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四聚体酶联免疫斑点法和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法检测HIV-1感染者体内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研究
1
作者 褚福亮 徐东平 +2 位作者 金磊 高福 王福生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2007年第1期7-10,41,共5页
目的应用四聚体(tetramer)、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和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ICCS)方法研究HIV-1感染者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s)的数量和功能。方法应用三种tetramer检测14例HLA-A2阳性的HIV-1感染者外周血中特异性CTLs的频率,同时采用SL... 目的应用四聚体(tetramer)、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和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ICCS)方法研究HIV-1感染者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s)的数量和功能。方法应用三种tetramer检测14例HLA-A2阳性的HIV-1感染者外周血中特异性CTLs的频率,同时采用SL9(SLYNTVATL)体外冲击HIV-1感染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通过ELISPOT和ICCS方法检测产生γ-干扰素(IFN-γ)的CTLs,初步分析特异性CTLs在HIV-1感染中的作用。结果Tetramer SL9、IV9和YI9检测出的特异性CTLs占CD8+T细胞的百分比范围分别为0.06%-3.27%,0.05%-0.57%和0.09%-0.66%;其检出阳性率分别为11/14、10/14和5/7。ELISPOT和ICCS检测的产生IFN-γ的细胞近似,但远低于tetramer检测出的病毒特异性CTLs的数量。结论Tetramer可以敏感地检测出特异性CTLs。ELISPOT和ICCS则是研究CTLs功能的重要手段。联合使用三种方法可以更准确地评价HIV-1感染者体内CTLs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四聚体 酶联免疫斑点法 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
下载PDF
腺病毒介导的低氧诱导因子-1α基因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后脑梗死体积影响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2
2
作者 陶陶 陈莉芬 +1 位作者 胡长林 唐宏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94-596,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的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基因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后脑梗死体积的影响。方法构建HIF1α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vHIF1α),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性脑缺血(MCAO)模型:①将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v)于MCA...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的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基因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后脑梗死体积的影响。方法构建HIF1α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vHIF1α),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性脑缺血(MCAO)模型:①将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v)于MCAO后立即注射入缺血侧脑室,观察其在脑内的表达部位和持续时间;②动物被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sham)组、缺血再灌注(IR)组、AdvHIF1α组、Adv组,除sham组外,其余3组均于MCAO后立即在缺血侧脑室分别注射磷酸盐缓冲液、AdvHIF1α基因和Adv,治疗72h,取大脑,平均切成6片,用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染色,以观察AdvHIF1α对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结果注射Adv后,GFP仅在大鼠双侧侧脑室壁和脑室内的脉络丛及室管膜上皮细胞表达,持续2周左右;AdvHIF1α能明显缩小脑梗死体积,分别与IR组和Adv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dvHIF1α能显著缩小大鼠缺血再灌注的脑梗死体积,提示其具有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诱导因子-1Α 局灶性脑缺血 重组腺病毒
下载PDF
EHEC0157:H7紧密黏附素及突变体与受体Tir的结合特性研究
3
作者 易勇 肖敏 +12 位作者 罗萍 樊峥 贾莉萍 魏平 陈兴明 李丹 刘春雷 高峰 王贵华 司少艳 毛旭虎 邹全明 敬华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25-531,共7页
目的表达纯化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0157:H7的紧密黏附素(intimin)及突变体intiminN916Y,并构建其转位紧密黏附素受体(translocatedint intin receptor,Tir)结合片段(intiminbinding domain,Tir-IBD),通过BIACore技术检... 目的表达纯化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0157:H7的紧密黏附素(intimin)及突变体intiminN916Y,并构建其转位紧密黏附素受体(translocatedint intin receptor,Tir)结合片段(intiminbinding domain,Tir-IBD),通过BIACore技术检测紧密黏附素及突变体intiminN916Y与Tit.IBD蛋白质相互作用特性的变化,探索特定氨基酸的突变对其黏附结合功能的影响。方法设计引物采用PCR法自EHEC0157:H7基因组扩增Tir—IBD的编码基因tir-~d,TA克隆后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21a(+)-tir—ibd,经测序鉴定后转化最coliBL21(DE3),IPTG诱导表达,PAGE检测。目的蛋白经Ni.NTA亲和纯化后,再用阴离子交换柱ResourceQ和分子筛柱Superdex200进行纯化。同时按包涵体复性后纯化的方案制备紧密黏附素及突变体intiminNgl6Y,将所得高纯度目的蛋白Tir-IBD适当稀释后耦联BIACore3000配套的NTA芯片,在25℃和37℃条件下分别以紧密黏附素及突变体intim.inN916Y作为流动相进行BIACore检测。结果EHEC0157:H7基因组扩增出了约270bp的目的片段;原核表达质粒pET-21a(+)-tir-ibd经酶切及测序鉴定与设计序列一致。转化EcoliBL21(DE3)后IPTG诱导目的蛋白表达率约15%;PAGE初步测定目的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肘,)约10x103,破菌后电泳证实目的蛋白为可溶表达。Ni-NTA亲和纯化和阴离子交换纯化效果明显,高纯度的Tir-IBD蛋白耦联NTA芯片,在25℃和37℃条件下对紧密黏附素及突变体intiminN916Y与'Fir.IBD相互作用的BIACore检测结果显示,intiminN916Y特定氨基酸的突变对其结合能力有明显影响并呈温度依赖性。结论EHEC0157:H7的紧密黏附素、突变体intiminN916Y及Tir-IBD经基因克隆后获得了较好的表达,纯化后获得高纯度的目的蛋白。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蛋白相互作用的BIACore检测体系,证明intiminN916Y特定氨基酸的突变对其结合能力有明显影响并呈温度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HEC0157:H7 蛋白质相互作用 紧密黏附素 imiminNgl6Y Tir—IBD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