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形态空间格局分析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城市热环境生态网络优化研究
1
作者 潘振华 周媛 +3 位作者 姚婧 宁顺斌 罗于舒 汪曼林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85-1093,共9页
【目的】建立合理的城市热环境生态网络,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方法】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源-汇”理论,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与景观连通性指数,分别筛选研究区内景观稳定性好、连通性高的“源”“汇”景观... 【目的】建立合理的城市热环境生态网络,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方法】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源-汇”理论,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与景观连通性指数,分别筛选研究区内景观稳定性好、连通性高的“源”“汇”景观作为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重力模型以及水文分析模块构建和筛选研究区内的重要生态廊道,从而建立缓解城市热环境问题的多层级“源-汇”景观网络。【结果】分别筛选出24个具有重要连通性的“源”“汇”核心斑块作为重要生态源地。构建“源-源”廊道102条,“汇-汇”廊道141条,“源-汇”廊道325条,生态节点103个,障碍点148个。通过综合相交分析,一级补偿廊道主要由岷江、毗河和其他河道构成,二级输送廊道主要分布在“汇”景观较为密集的区域,三级作用廊道主要分布在高强度建设区域。【结论】基于“源-汇”理论构建的多层级生态网络优化格局是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举措。图4表3参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源-汇”理论 城市热环境 景观生态网络
下载PDF
生态承载力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2
作者 曲修齐 刘淼 +3 位作者 李春林 胡远满 尹红岩 齐丽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9年第4期113-119,共7页
在人类活动越来越多的影响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生态承载力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总结了生态承载力概念演变,介绍了生态承载力主要研究方法:初级生产力法(NPP)、生态足迹法、能值生态足迹法、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方法、碳氧平... 在人类活动越来越多的影响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生态承载力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总结了生态承载力概念演变,介绍了生态承载力主要研究方法:初级生产力法(NPP)、生态足迹法、能值生态足迹法、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方法、碳氧平衡法、状态空间法、综合评价法与模型法,并对其优缺点分别进行评述;最后对当前生态承载力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承载力 概念演变 评价方法
下载PDF
不同草原防火政策下内蒙古草原火灾发生风险及其驱动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恒 诺敏 +4 位作者 班擎宇 赵鹏武 常禹 弥宏卓 殷继艳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0-111,共12页
草原火灾是草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干扰因子之一,不同时期的草原防火政策可能会导致草原火灾发生概率及驱动因素发生变化。本研究基于内蒙古1981~2020年草原火灾数据,以新旧《草原防火条例》实施时间(旧《草原防火条例》1993年10月5日颁... 草原火灾是草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干扰因子之一,不同时期的草原防火政策可能会导致草原火灾发生概率及驱动因素发生变化。本研究基于内蒙古1981~2020年草原火灾数据,以新旧《草原防火条例》实施时间(旧《草原防火条例》1993年10月5日颁布并实施,新《草原防火条例》2008年11月19日颁布并于2009年1月1日起实施)为界线,通过随机森林模型分4个时期(1981~2020年、1981~1993年、1994~2008年、2009~2020年)对内蒙古草原火灾发生概率与驱动因素进行比较与分析,并绘制草原火灾风险等级区划图。结果表明:(1)4个时期建模的全样本AUC在0.930~0.940之间,精度优异。(2)在不同时期,气象因素(日平均相对湿度、气温日较差等)始终是影响草原火灾的主导因素,海拔、距火点最近公路距离等因素也是内蒙古草原火灾发生的重要驱动因素;(3)1981~1993年和1981~2020年草原火灾风险区基本相似,中、高、极高草原火灾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呼伦贝尔市大部分地区和兴安盟北部,1994~2008年中、高、极高草原火灾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呼伦贝尔市,而2009~2020年中、高、极高草原火灾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呼伦贝尔市西部、锡林郭勒盟北部、阿拉善盟东南部、乌海市和鄂尔多斯市东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自治区 草原火灾 草原防火条例 驱动因素 火灾风险区划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的森林和草原可燃物含水率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常畅 常禹 +2 位作者 胡远满 布仁仓 张恒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655-1663,共9页
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世界范围内森林、草原火灾频发,在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经济损失,甚至危及生命安全。探究森林和草原可燃物含水率能够预测火的发生和蔓延,从而规避火灾风险。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中相... 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世界范围内森林、草原火灾频发,在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经济损失,甚至危及生命安全。探究森林和草原可燃物含水率能够预测火的发生和蔓延,从而规避火灾风险。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中相关文献为数据源,基于CiteSpace 5.7.R2对获取的题录信息进行计量分析。研究表明:(1)研究历程可分成3个阶段,缓慢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波动增长阶段;这一方向是生态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领域,具有一定的空间维度和实际应用性;美国的研究实力在世界各国中最强,我国则有较大的进步空间。(2)森林和草原可燃物含水率相关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以遥感反演为主流研究方法,气候变化是最常见的研究视角,植被或枯落物的可燃性是研究的核心内容,美国西部是研究最多的区域,火灾科学是最主要的应用领域。(3)当前的研究前沿主要有3个方面,大尺度的全球火险预测研究、对可燃物可燃性的多维度分析、基于MODIS反演可燃物含水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草原 可燃物含水率 文献计量 CITESPACE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PM_(2.5)污染区域及人口暴露风险研究
5
作者 宋俊 李春林 +2 位作者 胡远满 刘淼 黄泳波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4-225,共12页
为缓解京津冀地区面临的严峻PM_(2.5)污染,本研究利用公里级高分辨率PM_(2.5)数据集对京津冀地区的PM_(2.5)时空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利用超标频数法和人口相对暴露风险模型评估京津冀地区的区域暴露风险和人口暴露风险,并预测未来的人口... 为缓解京津冀地区面临的严峻PM_(2.5)污染,本研究利用公里级高分辨率PM_(2.5)数据集对京津冀地区的PM_(2.5)时空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利用超标频数法和人口相对暴露风险模型评估京津冀地区的区域暴露风险和人口暴露风险,并预测未来的人口暴露风险。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PM_(2.5)浓度在2001至2013年间呈波动上升趋势,在2014至2020年间呈显著下降趋势,到2020年时下降至38.43μg/m^(3)。京津冀的东南部地区PM_(2.5)浓度大于西北部地区。对于区域暴露风险,承德市和张家口市较低,邯郸市、衡水市、廊坊市、石家庄市和邢台市较高。对于人口暴露风险,承德市、张家口市和秦皇岛市较低,北京市、邯郸市、天津市、廊坊市、邢台市和石家庄市较高。综合来看承德市和张家口市的暴露风险最低,邯郸市、廊坊市、邢台市和石家庄市的暴露风险最高。京津冀地区在2030、2035、2060年的人口暴露风险较低(0级)。本研究将区域暴露风险和人口暴露风险结合,避免了单一评价指标带来的误差,对暴露风险得到了更准确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PM_(2.5) 时空分布格局 区域暴露风险 人口暴露风险
下载PDF
模拟氮沉降对温带森林土壤线虫群落组成和代谢足迹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程云云 孙涛 +2 位作者 王清奎 梁文举 张晓珂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75-484,共10页
已有研究表明氮沉降可显著影响土壤线虫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然而,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在无机氮沉降的影响,而对于不同氮素形态对土壤线虫群落影响的研究还不是很清楚。利用运行5年的模拟氮沉降试验平台,开展了4个氮添加处理即对照(无氮添... 已有研究表明氮沉降可显著影响土壤线虫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然而,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在无机氮沉降的影响,而对于不同氮素形态对土壤线虫群落影响的研究还不是很清楚。利用运行5年的模拟氮沉降试验平台,开展了4个氮添加处理即对照(无氮添加,CK)、无机氮(硝酸铵,IN),有机氮(尿素和甘氨酸1∶1混合,ON)和混合氮(无机氮和有机氮7∶3混合,MN)添加对温带森林土壤线虫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研究,采用浅盘法分离线虫,土壤性质如p H、含水量、全碳全氮分别采用电位法、烘干法和元素分析仪法进行测定,应用营养类群组成、区系分析和代谢足迹分析不同形态氮沉降下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特征。共分离线虫50个属,其中在CK样地中共发现29个属,在IN,ON和MN处理中分别发现线虫属37个,34个和29个,盘旋属Rotylenchus和大节片属Macroposthonia在所有处理中均为优势属。结果表明,与CK相比,IN处理、ON处理和MN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土壤硝态氮含量。与无机氮相比,混合氮处理显著降低了食真菌线虫数量,有机氮处理显著增加了捕食杂食性线虫数量。与对照相比,无机氮处理显著增加了线虫多样性指数(H'),IN处理的均匀度指数(J)显著高于CK和MN处理,混合氮处理对应的优势度指数(λ)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在CK和ON处理,线虫的结构指数(SI)较高,富集指数(EI)较低,表明这两个处理的土壤受干扰程度较小,食物网处于结构化状态。在IN和MN处理,土壤线虫富集指数和结构指数均较高(>50),表明食物网稳定成熟。食真菌线虫代谢足迹和生物量碳在无机氮处理最高。有机氮和混合氮处理显著增加了捕食杂食性线虫代谢足迹和生物量碳。以上结果表明,不同氮素形态不仅对土壤线虫群落组成产生了影响,而且其代谢足迹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一结果有助于揭示温带森林对氮沉降的响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温带森林 土壤线虫群落 代谢足迹
下载PDF
近地面激光雷达点云密度对森林冠层结构参数提取准确性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王舶鉴 蔺菲 +8 位作者 房帅 王宁宁 胡天宇 任海保 米湘成 林露湘 原作强 王绪高 郝占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81-692,共12页
基于激光雷达技术获取冠层结构为森林生态学研究增加了新的维度。搭载于多旋翼无人机的近地面激光雷达相比于固定翼有人机的机载激光雷达,能够更加灵活高效地获取森林群落样地高密度点云。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出现局部低密度点云数据,... 基于激光雷达技术获取冠层结构为森林生态学研究增加了新的维度。搭载于多旋翼无人机的近地面激光雷达相比于固定翼有人机的机载激光雷达,能够更加灵活高效地获取森林群落样地高密度点云。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出现局部低密度点云数据,影响了冠层结构参数提取的准确性。使用4块森林动态样地的近地面激光雷达点云数据;利用航带分解方法分析各样地低密度样方成因;采用点云抽稀模拟算法计算并拟合偏差曲线,对比不同样地、参数和取样尺度间的点云密度对冠层结构参数提取准确性的影响;根据偏差曲线计算各条件下保证参数提取准确性的最低点云密度。结果发现:1)低密度区域主要受地形或(和)近地面遥感设计规划的影响。地形复杂的测区(西双版纳和古田山样地),遥感规划难度大,整体难以获取高密度点云(在30点/m^(2)左右),容易在沟谷和高海拔处出现低密度样方。平坦测区(长白山两块样地)虽可获取高密度点云(均超过150点/m^(2)),但欠佳的遥感规划设计导致长白山1测区北部出现1hm^(2)低密度区域。2)冠层参数提取准确性随点云密度减少而迅速降低,呈负指数幂函数关系。这一变化趋势在不同参数和尺度间差异较大,但在各样地间无显著差异。3)根据偏差曲线拟合结果,点云密度达到16点/m^(2)可以实现5—20 m取样尺度下冠层结构参数提取准确度达95%。综上,为更好的将近地面激光雷达技术应用在森林生态学研究中,应注重外业遥感作业方案的合理性,充分考虑地形的影响,在源头把控数据质量;如果数据存在低密度点云的情况,应适当放宽取样尺度并慎重提取对点云密度较为敏感的冠层结构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点云密度 冠层结构参数 近地面遥感 森林动态样地
下载PDF
我国土壤线虫生态学研究进展和展望 被引量:49
8
作者 张晓珂 梁文举 李琪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060-1073,共14页
土壤线虫生态学主要探讨土壤线虫群落和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的相互关系,包括不同生态系统中土壤线虫群落的分布和结构组成、线虫群落与土壤环境及其他土壤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本文回顾了我国研究者近年来在土壤线虫生态学... 土壤线虫生态学主要探讨土壤线虫群落和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的相互关系,包括不同生态系统中土壤线虫群落的分布和结构组成、线虫群落与土壤环境及其他土壤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本文回顾了我国研究者近年来在土壤线虫生态学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不同生态系统土壤线虫群落的分布、组成和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土壤线虫群落与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关系,土壤线虫群落的生态功能以及土壤线虫群落生态学分析方法的发展及应用。重点评述近年来我国土壤线虫生态学的发展现状,同时分析和比较了国内外土壤线虫生态学的发展态势,提出建设全国范围的监测网络的重要性。未来我国土壤线虫生态学的发展方向应继续加强小尺度下土壤微食物网联通性和大尺度下全球气候变化对土壤线虫群落影响的研究以及加强相关新的研究技术方法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线虫多样性 生物指示 全球气候变化 线虫生态功能
原文传递
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二十年群落构建机制探索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5
9
作者 米湘成 王绪高 +8 位作者 沈国春 刘徐兵 宋晓阳 乔秀娟 冯刚 杨洁 毛子昆 徐学红 马克平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07-229,共23页
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CForBio)目前已经沿纬度梯度从寒温带到热带布设23个大型森林动态样地,监测1,893种木本植物,代表我国木本植物种类的近1/6。CForBio的主要目标之一是研究森林群落的构建机制。本文综述了近20年来CForBio在... 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CForBio)目前已经沿纬度梯度从寒温带到热带布设23个大型森林动态样地,监测1,893种木本植物,代表我国木本植物种类的近1/6。CForBio的主要目标之一是研究森林群落的构建机制。本文综述了近20年来CForBio在群落构建机制探索方面取得的进展,包括生物多样性时空格局、生境过滤、生物相互作用、局域扩散和区域因素以及利用新技术取得的新认知等。CForBio研究发现:(1)生境过滤和扩散限制共同决定种–面积关系及β多样性等多样性格局,但二者的相对作用在不同样地及不同尺度存在差异;(2)生境过滤对局域群落构建的作用广泛存在,但很难量化其对群落构建的重要性;(3)同种负密度制约在不同气候带样地普遍存在,负密度制约的强度主要由植物菌根类型介导,并随植物生活史类型、功能性状及环境变化而变化;(4)扩散限制在局域群落构建中发挥关键作用,而区域因素如区域地质历史、区域物种库大小等塑造不同生物地理区群落之间的生物多样性差异;(5)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新技术促进群落构建机制的研究。在宏观方面,遥感技术以低成本使大范围、多尺度的连续群落生物多样性监测和时空比较研究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叶绿体基因技术和代谢组学等微观技术能促进推导群落构建的分子机制。同时,本文还总结了以往研究的不足,并展望了基于森林动态样地开展群落构建机制研究的未来发展,特别强调了:(1)关注群落构建研究中的尺度问题;(2)深入开展多维度(物种、功能和系统发育)、多营养级生物互作相关的研究;(3)拓展全球变化对群落构建影响的研究;(4)融合观测–实验–模型多种手段开展群落构建机制的研究;(5)连结“群落构建理论研究”和“森林管理实践”。总之,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的长期监测和联网研究是森林群落构建机制研究的重要基础,也是推动群落构建理论、解决森林管理难题的重要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物多样性 群落构建 格局 生境过滤 生物相互作用 局域扩散
原文传递
动物移动网络研究对景观生态学的贡献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月辉 胡远满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8-108,共11页
景观生态学在其发展之初的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关于景观网络研究(包括景观网络概念、网络结构指数和景观连接度)的基本构想,这些构想需要在景观过程的研究中逐渐被落实和发展。动物移动过程因动物在斑块或廊道上有着独特丰富的属性特征... 景观生态学在其发展之初的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关于景观网络研究(包括景观网络概念、网络结构指数和景观连接度)的基本构想,这些构想需要在景观过程的研究中逐渐被落实和发展。动物移动过程因动物在斑块或廊道上有着独特丰富的属性特征、与周围资源环境之间存在复杂反馈而区别于无机物运移的景观过程,则动物移动网络研究在实现关于景观网络研究的基本构想、推动景观生态学发展中贡献独特。因此,总结动物移动网络研究的来源脉络及其对景观生态学的理论贡献对于景观网络领域和景观生态学学科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抓住景观生态学发展之初提出的关于景观网络研究的基本构想,寻找和剖析其中所蕴含的景观生态学思想,追踪这些思想如何被落实、发展、并形成目前的三个热点方向:动物移动网络模拟、重要值评价和景观连接度分析;总结这三个方向的研究进展,指出整合动物的空间行为特征是必然发展趋势;揭示出动物移动网络研究始终都以发掘斑块或廊道的动物有机体的属性特征(如种群数量)、以及描述这种属性在不同斑块或廊道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为方向,正是这种属性的发掘有效地落实、发展和丰富了关于景观网络研究的最初构想,对景观生态学的贡献比其他过程更为独特。文章还总结了我国动物移动网络研究与国际研究相比较为滞后的现状,指出其暂时尚未显示出对我国景观生态学的独特贡献;强调发展源于跟踪定位数据的动物空间行为生态学研究是减小差距的重要、必要前提。期望本文能引发关于景观网络乃至景观生态学理论发展的方向性思考,为研究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移动网络 景观生态学 景观格局 景观过程 景观功能 迁徙网络模拟 网络要素重要值 景观连接度 空间移动行为
原文传递
中国山西省大型木材腐朽菌多样性研究(英文) 被引量:3
11
作者 吴芳 范龙飞 +2 位作者 刘世良 周雪娇 袁海生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487-1497,共11页
2004–2016年对山西省8个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天然林中的木材腐朽菌进行了真菌资源调查,共采集木生真菌标本1 000余号,基于对这些标本的研究,鉴定出木生真菌160种,分属于77个属,38个种为山西省首次报道。此外Antrodiella onychoides和Phleb... 2004–2016年对山西省8个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天然林中的木材腐朽菌进行了真菌资源调查,共采集木生真菌标本1 000余号,基于对这些标本的研究,鉴定出木生真菌160种,分属于77个属,38个种为山西省首次报道。此外Antrodiella onychoides和Phlebiopsis pilatii为中国新记录种,本文提供了这2个种的详细描述、ITS序列和n LSU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担子菌 木材腐朽菌 真菌区系
原文传递
景观生态学三维格局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2
作者 张楚宜 胡远满 +1 位作者 刘淼 李春林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4353-4360,共8页
非生物与生物的密切交互造就了多种多样的三维景观格局,景观生态学作为研究格局和生态学过程的学科,其在三维空间的探索随着激光雷达等三维数据提取技术的完善取得了快速进步.三维数据的引入使得研究更贴近真实地表景观,研究结果与相关... 非生物与生物的密切交互造就了多种多样的三维景观格局,景观生态学作为研究格局和生态学过程的学科,其在三维空间的探索随着激光雷达等三维数据提取技术的完善取得了快速进步.三维数据的引入使得研究更贴近真实地表景观,研究结果与相关生态学指标具有更明显的同向趋势.这改善了传统研究缺乏生态学意义的问题.但由于研究背景不同,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仍缺乏普适性.另一方面,研究结果对尺度变化的敏感度也因三维数据量的扩大而增加,如何选择并处理适宜尺度的数据使结论更加科学,是未来需要注意并探讨的问题.未来,随着数据获取更加便捷,研究将向长时间多尺度多源数据集成化发展,除动态监测及预测外,结合景观规划设计的可持续规划和生态恢复应用也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格局 城市景观 复杂地形地区 山地景观 大气污染 城市热岛
原文传递
长白山地区自然科学研究综述:1956—2018 被引量:9
13
作者 刘雅各 张茂亮 +4 位作者 关德新 宋秀芳 袁凤辉 吴家兵 王安志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783-1796,共14页
以国际(WOS)、国内(CNKI、CSCD)数据库中收录的长白山自然科学研究文献为基础,利用知识图谱与文献计量学方法对长白山地区1956—2018年开展的科学研究进行综述.结果表明:1956—2018年,长白山地区自然科学研究经历了萌芽期、成长期和快... 以国际(WOS)、国内(CNKI、CSCD)数据库中收录的长白山自然科学研究文献为基础,利用知识图谱与文献计量学方法对长白山地区1956—2018年开展的科学研究进行综述.结果表明:1956—2018年,长白山地区自然科学研究经历了萌芽期、成长期和快速发展时期,形成了以森林与生态科学、火山与地质科学、环境变化科学、资源科学及开发利用、动物与微生物科学为主的五大研究领域,共20个主要研究方向.2000年以来,森林与生态科学、火山与地质科学和环境变化科学成为长白山地区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群落生态学、森林经营学、土壤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生态气候学、森林响应环境变化、火山地质学7条主线上,国际研究更呈现学科交叉融合的态势.未来10年,国内与国际长白山科学研究除在原有热点领域上不断深耕外,老龄林及大尺度生态系统碳过程、森林-海拔-气候变化、土壤动物与微生物、森林经营与人类活动、生物多样性、火山起源与喷发历史、火山喷发动力学与火山监测等方面将是研究重点.学科交叉化、尺度两极化、内容深入化、要素多样化将是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森林生态学 火山地质学 气候变化 土壤微生物 植物资源 CITESPACE
原文传递
中国东北多年冻土区植被生长季NDVI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32
14
作者 郭金停 胡远满 +3 位作者 熊在平 闫晓露 任百慧 布仁仓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413-2422,共10页
多年冻土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尤其是多年冻土上的植被,易受气候变化影响.东北多年冻土区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是我国第二大多年冻土区,同时也是欧亚大陆多年冻土带的南缘.本文基于1981—2014年LTDR和MODIS两种数据集对东北多年冻... 多年冻土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尤其是多年冻土上的植被,易受气候变化影响.东北多年冻土区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是我国第二大多年冻土区,同时也是欧亚大陆多年冻土带的南缘.本文基于1981—2014年LTDR和MODIS两种数据集对东北多年冻土区植被生长季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同时结合气象数据,分析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东北多年冻土区植被生长季平均NDVI呈显著增加趋势,年增加0.0036.空间逐像元NDVI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研究区80.6%区域的植被NDVI具有显著增加趋势(P<0.05),7.7%的区域呈显著减少趋势(P<0.05).不同类型多年冻土区的植被NDVI增加强度不同,依次为连续多年冻土区>不连续多年冻土区>稀疏岛状多年冻土区>季节冻土区,NDVI增加趋势最大值(>0.004)所占的面积比例依次为连续多年冻土区>不连续多年冻土区>稀疏岛状多年冻土区>季节冻土区.多年冻土全区尺度下,植被生长季NDVI与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79,P<0.01),与降水呈较弱的负相关,表明气温是东北多年冻土区植被生长的主控因子.研究区的多年冻土退化对植被生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连续多年冻土区和不连续多年冻土区,植被NDVI增加强度更为剧烈.尽管增加的地表温度可以加快植被生长、增加植被覆盖,但长期来看,多年冻土退化甚至消失会阻碍植被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 气候变化 植被动态 冻土退化
原文传递
1982-2013年中国植被NDVI空间异质性的气候影响分析 被引量:90
15
作者 高江波 焦珂伟 吴绍洪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34-543,共10页
为研究气候变化与植被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采用1982-2013年GIMMS NDVI与气象站点温度与水分的监测资料,应用基于像元的地理加权回归方法,探究了中国植被NDVI及其动态特征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空间格局。中国植被NDVI与地表温度呈空间非平稳... 为研究气候变化与植被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采用1982-2013年GIMMS NDVI与气象站点温度与水分的监测资料,应用基于像元的地理加权回归方法,探究了中国植被NDVI及其动态特征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空间格局。中国植被NDVI与地表温度呈空间非平稳关系,在空间上的负相关关系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及东南部分地区,空间正相关则更为集中和连片;针对不同气候指标的标准化系数对比可知,植被NDVI受水分控制作用较为显著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以及青藏高原,温度的主导作用区域则分布在华东、华中及西南地区,其中年均最高气温对NDVI的主导区域范围最广;植被NDVI动态与气候变率的回归结果表明,增温速率的升高会通过加剧干旱等机制对植被活动产生抑制作用,水分变率对植被活动的强弱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气候变化 空间异质性 地理加权回归 中国
原文传递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与景观生态学 被引量:22
16
作者 李月辉 胡远满 王正文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49-256,共8页
我国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及其保护和修复工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正逐渐开展,需要系统的学科理论支撑,景观生态学作为地理学和生态学的交叉科学,能够以其宏观空间理论和技术体系满足这一需求。本文将景观生态学作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 我国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及其保护和修复工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正逐渐开展,需要系统的学科理论支撑,景观生态学作为地理学和生态学的交叉科学,能够以其宏观空间理论和技术体系满足这一需求。本文将景观生态学作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的支撑学科,首先,明确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是镶嵌的异质景观、具有景观的所有特征并遵循景观生态学原理;其次,阐述了景观生态建设理论如何应用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的规划和评价;最后,总结景观生态建设研究的新趋势,提出待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并论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如何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广阔的研究空间。景观生态学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实践相结合,将为实现我国乃至全球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极为有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 景观生态学 景观格局和过程 景观生态建设
原文传递
长白山生态功能区气候变化特征 被引量:9
17
作者 刘雅各 袁凤辉 +4 位作者 王安志 吴家兵 郑兴波 尹航 关德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03-1512,共10页
为探究长白山生态功能区气候变化特征,本研究利用区域内及周边36个气象站数据与CN05.1格点数据集,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累积距平法、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1961—2016年长白山生态功能区内温度(平均气温、四... 为探究长白山生态功能区气候变化特征,本研究利用区域内及周边36个气象站数据与CN05.1格点数据集,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累积距平法、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1961—2016年长白山生态功能区内温度(平均气温、四季气温、极端气温)、水分(年降水量、四季降水量、降水日数、相对湿度)、光照(日照时数与日照百分率)和风速因子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61—2016年,长白山生态功能区气温升高、日照减少、风速减弱、降水量周期振荡变化.其中,冬季气温[0.45℃·(10 a)^(-1)]与最低温度[0.74℃·(10 a)^(-1)]大幅上升.年平均风速显著降低[-0.21 m·s^(-1)·(10 a)^(-1)]但并未发生气候突变.年降水日数大幅降低[-7.01 d·(10 a)^(-1)],使其与东北地区气候变化特点有所不同.虽然功能区内年降水量倾向率为16.06 mm·(10 a)^(-1),但不能以简单的趋势增加或减少来描述降水量变化特征,功能区内降水量变化以26年长周期叠加3年的短周期为主.研究结果对区域生态评估、生态系统响应气候变化、物候变化等研究具有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温度 降水 日照 风速 长白山区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
原文传递
环剥对毛白杨树干表面CO2通量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茜茜 杨庆朋 +8 位作者 刘亮 王清涛 李菲 郭丽丽 郝立华 曹旭 范晓懂 梁伟佳 郑云普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0,共10页
【目的】探明光合产物供应状况对树干表面CO2通量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机制。【方法】以10年生毛白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通过环剥改变林木的光合产物供应状况,连续监测环剥点上部(AG)和下部(BG)的树干表面CO2通量(... 【目的】探明光合产物供应状况对树干表面CO2通量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机制。【方法】以10年生毛白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通过环剥改变林木的光合产物供应状况,连续监测环剥点上部(AG)和下部(BG)的树干表面CO2通量(Es)和树干温度(Tstem)并拟合其温度敏感性(Q10),同时测定AG和BG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动态变化,比较生长季和非生长季的Es及其Q10对底物变化的不同响应。【结果】1)相比于对照树木(NG),环剥处理30天后,环剥导致生长季AG的Es升高57%和BG的Es降低43%,但在非生长季NG、AG和BG的Es差异不明显。2)环剥降低生长季AG和BG的可溶性糖浓度29%和15%,而非生长季环剥导致AG和BG的可溶性糖浓度分别降低15%和增加10%。3)不同季节Es和Tstem均存在较好的指数函数关系,但环剥会降低AG和BG的Tstem对Es变化解释率。4)环剥提高生长季和非生长季AG的温度敏感性(Q10)和树干基础呼吸速率(R15),但却同时降低BG的Q10和R15。【结论】环剥阻断了光合产物的输入,从而改变树体环剥点上、下部的可溶性糖含量,最终导致环剥点上部的树干表面CO2通量及其温度敏感性上升,而环剥点下部的树干表面CO2通量及其温度敏感性下降。毛白杨树干表面CO2通量及其温度敏感性对环剥的响应在不同季节(生长季和非生长季)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产物供应 树干呼吸 树干温度 可溶性糖 人工林
下载PDF
城市街谷大气污染物分布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9
作者 苗纯萍 陈玮 +3 位作者 崔爱伟 李苹苹 胡远满 何兴元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377-3384,共8页
城市街谷是现代城市最重要的空间形式与特征之一,是城市中使用频率最高、汽车尾气污染最严重、日常人口密度最大的公共空间类型之一。城市街谷不合理的空间配置和结构会造成城市通风自净能力降低,大气污染物浓度增高。本文综述了城市街... 城市街谷是现代城市最重要的空间形式与特征之一,是城市中使用频率最高、汽车尾气污染最严重、日常人口密度最大的公共空间类型之一。城市街谷不合理的空间配置和结构会造成城市通风自净能力降低,大气污染物浓度增高。本文综述了城市街谷形态、行道树配置、机动车车流量和气象因素等对街谷大气污染物分布的影响,以及数值模拟、风洞试验和实地监测等用于街谷大气污染物分布及扩散研究的相关方法。建议未来以实地监测数据为基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对街谷大气污染物分布的研究,提出适宜城市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城市街谷构建模式,从城市规划和格局优化的角度为城市大气污染物的减控提出科学支撑和优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街谷 三维格局 行道树 大气污染物 扩散
原文传递
大中型兽类种群数量估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20
作者 李月辉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700-1717,共18页
大中型兽类种群数量的估算是动物生态学中重要的基本问题,受到研究者、管理者和公众的共同关注。国际上从20世纪中期开始研究该问题,已出现了多种研究方法和相应案例,且还在快速发展,但世界各地仍有很多物种的种群数量尚未知晓。在我国,... 大中型兽类种群数量的估算是动物生态学中重要的基本问题,受到研究者、管理者和公众的共同关注。国际上从20世纪中期开始研究该问题,已出现了多种研究方法和相应案例,且还在快速发展,但世界各地仍有很多物种的种群数量尚未知晓。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调查大中型兽类种群数量,取得了重要进展,也还有很多物种的种群数量尚不清楚。因此,有必要归纳国际上种群数量估算的研究进展,同时,总结国内研究的现状、优势和趋势,供研究者参考。本文首先选择估算大中型兽类种群数量的原理、数据来源和模型这3个要素归纳出简明的研究框架,将现有的多种方法置于其中予以阐述。在该框架下,根据估算原理分为4大类方法,为距离取样法、标志重捕法、基于遇见率法和遥感影像直接计数法。针对每一大类方法,论述其基本原理模型和模型假设,说明能实现该原理的相应数据来源(视觉观测、红外相机拍摄、DNA微卫星识别、卫星定位跟踪、声音监测或遥感影像)的特点及如何实现该原理,评价其适用性及优缺点,并选择其中具有可比性的方法予以比较评价。其次,参照该研究框架,总结我国的研究现状,分析未来发展的优势和趋势:我国的红外相机数据积累充分,可以发展以此为数据源的距离取样法、标志重捕法和基于遇见率法;发展以粪便样品为数据来源的距离取样法和粪便DNA标志重捕法;相比地面调查数据,获取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更容易,尽量以此估算符合适用条件的大中型兽类的种群数量。最后,本文提出了适用于我国大中型兽类种群数量的估算方法的选择流程,供研究者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数量 种群密度 大中型兽类 距离取样法 标志重捕法 基于遇见率法 遥感影像直接计数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