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95篇文章
< 1 2 17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构知识库建设的几点思考——以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机构知识库为例
1
作者 王伟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5年第18期136-137,141,共3页
回顾了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机构知识库(IMHE Open IR)的建设历程,介绍了建设机构知识库的主要思路和做法,并对机构知识库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机构知识库 IMHE OpenIR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全球变化下的山地表生环境过程:认知与挑战——中国科学院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建站30周年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5
2
作者 王根绪 程根伟 +2 位作者 刘巧 孙守琴 冉飞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I0001-I0001,605-621,共18页
立足山地表生环境长期定位观测,明确山地表生环境变化过程与机理、掌握山地生态系统响应变化环境的演化规律、探索应对全球变化的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维系着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从高山典型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变化... 立足山地表生环境长期定位观测,明确山地表生环境变化过程与机理、掌握山地生态系统响应变化环境的演化规律、探索应对全球变化的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维系着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从高山典型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变化环境下高山植被原生演替过程与模拟、高山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海洋性冰川动态与山地气候变化以及山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等方面,系统总结了贡嘎山高山生态观测试验站过去30年取得的重要科学进展,归纳了在山地表生环境过程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创新突破。围绕贡嘎山站在山地生态和环境变化观测试验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以及面临的重要前沿科学领域的挑战和国家发展需求,提出了未来进一步发展的5个重要方向:构建和发展综合观测网络、深化高山生态系统垂直带谱分异与重建机制的研究、拓展高低纬度典型山地生态系统变化的比较研究、发展山地生态过程模型以及探索山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贡嘎山站 山地表生环境过程 进展与成就 未来展望
下载PDF
嵌入理论视角下研究生基层党组织执行力评估体系构建——以中国科学院资环类研究所为例
3
作者 姚彩云 罗晓梅 毛永红 《高教学刊》 2023年第13期1-5,共5页
研究基于经济社会学家波兰尼提出的嵌入理论,提出了研究生基层党组织执行力的评估体系,通过收集20个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使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分析评估体系的信度和结构效度,调整和完善评估体系,最后就如何从4个嵌... 研究基于经济社会学家波兰尼提出的嵌入理论,提出了研究生基层党组织执行力的评估体系,通过收集20个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使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分析评估体系的信度和结构效度,调整和完善评估体系,最后就如何从4个嵌入维度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基层党组织建设和组织执行力给出建议与对策。该成果也运用于高校、科研院所研究生基层党组织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 基层党组织 嵌入理论 组织执行力 评估体系
下载PDF
干热河谷生态修复模式及其效应——以中国科学院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为例 被引量:51
4
作者 崔鹏 王道杰 韦方强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5年第3期60-64,共5页
金沙江干热河谷水土流失严重,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强烈,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以中国科学院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为研究区,根据立地条件和植物生物学特性,提出了荒坡地乔灌草恢复性生态修复模式和坡耕地农、林、牧开发性生态修复模式,并... 金沙江干热河谷水土流失严重,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强烈,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以中国科学院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为研究区,根据立地条件和植物生物学特性,提出了荒坡地乔灌草恢复性生态修复模式和坡耕地农、林、牧开发性生态修复模式,并对生态修复效应进行了监测和调查.结果表明:通过生态修复,林草地地表径流量降为裸地的14.9%,泥沙流失量降为裸地的6.4%;修复灌草地稳渗率为0.58mm/min,裸地稳渗率为修复灌草地的62%,退化灌草丛地为修复灌草地的84%;植物品种由10余种发展到30多种,土壤种子库密度由300余粒/m2增加到1217~1450粒/m2,动物种类增加10多种;坡耕地产量从750~1500kg/hm2增加到4500~6000kg/hm2,人均年经济收入从200元增加到800~1000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 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 干热河谷 生态修复模式 生态环境 立地条件 植物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科技评价探讨 被引量:4
5
作者 谭荣志 党跃武 《现代情报》 CSSCI 2012年第9期155-159,共5页
为了对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所进行更加合理有效的科技评价,本文在探讨了论文等出版物及影响因子、检索系统收录情况和被引频次、获奖成果、专利和软件著作权、项目数和经费、将帅人才这些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研究所评价体系基础评价指标元... 为了对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所进行更加合理有效的科技评价,本文在探讨了论文等出版物及影响因子、检索系统收录情况和被引频次、获奖成果、专利和软件著作权、项目数和经费、将帅人才这些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研究所评价体系基础评价指标元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指标体系、重视科技成果的应用和社会效益、基于学科专业建立评价模型、分专业领域和学科进行评价、研究指标相关性和把握评价周期等对策建议。使之更适合中国科学院的创新评价需求并达到评价导向和支撑科学院战略管理与绩效管理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 科技评价 评价指标 评价方法
下载PDF
中国科学院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信息共享平台 被引量:1
6
作者 韦方强 崔鹏 +1 位作者 胡凯衡 陈杰 《山地学报》 CSCD 2002年第4期511-512,共2页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 泥石流 信息共享平台 观测 动力学 降水 实验 研究
下载PDF
中国山地科学发展构想 被引量:21
7
作者 邓伟 程根伟 文安邦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8年第2期156-161,共6页
我国山地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70%,是世界第一山地大国。我国人口与经济快速增长,山区土地利用、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开发强度的增加与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难以承受的尖锐矛盾日益凸显,严重影响国家未来经济和生态环境安全。当前,国外重... 我国山地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70%,是世界第一山地大国。我国人口与经济快速增长,山区土地利用、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开发强度的增加与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难以承受的尖锐矛盾日益凸显,严重影响国家未来经济和生态环境安全。当前,国外重大研究计划(IGBP,IHDP,GTOS)非常关注山地重大科学问题的探索,山地研究已成国际热点和科学前沿。加强山地科学研究,着力发展山地科学体系,为新山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确保山区发展又好又快,同时对提高我国在国际地球系统科学领域的影响力和引领作用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 山区发展 生态屏障 山地科学
下载PDF
汶川地震山地灾害对环境因素的响应机制 被引量:6
8
作者 田述军 孔纪名 +1 位作者 阿发友 崔云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2-98,共7页
为了研究汶川地震山地灾害灾害分布对环境因素的响应机制,通过对汶川地震灾区的调查和遥感解译,详细分析灾害分布特点,用GIS平台对4722个典型灾害点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地震能量释放的长短轴效应造成地震能量主要沿断裂... 为了研究汶川地震山地灾害灾害分布对环境因素的响应机制,通过对汶川地震灾区的调查和遥感解译,详细分析灾害分布特点,用GIS平台对4722个典型灾害点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地震能量释放的长短轴效应造成地震能量主要沿断裂带释放,灾害点沿中央断裂呈条带状分布,在距中央断裂20km范围内集中灾害总数的64.42%,逆冲断裂的上下盘效应使上盘灾害发育程度明显高于下盘和下盘灾害密度经历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2)灾害点在山地地区集中分布在河谷两岸,河谷岸坡对地震的放大作用使坡体上部岩土首先崩解,带动坡体下部的岩土一起运动,形成"山剥皮"特点的崩滑型灾害;3)灾害总数的99.43%集中分布在地震烈度Ⅶ度及其以上地区,地震的场地效应使灾害在易滑岩层中较为发育;4)在区域地势变化与地震断裂破裂一致的方向上有利于地震能量的传播,灾害更容易发生,规模较大的滑坡主滑方向也大多数发生在两者的并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灾害 环境因素 场地效应 汶川大地震
下载PDF
山地灾害与环境治理的人文途径 被引量:8
9
作者 方一平 李立华 傅绶宁 《山地学报》 CSCD 2000年第2期151-155,共5页
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角度 ,探讨山地灾害与环境治理的人文途径。认为除土木工程、生物工程手段外 ,山地灾害与环境治理关键在于通过科技和经济手段 ,减轻人类活动对有限资源 ,特别是土地资源的依赖 ,通过社会保障手段刺激社会信息的有效... 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角度 ,探讨山地灾害与环境治理的人文途径。认为除土木工程、生物工程手段外 ,山地灾害与环境治理关键在于通过科技和经济手段 ,减轻人类活动对有限资源 ,特别是土地资源的依赖 ,通过社会保障手段刺激社会信息的有效增殖来实现山地灾害与环境退化的防范与治理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灾害 治理途径 环境治理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下载PDF
典型地区地震山地灾害分布对环境本底因素响应机制研究--以绵竹市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田述军 孔纪名 +2 位作者 崔云 阿发友 吴文平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09-215,共7页
通过对汶川地震灾区的调查和遥感解译,详细分析了绵竹市地震山地灾害的特点,在G IS平台上对297个典型灾害点的环境本底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灾害分布对地震烈度、距断裂带距离、岩性、高程、河流、坡度和坡向的响应机制。得出以下结论:1... 通过对汶川地震灾区的调查和遥感解译,详细分析了绵竹市地震山地灾害的特点,在G IS平台上对297个典型灾害点的环境本底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灾害分布对地震烈度、距断裂带距离、岩性、高程、河流、坡度和坡向的响应机制。得出以下结论:1)距中央断裂的距离是汶川大地震山地灾害分布规律的主导因素,灾害在距中央断裂0~8 km范围内响应明显,上盘发育程度明显高于下盘,下盘灾害点分布的变化规律受前山断裂破裂的影响;2)山地灾害在硬质岩层中最为发育,灾害发育密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大;3)地形和河流共同制约着坡体卸荷和地震能量的释放,山地灾害对海拔较高、坡度陡峭、切割强烈和河网密度大的区域响应更为明显;4)当区域地势变化方向和坡向与地震断裂破裂方向一致时,有利于地震能量的传播,灾害更容易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山地灾害 环境因素 响应机制 汶川大地震
下载PDF
山地灾害与山地生态环境演变相互耦合作用——以昆明市东川区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田冰 王裕宜 刘淑珍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10期228-234,共7页
通过对泥石流灾害典型区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山地自然环境和人类经济活动即土地利用状况的剖析,分析了东川区泥石流灾害暴发频率和强度,以及其灾害的兴衰与山地自然环境和人类经济活动互为耦合作用的关系。当人们加大环境修复力度和合... 通过对泥石流灾害典型区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山地自然环境和人类经济活动即土地利用状况的剖析,分析了东川区泥石流灾害暴发频率和强度,以及其灾害的兴衰与山地自然环境和人类经济活动互为耦合作用的关系。当人们加大环境修复力度和合理地利用山地土地资源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泥石流灾害,并达到优化山地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山地环境 土地利用 耦合作用
下载PDF
成都山地所山地灾害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钟敦伦 王成华 《山地研究》 CSCD 1996年第2期71-77,共7页
30年来我所在建立山地灾害学过程中,培养造就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的从事山地灾害及其防治研究的科技队伍;完成了国家和地方的科研、生产任务300余项.这些成果不仅促进了学科的发展和完善,而且在发展国民经济和减灾防灾中起着重要... 30年来我所在建立山地灾害学过程中,培养造就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的从事山地灾害及其防治研究的科技队伍;完成了国家和地方的科研、生产任务300余项.这些成果不仅促进了学科的发展和完善,而且在发展国民经济和减灾防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灾害 泥石流 滑坡
下载PDF
有关汶川地震及次生山地灾害研究的一些科学问题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信宝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02-403,共2页
汶川8.0级地震的发生远远超出地学界以前关于横断山区地震及次生灾害发生规律的认识,说明地学界以前对横断山区的新构造运动特点,地震区域分布规律、发生原因,地震次生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强度、危害和特大地震在横断山区地貌演化的作用等... 汶川8.0级地震的发生远远超出地学界以前关于横断山区地震及次生灾害发生规律的认识,说明地学界以前对横断山区的新构造运动特点,地震区域分布规律、发生原因,地震次生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强度、危害和特大地震在横断山区地貌演化的作用等重大科学问题的认识存在不足或偏差之处。在思考此次地震发生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在西南山区的多年工作经验,提出了汶川大地震后亟待开展的第四纪以来横断山区古地震重建、古滑坡分布、水库诱发地震、特大地震在横断山区山地地貌演化的作用等方面的科学研究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大型水库 古地震重建 地貌演化
下载PDF
基于冗余分析的成都市府河缓冲带土地利用对水质的影响
14
作者 徐佩 冯婷 +2 位作者 李亮 逯亚峰 许利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6-155,共10页
土地利用是影响河流水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大型城市河流缓冲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及组成对河流水质的影响方式仍不清晰。选取成都市中心城区的府河及其支流作为研究对象,设置17个水质监测断面,于2018年1月—2019年12月对COD_(Mn)... 土地利用是影响河流水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大型城市河流缓冲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及组成对河流水质的影响方式仍不清晰。选取成都市中心城区的府河及其支流作为研究对象,设置17个水质监测断面,于2018年1月—2019年12月对COD_(Mn)、NH_(4)^(+)-N和TP 3个水质指标开展连续监测。同时,还获得了相同时段内的降水数据和基于高分卫星(GF-1)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分析以及冗余分析方法,探讨河岸缓冲区内土地利用结构、组成对府河及支流水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选取河段从上游到下游的COD_(Mn)、NH_(4)^(+)-N和TP浓度均呈增加趋势,这3类污染物在上游第一个监测断面浓度依次为1.73、0.26、0.06 mg/L,到下游最后一个监测断面浓度为2.59、0.97、0.15 mg/L。相对于干流,府河支流污染物浓度无明显空间分布特征。从时间上看,6—9月水体中各污染物浓度相对较高。基于冗余分析的结果发现,在河段2 000 m缓冲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类型对水质的影响最明显,校正后的解释度达57%,表明河段内污染物质主要源于此区域。该范围内,建设用地与其他生产用地可能是COD_(Mn)与NH_(4)^(+)-N的主要源区,农业用地是TP的主要来源,生态用地对于COD_(Mn)与NH_(4)^(+)-N具有一定的吸收分解作用。但是,研究区生态用地以园林绿化用地为主,需要施用磷肥,可能成为水体TP的重要贡献源。因此,合理规划河流2 000 m缓冲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与生态用地比例,控制园林绿化用地的施肥用量,是保障成都市城市河流水环境安全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河流 污染源 水环境 城市绿地 冗余分析
下载PDF
试论优化型基金梯级人才库的战略储备模式——以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所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琴 文安邦 熊东红 《中国科学基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9-52,共4页
1引言 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科学基金)申请规则调整,导致竞争日趋激烈,加强科学基金人才储备成为应对这一变化的有力手段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卓越管理战略”的要求,紧接着国家自... 1引言 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科学基金)申请规则调整,导致竞争日趋激烈,加强科学基金人才储备成为应对这一变化的有力手段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卓越管理战略”的要求,紧接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又提出“精细化管理”的倡议,逐步深化了科学基金管理的内涵。作为科学基金管理者,其任务不仅是管理项目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 战略储备 人才库 优化型 精细化管理 山地 成都
原文传递
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特征分析与风险评价——以川西石棉县马颈子沟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翔弘绅 余建华 +1 位作者 胡桂胜 杨志全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4-134,149,共12页
我国川西地区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复杂,滑坡-泥石流灾害链易发育,灾害链中主要灾害向次要灾害逐级传递,促使灾害的风险性进一步增强。为研究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的特征与风险性,以四川马颈子沟滑坡-泥石流灾害链为典型研究对象,对该区域滑... 我国川西地区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复杂,滑坡-泥石流灾害链易发育,灾害链中主要灾害向次要灾害逐级传递,促使灾害的风险性进一步增强。为研究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的特征与风险性,以四川马颈子沟滑坡-泥石流灾害链为典型研究对象,对该区域滑坡和泥石流分别进行风险度分析,并对区域滑坡-泥石流灾害链进行特征分析与风险评价。首先构建AHP模型对滑坡危险度进行分析,并应用易损性等级计算模型计算滑坡易损性;然后应用泥石流危险区指标来估算泥石流的危险度,并根据区域统计数据得出区域泥石流灾害损失脆弱性;最后根据多灾害风险理论公式,计算区域滑坡-泥石流灾害链风险度,并对灾害链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马颈子沟滑坡-泥石流灾害链为中风险度地区,该研究结果与现场勘察结果一致,验证了基于多灾害风险理论的灾害链分析评价方法体系结合多种模型进行计算的可行性。通过分析马颈子沟灾害链风险度,为类似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泥石流 灾害链 多灾害风险理论 风险评价
下载PDF
基于信息量-Scoops3D联合模型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17
作者 余文秀 李秀珍 +4 位作者 郑玲静 孔纪名 邵其其 熊华勇 谢成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9-659,共11页
贵渝管道沿线地势险峻、构造活跃、雨量集中,崩滑流等地质灾害十分发育,科学开展管道沿线地质灾害的易发性评估工作对确保其安全运行至关重要。本研究在查明管道沿线自然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分布的基础上,结合管道沿线地形地质特征、管... 贵渝管道沿线地势险峻、构造活跃、雨量集中,崩滑流等地质灾害十分发育,科学开展管道沿线地质灾害的易发性评估工作对确保其安全运行至关重要。本研究在查明管道沿线自然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分布的基础上,结合管道沿线地形地质特征、管道展布与斜坡体的相互空间位置关系划分了101段适合管道工程特点的评价单元,基于信息量数理统计模型与Scoops3D物理力学模型对管道沿线地质灾害的易发性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管道沿线地质灾害的高易发区主要集中在遵义及桐梓县附近,其中7段处于极高易发区,26段处于高易发区,20段处于中易发区,30段处于低易发区,18段处于极低易发区。通过ROC曲线分别求得信息量、Scoops3D以及二者联合模型的AUC值分别为0.796、0.683和0.803,结果表明信息量-Scoops3D联合模型的评价准确性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渝管道 地质灾害 信息量-Scoops3D联合模型 易发性评价
下载PDF
极端气候影响下中巴公路沿线崩滑灾害危险性评价
18
作者 陈世泷 孟庆凯 +2 位作者 戴勇 李威 杨立强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0-1019,共10页
为探究极端气候对中巴公路沿线崩滑灾害影响,本文选择ERA5再分析数据结合灾害数据库,从强度、持续时间、频率3方面研究日最高温的年最大值、日最低温的年最小值、雨天日降水强度等8个极端气候指数与崩滑灾害关联关系,选择2个最具代表性... 为探究极端气候对中巴公路沿线崩滑灾害影响,本文选择ERA5再分析数据结合灾害数据库,从强度、持续时间、频率3方面研究日最高温的年最大值、日最低温的年最小值、雨天日降水强度等8个极端气候指数与崩滑灾害关联关系,选择2个最具代表性气候指数作为诱发因素构建危险性评价体系,开展崩滑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中巴公路沿线区域整体表现为温差幅度变大,短历时与持续强降雨增高趋势,塔什库尔干东部和帕苏—吉尔吉特—奇拉斯区段表现为更短的冰冻天数时间,更大的雨天日降水强度,更高的极端高温事件频率;(2)近30余年,崩滑灾害高密集区段(帕苏—吉尔吉特—奇拉斯)日最高温的年最大值、日最低温的年最小值、雨天日降水强度在2010年、2018年达到最高,近10 a极端温度波动趋势减弱;(3)崩滑灾害高、极高危险区主要分布在塔什库尔干—红其拉甫东部、斯考特—帕苏—吉尔吉特—奇拉斯区段。该研究结果可为保障中巴公路沿线工程安全和开展风险预测提供科学依据和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巴公路 危险性评价 ERA5 极端气候指数
下载PDF
金沙江中游沿江高速公路地质灾害差异性分布特征与成因机制
19
作者 沈昊文 何瑜 +3 位作者 杨志全 字忠 任锦程 胡桂胜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5313-5323,共11页
金沙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跨越中国第一、二地貌阶梯过渡带,流域内地质灾害频发。四川沿江高速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支撑项目,对凉山州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为了研究金沙江中游沿江高速屏山—金阳段地质灾害的差异性... 金沙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跨越中国第一、二地貌阶梯过渡带,流域内地质灾害频发。四川沿江高速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支撑项目,对凉山州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为了研究金沙江中游沿江高速屏山—金阳段地质灾害的差异性分布这一特殊现象,通过遥感解译、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地质灾害发育的背景条件与特征进行了系统梳理,分析了地质灾害差异性分布的成因机制,提出了研究区不同灾害类型的防治对策并验证了防治效果。研究表明:沿江高速屏山—金阳段地质灾害表现为年降雨量大的屏山县泥石流灾害发育的比例远远低于年降雨量小的雷波县和金阳县;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与地震活动是差异性分布的内部因素;临界降雨量和人类工程活动则是差异性分布的外部因素。可见内外因素共同主导着研究区内地质灾害的差异性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差异性分布 沿江高速公路 金沙江
下载PDF
立足国家需求 创新山地科学——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建所四十周年
20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6年第5期435-437,F0004,共4页
关键词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40周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