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地区地壳Lg波宽频带衰减模型 被引量:8
1
作者 赵连锋 谢小碧 +1 位作者 王卫民 姚振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56-871,共16页
利用1996年10月至2016年10月间发生在中国东北、朝鲜半岛和日本南部的113个壳内地震在602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观测到的波形资料,建立Lg波衰减成像数据集.根据22,551条垂直分量波形,计算Lg波振幅谱,提取单台、双台和双事件数据,采用区域Q值... 利用1996年10月至2016年10月间发生在中国东北、朝鲜半岛和日本南部的113个壳内地震在602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观测到的波形资料,建立Lg波衰减成像数据集.根据22,551条垂直分量波形,计算Lg波振幅谱,提取单台、双台和双事件数据,采用区域Q值、震源函数和台基响应联合反演方法,建立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地区0.05~10.0Hz的宽频带衰减模型.模型显示火山岩山脉地区如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具有弱衰减特征,沉积盆地衰减相对较强,海水覆盖区域如渤海、黄海和日本海等衰减最强.日本海具有较薄的海洋地壳,对地壳Lg波传播有阻挡作用.通过较大地震事件的跨海记录调查Lg波的传播,强衰减特征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G波 Q值层析成像 衰减 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地区
下载PDF
青藏高原雪冰样品中低含量水溶金属离子分析方法对比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高少鹏 邬光剑 +3 位作者 徐柏青 于正良 刘晓明 石燕云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2020年第2期28-33,共6页
从采自青藏高原阿汝和古里雅冰川的两支冰芯中选取31个样品,分别用三种仪器对比分析K^+、Na^+、Ca^2+、Mg^2+四种水溶金属离子,寻求最佳分析方案。分析结果对比发现,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法在K+测量中存在困难,而离子色谱(... 从采自青藏高原阿汝和古里雅冰川的两支冰芯中选取31个样品,分别用三种仪器对比分析K^+、Na^+、Ca^2+、Mg^2+四种水溶金属离子,寻求最佳分析方案。分析结果对比发现,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法在K+测量中存在困难,而离子色谱(IC)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均能够满足要求,且分析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四种离子的相关系数(R2)均在0.97以上,且并未出现ICP-MS法比IC法测量值明显偏高的现象。因此,除IC法外,ICP-MS法也是检测青藏高原雪冰样品中水溶金属离子的有效手段,其测定速度更快,且可以同时进行微、痕量元素检测,适用于大批量冰芯样品的快速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冰 水溶金属离子 分析方法
下载PDF
论太阳轨道运动不绕过太阳系质心的准2400年周期成因
3
作者 刘复刚 姚允龙 +1 位作者 鲍锟山 王卫民 《大学物理》 2023年第2期40-45,共6页
K指数越大表明行星系统在某一径向方向会合的程度越大.K指数极值标定的太阳轨道运动半径的变化具有凸显的准20 a、179 a、2400 a周期嵌套关系.随时间尺度的增大,K指数极大值不但呈现出显著的准2400 a周期,而且太阳系质心在太阳本体内外... K指数越大表明行星系统在某一径向方向会合的程度越大.K指数极值标定的太阳轨道运动半径的变化具有凸显的准20 a、179 a、2400 a周期嵌套关系.随时间尺度的增大,K指数极大值不但呈现出显著的准2400 a周期,而且太阳系质心在太阳本体内外持续的时间长度的变化也具有准2400 a周期.这其中隐含太阳轨道运动不绕过太阳系质心的准2400 a周期特殊规律.本文以木星和太阳连线为基准方向,创建了行星会合向量指数K.K向量指数图像清晰地呈现出由13~14个准179 a包络线周期(其中3~4个周期谷值出现K<0)构成的太阳轨道运动不绕过太阳系质心的准2400a周期.这一发现为科学辨识太阳轨道运动特征的复杂性又向前推进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轨道运动 太阳系质心 行星会合指数K 行星会合向量指数K 准2400年周期
下载PDF
西藏冈底斯小斑岩体演化与成矿 被引量:12
4
作者 郑有业 孙祥 +4 位作者 郑海涛 张立雪 柯贤忠 郑磊 姚翔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2年第4期165-174,共10页
冈底斯成矿带是在青藏高原上发育的巨型铜矿带,存在中侏罗世俯冲型、始新世同碰撞型和中新世后碰撞型三期斑岩成矿作用。其中,中新世出现了斑岩成矿大爆发,形成铜资源量超千万吨的中国第一大铜矿——驱龙铜矿在内的一系列大型-超大型斑... 冈底斯成矿带是在青藏高原上发育的巨型铜矿带,存在中侏罗世俯冲型、始新世同碰撞型和中新世后碰撞型三期斑岩成矿作用。其中,中新世出现了斑岩成矿大爆发,形成铜资源量超千万吨的中国第一大铜矿——驱龙铜矿在内的一系列大型-超大型斑岩铜矿床。通过大量详实的野外调查与综合研究,认为冈底斯含矿岩体并非传统的单一斑岩体,而是形成时间相近、多期次侵入的复式小斑(杂)岩体,其成矿及改造贯穿于复式小杂岩体的每次侵入过程。矿区大规模蚀变与矿化并非围绕某单一小斑岩体分布,而成矿物质及成矿流体也不是直接来源于浅侵位的小斑岩体,而是来源于地壳下部10km左右二次岩浆房的多次泵出,是深部同一岩浆房的岩浆不断演化的结果。多期次的岩浆侵入源源不断地供给成矿物质、成矿流体及成矿热动力,是形成大型-超大型斑岩铜矿床的极重要找矿标志。笔者提出"在相同环境下小(斑)杂岩体侵入的期次越多、岩性及成矿元素越复杂越有利于成大矿"这一理论新模型,丰富与完善了经典的斑岩铜矿成矿理论,对推动在冈底斯斑岩铜矿带进一步进行地质勘查评价工作部署及找矿突破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 斑岩型矿床 复式小斑(杂)岩体 成矿模式 岩浆演化
下载PDF
河南西南部典型白垩纪剖面的岩石磁组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8
5
作者 李震宇 黄宝春 张春霞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3418-3430,共13页
对河南西南部西峡盆地阳城-丹水上白垩统岩石磁学、磁组构的研究表明,该陆相沉积地层磁性矿物以及特征剩磁载体以赤铁矿为主,并含少量磁铁矿,且磁铁矿与赤铁矿相对含量比例随剖面由老到新显示出逐渐增加的趋势。岩石磁组构主要受顺磁性... 对河南西南部西峡盆地阳城-丹水上白垩统岩石磁学、磁组构的研究表明,该陆相沉积地层磁性矿物以及特征剩磁载体以赤铁矿为主,并含少量磁铁矿,且磁铁矿与赤铁矿相对含量比例随剖面由老到新显示出逐渐增加的趋势。岩石磁组构主要受顺磁性矿物以及反铁磁性矿物的控制。全剖面磁化率椭球结果显示在原生沉积组构基础上叠加了最早期阶段的弱变形组构;同时,全剖面以及各岩石地层单元磁化率椭球体主轴方向的变化揭示了两个不同方向及大小的构造挤压作用导致磁化率最大轴从NNW-SSE向转至NW-SE向,后又到NNW-SSE向的变化模式,一方面是由于华南、华北板块NE-SW向的构造挤压导致;另一方面是由两板块构造挤压而引起的桐柏-大别造山带上地壳物质相对下地壳发生东向构造逃逸和挤出过程中与东部块体物质间发生的挤压作用引起,这两种不同的挤压应力作用在盆地发展的不同阶段各占主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城-丹水剖面 磁化率各向异性 剩磁载体 磁性矿物 弱变形组构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中-下奥陶统顶面多期剥蚀过程与油气关系 被引量:2
6
作者 何松林 张小兵 宋猛飞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29-851,共23页
剥蚀量恢复是古构造演化恢复的基础,对于恢复盆地沉积地层格架,研究盆地隆坳格局迁移、油气分布聚集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最大沉积盆地塔里木盆地的塔北地区中-下奥陶统地层油气资源丰富,在经历多次构造运动后,抬升剥蚀严重。本文... 剥蚀量恢复是古构造演化恢复的基础,对于恢复盆地沉积地层格架,研究盆地隆坳格局迁移、油气分布聚集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最大沉积盆地塔里木盆地的塔北地区中-下奥陶统地层油气资源丰富,在经历多次构造运动后,抬升剥蚀严重。本文按照“同层多期”的思想识别了对塔北地区油气勘探举足轻重的中-下奥陶统顶面经历剥蚀的5个主要构造期,采用“地震地层综合法”,在精细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计算了其在5个主要构造期的剥蚀量。通过分析剥蚀过程,认为中-下奥陶统顶面从加里东中期到喜山期剥蚀范围依次减小,剥蚀厚度在加里东中期最大剥蚀可达915 m,位于现在的英买1井附近。海西早期剥蚀最大厚度达892 m,位于现今两北地区北部一带;海西晚期最大剥蚀厚度位于现今的齐古1井附近,剥蚀量可达690 m;印支—燕山期最大剥蚀厚度可达546 m,位于现今阿北1井附近;喜山期对中-下奥陶统顶面的影响已经不如前几期,最大剥蚀厚度仅338 m,位于现今的沙雅6井附近。就5期总剥蚀厚度而言,最大可达936 m,位于顺13井附近。油气运聚的总体趋势是在塔北地区北部不断抬升遭受广泛剥蚀的前提下,油气沿着以中-下奥陶统顶面为核心辐射出的立体复杂疏导体系向高部位的塔北隆起运移成藏。油气有利勘探区应在阿克库勒凸起和“两北”地区的古斜坡位置,正如塔北地区满深1井(沙雅县境内)获得高产油气流的勘探实践所印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剥蚀过程 中-下奥陶统 塔北地区 油气关系 分布
下载PDF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沿海M_w9.0级地震震源破裂过程 被引量:9
7
作者 郝金来 王卫民 姚振兴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45-749,共5页
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北京时间),在日本本州东海岸发生了一次Mw9.0级地震.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提供的定位结果,此次地震的震中位置为38.321。N,142.369°E,震源深度为24km(http://earthquake.usgs.gov/earthquakes... 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北京时间),在日本本州东海岸发生了一次Mw9.0级地震.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提供的定位结果,此次地震的震中位置为38.321。N,142.369°E,震源深度为24km(http://earthquake.usgs.gov/earthquakes/eqinthenews/).地震发生以后,引发了大规模的海啸,局部地区海浪高达23.6m(http://news.sina.com.cn/w/2011-03-24/082322-172726.shtml),震后日本福岛核电站遭受破坏,发生了严重的核泄漏.地震、海啸以及核泄漏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日本 美国地质调查局 破裂 沿海 东北 USGS .com
原文传递
特提斯构造域东南端思茅盆地勐野井组地层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
8
作者 颜茂都 张大文 +5 位作者 方小敏 张伟林 宋春晖 刘成林 昝金波 申苗苗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37-559,共23页
含钾盐地层年代学认识不清楚,是造成特提斯构造域东南端大型钾盐矿成矿模式和机制存在争议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文章针对云南思茅盆地南部江城剖面含钾盐地层勐野井组开展了详细的磁性地层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剖面总厚度932m,共采... 含钾盐地层年代学认识不清楚,是造成特提斯构造域东南端大型钾盐矿成矿模式和机制存在争议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文章针对云南思茅盆地南部江城剖面含钾盐地层勐野井组开展了详细的磁性地层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剖面总厚度932m,共采集了948个古地磁定向岩心和4件碎屑锆石U-Pb年代学样品.利用系统热退磁法分离出了857个有效特征剩磁方向,倒转检验、褶皱检验和岩相学分析表明其可能为原生剩磁方向.这些特征剩磁方向揭示出剖面含有七个正极性带(N1-N7)和七个负极性带(R1-R7),可与国际标准极性柱(GPTS2012)的极性期C27r~C34n对比,揭示勐野井组地层的沉积年代序列为>112至~63Ma,不同于传统认为的勐野井组等同于呵叻含钾盐地层的中下部.对比分析显示,思茅盆地与邻区呵叻盆地含钾盐地层年代仅部分重叠,前者至少要比后者早开始沉积20Ma,不同于传统认为的勐野井组等同于呵叻含钾盐地层的中下部.结合古地理和古气候环境分析,思茅与呵叻盆地在白垩纪可能属于统一泛盆地.因此,~85Ma呵叻盆地大型钾盐矿沉积的时段也可能是思茅盆地另一个重要的潜在成钾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茅盆地 磁性地层学 含钾盐地层 勐野井组 >11263Ma 钾盐成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