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8个高羊茅品种的耐热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26
1
作者 韩春梅 张新全 +1 位作者 彭燕 马啸 《草原与草坪》 CAS 2006年第1期36-44,共9页
采用盆栽法,观测了冷季型草坪草高羊茅18个品种(系)在38℃/28℃(昼/夜)高温胁迫下的形态指标主要观测其植株的成活率和生长状况,测定了叶片相对电导率、叶绿素总含量、丙二醛累积量、游离脯氨酸含量以及SOD活性5项生理指标,并综合评价... 采用盆栽法,观测了冷季型草坪草高羊茅18个品种(系)在38℃/28℃(昼/夜)高温胁迫下的形态指标主要观测其植株的成活率和生长状况,测定了叶片相对电导率、叶绿素总含量、丙二醛累积量、游离脯氨酸含量以及SOD活性5项生理指标,并综合评价了18个高羊茅品种(系)的耐热性能。结果表明:随着热胁迫时间的延长,叶片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均呈递增趋势;叶绿素总含量呈递减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呈先递增后递减的趋势;各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可将高羊茅的18个不同品种(系)大致聚为3个耐热级别:1级(相对耐热):高羊茅新品系98-1;2级(中等耐热):高羊茅98-5、新星、猎狗、野马、贝克、野狼和交战;3级(相对敏感):高羊茅Relf、原始群体、家园、春风、王朝、爱瑞、德米尼、91-82、98-2以及凌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羊茅 耐热性 生理指标
下载PDF
基于纹理特征神经网络模型的鲁朗河流域地类信息提取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程武学 任德智 +2 位作者 颜清梅 周介铭 杨存建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59-765,共7页
基于纹理特征的神经网络模型分别对西藏林芝地区鲁朗河流域的4期TM影像进行了地类信息提取及动态变化分析.研究表明:模型的训练值、验证值和测试值的精度都达到了0.9,总体回归系数为0.93,地类分类精度可达到86.07%,可满足生产工作的需要... 基于纹理特征的神经网络模型分别对西藏林芝地区鲁朗河流域的4期TM影像进行了地类信息提取及动态变化分析.研究表明:模型的训练值、验证值和测试值的精度都达到了0.9,总体回归系数为0.93,地类分类精度可达到86.07%,可满足生产工作的需要.1987—1999年间鲁朗河流域混交林面积有所减少,而针叶林面积有所增加;1999—2008年间,混交林面积有所增加,但林地面积呈减少趋势.2008—2011年间,灌木、草地、流石滩及冰雪区均呈逐年增长趋势,林地面积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纹理特征 神经网络 影像分类 森林信息 鲁朗河流域
下载PDF
四川及重庆蕨类植物区系组成、特有现象和珍稀种类 被引量:5
3
作者 何海 高信芬 刘庆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1-187,共7页
四川及重庆为我国蕨类植物最丰富的区域之一,总计有52科,141属,约880种。鳞毛蕨科、蹄盖蕨科和水龙骨科是最重要的3个科,其种数占本区种数的50.5%,金星蕨科、中国蕨科和铁角蕨科在本区也有较多的种类分布。在本区主要的属为耳蕨属、鳞... 四川及重庆为我国蕨类植物最丰富的区域之一,总计有52科,141属,约880种。鳞毛蕨科、蹄盖蕨科和水龙骨科是最重要的3个科,其种数占本区种数的50.5%,金星蕨科、中国蕨科和铁角蕨科在本区也有较多的种类分布。在本区主要的属为耳蕨属、鳞毛蕨属和蹄盖蕨属,它们的种数都超过50种,合计占本区种数的22.8%,其次有铁角蕨属、瓦韦属和毛蕨属,其种数都逾25种,而有近85%的属不足10种。热带成分的属在本区占53.9%,但它们的区系存在度不大;东亚分布的属占16.3%,其区系存在度相对较大;温带分布的属占12.7%。本区无特有科,仅光叶蕨属1个特有属,还有6个中国特有属;有387种为中国特有种,约占本区种数的44%。特有种的32%为本区特有,其余以与中国西南片区(占22.5%)和整个南方片区(占26.1%)共有为主。本区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蕨类植物有10种,其中1级3种,2级7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类植物 特有现象 珍稀种类 种数 区系组成 特有属 国家重点保护 中国 重庆 四川
下载PDF
干扰对高山林线再形成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方近圻 吴宁 +1 位作者 罗鹏 易绍良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493-1498,共6页
高山林线是一类典型的生态交错带,因其特殊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高度敏感性而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高山林线的相关概念及其界定,从高山林线海拔位置波动、植被格局变化、生态交错带物种组成变化及其... 高山林线是一类典型的生态交错带,因其特殊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高度敏感性而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高山林线的相关概念及其界定,从高山林线海拔位置波动、植被格局变化、生态交错带物种组成变化及其生理生态特征变化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干扰对高山林线再形成过程的不同影响,总结了高山林线物种对干扰的两种基本响应方式,即退行和入侵。认为人为干扰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当前气候变暖对高山林线波动的影响,因而在不同地区必须紧密结合当地可能的干扰来讨论高山林线的波动,否则结果有可能因误差较大而失去应有的价值。指出该研究在高海拔地区进行植被恢复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林线 干扰 再形成 树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