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扩散加权成像对诊断前列腺癌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沈新平 叶炯贤 +3 位作者 张娜 李贤新 翁得河 池泽湃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485-488,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多次激发回波平面成像(EPI)和二维空间选择激发EPI的快速高分辨扩散加权成像(DWI)对前列腺癌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6例健康志愿者和13例经穿刺活检证实的前列腺癌患者进行常规和多序列DWI成像,分别测量各DWI序... 目的探讨基于多次激发回波平面成像(EPI)和二维空间选择激发EPI的快速高分辨扩散加权成像(DWI)对前列腺癌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6例健康志愿者和13例经穿刺活检证实的前列腺癌患者进行常规和多序列DWI成像,分别测量各DWI序列扫描图像的信噪比(SNR)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并进行比较分析。另将5例行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整体前列腺病理标本与DWI显示病灶的部位、范围和数量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与单次激发EPI相比,多次激发EPI提高了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和SNR(P<0.05),二维空间选择激发EPI减少了扫描时间分辨率(P<0.05)。单次激发、多次激发和二维空间选择激发EPI-DWI序列采集的前列腺癌患者的ADC值与健康志愿者的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基于多次激发和二维空间选择激发EPI的DWI技术可以提高前列腺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和SNR,有助于改善前列腺癌的诊断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弥散 扩散加权成像 回波平面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下载PDF
非增强MRA诊断下肢动脉病变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冯飞 刘晓怡 +4 位作者 戚玉龙 刘汉桥 田鑫 刘新 刘鹏程 《放射学实践》 2012年第11期1267-1270,共4页
目的:探讨QISS非增强MRA技术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1例下肢动脉病变患者行双下肢QISS-MRA和CE-MRA扫描,评价两种检查方法的图像质量,并以CE-MRA为参照标准,计算QISS MRA诊断下肢动脉显著性狭窄(≥50%)的敏感度... 目的:探讨QISS非增强MRA技术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1例下肢动脉病变患者行双下肢QISS-MRA和CE-MRA扫描,评价两种检查方法的图像质量,并以CE-MRA为参照标准,计算QISS MRA诊断下肢动脉显著性狭窄(≥50%)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诊断准确性,并以配对χ2检验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对诊断下肢动脉显著性狭窄(≥50%)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检查方法的相关性采用kappa检验。结果:51例中48例成功行QISS-MRA检查,其中图像质量优、良、差者分别为40(78.43%)、8(15.69%)和3例(5.88%)。按血管节段计算,QISS-MRA诊断下肢动脉显著性狭窄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15%和98.87%,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75%和96.42%,总体符合率为95.91%。对于下肢动脉显著性狭窄的诊断,QISS-MRA与CE-MR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6,P>0.05),且两种检查方法具有极好的相关性(r值为0.950,P<0.001)。结论:QISS-MRA检查成功率较高、图像质量良好并且诊断效果接近CE-MRA,对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有一定的临床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成像 下肢 动脉病变 诊断
下载PDF
手动脉非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的初步临床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冯飞 王丽 +5 位作者 陈汉威 戚玉龙 刘德祥 黄益 唐郁宽 张娜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30-833,837,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基于血流敏感散相(FSD)和平衡稳态自由进动(SSFP)的非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NCE-MRA)技术在显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手动脉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2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采用1.5T成像系统进行手动脉NCE-MRA和增强磁共振... 目的初步探讨基于血流敏感散相(FSD)和平衡稳态自由进动(SSFP)的非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NCE-MRA)技术在显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手动脉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2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采用1.5T成像系统进行手动脉NCE-MRA和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检查。对手动脉(划分为腕部、掌部和指部3个血管节段)的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并对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度噪声比(CNR)和血管边缘锐利度进行测量。将NCE-MRA和CE-MRA的图像质量和测量值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22例患者24只手均成功完成NCE-MRA和动态CE-MRA检查。72个血管节段中,NCE-MRA有69个动脉节段的图像质量具有诊断意义,明显高于CE-MRA(96%比83%,P<0.05)。此外,NCE-MRA在手动脉各个部位的图像质量以及SNR、CNR和血管锐利度均优于CE-MRA(P<0.05)。结论 NCE-MRA能清楚地显示手动脉的各个分支,图像质量优于动态CE-MRA,对手动脉病变的诊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类风湿 磁共振成像 手动脉 血流敏感散相 平衡稳态自由进动
下载PDF
FSD-bSSFP非增强MRA手部动脉病变诊断的初步研究
4
作者 王丽 何丽萍 +4 位作者 陈汉威 唐郁宽 张娜 冯飞 植伟宏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229-233,共5页
目的:评价非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平衡稳态自由进动序列(FSD-bSSFP)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手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非增强磁共振序列FSD-bSSFP以及增强磁共振序列CEMRA分别对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深圳北大医院2014... 目的:评价非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平衡稳态自由进动序列(FSD-bSSFP)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手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非增强磁共振序列FSD-bSSFP以及增强磁共振序列CEMRA分别对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深圳北大医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共24名经临床确诊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手动脉进行扫描,比较分析扫描图像的质量、狭窄程度、信噪比(SNR)和对比信噪比(CNR),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24名患者均成功进行FSD、CEMRA扫描,共192个血管节段。FSD与CEMRA显示血管的条数分别为165条(165/192,86%)、125条(125/192,65%),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图像质量评估积分中,平均积分FSD(2.33±1.05)vs CEMRA (3.56±0.90);各血管节段积分FSD序列均低于CEMRA序列(P=0.001)。FSD与CEMRA序列各血管分支的SN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9)。结论在评价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手动脉血管病变诊断价值方面,新兴的非增强FSD-bSSFP扫描序列在图像质量优于CEMRA,可作为肾功能不全患者一种有效的补充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关节炎 类风湿 血管造影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