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域气候与中国柳属物种多样性格局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王芳 熊喆 +3 位作者 延晓冬 戴新刚 李亚飞 王磊斌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62-276,共15页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空间统计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柳属物种多样性在中国区域尺度上的空间分布格局,并且采用逐步广义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柳属物种多样性与主要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柳属物种多样性在中国的分布格局表现为...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空间统计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柳属物种多样性在中国区域尺度上的空间分布格局,并且采用逐步广义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柳属物种多样性与主要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柳属物种多样性在中国的分布格局表现为区域广泛,局部聚集:聚集区分布在新疆阿勒泰地区、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其中西南分布区的青藏高原与横断山脉毗连处为中国柳属物种多样性分布中心。2)柳属物种多样性在经度、纬度、气温、降水、蒸散量等气候气候因子一维格局上的分布随着因子梯度先增加后减小,均存在一个最适区间。3)柳属物种多样性与水分因子呈正相关、与能量因子呈负相关关系。水分因子是影响柳属物种多样性的主导因子,能量与水分间的交互作用对物种多样性影响微弱。4)结论部分地支持了水—热动态假说和生态位保守假说,但柳属物种多样性格局成因并非由任何单一假说来完全地解释,这表明其他因子如历史因素、地形异质性、土壤因素或扰动等也可能是形成柳属物种多样性格局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格局 分布中心 物种多样性 柳属气候
下载PDF
夏季热带印度洋大气热源主模态与中国东部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2
2
作者 蒋贤玲 巩远发 +1 位作者 马柱国 张元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41-848,共8页
利用1979—200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区域160站降水资料,分析了热带印度洋及南亚地区夏季大气热源的气候特征,探讨了热带印度洋夏季大气热源主模态与中国东部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春、秋、冬季相比,夏季大气热源强度强、范围... 利用1979—200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区域160站降水资料,分析了热带印度洋及南亚地区夏季大气热源的气候特征,探讨了热带印度洋夏季大气热源主模态与中国东部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春、秋、冬季相比,夏季大气热源强度强、范围广,热源最强中心在孟加拉湾北部大陆边缘;当孟加拉湾、苏门答腊岛西部海域、阿拉伯海的中东部以及恒河平原等地的夏季大气热源增加(减少),而赤道印度洋的中西部地区、阿拉伯海北部边缘等地的夏季热源减少(增加)时,有利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北部、东北以及西南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的增加(减少),不利于华北南部以及江南地区尤其华南地区的夏季降水的增加(减少);热带印度洋夏季大气热源的主模态主要通过影响对流层高、低层的环流来影响中国东部降水。值得注意的是,与热带印度洋夏季大气热源的主模态时间系数的年际变化相比,其年代际变化对中国东部降水影响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大气热源 经验正交函数分解 热带印度洋 主模态 中国东部降水
下载PDF
气候变化、植被改变及人类用水与黄河流域水循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吕美霞 马柱国 李明星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01-812,共12页
受气候增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黄河流域的水循环正在发生显著变化,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陆地水循环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为清晰认识水循环变化的全貌,并合理高效利用有限的水资源量,需要综合考虑水循环各个要素之间的协同变化机... 受气候增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黄河流域的水循环正在发生显著变化,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陆地水循环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为清晰认识水循环变化的全貌,并合理高效利用有限的水资源量,需要综合考虑水循环各个要素之间的协同变化机制。同时,在“人类世”背景下,黄河流域水循环研究必须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包括植被变化和人类用水,其中人类用水主体为农业灌溉。自从实施生态恢复工程以来,黄土高原植被覆盖明显改善的同时也引发了对径流、蒸散发、降水、土壤湿度以及地下水的一系列影响,且研究结论还存在一些争议,但黄土高原植被覆盖改善使得该地区蒸散发量增加基本达成共识,大多数研究支持植被改善减少径流的结论。黄河流域的农业灌溉方式主要为大水漫灌,其对地表蒸散发、地表水及地下水多个过程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主要针对黄河流域的水循环研究,讨论相关研究进展以及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气候变化 人类用水 水循环
下载PDF
杨属物种多样性在中国的地理分布格局 被引量:5
4
作者 王芳 熊喆 +3 位作者 延晓冬 戴新刚 王磊斌 李亚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82-290,共9页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空间统计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杨属物种多样性在中国区域尺度上的空间分布格局,并且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杨属物种多样性与经纬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杨属物种在中国呈带状分布,东西分布幅度大于南北分布幅...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空间统计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杨属物种多样性在中国区域尺度上的空间分布格局,并且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杨属物种多样性与经纬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杨属物种在中国呈带状分布,东西分布幅度大于南北分布幅度;(2)纬度梯度上杨属物种集中分布区位于30—40°N,经度梯度上位于110—120°E,说明杨属物种多样性格局在经、纬度梯度上并非单调递增或递减,而是在某一最适区域具有最高的物种多样性;(3)中国杨属物种多样性的分布中心集中于东北—西南方向的黑河-腾冲线两侧,从黑腾线向西北和东南方向延伸过程中,物种多样性逐渐降低;沿黑腾线从东北向西南方向物种多样性呈增加趋势;(4)从分组、分种检索上看,白杨组和青杨组物种在中国分布范围最广,山杨、小叶杨、响叶杨和青杨4种物种分布范围最广,可见同一类群中不同分类等级的植物多样性地理分布格局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分布格局 分布中心 物种多样性 杨属
下载PDF
基于CCSM4.0长期积分试验评估不同辐射强迫对中国干旱半干旱区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赵天保 从靖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11-322,共12页
本文基于气候系统模式CESM4.0长期积分试验,分析评估了工业革命前(1850年)及当前(2000年)两种辐射强迫作用(分别为太阳活动和温室气体)对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观测之间尽管存在一定的偏差,但仍能再现降... 本文基于气候系统模式CESM4.0长期积分试验,分析评估了工业革命前(1850年)及当前(2000年)两种辐射强迫作用(分别为太阳活动和温室气体)对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观测之间尽管存在一定的偏差,但仍能再现降水气候态的空间分布以及季节变化特征;两种辐射强迫下的降水长期变化均无明显趋势,但二者的差异却呈现出70~100年的准周期振荡;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当前辐射强迫作用对降水的多年际变率幅度有一定影响,造成极端强降水事件出现的概率增多,而由太阳活动引起的辐射强迫作用主要对降水多年代际周期具有一定的调制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两种辐射强迫下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年多年代际变率的主要模态基本一致,但人类活动引起的辐射强迫作用会影响降水多年代际变率与热带海温异常的相互作用的强度,从而改变降水多年代际变率的幅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强迫作用 CCSM4.0 模式 降水 干旱半干旱区
下载PDF
全球干旱/半干旱区年代尺度干湿变化研究的进展及思考 被引量:5
6
作者 符淙斌 马柱国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81-490,共10页
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研究一直是广泛关注的前沿科学问题,尤其是气候干湿变化规律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过去大量的研究揭示了全球不同干旱/半干旱区的干湿变化事实和机理,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IPCC第6次评估报告明确指出未来全球干旱化... 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研究一直是广泛关注的前沿科学问题,尤其是气候干湿变化规律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过去大量的研究揭示了全球不同干旱/半干旱区的干湿变化事实和机理,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IPCC第6次评估报告明确指出未来全球干旱化将加剧,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没有得到一致的认识。本文将对全球变暖背景下有关干旱/半干旱区年代尺度干湿变化,特别是年代尺度干旱研究进行梳理,系统评述当前相关研究的现状并提出干旱/半干旱区研究所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区 年代尺度干湿变化 人类活动影响
下载PDF
1961~2020年中国两大林区森林火险天气的多尺度特征 被引量:6
7
作者 王文杰 钱诚 +2 位作者 张宇 封小凡 张嘉仪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59-577,共19页
近年来,世界各地的极端林火事件已呈现出多发态势。林火作为一种复合型极端事件,它的发生和蔓延与气象条件有着密切联系,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研究林区森林火险天气的变化特征可以为“碳中和”背景下的森林防火工作提供科学的信息。本文... 近年来,世界各地的极端林火事件已呈现出多发态势。林火作为一种复合型极端事件,它的发生和蔓延与气象条件有着密切联系,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研究林区森林火险天气的变化特征可以为“碳中和”背景下的森林防火工作提供科学的信息。本文以逐日森林火险气象指数(FFDI)作为火险天气的度量指标,分析了该指数的适用性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而分析了1961~2020年东北和西南两大林区FFDI及相关气象因子的线性变化趋势;最后利用集合经验模分解(EEMD)的方法揭示了两大林区防火期FFDI的多时间尺度演变特征。研究发现:在季节以及年时间尺度上,FFDI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东北地区在春季、秋季处于高值期,而西南地区则集中在春季和冬季,这与两大林区的森林防火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各个季节FFDI呈现显著增长的站点数在10%~20%左右,春季最多(21%)。东北林区FFDI的变化趋势在四季都不显著;但相关气象因子中的日最高气温在四季都呈现显著的变暖趋势,平均风速在四季都呈现显著减弱的趋势。西南林区四季的FFDI都呈现显著(至少是0.1水平下的)增长态势,其中春、冬季防火期的趋势分别为0.09/10 a(P<0.1)和0.05/10 a(P<0.1);夏、秋、冬三个季节显著变暖又显著变干(P<0.05),朝着“暖干化”的气候特征演变。年际变率在两大林区FFDI的演变中贡献超70%;东北春季和秋季防火期FFDI的非线性趋势分别呈先快速上升后减缓和先快速上升后转为下降的趋势;西南春季防火期FFDI的非线性趋势从上个世纪的稳定少变转为21世纪开始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冬季防火期FFDI则总体呈稳步上升趋势。因此,西南林区的防火形势正变得愈发地严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灾 火险天气 森林火险气象指数 西南暖干化 集合经验模分解 多尺度特征
下载PDF
基于排放清单的中国地区人为排放源的年际变化 被引量:7
8
作者 谢祖欣 韩志伟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89-296,共8页
利用排放清单对2000—2010年中国地区人为排放源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0年来中国地区人为排放总体上是增加的.其中,NO x的排放量显示持续增加趋势,在2010年超过了SO2的排放;与2006年相比,2010年PM10排放量减少76%,SO2排放减... 利用排放清单对2000—2010年中国地区人为排放源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0年来中国地区人为排放总体上是增加的.其中,NO x的排放量显示持续增加趋势,在2010年超过了SO2的排放;与2006年相比,2010年PM10排放量减少76%,SO2排放减少10%.与2000年相比,2010年SO2和NO x的排放量分别增加5.6 Tg(25%)和13.1 Tg(85%),BC增加0.3 Tg(20%),OC减少0.7 Tg(17%),PM10减少12.4 Tg(74%),而NMVOC变化不大.中国不同区域人为排放源的时间变化趋势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清单 污染源 中国
下载PDF
二氧化碳移除技术研究进展与评述
9
作者 程伟 罗勇 +3 位作者 曹龙 丹利 黄磊 邓祥征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72-682,共11页
在工业化进程中,化石能源利用使大气中二氧化碳(CO_(2))浓度不断增加[1]。中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碳中和战略目标须使碳排放尽早达峰,并降低峰值[2]。当前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减少碳排放”的路径和手段,但对于碳中和目标... 在工业化进程中,化石能源利用使大气中二氧化碳(CO_(2))浓度不断增加[1]。中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碳中和战略目标须使碳排放尽早达峰,并降低峰值[2]。当前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减少碳排放”的路径和手段,但对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而言,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很大程度上需依赖于“增汇”,即增加对大气中CO_(2)的吸收[3-4]。CO_(2)移除已成为将温升控制在1.5℃以内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5]。《巴黎协定》间接引入了CO_(2)移除,并为CO_(2)移除的大规模应用预留政策空间,以期实现在碳排放和碳移除之间取得平衡。CO_(2)移除可用于补偿难以脱碳或降碳成本高的行业的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间接引入 碳排放 二氧化碳 温升控制 战略目标 化石能源 碳成本
下载PDF
大气污染加剧对中国区域散射辐射比例的影响 被引量:17
10
作者 符传博 丹利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5期2655-2665,共11页
利用我国47个站点的晴空散射辐射比例(sunny diffuse radiation fraction,SDRF)资料,结合CO2排放、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和日照时数等对我国地区的SDRF时空分布、区域特征及其成因做了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SDRF... 利用我国47个站点的晴空散射辐射比例(sunny diffuse radiation fraction,SDRF)资料,结合CO2排放、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和日照时数等对我国地区的SDRF时空分布、区域特征及其成因做了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SDRF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大值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中部的四川盆地,而在云南、新疆、西藏和东北等地SDRF值偏小;(2)大部分的站点SDRF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以我国中东部地区的站点上升更为显著;(3)区域特征分析表明华北、华东和华中等地区SDRF上升较为显著,而华南、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SDRF上升幅度相对较轻;(4)日照时数与散射辐射比例高度相关.其中在大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华东、华中和华北地区,其相关系数均超过-0.8,大气中气溶胶粒子浓度升高对日照时数和散射辐射比例有重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射辐射比例 日照时数 大气污染 气溶胶光学厚度(AOD) 气溶胶粒子
原文传递
百年尺度地球系统模式模拟的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对CO_2浓度升高和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3
11
作者 彭静 丹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6939-6950,共12页
利用了加拿大地球系统模式CanE SM2(Canadian Earth System Model of the CCCma)的结果,针对百年尺度大气CO_2浓度升高和气候变化如何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这一问题,分析了1850—1989年间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趋势对二者响应,以及与关... 利用了加拿大地球系统模式CanE SM2(Canadian Earth System Model of the CCCma)的结果,针对百年尺度大气CO_2浓度升高和气候变化如何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这一问题,分析了1850—1989年间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趋势对二者响应,以及与关键气候系统变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40年间,当仅仅考虑CO_2浓度升高影响时,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增加了117.1 gC m^(-2)a^(-1),土壤呼吸(Rh)增加了98.4 gC m^(-2)a^(-1),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平均增加了18.7 gC m^(-2)a^(-1)。相同情景下,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NPP呈显著增加的线性趋势(约为0.30 PgC/a^2),Rh同样呈显著增加线性趋势(约为0.25 PgC/a^2)。仅仅考虑气候变化单独影响时,NPP平均减少了19.3 gC/m^2,土壤呼吸减少了8.5 gC/m^2,NEP减少了10.8 gC/m^2。在此情景下,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的NPP线性变化趋势约为-0.07 PgC/a^2(P<0.05),Rh线性变化趋势约为-0.04 PgC/a^2(P<0.05)。综合二者的影响,前者是决定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变化幅度和空间分布的最重要影响因子,其影响明显大于气候变化。值得注意的是,CanE SM2并没有考虑氮素的限制作用,所以CO_2浓度升高对植被的助长作用可能被高估。此外,气候变化的贡献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在亚马逊流域,由于当温度升高、降水和土壤湿度减少,NPP和Rh均呈显著减少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模式 CO2生理效应 净初级生产力(NPP) 土壤呼吸(Rh)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 温度 降水 土壤湿度
下载PDF
基于均一化观测序列的京津冀地区气候变化格局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窦以文 丹利 +3 位作者 严中伟 李珍 胡保昆 史君卿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24-532,共9页
利用1960~2015年京津冀地区88个国家级气象站观测资料(包括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降水、日平均风速等),使用MASH(Multiple Analysis of Series for Homogenization)方法剔除台站迁址、仪器变更等因素所致偏差后,生成... 利用1960~2015年京津冀地区88个国家级气象站观测资料(包括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降水、日平均风速等),使用MASH(Multiple Analysis of Series for Homogenization)方法剔除台站迁址、仪器变更等因素所致偏差后,生成均一化的观测资料集。基于新资料集计算了各站气温、降水和凤速序列的线性趋势和Morlet小波等统计特征,分析了京津冀地区气候变化格局。结果表明:MASH方法能较准确地检测并校订观测序列中迁站、仪器变更等因素所导致的非均一性;1960~2015年期间京津冀年平均气温显著上升,上升幅度为0.261℃/10 a;降水减少,平均减少11.27 mm/10 a;风速显著减小,平均减小0.193 m s^(-1)(10 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一化 气温 降水 风速
下载PDF
基于图像感兴趣区域融合特征的PM_(2.5)浓度预测方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雨琪 焦瑞莉 +2 位作者 薄宇 陶益凡 王立志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07-216,共10页
通过图像预测PM_(2.5)浓度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模型所选用的特征参数。为丰富特征参数的表达,设计了一种基于图像传统特征与深度特征充分融合的PM_(2.5)浓度预测方法。首先,根据不同PM_(2.5)浓度下的成像差异,选定图像感兴趣区... 通过图像预测PM_(2.5)浓度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模型所选用的特征参数。为丰富特征参数的表达,设计了一种基于图像传统特征与深度特征充分融合的PM_(2.5)浓度预测方法。首先,根据不同PM_(2.5)浓度下的成像差异,选定图像感兴趣区域,解决图像尺寸过大导致的模型运算效率较低问题。然后,针对所选取的局部图像,利用传统图像处理方法手动设计并提取图像浅表视觉特征,同时利用卷积神经网络自动提取图像深层语义特征。最后,将两种特征融合,交由卷积神经网络的全连接层实现对PM_(2.5)浓度的回归预测。预测误差比对结果显示,相比使用单种特征,使用融合特征能够有效提高模型的预测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监测 PM_(2.5)浓度 感兴趣区域 传统图像处理 深度学习 融合特征
下载PDF
大气环流形势客观分型及其与中国降水的联系 被引量:12
14
作者 陈亮 段建平 马柱国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96-403,共8页
大气环流异常是造成天气和气候变化的直接原因。以往对大气环流形势和中国降水关系的研究绝大部分是在对大气环流形势进行主观分型和进一步诊断的基础上来研究两者的联系。相对于对大气环流形势的主观分析,客观分型方法采用的指标更一... 大气环流异常是造成天气和气候变化的直接原因。以往对大气环流形势和中国降水关系的研究绝大部分是在对大气环流形势进行主观分型和进一步诊断的基础上来研究两者的联系。相对于对大气环流形势的主观分析,客观分型方法采用的指标更一致、标准更统一,能够得到较多的大气环流类型,目前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利用欧洲中期数值天气预报中心提供的1979—2016年的再分析资料(ERA-Interim),通过选择逐日12UTC的海平面气压、可降水量和700 h Pa风速3个变量,应用倾斜旋转T模态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中国区域内的大气环流进行了客观分型,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大气环流类型与中国区域降水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不同大气环流类型对中国区域降水趋势和降水量的影响不仅在空间上存在差异,而且在季节上也不尽相同。总体表现为大气环流类型对降水量大的区域和降水量多的月份影响较大,而对降水量小的区域和降水少的月份的影响较小。此外,与环流类型发生频次对中国降水的影响相比,大气环流类型发生频次不变的背景下降水强度变化对中国降水趋势的影响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 中国降水 环流分型 倾斜T模态主成分分析
原文传递
中国区域的地表风速还在减弱吗? 被引量:4
15
作者 杨庆 李明星 +1 位作者 祖子清 马柱国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028-1042,共15页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地表风速呈现减弱趋势,即所谓的全球"地表静化"现象.然而,最新研究指出全球地表风速在2010年前后出现了转折性变化,呈现增大的趋势.那么,中国区域是否存在类似的现象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本文基于1971~2...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地表风速呈现减弱趋势,即所谓的全球"地表静化"现象.然而,最新研究指出全球地表风速在2010年前后出现了转折性变化,呈现增大的趋势.那么,中国区域是否存在类似的现象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本文基于1971~2019年地表风速的观测数据,分析了中国地表风速长期趋势的转折性变化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平均年地表风速在2014年左右出现了转折性增强趋势,即中国的"地表静化"可能在2014年终止了,随后地表风速进入了显著的增强阶段.但是,这种转折性变化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特征.例如,在中国东北、新疆西部和青藏高原地区,其年和季节地表风速分别在2013/2014年、1993/1994年和2000年左右出现了转折性增强趋势;但在华北以西地区,仅有秋冬季地表风速在2007年左右出现了转折性增强趋势;中国南方仅有秋季地表风速在2012年左右出现了转折性增强趋势.而"地表静化"在中国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华北和新疆东部地区仍在持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风速 地表静化 转折性变化 增强趋势
原文传递
基于复合LSTM模型的PM_(2.5)浓度预测 被引量:5
16
作者 顾阔 焦瑞莉 +2 位作者 薄宇 刘帅强 王立志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0-180,共11页
在对淄博市19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后,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复合模型——灰色关联度分析(GRA)-改进的完备总体经验模态分解(ICEEMD)-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模型。通过分析淄博市2019年大气污染物和气象数据,选用LSTM... 在对淄博市19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后,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复合模型——灰色关联度分析(GRA)-改进的完备总体经验模态分解(ICEEMD)-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模型。通过分析淄博市2019年大气污染物和气象数据,选用LSTM模型预测PM_(2.5)浓度。由于传统单一模块机器学习模型具有训练时间较长和预测精度较低的问题,提出了复合LSTM模型。该模型由3部分组成:GRA,用于PM_(2.5)浓度影响因素变量筛选;ICEEMD,用于PM_(2.5)分解、分量筛选和原始大气污染物及气象数据处理;LSTM,用于PM_(2.5)浓度预测。预测结果表明:淄博市中部丘陵地带PM_(2.5)浓度高于南部山区和北部平原,东部高于西部;淄博市逐月PM_(2.5)浓度呈“U”形分布,1月最高,8月最低;淄博市PM_(2.5)浓度受PM_(10)和CO影响较大,受湿度和温度影响较小。对比单一LSTM模型和GRA-LSTM模型,GRA-ICEEMD-LSTM模型能有效提升运算效率,减少训练时长,提升预测精度,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浓度 灰色关联度分析(GRA) 改进的完备总体经验模态分解(ICEEMD) 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
下载PDF
关于我国北方干旱化及其转折性变化 被引量:73
17
作者 马柱国 符淙斌 +5 位作者 杨庆 郑子彦 吕美霞 李明星 段亚雯 陈亮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51-961,共11页
过去半个世纪,中国经历了北方的"西湿东干"和东部的"南涝北旱"的降水分布格局。近十几年来,这种降水长期变化的分布格局是维持还是发生了变化?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基于年降水观测数据、自矫正的帕尔默干旱指数sc PDS... 过去半个世纪,中国经历了北方的"西湿东干"和东部的"南涝北旱"的降水分布格局。近十几年来,这种降水长期变化的分布格局是维持还是发生了变化?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基于年降水观测数据、自矫正的帕尔默干旱指数sc PDSI、地表湿润指数SWI及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卫星数据反演的陆地水储量(TWS)对中国区域干旱化问题进行了再分析。结果表明,近16年(2001~2016年),中国东部地区(100°E以东)"南涝北旱"的格局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长江上中游及江淮流域已转为显著的干旱化趋势,而华北地区的降水已转为增加趋势,东部"南旱北涝"的格局基本形成;北方过去的"西湿东干"也转变为"西干东湿"的空间分布特征。显然,中国区域的降水格局在2001年后发生了明显的年代尺度转折性变化,两种常用干旱指数sc PDSI和SWI的分析也证明了这一点。但GRACE的陆地水储量(TWS)的分析却显示,最近16年来,中国东部"南涝北旱"的格局仍未发生变化,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处于干旱化的时段,且有加剧的趋势,其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干旱化 陆地水储量(TWS) 南涝北旱 转折性变化
下载PDF
基于Revised IMPROVE方法和MIE方法计算北京地区气溶胶消光系数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斌 臧增亮 +3 位作者 田平 颜鹏 蔡恒明 张仁健 《装备环境工程》 CAS 2019年第6期123-128,共6页
目的对比分析IMPROVE方程的改进算法(Revised IMPROVE)和MIE方法在北京地区计算消光系数的适用性。方法基于2012年6月3日至6月30日北京地区大气颗粒物成分的浓度观测数据,分别采用Revised IMPROVE和MIE方法计算颗粒物的消光系数,其中MI... 目的对比分析IMPROVE方程的改进算法(Revised IMPROVE)和MIE方法在北京地区计算消光系数的适用性。方法基于2012年6月3日至6月30日北京地区大气颗粒物成分的浓度观测数据,分别采用Revised IMPROVE和MIE方法计算颗粒物的消光系数,其中MIE方法的粒径分布采用总量双峰分布体积谱和化学组分体积谱两种方案进行循环试验获取最优拟合结果,使用散射积分浊度计和黑碳仪的实测数据对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Revised IMPROVE方程、总量双峰体积谱MIE方法和化学组分体积谱MIE方法都能较好地计算出了大气颗粒物消光系数,与观测结果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R分别达到0.952、0.9686和0.9734。体积谱分布参数的循环试验方法还同时可以获得气溶胶的体积谱分布参数,总量双峰体积谱和化学组分体积谱MIE方法得到的细颗粒和粗颗粒几何平均粒径分别为0.74、7.5μm和0.48、6.0μm。结论采用化学组分体积谱MIE方法计算的消光系数与观测结果最为接近,Revised IMPROVE方程也有较好的准确性,采用化学组分体积谱MIE方法得到的颗粒物体积谱峰值与实际观测结果也较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光系数 Revised IMPROVE MIE方法
下载PDF
淮河流域土壤侵蚀与影响因子关系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刘瑞娟 张万昌 裴洪芹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9-32,共4页
为探究土壤侵蚀各影响因子在一个较大的地理系统内的组合变化关系,以淮河流域为研究区,通过收集流域内土壤、植被、地形、气候等数据,利用二元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对流域尺度的土壤侵蚀各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为探究土壤侵蚀各影响因子在一个较大的地理系统内的组合变化关系,以淮河流域为研究区,通过收集流域内土壤、植被、地形、气候等数据,利用二元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对流域尺度的土壤侵蚀各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流域尺度上,对土壤侵蚀起主导作用的因子是地形起伏度,其次是坡耕地面积比和植被覆盖度。地形起伏度和坡耕地面积比及植被覆盖度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地形起伏度除直接对土壤侵蚀产生影响外,还通过影响坡耕地的分布和植被覆盖度而对土壤侵蚀产生综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影响因子 二元相关分析 偏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淮河流域
下载PDF
黄河流域气候与水文变化的现状及思考 被引量:68
20
作者 马柱国 符淙斌 +5 位作者 周天军 严中伟 李明星 郑子彦 陈亮 吕美霞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2-60,共9页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同时,流域频发的水旱灾害也给黄河两岸的人民群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当前,由于全球增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影响,黄河流域气候及水文过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流域整体气候的暖干化和人类...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同时,流域频发的水旱灾害也给黄河两岸的人民群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当前,由于全球增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影响,黄河流域气候及水文过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流域整体气候的暖干化和人类用水的不断增加使得黄河流域的水文干旱不断加剧。“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使得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得到极大改善,有效地抑制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但同时也导致该地区土壤的干化和干土层的加厚,这些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涉及气候-水-生态-人类社会如何协同发展的基础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气候暖干化 径流减少 人类用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