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西部台错湖T1阶地的两个剖面沉积中,除下部10余厘米含炭化植物和50~70cm处为暗色碳酸盐粘土及粘土外,中、上部全系粘土碳酸盐层,含丰富的介形类和轮藻类。据碳酸盐、介形类、轮藻类的碳、氧稳定同位素值与微体古生物群落生态特征...西藏西部台错湖T1阶地的两个剖面沉积中,除下部10余厘米含炭化植物和50~70cm处为暗色碳酸盐粘土及粘土外,中、上部全系粘土碳酸盐层,含丰富的介形类和轮藻类。据碳酸盐、介形类、轮藻类的碳、氧稳定同位素值与微体古生物群落生态特征等提供的环境气候变化指标,指示该区距今41.4~4.5 ka BP间气候变化为:在41.4~26.2kaBP气候较湿润;26.2~25.5 ka BP偏暖稍干;25.5~22.5 ka BP气候暖湿;22.5~21.0 ka BP气候偏冷湿;20.5~17.5 ka BP气候骤冷、偏湿,反映本区处于末次冰期盛冰期;17.5~16.0kaBP偏冷偏干;16.0~11.8kaBP气候偏暖湿,为全球间歇性暖事件的响应;11.8~10.4 ka BP气候较冷干,大致相当于新仙女木期,10.4 ka BP气温开始回升;10.4~9.4 ka BP气候偏暖湿;9.4~8.5kaBP气候呈现短暂暖湿颤动;8.5~7.9 ka BP气候偏干冷,为冰后期强烈降温偏干事件;7.8~6.3kaBP气候偏暖湿;6.3~4.5 kaB P气候趋向冷干,4.5 ka BP记录了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最大的干燥期。展开更多
上世纪80年代末,德国科学家在中印度洋脊南段区域发现了热液成因的铁锰结壳,预示着该地区存在热液活动的迹象(Herzig and Plueger,1988)。2001年4月美国科学家在"Knorr"号KN162-13航次中通过近底水柱异常调查在中印度洋脊第...上世纪80年代末,德国科学家在中印度洋脊南段区域发现了热液成因的铁锰结壳,预示着该地区存在热液活动的迹象(Herzig and Plueger,1988)。2001年4月美国科学家在"Knorr"号KN162-13航次中通过近底水柱异常调查在中印度洋脊第三洋脊段中央裂谷东侧发现了Edmond热液区(Van Dover et al.,2001),并通过"Jason"展开更多
文摘西藏西部台错湖T1阶地的两个剖面沉积中,除下部10余厘米含炭化植物和50~70cm处为暗色碳酸盐粘土及粘土外,中、上部全系粘土碳酸盐层,含丰富的介形类和轮藻类。据碳酸盐、介形类、轮藻类的碳、氧稳定同位素值与微体古生物群落生态特征等提供的环境气候变化指标,指示该区距今41.4~4.5 ka BP间气候变化为:在41.4~26.2kaBP气候较湿润;26.2~25.5 ka BP偏暖稍干;25.5~22.5 ka BP气候暖湿;22.5~21.0 ka BP气候偏冷湿;20.5~17.5 ka BP气候骤冷、偏湿,反映本区处于末次冰期盛冰期;17.5~16.0kaBP偏冷偏干;16.0~11.8kaBP气候偏暖湿,为全球间歇性暖事件的响应;11.8~10.4 ka BP气候较冷干,大致相当于新仙女木期,10.4 ka BP气温开始回升;10.4~9.4 ka BP气候偏暖湿;9.4~8.5kaBP气候呈现短暂暖湿颤动;8.5~7.9 ka BP气候偏干冷,为冰后期强烈降温偏干事件;7.8~6.3kaBP气候偏暖湿;6.3~4.5 kaB P气候趋向冷干,4.5 ka BP记录了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最大的干燥期。
文摘上世纪80年代末,德国科学家在中印度洋脊南段区域发现了热液成因的铁锰结壳,预示着该地区存在热液活动的迹象(Herzig and Plueger,1988)。2001年4月美国科学家在"Knorr"号KN162-13航次中通过近底水柱异常调查在中印度洋脊第三洋脊段中央裂谷东侧发现了Edmond热液区(Van Dover et al.,2001),并通过"Ja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