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的生物样地建设与监测工作 被引量:8
1
作者 倪健 王世杰 +22 位作者 刘立斌 蔡先立 程安云 彭韬 黎廷宇 胡刚 张忠华 周运超 郭柯 刘长成 白晓永 刘秀明 罗维均 张林 吴洋洋 李梦德 郭纯子 许海洋 钟巧连 郭银明 杨华妹 许鑫 杨勇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2017年第1期106-113,共8页
生长和适应于喀斯特地貌环境的生态系统,即喀斯特生态系统,因人类活动干扰和石漠化进程影响,其结构和功能均发生退化,因此,定位、长期监测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过程和功能,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响应,对研究该类特殊生态系统的... 生长和适应于喀斯特地貌环境的生态系统,即喀斯特生态系统,因人类活动干扰和石漠化进程影响,其结构和功能均发生退化,因此,定位、长期监测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过程和功能,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响应,对研究该类特殊生态系统的格局和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观测网络(CERN)仅有的两个喀斯特台站之一,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的生物监测总目标是开展喀斯特高原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植被生态学(结构、过程、功能)监测与研究,及其退化植被的恢复生态学示范,建立喀斯特植被恢复与重建的优化模式和范式。本文初步介绍了普定站的生物观测网络,以普定县后寨河流域的天龙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样地作为永久监测样地(主观测场),以陈旗不同干扰方式下的植被恢复样地、赵家田皆伐样地、沙湾主站址退耕样地作为辅助监测样地(辅观测场),以高羊河流域陈家寨坡耕地恢复和滇柏林改造样地作为生态重建示范样地(辅观测场),配合流域内外诸多样地与试验点(站区调查点),可初步定位监测和预测代表性喀斯特森林和灌丛的长期变化与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生态系统 结构与功能 生态恢复 长期定位研究 石漠化
下载PDF
喀斯特高原退化生态系统不同类型土壤中的几种重金属分布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高琴 罗绪强 +5 位作者 张桂玲 陈颖 牟银 赵升 田蓉 管海洋 《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年第2期11-15,共5页
为探讨喀斯特高原退化生态系统不同类型土壤的重金属含量及其分布特征,以贵州省清镇市王家寨小流域为例,选取流域内不同植被类型的黄壤和石灰土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表层土壤重金属Mn、Cu、Zn、Ni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流域... 为探讨喀斯特高原退化生态系统不同类型土壤的重金属含量及其分布特征,以贵州省清镇市王家寨小流域为例,选取流域内不同植被类型的黄壤和石灰土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表层土壤重金属Mn、Cu、Zn、Ni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流域内表层土壤重金属Mn,Zn,Ni,Cu含量的平均值在黄壤区分别为1365.12 mg·kg^-1、173.57 mg·kg^-1、45.65 mg·kg^-1和22.05 mg·kg^-1,在石灰土区分别为1663.72 mg·kg^-1、323.10 mg·kg^-1、29.97 mg·kg^-1和14.38 mg·kg^-1。(2)无论是石灰土区还是黄壤区,Mn、Cu、Zn、Ni含量在相同植被类型不同坡位间和在相同坡位不同植被类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3)研究区稀疏灌草丛表层土壤中的Mn和Ni、灌丛表层土壤中的Ni和Cu;次生乔灌林表层土壤中的Cu和Zn均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4)石灰土区的Zn含量已超过我国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该区域的Zn对植物生长或土壤生态环境可能存在风险,应采取安全利用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高原 植物群落 黄壤 石灰土 重金属 分布特征
下载PDF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碳循环研究进展 被引量:54
3
作者 王世杰 刘再华 +2 位作者 倪健 闫俊华 刘秀明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2017年第1期2-9,共8页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碳循环路径与过程基本清晰,与其他陆地生态系统明显不同,呈现出鲜明的区域特色:雨热同季、地质构造背景与碳酸盐岩可溶性的耦合,导致碳酸盐岩中大量封存的碳重新进入生态系统碳的循环;二元三维结构中地下空间CO_2具...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碳循环路径与过程基本清晰,与其他陆地生态系统明显不同,呈现出鲜明的区域特色:雨热同季、地质构造背景与碳酸盐岩可溶性的耦合,导致碳酸盐岩中大量封存的碳重新进入生态系统碳的循环;二元三维结构中地下空间CO_2具体动态变化性,可视为次级碳库,影响生态系统碳的循环过程;陆生植物、水生植物均有利用HCO_3^-碳源进行光合作用的新途径;发现了碳酸盐岩快速的风化作用与水生植物生物碳泵的耦合机制,喀斯特作用碳汇效应得以确证。但是,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碳循环的研究还存在明显不足:喀斯特作用碳汇量的估算受到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的正负机制、外源酸等多因素的挑战,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植被、土壤与岩石、地下空间次级碳库、大气、大气降水存在复杂的多界面作用过程,碳的通量及迁移转化机制仍不明确。未来研究应重视:针对喀斯特地区特点的新研究方法、技术的研发;喀斯特关键带理念的统领;联网长期观测;模型的集成与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循环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 喀斯特作用碳汇效应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典型石漠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以晴隆县为例 被引量:20
4
作者 张斯屿 白晓永 +4 位作者 王世杰 秦罗义 田义超 罗光杰 李月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14年第5期328-338,共11页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人类的生活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关于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较少。本文采用InVSET模型中的水源涵养模块、土壤保持模块和碳存储模块对典型喀斯特地区睛隆县,进行了生态系统服务综合评估。同时为了进一步...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人类的生活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关于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较少。本文采用InVSET模型中的水源涵养模块、土壤保持模块和碳存储模块对典型喀斯特地区睛隆县,进行了生态系统服务综合评估。同时为了进一步了解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特异性,在GIS技术支持下,分析了石漠化等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分的关系。结果表明:2003—2013年,研究区三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数量上而非空间分布;其同时受三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控制的地区面积很小,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0.01%,而受单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控制的地区相对较多;潜在石漠化和轻度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最好,是石漠化治理的重点保护区,而无石漠化地区和强度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最差,是石漠化的重点治理区。研究表明InVEST模型可以很好地对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评估,为喀斯特地区的生态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InVEST模型 石漠化地区
下载PDF
西南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及模拟预测 被引量:24
5
作者 王金凤 刘方 +3 位作者 白晓永 代稳 李琴 吴路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7057-7066,共10页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分析对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作用,为揭示西南地区ESV过去 现在 未来时空演变规律,运用ESV计算体系对西南地区2005—2015ESV动态演变进行定量分析,采用Logistic CA Markov耦合模型预测2025...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分析对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作用,为揭示西南地区ESV过去 现在 未来时空演变规律,运用ESV计算体系对西南地区2005—2015ESV动态演变进行定量分析,采用Logistic CA Markov耦合模型预测2025年ESV格局。结果表明:(1)2005—2015年西南地区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其值达到20.85亿元,主要受青海、西藏水域ESV增加所致,青海、西藏ESV增长率占绝对优势。(2)空间上呈现西北和东南部ESV高、北部ESV低的分布格局;不同类型和不同等级的ESV在空间上相互转换,低等级向高等级转化明显,其他生态景观向建设用地亏损流动减少的价值不足以抵消向水域流动增加的价值,盈利大于亏损,生态环境明显好转。(3)Logistic回归分析各生态景观的ROC值均大于0.87,拟合结果能够满足预测要求;CA Markov模拟ESV空间布局,Kappa系数为0.86,可以在整体上较准确的反映其空间演变格局。(4)2015—2025年ESV空间演化表明西南地区各区域生态环境总体趋于良好,但建设用地增加的生态负效应不可忽视,还需合理进行用地布局。研究揭示了西南地区过去 现在 未来ESV时空演化规律,提供了长时间序列的时空演化图谱,对该地区实施卓有成效的生态规划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和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时空演变 元胞自动机 模拟预测 西南地区
下载PDF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石灰土容重传递函数模型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颖 刘秀明 +2 位作者 王世杰 周德全 罗慧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18年第3期245-256,共12页
土壤容重(BD)数据的缺失严重影响了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土壤碳储量的估算,亟待利用已有数据来构建容重传递函数模型(PTFs)。本文利用南方喀斯特分布省份的石灰土土壤普查数据,首次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喀斯特地区石灰土的容重传递函数模型及... 土壤容重(BD)数据的缺失严重影响了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土壤碳储量的估算,亟待利用已有数据来构建容重传递函数模型(PTFs)。本文利用南方喀斯特分布省份的石灰土土壤普查数据,首次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喀斯特地区石灰土的容重传递函数模型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国内外已发表的容重PTFs对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非地带性石灰土的适用性较差,需要进行优化或重新建立新的容重函数预测模型;(2)优化后的模型Shiri et al(2017)~*、韩光中等(2016)-a~*和韩光中等(2016)-c~*的预测精度得到明显提高;(3)基于石灰土亚类建立的PTFs具有很高的拟合度和预测精度,比优化模型更加适宜于喀斯特石灰土的土壤容重预测;(4)不同石灰土亚类容重预测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其中土壤有机质含量是石灰土容重预测的关键因素,与各亚类土壤的BD都有很高的相关性;(5)土壤容重传递函数模型的适用性不仅与研究区域有关,同时也与研究的土壤类型有关。建议在今后喀斯特地区土壤容重预测模型研究中充分考虑地域差异性和土壤类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土 土壤容重 传递函数模型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普定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森林植被恢复示范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王明云 陈波 容丽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02-206,共5页
在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由于石漠化发生与扩展,生态环境恶化。为了更好地恢复森林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本文针对普定的区域特点、自然背景及石漠化现状,提出了普定石漠化区的植被恢复原则和方法,在总结树种选择、造林技术、森林恢复模式及... 在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由于石漠化发生与扩展,生态环境恶化。为了更好地恢复森林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本文针对普定的区域特点、自然背景及石漠化现状,提出了普定石漠化区的植被恢复原则和方法,在总结树种选择、造林技术、森林恢复模式及巩固造林成果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以普定6个村的森林恢复工程为典型案例,提出了普定石漠化治理过程中的具体物种选择及植被恢复模式的具体对策,包括穴状整地技术、容器苗技术、局部客土技术、明坑大穴嫁接技术、乡土树种混交等技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石漠化 森林植被 恢复示范
下载PDF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分区纲要 被引量:53
8
作者 王世杰 张信宝 白晓永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41-648,共8页
对热带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和任美锷先生提出的喀斯特地貌演化理论展开讨论,并遵循地貌类型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根据地貌形态和成因的相似性,提出我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分区纲要。根据喀斯特地貌的气候类型,南方喀斯特地区分为... 对热带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和任美锷先生提出的喀斯特地貌演化理论展开讨论,并遵循地貌类型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根据地貌形态和成因的相似性,提出我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分区纲要。根据喀斯特地貌的气候类型,南方喀斯特地区分为:热带喀斯特地貌类型区和非热带喀斯特地貌类型区。根据喀斯特地貌形态组合,热带喀斯特地貌类型区再分为:黔中高原浅碟型峰丛洼地,黔-桂斜坡带漏斗型峰丛洼地和广西峰林平原等3个亚区。根据区域地貌形态,非热带喀斯特地貌类型区再分为:川西、滇西北中高山,滇东高原盆谷,北盘江高原峡谷,黔渝川鄂湘接壤的中低山槽谷,湘中、湘南、鄂东中低山丘陵区等5个亚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方 喀斯特 地貌分区 纲要
下载PDF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小流域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综合效益评价——以贵州省普定县陈家寨小流域为例 被引量:8
9
作者 杜雪莲 王世杰 +4 位作者 熊强辉 彭韬 程安云 张林 蔡先立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86-593,共8页
通过建立石漠化综合治理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采集研究区治理前后环境、经济、社会等各项指标数据,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贵州省普定县陈家寨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经过综合治理,研究区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生态... 通过建立石漠化综合治理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采集研究区治理前后环境、经济、社会等各项指标数据,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贵州省普定县陈家寨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经过综合治理,研究区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由于在洼地沟谷地带发展高效山地农业,种植辣椒、秋葵、何首乌、半夏、丹参等经济作物,人均收入和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资金产投比和土地生产率提升明显,农产品商品率有所增加。通过对研究区山地坡面开展林分改造,林草覆盖率有所提高,土壤侵蚀模数和石漠化面积比例减少,贫困发生率、农村恩格尔系数和文盲率有所下降。研究区综合治理之后,经济效益评价等级由"差"变成了"中",生态效益由"差"变成了"良",社会效益仍然处于"差",综合效益评价由"差"到"中",其中经济效益增幅最大,这主要得益于小流域内利用道路积蓄雨水、修建集水池等抗旱设施,有效地解决了研究区的灌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综合治理 模糊综合评价 陈家寨小流域
下载PDF
中国喀斯特碳循环 被引量:3
10
作者 倪健 王世杰 +1 位作者 刘再华 闫俊华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2017年第1期1-1,共1页
在2015年,全球CO2平均浓度首次达到400×10-6;在2016年,多个大气观察站点的CO2浓度持续保持在400×10-6之上,最高达407.7×10-6(世界气象组织WHO,2016-11-14);这意味着,因大气CO2浓度升高而引起的全球气温升高、冰盖与冰... 在2015年,全球CO2平均浓度首次达到400×10-6;在2016年,多个大气观察站点的CO2浓度持续保持在400×10-6之上,最高达407.7×10-6(世界气象组织WHO,2016-11-14);这意味着,因大气CO2浓度升高而引起的全球气温升高、冰盖与冰川融化、极端气候事件频度等气候变化将更加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CO2浓度升高 碳循环 喀斯特 中国 世界气象组织 极端气候事件 平均浓度 气温升高
下载PDF
鬼斧神工之喀斯特洞穴
11
作者 罗维均 刘彧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87-1092,共6页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化学作用),侵蚀与沉积(物理作用),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高原命名,中国亦称之为岩溶地貌,为中国五大造型地貌之一。喀斯...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化学作用),侵蚀与沉积(物理作用),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高原命名,中国亦称之为岩溶地貌,为中国五大造型地貌之一。喀斯特地貌在地球表面分布广泛,约占陆地面积的15%,在中国分布面积最大,集中于桂、黔、滇等省(区),川、渝、湘、晋、甘、藏等省(区、市)部分地区亦有分布;在世界其他地区主要分布于波黑迪纳拉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区、澳大利亚南部、美国中东部、加勒比海大安的列斯群岛和越南中北部地区(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洞穴 地球表面 岩溶地貌 化学作用 物理作用 喀斯特高原 澳大利亚南部
下载PDF
高原喀斯特土壤养分容量及其林木持续性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陈萍 周运超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2017年第1期32-37,共6页
以高原喀斯特地区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土壤中理化指标,探讨了该地区植物生长动态和土壤中营养元素丰缺现状,并对植物生长的土壤养分容量库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喀斯特高原土壤土层较浅,土壤中钾素丰富,氮素、磷素含量较低,氮素是林... 以高原喀斯特地区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土壤中理化指标,探讨了该地区植物生长动态和土壤中营养元素丰缺现状,并对植物生长的土壤养分容量库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喀斯特高原土壤土层较浅,土壤中钾素丰富,氮素、磷素含量较低,氮素是林木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相比之下,磷素在林地土壤中总量低于钾素与氮素,但其有效态所占的比例高于氮和钾,可能是林木生长过程对磷的吸收利用率高于氮和钾。在次生林生态系统群落结构没有大的变化调整条件下,该地区0.1公顷土壤至少能提供云南鼠刺、圆果化香、槲栎等136棵乔木理想状态下生长发育近600年的养分。土壤有效态养分含量可以满足植物生长的养分需求,但在100年后植物体生长发育主要受到有效磷素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喀斯特 土壤养分 持续性
下载PDF
便携式XRF对西南喀斯特地区碳酸盐岩风化壳土壤分析适用性评估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少强 杨菲 +2 位作者 刘爽 罗维均 彭韬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应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pXRF)分析了西南喀斯特地区碳酸盐岩风化壳土壤,并与实验室(LAB)分析结果对比,判定了20种元素分析结果的质量等级,探究了检测时长和粒径对精密度的影响,在pXRF中构建了碳酸盐岩风化壳土壤模式,评估了pXRF对... 应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pXRF)分析了西南喀斯特地区碳酸盐岩风化壳土壤,并与实验室(LAB)分析结果对比,判定了20种元素分析结果的质量等级,探究了检测时长和粒径对精密度的影响,在pXRF中构建了碳酸盐岩风化壳土壤模式,评估了pXRF对该类土壤分析的适用性。主要结果为:1)整体上,pXRF对碳酸盐岩风化壳土壤有较好的分析能力;2)检测时长为120 s时能够兼顾精密度与检测效率;3)粒径从10目减小到200目时,Cu、Nb、Ba、Ce和Th的数据质量等级得到提高,其余15种元素不受影响;4)碳酸盐岩风化壳土壤模式显著提高了pXRF对同类土壤的分析能力,但对碎屑岩和玄武岩的风化壳土壤适用性低。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类型丰富,异质性大,单一检测模式难以满足多样化的分析工作,亟需针对特定类型土壤构建检测模式,提高分析精确度,充分发挥pXRF的优越性能,助力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地球化学分析工作。同时,本文还为优化pXRF分析能力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XRF 碳酸盐岩风化壳土壤 质量等级 土壤模式
下载PDF
黔中喀斯特9种木质藤本叶功能性状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王梦洁 容丽 +2 位作者 李婷婷 王琪 叶天木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55-464,共10页
为揭示喀斯特生境中藤本植物的生态策略,对中国科学院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的陈旗流域中9种木质藤本的叶片功能性状及其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叶面积、叶厚度、叶绿素含量、比叶面积、叶组织密度和叶干物质含量6个叶功能... 为揭示喀斯特生境中藤本植物的生态策略,对中国科学院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的陈旗流域中9种木质藤本的叶片功能性状及其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叶面积、叶厚度、叶绿素含量、比叶面积、叶组织密度和叶干物质含量6个叶功能性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性状的种间变异为9.24%~98.18%,种内变异为0.64%~39.71%。落叶植物性状的种内变异系数低于常绿植物;相较于喀斯特乔灌木,藤本植物具有较低的叶厚度、叶组织密度和较高的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藤本植物叶功能性状间关系紧密,比叶面积与叶组织密度、叶干物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叶组织密度与叶干物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绿素含量与叶干物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叶厚度与叶绿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叶组织密度呈显著负相关。除叶厚度外,叶面积与其余性状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结合叶经济谱理论分析,刺葡萄(Vitis davidii var.davidii)、野葛(Pueraria montana)和野葡萄(V.amurensis)倾向于“快速偿还”型,白木通(Akebia trifoliata)、红毛悬钩子(Rubus pinfaensis)、小果蔷薇(Rosa cymosa)和崖豆藤(Millettia extensa)倾向于“慢速偿还”型,插田泡(Rubus coreanus)和勾儿茶(Berchemia polyphylla)的功能分异明显,介于两者之间。可见,为适应干旱贫瘠的喀斯特环境,藤本植物通过权衡叶功能性状关系来采取不同的适应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木质藤本 叶片 功能性状 变异 叶经济谱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小流域地表、地下河流细粒泥沙来源的^(137)Cs和磁化率双指纹示踪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程倩云 彭韬 +2 位作者 张信宝 曹乐 王世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0-145,154,共7页
在黔中喀斯特高原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峰丛谷地小流域,利用^(137)Cs和磁化率双指纹因子对碳酸盐岩表层土壤(坡地和坝地)、深层土壤(沟道和洞穴/裂隙)以及碎屑岩夹层岩屑3类来源开展指纹特征分析,通过多元混合模型对流域暴雨过程侵蚀悬移质... 在黔中喀斯特高原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峰丛谷地小流域,利用^(137)Cs和磁化率双指纹因子对碳酸盐岩表层土壤(坡地和坝地)、深层土壤(沟道和洞穴/裂隙)以及碎屑岩夹层岩屑3类来源开展指纹特征分析,通过多元混合模型对流域暴雨过程侵蚀悬移质泥沙进行指纹复合示踪,并计算小流域地表及地下出口输出泥沙的主要来源及相对贡献率。结果表明:^(137)Cs和磁化率在碳酸盐岩表层土壤、深层土壤以及碎屑岩夹层岩屑3类来源存在显著差异,流域内表层土壤、深层土壤和碎屑岩夹层岩屑的^(137)Cs和磁化率平均含量分别为3.39 Bq/kg和310.07×10^(-8) m^3/kg、0.50 Bq/kg和180.69×10^(-8) m^3/kg、0 Bq/kg和7.02×10^(-8) m^3/kg。表层土壤、深层土壤和碎屑岩夹层岩屑对流域地表出口泥沙的相对贡献分别为16.2%,4.3%和79.5%,拟合优度为99.97%;表层土壤、深层土壤和碎屑岩夹层岩屑对流域地下出口泥沙的相对贡献分别为<0.1%,37.9%和62.1%,拟合优度为83.80%。喀斯特流域泥沙来源区别于其他碎屑岩流域具有的特点为:(1)碳酸盐岩风化表层土壤来源少,对河流泥沙贡献小,主要贡献于地表河流。(2)无论流域地表出口还是地下出口,河流泥沙来源主要为流域中碳酸盐岩所夹的少量(地面物质组成<10%)的碎屑岩夹层岩屑。(3)深层土壤略有贡献,地下河流贡献比例高于地表河流。另外,^(137)Cs和磁化率可作为双指纹示踪物较好地示踪喀斯特小流域地表、地下河流泥沙来源和确定相对贡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来源 指纹示踪 ^137 CS 磁化率 西南喀斯特 小流域 关键带
下载PDF
贵州高原型喀斯特次生林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储量 被引量:34
16
作者 刘立斌 钟巧连 倪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8606-8614,共9页
选取贵州高原型喀斯特次生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对象,对其生态系统各组分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全面估算了其生态系统C、N、P储量。结果表明,N、P含量在各树种和各器官(干、皮、枝、叶)之间表现出较大的变异... 选取贵州高原型喀斯特次生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对象,对其生态系统各组分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全面估算了其生态系统C、N、P储量。结果表明,N、P含量在各树种和各器官(干、皮、枝、叶)之间表现出较大的变异,而C含量在各树种和各器官之间变异较小。C/N和C/P表现为叶片最高,树干(乔木)/枝干(灌木)最低,N/P在各器官间差异不显著(P>0.05)。凋落物和木质残体的N/P显著(P<0.01)高于植物活体。土壤C、N、P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最表层(0—10 cm)土壤的C、N、P含量及N/P显著(P<0.05)高于深层土壤;C/N和C/P在各土层间差异不显著(P>0.05)。高原型喀斯特次生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生态系统C、N、P储量分别为172.42 Mg/hm2、5.24 Mg/hm2和1.19 Mg/hm2。大部分森林C(54.69%)、N(84.46%)、P(97.26%)存储于土壤中。与非喀斯特森林相比,喀斯特森林植物叶片N、P含量低,土壤C含量高,生态系统C、N、P储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 碳循环 喀斯特森林 植被恢复 西南地区
下载PDF
喀斯特洞穴甲烷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曾广能 罗维均 +2 位作者 王彦伟 李勇 王世杰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27-234,共8页
甲烷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此前对全球甲烷进行了大量的观测和模拟研究,但在源汇关系和通量的认识上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近期研究发现,广泛分布的喀斯特地下空间(洞穴和裂隙等)是大气甲烷重要的汇;其作用机制主要有微生物氧化作... 甲烷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此前对全球甲烷进行了大量的观测和模拟研究,但在源汇关系和通量的认识上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近期研究发现,广泛分布的喀斯特地下空间(洞穴和裂隙等)是大气甲烷重要的汇;其作用机制主要有微生物氧化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但对二者的影响大小认识不足;喀斯特洞穴甲烷碳库大小及其对喀斯特生态系统的影响认识尚不清楚。下一步工作应该加强洞穴甲烷的系统研究,分析甲烷的碳汇机制以及估算碳库大小;同时,加强喀斯特生态系统大气、土壤和洞穴甲烷通量的研究,以揭示喀斯特地下空间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洞穴 甲烷 源汇关系 碳汇机制 通量
下载PDF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SOC空间异质性及其对碳储量估算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颖 刘秀明 周德全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8期256-264,共9页
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简称SOC)作为土壤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球表层碳循环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SOC储量的正确评估对研究全球环境变化和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质背景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其土... 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简称SOC)作为土壤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球表层碳循环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SOC储量的正确评估对研究全球环境变化和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质背景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其土壤有机碳易于积累,有机碳含量较高,在全球碳循环中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文献检索收集近10年来已经公开发表的关于南方喀斯特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估算研究中的数据,总结分析南方喀斯特分布区的SOC空间分布特征,认为喀斯特地区SOC空间分布具有高度的空间异质性,并由此导致喀斯特地区的SOC储量估算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研究分析不同因素制约下的SOC的空间异质性特征,认为地质背景、土壤自身因素、人类活动等是影响土壤SOC空间异质性分布的主要原因。基于喀斯特SOC空间异质性的特征及影响因素,提出适合喀斯特地区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旨在为今后喀斯特地区SOC研究工作提供科学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土壤有机碳(SOC)空间异质性 影响因素 碳储量
下载PDF
典型喀斯特小流域不同降雨等级水化学最优采样频率初探
19
作者 方长敏 彭韬 +4 位作者 张志才 徐少强 莫小妹 翟奖 蒋卫威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1-381,390,共12页
[目的]当前研究主要关注非喀斯特地区长时间尺度频率研究,对喀斯特不同降雨等级下的水化学采样频率研究不足,喀斯特小流域不同降雨等级水化学的最优采样频率尚不明确。[方法]利用黔中高原典型喀斯特小流域在2022年6月至2023年7月不同降... [目的]当前研究主要关注非喀斯特地区长时间尺度频率研究,对喀斯特不同降雨等级下的水化学采样频率研究不足,喀斯特小流域不同降雨等级水化学的最优采样频率尚不明确。[方法]利用黔中高原典型喀斯特小流域在2022年6月至2023年7月不同降雨等级(大暴雨、大雨、中雨)间隔1 h的高频电导率(EC)数据,重采样为2~15 h的低频数据后,结合多种评价指标和突变点理论,确定喀斯特小流域不同降雨等级下水化学的最优采样频率。[结果](1)喀斯特小流域受地质背景影响,水化学响应降雨呈现暴涨暴落特征,低频采样误差损失量大;(2)I_(60)(最大60 min降雨强度)、前期无雨天数和降雨量通过影响水文过程,进而改变水化学变化特征,最终影响采样频率;(3)大暴雨等级下建议选择4 h频率为宜,大雨等级下建议5 h频率,中雨等级下当I_(60)>10 mm/h时建议5 h采样频率,I_(60)较小时(I_(60)<10 mm/h)最优采样频率为6 h。[结论]研究结果为喀斯特小流域水化学监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小流域 最优采样频率 降雨等级 水化学
下载PDF
茂兰喀斯特森林常见钙生植物叶片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 被引量:53
20
作者 罗绪强 张桂玲 +3 位作者 杜雪莲 王世杰 杨鸿雁 黄天志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121-1129,共9页
喀斯特森林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及其对环境变异的生态响应和调控机制是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护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必需明确的关键科学问题。为探讨喀斯特森林植物的生态适应性调控机制,本文以茂兰喀斯特森林几种常见钙生植物为... 喀斯特森林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及其对环境变异的生态响应和调控机制是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护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必需明确的关键科学问题。为探讨喀斯特森林植物的生态适应性调控机制,本文以茂兰喀斯特森林几种常见钙生植物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叶片10种必需元素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含量大于10000 mg·kg^-1的元素有N、K和Ca,1000~10000 mg·kg^-1的元素有P、Mg和S,100~1000 mg·kg^-1的元素有Fe和Mn,小于100 mg·kg^-1的元素有Zn和Ni。这些元素中,除 P 外均高于已报道的陆生高等植物所需元素的合适组织浓度,但仍全部处于世界陆生维管植物元素平均含量范围内。元素含量特点是w(Ca)>w(K)>w(Mg)型。P、Mg、Fe的频数分布呈正态分布,N、K、Ca、S、Mn、Zn、Ni呈对数正态分布。元素间的相关分析表明,N和S、P和Mg、K和S、Ca和Mg、Ca和Zn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 Mg和Zn也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而N和Fe、S和Fe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根据植物叶片w(Ca+Mg)含量,冷水花(Pilea notate)、荔波唇柱苣苔(Chirita liboensis)和掌叶木(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属于嗜钙型植物,石山吴茱萸(Evodia calcicola)属于喜钙型植物,黄梨木(Beniodendron minus)、单性木兰(Kmeria septentrionalis)、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粗糠柴(Mallotus philippensis)、石山桂(Cinnamomum calcareum)和黔竹(Dendrocalamus tsiangii)属于随遇型植物,贵州悬竹(Ampelocalamus calcareous)属于厌钙型植物,荔波鹅耳枥(Carpinus lipoensis)、石山胡颓子(Elaeagnus calcarea)介于喜钙型植物和随遇型植物之间,石山楠(Phoebe calcarea)介于随遇型植物和厌钙型植物之间。对叶片元素化学计量比值的分析表明,喀斯特钙生植物具有低P、K和高Ca、Mg的特点,绝大部分植物属于P制约型植物。元素比值、变异系数和元素相关分析结果说明植物体内各必需元素含量相对稳定,元素间具有一定的比例组成和协调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钙生植物 元素含量 生态化学计量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