构造样式,并以无序序列演化。底部滑脱层厚度的变化,对泥岩滑脱层的冲断带而言,主要改变其表面坡角,对构造样式和演化序列影响不大;但对盐岩滑脱层的冲断带影响很大,不管滑脱层最厚的地方分布在后陆还是前陆,变形都会最强烈,地表凸起最高。从后陆向前陆加厚的盐岩滑脱层结合由后陆向前陆略为减薄的上覆地层可产生罕见的后冲、后展式演化序列。这些变形的差异主要是由于盐岩比泥岩具有小得多的剪切强度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皱冲断带
滑脱层
流变学
黏弹塑性模型
临界楔理论
冲断序列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大数据驱动下变质岩岩石学研究展望
3
作者
刘博
翟明国
+2 位作者
彭澎
郭敬辉
刘鹏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11-423,共13页
变质岩记录了地球特别是大陆形成以来的演化历史。变质作用是地球出现固态岩石后构造演化的物质记录,是地球岩石圈的黑匣子、深部探针和指示剂,是深时地质记录最典型的地质指纹。变质岩及变质作用承载了地球特别是大陆构造演化过程以及...
变质岩记录了地球特别是大陆形成以来的演化历史。变质作用是地球出现固态岩石后构造演化的物质记录,是地球岩石圈的黑匣子、深部探针和指示剂,是深时地质记录最典型的地质指纹。变质岩及变质作用承载了地球特别是大陆构造演化过程以及构造体制随时代演化的研究重任。随着变质相平衡研究的发展以及相关数据资料的积累,因应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如何完善变质岩岩石学知识体系,对分散的数据进行整合,形成新一代数据平台,运用大数据方法解决前沿科学问题,成为变质岩岩石学新的学科生长点。文章总结介绍了国内外与变质岩有关的数据库(如MetPetDB、PetDB等),并对近年的研究热点做了综述。笔者认为,大数据驱动下,可以针对一些相关科学问题先行开展研究,如:(1)早期大陆的物质、形成机制、生长过程和稳定化;(2)造山带、克拉通结构以及洋陆相互作用的过程;(3)壳—幔相互作用、接触带结构、能量、相转换与物质交换;(4)地球的热体制演化及其与大陆结构与成分演变的时空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岩岩石学
变质地质学
数据库
大数据
科学前沿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同变形机制对无烟煤化学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
6
4
作者
徐容婷
李会军
+2 位作者
侯泉林
李小诗
于立业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4-42,共9页
为了探讨不同的变形机制对无烟煤化学结构的影响,从而深入研究构造煤的化学结构的改变与瓦斯突出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采用沁水盆地南部晋城矿区的无烟煤进行了10组次高温高压实验,并且对实验前后样品进行了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为了探讨不同的变形机制对无烟煤化学结构的影响,从而深入研究构造煤的化学结构的改变与瓦斯突出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采用沁水盆地南部晋城矿区的无烟煤进行了10组次高温高压实验,并且对实验前后样品进行了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激光拉曼光谱(Raman)和镜质组反射率(VR)的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除温度对煤化学结构影响较为明显外,应变速率对煤的化学结构也有明显影响.在较高应变速率(4×10^(-5) s^(-1))下,煤主要表现为脆性变形,样品发育具有明显位移的主破裂面,煤化学结构总体变化规律不明显;随着应变速率的降低,韧性变形作用渐趋增强,应变能不断积累,导致煤大分子结构发生晶内位错、滑移,缩合芳环数量和次生结构缺陷数量亦随之增加,脂族和醚键氧等官能团相继裂解析出,形成分子量更低的小分子,产生CO气体.此外,变形实验后样品的Ro,max值均明显大于变形前样品,暗示构造变形作用促进了煤的变质作用,同时镜质组反射率椭球(VRI)是反映构造变形作用类型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烟煤
次高温高压实验
镜质组反射率
镜质组反射率椭球
次生结构缺陷
原文传递
题名
地球的层圈结构与穿越层圈构造
被引量:
19
1
作者
许志琴
王勤
孙卫东
李忠海
机构
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
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
海洋研究所深海研究中心
青岛海洋
科学
与技术国家
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实验室
出处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61-282,共2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41430212
1590623
+3 种基金
40921001
41430212)
中国地质调查项目(编号:1212010818094)
南京大学人才基金的成果~~
文摘
从1906年发现地核到20世纪60年代,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和矿物物理学的研究揭示了地球具有物理化学性质截然不同的层圈结构,并根据全球地震波速度和密度的变化建立了初始参考地球模型。1967年提出的板块构造理论假定刚性的岩石圈板块在塑性的软流圈之上发生运动,在洋中脊不断形成的洋壳逐渐在海沟俯冲,由于板块是刚性的,变形将主要集中在板块边界。板块构造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大洋岩石圈的形成和消亡、火山和地震活动带的分布以及全球构造格局,给地球科学带来了一场革命。但是,经典的板块构造理论尚未解决板块运动的起源和驱动力、大陆岩石圈的弥散性变形、大陆深俯冲等问题,因此大陆动力学成为对板块构造理论的重要补充。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板块汇聚边界,大洋岩石圈可以俯冲至地幔过渡带、下地幔,乃至核幔边界;而大陆岩石圈可以俯冲至150~300 km深度,然后相对低密度的陆壳物质快速折返形成含柯石英和微粒金刚石的超高压变质带。地幔柱活动是是俯冲板块再循环的产物,不仅可以形成大火成岩省和洋岛玄武岩,还可以把俯冲到地幔过渡带的物质带回浅部,导致蛇绿岩中保留金刚石和深地幔矿物。因此,俯冲带和地幔柱不仅提供了穿越层圈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通道,也驱动了对地球宜居性至关重要的水循环和碳循环,是研究地球物质组成和动力学演化的重要窗口。
关键词
板块构造
大陆动力学
俯冲带
地幔柱
层圈结构
壳-幔循环
Keywords
plate tectonics, continental dynamics, spherical structure, subduction zones, mantle plumes,crust--mantle cycle
分类号
P541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底部滑脱层流变性和厚度变化对褶皱冲断带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
6
2
作者
黄光明
李忠海
李庶波
舒克栋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实验室
中山
大学
地球
科学
与地质工程
学院
中海石油(
中国
)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研究院
出处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66-480,共15页
基金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前陆盆地项目(2016B-0501)资助
文摘
滑脱层是影响褶皱冲断带的第一因素。为了探讨底部滑脱层流变性和厚度变化对褶皱冲断带的影响,本文通过二维有限差分软件FLAC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常见的泥岩滑脱层具摩擦性质,此类冲断带采用弹塑性模型;而盐岩滑脱层具蠕变性质,此类冲断带则采用黏弹塑性模型。结果表明,底部滑脱层流变性以及厚度对冲断带的变形影响很大。当滑脱层为泥岩时,发育典型的叠瓦状构造样式,变形序列为背驮式向前扩展的有序序列。而当滑脱层为盐岩时,发育背、向斜相间排列的侏罗山式构造样式,并以无序序列演化。底部滑脱层厚度的变化,对泥岩滑脱层的冲断带而言,主要改变其表面坡角,对构造样式和演化序列影响不大;但对盐岩滑脱层的冲断带影响很大,不管滑脱层最厚的地方分布在后陆还是前陆,变形都会最强烈,地表凸起最高。从后陆向前陆加厚的盐岩滑脱层结合由后陆向前陆略为减薄的上覆地层可产生罕见的后冲、后展式演化序列。这些变形的差异主要是由于盐岩比泥岩具有小得多的剪切强度所致。
关键词
褶皱冲断带
滑脱层
流变学
黏弹塑性模型
临界楔理论
冲断序列
Keywords
fold-and-thrust belts
detachment
rheology
viscoelastoplastic model
critical taper theory
thrust sequences
分类号
P542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大数据驱动下变质岩岩石学研究展望
3
作者
刘博
翟明国
彭澎
郭敬辉
刘鹏
机构
中国科学院
地质与
地球
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
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
地球
科学
学院
计算
地球
动力学
重点
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
地球
科学
研究院
浙江
大学
地球
科学
学院
出处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11-423,共1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890831,41890833,41890834)联合资助。
文摘
变质岩记录了地球特别是大陆形成以来的演化历史。变质作用是地球出现固态岩石后构造演化的物质记录,是地球岩石圈的黑匣子、深部探针和指示剂,是深时地质记录最典型的地质指纹。变质岩及变质作用承载了地球特别是大陆构造演化过程以及构造体制随时代演化的研究重任。随着变质相平衡研究的发展以及相关数据资料的积累,因应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如何完善变质岩岩石学知识体系,对分散的数据进行整合,形成新一代数据平台,运用大数据方法解决前沿科学问题,成为变质岩岩石学新的学科生长点。文章总结介绍了国内外与变质岩有关的数据库(如MetPetDB、PetDB等),并对近年的研究热点做了综述。笔者认为,大数据驱动下,可以针对一些相关科学问题先行开展研究,如:(1)早期大陆的物质、形成机制、生长过程和稳定化;(2)造山带、克拉通结构以及洋陆相互作用的过程;(3)壳—幔相互作用、接触带结构、能量、相转换与物质交换;(4)地球的热体制演化及其与大陆结构与成分演变的时空联系。
关键词
变质岩岩石学
变质地质学
数据库
大数据
科学前沿
Keywords
metamorphic petrology
metamorphic geology
database
big data
scientific frontier
分类号
P588.3 [天文地球—岩石学]
P628.4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变形机制对无烟煤化学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
6
4
作者
徐容婷
李会军
侯泉林
李小诗
于立业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学
地球
科学
学院
计算
地球
动力学
重点
实验室
中国
云南铜业三木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出处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4-42,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批准号:41030422)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编号:XDA05030100)资助
文摘
为了探讨不同的变形机制对无烟煤化学结构的影响,从而深入研究构造煤的化学结构的改变与瓦斯突出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采用沁水盆地南部晋城矿区的无烟煤进行了10组次高温高压实验,并且对实验前后样品进行了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激光拉曼光谱(Raman)和镜质组反射率(VR)的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除温度对煤化学结构影响较为明显外,应变速率对煤的化学结构也有明显影响.在较高应变速率(4×10^(-5) s^(-1))下,煤主要表现为脆性变形,样品发育具有明显位移的主破裂面,煤化学结构总体变化规律不明显;随着应变速率的降低,韧性变形作用渐趋增强,应变能不断积累,导致煤大分子结构发生晶内位错、滑移,缩合芳环数量和次生结构缺陷数量亦随之增加,脂族和醚键氧等官能团相继裂解析出,形成分子量更低的小分子,产生CO气体.此外,变形实验后样品的Ro,max值均明显大于变形前样品,暗示构造变形作用促进了煤的变质作用,同时镜质组反射率椭球(VRI)是反映构造变形作用类型的有效指标.
关键词
无烟煤
次高温高压实验
镜质组反射率
镜质组反射率椭球
次生结构缺陷
分类号
P618.11 [天文地球—矿床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地球的层圈结构与穿越层圈构造
许志琴
王勤
孙卫东
李忠海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1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底部滑脱层流变性和厚度变化对褶皱冲断带影响的数值模拟
黄光明
李忠海
李庶波
舒克栋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大数据驱动下变质岩岩石学研究展望
刘博
翟明国
彭澎
郭敬辉
刘鹏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不同变形机制对无烟煤化学结构的影响
徐容婷
李会军
侯泉林
李小诗
于立业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
6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