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雷达反射率因子的降水性层状云中雨滴谱参数的反演方法与检验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周嘉健 肖辉 +1 位作者 潘雯菁 王振会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50-259,共10页
对基于雷达反射率因子观测数据的层状云降水粒子谱参数反演算法进行研究。(1)给出层状云降水粒子谱参数的反演理论和反演算法流程;(2)选取吉林省伊通县的一次降水层状云过程进行反演试验和验证分析,利用雷达反射率因子观测数据反演得到... 对基于雷达反射率因子观测数据的层状云降水粒子谱参数反演算法进行研究。(1)给出层状云降水粒子谱参数的反演理论和反演算法流程;(2)选取吉林省伊通县的一次降水层状云过程进行反演试验和验证分析,利用雷达反射率因子观测数据反演得到雨滴平均直径和数浓度参数,并用放置在伊通县气象局观测场中的Parsivel激光雨滴谱仪的实测数据与近地层反演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发现,通过反演算法计算得到的滴谱与实测滴谱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而且反演的雨滴平均直径和数浓度在量级和数值上的大小与实测数据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说明该反演方法用于从现有天气雷达回波强度数据中挖掘出降水性层状云的微物理参数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探测 反演算法 降水性层状云 雷达反射率 雨滴谱参数
下载PDF
北京地区一次冬季降雪天气及其云微物理过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
2
作者 李一凡 肖辉 +4 位作者 杨慧玲 孙跃 周筠珺 胡朝霞 冯小真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0年第1期55-68,共14页
为了解北京降雪的微物理机制,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V3.9.1(选取Thompson微物理方案),对2015年11月22-23日北京的一次降雪天气进行模拟,并利用常规降水资料、探空资料、雷达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分析此次降雪的云微物理过... 为了解北京降雪的微物理机制,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V3.9.1(选取Thompson微物理方案),对2015年11月22-23日北京的一次降雪天气进行模拟,并利用常规降水资料、探空资料、雷达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分析此次降雪的云微物理过程.结果表明,华西倒槽顶部的偏东风气流为此次降雪发生、发展带来了充足水汽,形成回流降雪天气.模式能够很好地模拟出雷达回波和降水的分布及时间演变特征.模拟的云雷达站点的反射率和水成物粒子的时空演变和Ka波段垂直指向雷达的观测结果较为一致.对云微物理结构的模拟结果分析表明,雪花主要的3个源项分别为雪花凝华、雪晶碰冻云水、冰晶自动转化成雪,在低层有雪花升华;高空的冰晶主要来源于凝华,经冰晶转化为雪的过程消耗;低层的霰粒主要来自雪晶撞冻云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云物理学 回流降雪 数值模拟 水成物粒子 冰相粒子源汇项
下载PDF
北京地区雷暴云微物理结构数值模拟及其与双偏振雷达观测对比
3
作者 谭天 肖辉 +4 位作者 孙跃 侯团结 冯亮 闻光 周筠珺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17年第4期409-418,共10页
为了对华北地区雷暴云微物理和起电机制有更深入的认识,利用三维雷暴云动力-微物理-电耦合数值模式对2015年8月22日发生在北京东北部的一次雷暴云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将模拟所得雷暴云微观结构与X波段双偏振雷达观测进行了对比分析。... 为了对华北地区雷暴云微物理和起电机制有更深入的认识,利用三维雷暴云动力-微物理-电耦合数值模式对2015年8月22日发生在北京东北部的一次雷暴云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将模拟所得雷暴云微观结构与X波段双偏振雷达观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模拟的雷暴云宏观结构和各水成物粒子分布与双偏振雷达观测宏观结构和根据双偏振参量反演的粒子相态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模拟的雷暴云宏微观结构有较好的可信度。在发展阶段雷暴云电荷结构出现为"上负下正"反偶极性,在发展阶段后期,在雷暴云上部的主负电荷区中出现了正电荷中心。在成熟阶段雷暴云中总电荷结构呈现为典型的"正-负-正"三极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物理学 雷暴云 微物理结构 双偏振雷达观测 电荷结构 起电机制
下载PDF
基于二维粒子谱仪的固态降水粒子自动分类研究-雪花和霰 被引量:2
4
作者 林慧玲 肖辉 +4 位作者 姚振东 孙跃 杨慧玲 冯启祯 饶晨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0年第4期382-391,共10页
固态降水粒子进行准确而细致的分类对许多大气过程及天气雷达的应用是十分重要的。使用二维光学粒子谱仪(2DVD)对单个降水粒子进行测量,并基于测得的粒子微物理参数及特性提供降水过程中--分钟单位时间间隔内主要降水粒子类型的估测,对... 固态降水粒子进行准确而细致的分类对许多大气过程及天气雷达的应用是十分重要的。使用二维光学粒子谱仪(2DVD)对单个降水粒子进行测量,并基于测得的粒子微物理参数及特性提供降水过程中--分钟单位时间间隔内主要降水粒子类型的估测,对固态降水粒子进行自动分类。为实现自动分类任务,考虑将该工作与常用的机器学习分类算法相结合,应用朴素贝叶斯,支撑向量机(SVM),决策树三种监督学习算法对单位时间间隔内的粒子分类。文中将降水粒子归类为雪花和筱两种主要类型,并结合人工检测进行结果验证,最终利用独立的数据集进一步验证,证明分类算法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降水粒子 2DVD 粒子自动分类
下载PDF
基于双偏振雷达参量的层状云零度层亮带识别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冯小真 肖辉 +1 位作者 孙跃 姚振东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19年第4期333-341,共9页
零度层亮带(ML)是降水性层状云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对雷达定量估计区域降水有很大影响,如何减小这种影响是雷达气象探测非常关心的科学问题。双偏振雷达能够提供双偏振参数信息,在云降水粒子相态识别、粒子尺度分布等方面有优势。利用X波... 零度层亮带(ML)是降水性层状云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对雷达定量估计区域降水有很大影响,如何减小这种影响是雷达气象探测非常关心的科学问题。双偏振雷达能够提供双偏振参数信息,在云降水粒子相态识别、粒子尺度分布等方面有优势。利用X波段双偏振雷达观测数据,对差分相位移φDP滤波、又滤波后的φDP由定义式重构得到KDP,对反射率因子ZH以及差分反射率ZDR由KDP订正法进行衰减订正。以距离-高度扫描(RHI)图像为基础,通过双偏振参量纹理法(texture of polarization parameters,TPP)得到纹理参数SD(ZH)、SD(ZDR)、SD(KDP)、SD(ρHV),分析它们在垂直高度上的相对分布识别零度层亮带,并与平均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识别法(MVPR)进行比较,说明运用双偏振参数纹理法能够更好地识别零度层亮带以及分析研究偏振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波段双偏振雷达 质量控制 零度层 亮带识别
下载PDF
X波段双偏振雷达水凝物粒子相态识别应用研究 被引量:32
6
作者 冯亮 肖辉 孙跃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66-386,共21页
对云中水凝物粒子分类识别是双偏振雷达的主要应用之一。本文利用IAP-714XDP-A X波段双偏振雷达观测数据,在对其进行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利用滑动自适应订正算法对雷达反射率及差分反射率进行衰减订正,进而采用纹理参数SD(ZH)和SD(φDP)... 对云中水凝物粒子分类识别是双偏振雷达的主要应用之一。本文利用IAP-714XDP-A X波段双偏振雷达观测数据,在对其进行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利用滑动自适应订正算法对雷达反射率及差分反射率进行衰减订正,进而采用纹理参数SD(ZH)和SD(φDP)区分气象回波与非气象回波,最后建立基于X波段双偏振雷达偏振参量(ZH、ZDR、KDP、ρHV)、环境温度T和纹理参数(SD(ZH)、SD(φDP))的模糊逻辑水凝物粒子分类识别算法。本文通过对2016年8月7日一次低仰角的观测,检验了纹理参数SD(ZH)和SD(φDP)对气象回波和非气象回波的识别效果,结果表明:SD(ZH)与SD(φDP)两者结合可有效区分气象回波和非气象回波;用2015年8月7日北京一次较大范围的降雹个例,对建立的模糊逻辑水凝物粒子分类识别算法进行效果验证,识别降雹落点与地面观测降雹落点一致,表明各种水凝物粒子对应偏振参量取值范围合理;对2016年9月14日一次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多单体对流云进行水凝物粒子分类识别,结果显示处于发展阶段对流云中存在过冷水柱,其形成的微物理过程是对流云中强烈的上升气流将暖层的水滴抬升到0°C层之上形成过冷云雨水,进而冻结形成雹胚并发展成为冰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波段双偏振雷达 数据质量控制 衰减订正 粒子识别
下载PDF
基于X波段双偏振雷达对雷暴单体中水成物粒子演变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李晓敏 周筠珺 +2 位作者 肖辉 伍魏 翟丽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46-1263,共18页
为了解雷暴单体内部水成物粒子分布结构及演变过程,综合X波段双线偏振天气雷达的参量及环境温度参数,结合小波去噪和自适应约束算法进行资料预处理后,基于模糊逻辑算法对北京一个结构演变相对完整的典型雷暴单体内水成物粒子分布随时间... 为了解雷暴单体内部水成物粒子分布结构及演变过程,综合X波段双线偏振天气雷达的参量及环境温度参数,结合小波去噪和自适应约束算法进行资料预处理后,基于模糊逻辑算法对北京一个结构演变相对完整的典型雷暴单体内水成物粒子分布随时间演变特征进行系统的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按雷暴单体的宏观特征将其演变过程分为发展、成熟和消散阶段。三个阶段中单体平均高度分别为11、12、10 km;回波强度最大可达40~45 d BZ、大于50 d BZ和40~45 d BZ;霰粒子占各自阶段单体内所有粒子百分比分别为2%、12%和1%。(2)各阶段主要微物理过程及演变特征是:发展阶段,单体0°C层以下由暖云过程主导,毛毛雨占5%,雨滴占24%;少量液态粒子上升至0°C层以上与冰晶反应生成1%干霰,冷云过程较弱。成熟阶段,相较发展阶段0°C层以下毛毛雨减少约2个百分点,雨滴增多约2个百分点,粒子碰并加强,暖云过程增强;较多液态粒子上升至0°C层以上,约有4%的雨滴与5%的冰晶通过凇附作用生成7%的霰,冷云过程增强。消散阶段,下层液态粒子难以上升至0°C层以上形成初始冰晶,使暖云及冷云过程都减弱,0°C层以下毛毛雨相较成熟阶段平均增多约1个百分点,粒子碰并减弱;0°C层以上冰晶消耗减少2个百分点,霰生成减少5个百分点。(3)基于雷暴单体内各类水成物粒子分布、演变及其动力场背景特征建立了雷暴单体演变过程微物理模型。本文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典型雷暴单体内部水成物粒子分布和微物理过程的认识,可以为雷暴天气的预警和预报提供必要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波段双线偏振天气雷达 模糊逻辑算法 水成物粒子 雷暴单体
下载PDF
X波段双线偏振多普勒雷达共极化差分相移资料的滤波方法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赵川鸿 周筠珺 +3 位作者 肖辉 赵鹏国 张晓玲 胡天洁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85-296,共12页
为了提高X波段双线偏振多普勒雷达的共极化差分相移Ψ_C质量,利用714XDP-A型车载X波段双线偏振多普勒雷达在北京顺义的探测资料,构造了一个综合滤波方法。将其应用于滤波处理,得到结果:(1)综合小波去噪滤波方法在滤波处理及差分传播相移... 为了提高X波段双线偏振多普勒雷达的共极化差分相移Ψ_C质量,利用714XDP-A型车载X波段双线偏振多普勒雷达在北京顺义的探测资料,构造了一个综合滤波方法。将其应用于滤波处理,得到结果:(1)综合小波去噪滤波方法在滤波处理及差分传播相移率K_(DP)的估算方面相较于中值滤波、综合滑动平均、综合卡尔曼滤波及综合有限脉冲响应(FIR)滤波都是最优秀的,其能较好地保留原始Ψ_C平均趋势及细节特征(偏差基本在±2°可信范围内,部分区域由于对原始Ψ_C细节特征的保留会略有超出),避免探测误差零值对滤波产生的影响(误差零值订正值回归平均趋势水平,偏差在±2°可信范围内),对原始Ψ_C距离廓线的平滑程度达到了94%~97%[平滑了超出±1.5°Gate^(-1)(Gate表示雷达距离库)的波动,对±1.5°Gate^(-1)内波动保留];(2)估算的K_(DP)整体在±5°km^(-1)边界阈值内,避免了探测误差零值、环境噪声和δ对K_(DP)估算产生的误差影响,K_(DP)对较强降水指示明显(在回波强度30 dBZ≤Z_H<37 dBZ的层积云降水中K_(DP)普遍大于0.25°km^(-1),峰值可达到4.3°km^(-1);在回波强度30 dBZ≤Z_H<50 dBZ的积雨云降水中K_(DP)普遍大于0.1°km^(-1),峰值可达到1.95°km^(-1))。本文工作对于降水估测和水成物粒子识别有着改善效果,这对雷暴天气预警预报具备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极化差分相移 滤波 X波段双线偏振多普勒雷达
下载PDF
1998-2017年三江源地区水汽和云水状况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奕丹 杨慧玲 +4 位作者 孙跃 肖辉 周筠珺 沈淑婧 李一凡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1年第2期174-184,共11页
针对三江源地区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1998-2017年CMORPH的卫星反演逐时降水资料和ECMWF(ERA-interim)的高时空分辨率的月平均液相云水、冰相云水、水汽数据以及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等,并采用经验正交分解(EOF)、通量分析等方法,... 针对三江源地区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1998-2017年CMORPH的卫星反演逐时降水资料和ECMWF(ERA-interim)的高时空分辨率的月平均液相云水、冰相云水、水汽数据以及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等,并采用经验正交分解(EOF)、通量分析等方法,分析三江源地区空中液相云水、冰相云水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与水汽输送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降水、水汽和云水的平均气候态特征基本一致,空间分布表现均为东多西少,并随时间均呈现增长趋势;EOF分解的三江源地区降水、水汽和云水的平均场空间分布分别表现为:中间-四周反相型、整体一致型、西北-东南位相反相型,相应的云水和降水平均场随时间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而水汽平均场却略呈上升趋势。三江源地区水汽的来源主要有西北水汽输送带和西南水汽输送带,并且三江源处于"水汇"区。进一步分析表明,水汽向青藏高原水平输送量从600 hPa高度开始向上减弱;利用垂直剖面分析出青藏高原的南坡相对湿度很大,并且水汽抬升也很强烈,同时伴有较强的垂直速度,会导致三江源地区形成云水的汇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科学 云和降水物理 液相云水 冰相云水 时空分布
下载PDF
南海中尺度涡旋的统计特征 被引量:4
10
作者 黄亚文 华丽娟 +1 位作者 钟霖浩 冯士德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7-106,共10页
利用1992年10月至2012年4月共19.5年的中尺度涡集研究南海中尺度涡的统计特征.南海中尺度涡呈东北—西南向分布,其中大多数涡旋向西移动并伴有经向偏移.受南海环流形式的影响,东向移动涡旋多发生于吕宋岛西南部和越南东部海域.涡旋发生... 利用1992年10月至2012年4月共19.5年的中尺度涡集研究南海中尺度涡的统计特征.南海中尺度涡呈东北—西南向分布,其中大多数涡旋向西移动并伴有经向偏移.受南海环流形式的影响,东向移动涡旋多发生于吕宋岛西南部和越南东部海域.涡旋发生的季节变化显示在台湾和吕宋岛西南部.气旋(反气旋)式涡多发于春(冬)季,在吕宋岛西北部和越南东南部,气旋式涡多发生于冬季,反气旋式涡分别多发于秋季和夏季.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地转涡度与涡旋形成具有较强相关性,风应力能量输入对涡旋的影响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中尺度涡 季节变化 空间变化
下载PDF
基于微压计观测的暴雨过程重力波特征分析
11
作者 王秀娟 冉令坤 +4 位作者 齐彦斌 马淑萍 慕秀香 姜忠宝 毕潇潇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266-278,共13页
利用高精度微压计数据、卫星、地面观测数据和GDAS数据,对2020年7月29日-30日东北冷涡暴雨过程重力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重力波激发了此次暴雨,在暴雨发生前2-4 h,出现了周期约128 min的重力波先兆活动;在暴雨期间,重力波周期集中在... 利用高精度微压计数据、卫星、地面观测数据和GDAS数据,对2020年7月29日-30日东北冷涡暴雨过程重力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重力波激发了此次暴雨,在暴雨发生前2-4 h,出现了周期约128 min的重力波先兆活动;在暴雨期间,重力波周期集中在120-180 min;在强对流发展期间出现了周期为128-256 min的重力波和8-64 min周期更短的重力波.强对流与重力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强对流发展时,地面出现雷暴高压、冷池、出流边界,在冷池前方形成气流辐合区;气流辐合辐散区向前移动,形成重力波传播,最终激发暴雨.重力波先兆活动这一特征对东北冷涡暴雨有一定的指示预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波 微压计 东北冷涡 暴雨
下载PDF
东亚地区沙尘长波辐射对其辐射效应贡献的个例研究
12
作者 王宏 石广玉 +3 位作者 朱晶 陈彬 车慧正 赵天良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6-216,共1页
为了评估沙尘气溶胶长波辐射对沙尘总辐射效应的贡献,本文将一个沙尘长波辐射参数化方案嵌套于中尺度沙尘预报系统GRAPES—CUACE/dust中,并将其辐射效应在线反馈到模式的动力过程.采用包括参照实验即不包括沙尘的辐射效应(CTL),
关键词 沙尘气溶胶 辐射效应 长波辐射 个例研究 东亚地区 GRAPES 参数化方案 预报系统
原文传递
T矩阵散射模拟双偏振测雨雷达偏振及衰减特性 被引量:3
13
作者 冯亮 肖辉 罗丽 《计算物理》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9-202,共14页
通过T矩阵散射模拟,研究X、C和S波段双偏振测雨雷达在单分散雨滴谱、不同雨强和不同最大雨滴直径下的偏振和雨区衰减特性,分别建立三种不同波段双偏振雷达反射率因子和差分反射率的雨区衰减订正关系.最后,用实测雨滴谱数据和X波段双偏... 通过T矩阵散射模拟,研究X、C和S波段双偏振测雨雷达在单分散雨滴谱、不同雨强和不同最大雨滴直径下的偏振和雨区衰减特性,分别建立三种不同波段双偏振雷达反射率因子和差分反射率的雨区衰减订正关系.最后,用实测雨滴谱数据和X波段双偏振雷达实测反射率数据验证散射模拟结果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偏振测雨雷达 T矩阵 偏振特性 雨区衰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