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中国鲷科鱼类骨骼系统比较及属种间分类地位探讨
被引量:
11
1
作者
陈咏霞
刘静
刘龙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360-1374,共15页
为进一步探讨鲷科鱼类分类和系统进化关系长期存在的争议问题,实验采用常规方法制备采自中国近海鲷科5属8种(亚种)鱼类的骨骼标本,并对头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依据尾舌骨腹缘是否分叉、前颌骨犬齿数目、中筛骨背面中央为纵嵴或为...
为进一步探讨鲷科鱼类分类和系统进化关系长期存在的争议问题,实验采用常规方法制备采自中国近海鲷科5属8种(亚种)鱼类的骨骼标本,并对头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依据尾舌骨腹缘是否分叉、前颌骨犬齿数目、中筛骨背面中央为纵嵴或为凹窝、蝶耳骨后侧缘是否与额骨相连、围眶骨形态、腭骨后支是否发达等特征,将中国鲷科鱼类分为2个类群:平鲷属和棘鲷属为一类;赤鲷属、犁齿鲷属和牙鲷属为另一类。犁齿鲷属和赤鲷属在前颌骨和齿骨的臼齿列数、第三围眶骨、后耳骨以及腭骨等骨骼特征差异较小。金赤鲷与真赤鲷之间、黑棘鲷与切氏黑棘鲷之间骨骼特征差异较小,支持真赤鲷与金赤鲷、黑棘鲷与切氏黑棘鲷为同一物种的观点。研究表明,鲷科鱼类各属种间在尾舌骨、前颌骨、围眶骨、中筛骨、蝶耳骨、腭骨上表现出明显的形态差异,这些特征可以作为属间、种间的鉴别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鲷科
骨骼系统
形态学
分类地位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序列的中国鲷科鱼类系统进化关系
被引量:
13
2
作者
陈咏霞
吴仁协
+1 位作者
梁娜
刘静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11-619,共9页
采用PCR特异性扩增了采集于中国沿海的鲷科5属11种鱼类的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并结合Gen Bank已有的同源序列,对中国鲷科6属12种鱼类的分子系统进化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鲷科6属12种鱼类的COI基因序列的平均碱基组成为T 30.4%、C 2...
采用PCR特异性扩增了采集于中国沿海的鲷科5属11种鱼类的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并结合Gen Bank已有的同源序列,对中国鲷科6属12种鱼类的分子系统进化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鲷科6属12种鱼类的COI基因序列的平均碱基组成为T 30.4%、C 27.7%、A 23.5%、G 18.4%;属间Kimura双参数平均遗传距离为9.5%—19.7%,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2.2%—21.8%,其中四长棘鲷属、赤鲷属和犁齿鲷属间的遗传距离(8.2%—13.8%)接近于棘鲷属多数种间遗传距离(6.5%—12.2%);分子系统树显示中国鲷科鱼类分为两大类群,类群I包括四长棘鲷属、犁齿鲷属、赤鲷属、牙鲷属等红体色种类,类群Ⅱ含平鲷属、棘鲷属等银灰体色种类,其中棘鲷属的冲绳棘鲷和黄鳍棘鲷先聚为姐妹群,澳洲棘鲷、黑棘鲷、灰鳍棘鲷和台湾棘鲷聚为另一支。本文结合已有研究结果得出:中国鲷科鱼类属间是先按体色、后按牙齿分化的,四长棘鲷属、犁齿鲷属和赤鲷属有相当密切的亲缘关系;中国棘鲷属是一个有共同祖先的单系群,属内存在两个平行进化的分支,两分支的种间关系具有明显的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鲷科
COI基因
系统进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近海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的命名和分类学地位研究
被引量:
6
3
作者
吴仁协
张浩冉
+6 位作者
郭刘军
孙贝
刘静
庄志猛
柳淑芳
牛素芳
梁镇邦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782-3791,共10页
带鱼属(Trichiurus)鱼类是中国最重要的海洋渔业捕捞对象之一。然而,有关中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的这种带鱼(简称中国近海带鱼)应取何名、属于何种及其系统进化过程等问题仍未有统一的认识和定论。本研究通过测定中国近海带鱼14个群...
带鱼属(Trichiurus)鱼类是中国最重要的海洋渔业捕捞对象之一。然而,有关中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的这种带鱼(简称中国近海带鱼)应取何名、属于何种及其系统进化过程等问题仍未有统一的认识和定论。本研究通过测定中国近海带鱼14个群体共计166个个体的线粒体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该物种与中国近海其他3种带鱼属鱼类的序列变异,比较该种带鱼与世界其他带鱼属有效种的形态差异,综合探讨其命名、分类地位及系统进化过程。基于Kimura双参数模型计算,中国近海带鱼(Tsp-CH)与台湾(Tj-WT)及日本(Tj-JP)的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的组间净遗传距离(0.000 7-0.002 1)远低于带鱼属内其他种间的净遗传距离(0.065 6-0.082 0),也明显低于高鳍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地理群体间的遗传距离(0.010-0.016);分子变异分析(AMOVA)和FST分析均表明这三组带鱼组间遗传分化不显著。结果表明,中国近海带鱼与来自台湾及日本的带鱼(T.japonicus)的遗传分化处于种内水平。采用邻接法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显示,不同地理来源的带鱼(T.japonicus)(即包括Tsp-CH,Tj-WT,Tj-JP)与高鳍带鱼(T.lepturus)、南海带鱼(Trichiurus nanhaiensis)、短带鱼(Trichiurus brevis)等3种带鱼属鱼类互为单系,在属内各自形成独立的进化分支。结合分子数据和形态学比较研究资料,本研究确认中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的这种带鱼是Trichiurus japonicus Temminck et Schlegel,1844,它在种的分化、形成、分布及形态上与世界其他带鱼属鱼类存在系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鱼
中国近海
16S
RRNA基因
序列变异
分类
系统进化
原文传递
奥茅卷转虫Ammonia aomoriensis(Asano,1951)与毕克卷转虫Ammonia beccarii(Linnaeus,1758)(有孔虫)的分类学以及在黄东海分布的温盐深特征比较研究
被引量:
12
4
作者
类彦立
李铁刚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9,共19页
Ammonia aomoriensis(Asano,1951)和Ammonia beccarii(Linnaeus,1758)是两个形态学易混淆,但被广泛使用并具有重要环境指示意义的有孔虫。通过对渤海、黄海和东海陆架区60个站位表层沉积物的水平分布调查,并连续17个月对潮间带分低潮区...
Ammonia aomoriensis(Asano,1951)和Ammonia beccarii(Linnaeus,1758)是两个形态学易混淆,但被广泛使用并具有重要环境指示意义的有孔虫。通过对渤海、黄海和东海陆架区60个站位表层沉积物的水平分布调查,并连续17个月对潮间带分低潮区和高潮区进行了季节调查,对二者的形态分类、生态分布和环境关系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A.aomoriensis和A.beccarii在潮间带的丰度都有季节性变化,体现冬高夏低的特点,前者一般在高潮区较多,后者在低潮区较多。二者的丰度从潮间带到陆架区随着水深的增加呈阶梯式锐减:平均含量分别达22%和39%;在水深<20m的陆架区平均含量分别降至15%和6%;在水深>20m的陆架区平均含量分别再次降至0.6%和1.4%。统计分析表明二者对盐度和水深的响应相似,但对温度的反应存在差异:在潮间带环境,二者的丰度都与盐度显著正相关;在浅海陆架环境,二者的丰度都与水深呈显著负相关;无论在潮间带还是陆架海区,A.beccarii的丰度都与海水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但A.aomoriensis与温度相关性不显著。本研究结果显示A.aomoriensis和A.beccarii对滨岸浅海都具有优越的指示作用,在古环境分析中,首先可根据二者的含量进行环境推测(潮间带或者陆架浅海),再利用不同环境下本文所建立的线性方程对海水温、盐、深进行大体的估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孔虫
分类
生态分布
环境指示
温度
盐度
水深
黄东海
原文传递
题名
中国鲷科鱼类骨骼系统比较及属种间分类地位探讨
被引量:
11
1
作者
陈咏霞
刘静
刘龙
机构
河北大学生命
科学
学院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出处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360-1374,共1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72053
41276166)
文摘
为进一步探讨鲷科鱼类分类和系统进化关系长期存在的争议问题,实验采用常规方法制备采自中国近海鲷科5属8种(亚种)鱼类的骨骼标本,并对头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依据尾舌骨腹缘是否分叉、前颌骨犬齿数目、中筛骨背面中央为纵嵴或为凹窝、蝶耳骨后侧缘是否与额骨相连、围眶骨形态、腭骨后支是否发达等特征,将中国鲷科鱼类分为2个类群:平鲷属和棘鲷属为一类;赤鲷属、犁齿鲷属和牙鲷属为另一类。犁齿鲷属和赤鲷属在前颌骨和齿骨的臼齿列数、第三围眶骨、后耳骨以及腭骨等骨骼特征差异较小。金赤鲷与真赤鲷之间、黑棘鲷与切氏黑棘鲷之间骨骼特征差异较小,支持真赤鲷与金赤鲷、黑棘鲷与切氏黑棘鲷为同一物种的观点。研究表明,鲷科鱼类各属种间在尾舌骨、前颌骨、围眶骨、中筛骨、蝶耳骨、腭骨上表现出明显的形态差异,这些特征可以作为属间、种间的鉴别特征。
关键词
鲷科
骨骼系统
形态学
分类地位
Keywords
Sparidae
skeleton system
morphology
classification
分类号
Q959 [生物学—动物学]
S917.4 [农业科学—水产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序列的中国鲷科鱼类系统进化关系
被引量:
13
2
作者
陈咏霞
吴仁协
梁娜
刘静
机构
河北大学生命
科学
学院
广东
海洋
大学水产
学院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研究室
出处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11-619,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31172053号
+4 种基金
41276166号
41006084号
31372166号
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资助项目
Yq2013093号
文摘
采用PCR特异性扩增了采集于中国沿海的鲷科5属11种鱼类的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并结合Gen Bank已有的同源序列,对中国鲷科6属12种鱼类的分子系统进化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鲷科6属12种鱼类的COI基因序列的平均碱基组成为T 30.4%、C 27.7%、A 23.5%、G 18.4%;属间Kimura双参数平均遗传距离为9.5%—19.7%,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2.2%—21.8%,其中四长棘鲷属、赤鲷属和犁齿鲷属间的遗传距离(8.2%—13.8%)接近于棘鲷属多数种间遗传距离(6.5%—12.2%);分子系统树显示中国鲷科鱼类分为两大类群,类群I包括四长棘鲷属、犁齿鲷属、赤鲷属、牙鲷属等红体色种类,类群Ⅱ含平鲷属、棘鲷属等银灰体色种类,其中棘鲷属的冲绳棘鲷和黄鳍棘鲷先聚为姐妹群,澳洲棘鲷、黑棘鲷、灰鳍棘鲷和台湾棘鲷聚为另一支。本文结合已有研究结果得出:中国鲷科鱼类属间是先按体色、后按牙齿分化的,四长棘鲷属、犁齿鲷属和赤鲷属有相当密切的亲缘关系;中国棘鲷属是一个有共同祖先的单系群,属内存在两个平行进化的分支,两分支的种间关系具有明显的分化。
关键词
鲷科
COI基因
系统进化
Keywords
Sparidae
COI gen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分类号
S917.4 [农业科学—水产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近海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的命名和分类学地位研究
被引量:
6
3
作者
吴仁协
张浩冉
郭刘军
孙贝
刘静
庄志猛
柳淑芳
牛素芳
梁镇邦
机构
广东
海洋
大学水产
学院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研究室
中国
水产
科学
研究
院黄海水产
研究所
出处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782-3791,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372532)
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CXXL2014009)
+1 种基金
广东省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LYM10088)
广东海洋大学引进人才启动经费(1112259)共同资助
文摘
带鱼属(Trichiurus)鱼类是中国最重要的海洋渔业捕捞对象之一。然而,有关中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的这种带鱼(简称中国近海带鱼)应取何名、属于何种及其系统进化过程等问题仍未有统一的认识和定论。本研究通过测定中国近海带鱼14个群体共计166个个体的线粒体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该物种与中国近海其他3种带鱼属鱼类的序列变异,比较该种带鱼与世界其他带鱼属有效种的形态差异,综合探讨其命名、分类地位及系统进化过程。基于Kimura双参数模型计算,中国近海带鱼(Tsp-CH)与台湾(Tj-WT)及日本(Tj-JP)的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的组间净遗传距离(0.000 7-0.002 1)远低于带鱼属内其他种间的净遗传距离(0.065 6-0.082 0),也明显低于高鳍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地理群体间的遗传距离(0.010-0.016);分子变异分析(AMOVA)和FST分析均表明这三组带鱼组间遗传分化不显著。结果表明,中国近海带鱼与来自台湾及日本的带鱼(T.japonicus)的遗传分化处于种内水平。采用邻接法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显示,不同地理来源的带鱼(T.japonicus)(即包括Tsp-CH,Tj-WT,Tj-JP)与高鳍带鱼(T.lepturus)、南海带鱼(Trichiurus nanhaiensis)、短带鱼(Trichiurus brevis)等3种带鱼属鱼类互为单系,在属内各自形成独立的进化分支。结合分子数据和形态学比较研究资料,本研究确认中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的这种带鱼是Trichiurus japonicus Temminck et Schlegel,1844,它在种的分化、形成、分布及形态上与世界其他带鱼属鱼类存在系列差异。
关键词
带鱼
中国近海
16S
RRNA基因
序列变异
分类
系统进化
Keywords
Trichiurus japonicus
Chinese coastal waters
16S ribosomal RNA gene
Sequence variation
Classification
Phyletic evolution
分类号
S917.4 [农业科学—水产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奥茅卷转虫Ammonia aomoriensis(Asano,1951)与毕克卷转虫Ammonia beccarii(Linnaeus,1758)(有孔虫)的分类学以及在黄东海分布的温盐深特征比较研究
被引量:
12
4
作者
类彦立
李铁刚
机构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研究室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海洋
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出处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9,共1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6132
41476043)
+4 种基金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XDA11030201)
大陆架科学钻探项目(GZH201100202)
海洋生物群落结构对气候变化的响应(GASI-03-01-03-01
MGK1210
No.201303)共同资助
文摘
Ammonia aomoriensis(Asano,1951)和Ammonia beccarii(Linnaeus,1758)是两个形态学易混淆,但被广泛使用并具有重要环境指示意义的有孔虫。通过对渤海、黄海和东海陆架区60个站位表层沉积物的水平分布调查,并连续17个月对潮间带分低潮区和高潮区进行了季节调查,对二者的形态分类、生态分布和环境关系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A.aomoriensis和A.beccarii在潮间带的丰度都有季节性变化,体现冬高夏低的特点,前者一般在高潮区较多,后者在低潮区较多。二者的丰度从潮间带到陆架区随着水深的增加呈阶梯式锐减:平均含量分别达22%和39%;在水深<20m的陆架区平均含量分别降至15%和6%;在水深>20m的陆架区平均含量分别再次降至0.6%和1.4%。统计分析表明二者对盐度和水深的响应相似,但对温度的反应存在差异:在潮间带环境,二者的丰度都与盐度显著正相关;在浅海陆架环境,二者的丰度都与水深呈显著负相关;无论在潮间带还是陆架海区,A.beccarii的丰度都与海水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但A.aomoriensis与温度相关性不显著。本研究结果显示A.aomoriensis和A.beccarii对滨岸浅海都具有优越的指示作用,在古环境分析中,首先可根据二者的含量进行环境推测(潮间带或者陆架浅海),再利用不同环境下本文所建立的线性方程对海水温、盐、深进行大体的估算。
关键词
有孔虫
分类
生态分布
环境指示
温度
盐度
水深
黄东海
Keywords
Foraminifera
taxonomy
ecological distribution
environmental indicator
temperature
salinity
water depth
the Yellow Sea and the Ea
分类号
Q959 [生物学—动物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中国鲷科鱼类骨骼系统比较及属种间分类地位探讨
陈咏霞
刘静
刘龙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
1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序列的中国鲷科鱼类系统进化关系
陈咏霞
吴仁协
梁娜
刘静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
1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中国近海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的命名和分类学地位研究
吴仁协
张浩冉
郭刘军
孙贝
刘静
庄志猛
柳淑芳
牛素芳
梁镇邦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6
原文传递
4
奥茅卷转虫Ammonia aomoriensis(Asano,1951)与毕克卷转虫Ammonia beccarii(Linnaeus,1758)(有孔虫)的分类学以及在黄东海分布的温盐深特征比较研究
类彦立
李铁刚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
12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