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更新世环境巨变的孢粉植物群记录 被引量:8
1
作者 童国榜 陈云 +4 位作者 吴锡浩 李铮华 杨振京 王书兵 曹家栋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11-21,共11页
通过对已有38个剖面的孢粉时间序列分析,探讨了1.6MaBP~0.8MaBP的植被与环境巨变,划分出两个孢粉带及两个孢粉气候事件,提出该时段是更新世环境最恶劣的时期。该时期植被稀疏,北方一般以森林草原和草原为主,西北... 通过对已有38个剖面的孢粉时间序列分析,探讨了1.6MaBP~0.8MaBP的植被与环境巨变,划分出两个孢粉带及两个孢粉气候事件,提出该时段是更新世环境最恶劣的时期。该时期植被稀疏,北方一般以森林草原和草原为主,西北地区出现荒漠或荒漠草原,南方以森林及灌丛草原为主,表明当时气候冷干,降温幅度可达15~17℃,降水量减少300~500mm。这一环境变化使得亚热带树种再也没有返回华北及其以北地区,从而形成了现今植被分布的雏形。此后的植物群波动也发生了变革,波动幅度加大,波动频率增高。柴达木盆地云杉花粉的变化证实,此时青藏高原已上升到足以使植被状态发生转型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更新世 环境巨变 孢粉植物群 孢粉气候事件
下载PDF
金沙江中游云南龙街粉砂层沉积环境演化特征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朝柱 王书兵 +1 位作者 傅建利 蒋复初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3-120,共8页
沿金沙江攀枝花三堆子至武定县白马口段河谷两岸分布一套以灰黑色、灰黄色、灰白色粉砂、粘土质粉砂和粘土为主的湖相地层,尤以云南省元谋县龙街盆地内最为发育,被称为龙街粉砂层。通过龙街YA钻孔和龙街、白泥湾剖面的磁性地层学和光... 沿金沙江攀枝花三堆子至武定县白马口段河谷两岸分布一套以灰黑色、灰黄色、灰白色粉砂、粘土质粉砂和粘土为主的湖相地层,尤以云南省元谋县龙街盆地内最为发育,被称为龙街粉砂层。通过龙街YA钻孔和龙街、白泥湾剖面的磁性地层学和光释光年代学的研究,探讨龙街粉砂层的时代与归属。龙街YA钻孔地层厚度101.18m,其中龙街粉砂层厚92.96m,上覆7.5m的红棕色细砂和砂砾石层,下伏厚度大于0.72m的灰绿色含角砾粗砂。综合分析YA钻孔的磁性地层学和光释光年龄,认为获取龙街粉砂层的沉积时代为150~30ka BP,属于晚更新世。通过地层沉积特征变化,反演晚更新世以来湖泊的形成及沉积环境变化,探讨晚更新世以来区域新构造的活动阶段及其对河流演化过程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 龙街粉砂层 上更新统 新构造
下载PDF
三门峡地区三门群地层时代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王书兵 蒋复初 +4 位作者 吴锡浩 王苏民 田国强 薛滨 郑洪波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57-65,共9页
黄河三门峡水库北岸的山西省平陆县黄底沟剖面,较完整地保存着古三门湖湖相沉积记录。经磁性地层研究结果表明,古三门湖沉积起始于吉尔伯特负极性时中期,大约在5MaBP;结束于布容正极性时晚期,结合热释光年龄,大约在150k... 黄河三门峡水库北岸的山西省平陆县黄底沟剖面,较完整地保存着古三门湖湖相沉积记录。经磁性地层研究结果表明,古三门湖沉积起始于吉尔伯特负极性时中期,大约在5MaBP;结束于布容正极性时晚期,结合热释光年龄,大约在150kaBP。鉴于古三门湖沉积地层从晚第三纪上新世早期延续至第四纪中更新世晚期。因此,我们将这套地层统称为三门群,并据其岩性特征自上而下划分为三段,上段以砂层为主;中段以粘土层为主;下段为底砾石层。黄底沟剖面是已知的记录古三门湖发育起始时间最早、结束年代最晚的地层剖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新生代 三门群 磁性地层 三门峡地区 黄河
下载PDF
内陆湖泊流域的化学风化及气候变化——以内蒙古岱海为例 被引量:10
4
作者 金章东 王苏民 +4 位作者 沈吉 季峻峰 李福春 卢新卫 张恩楼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2-46,共5页
利用湖泊沉积物中Rb/Sr值来反映受古气候制约的流域陆地化学风化率的变化,并恢复了岱海近400a以来以小冰期为特征的、具有100a准周期(经谱分析)的气候波动历史。通过磁化率、粘土矿物含量和种类的综合分析,确证了湖泊沉积物中Rb/Sr值的... 利用湖泊沉积物中Rb/Sr值来反映受古气候制约的流域陆地化学风化率的变化,并恢复了岱海近400a以来以小冰期为特征的、具有100a准周期(经谱分析)的气候波动历史。通过磁化率、粘土矿物含量和种类的综合分析,确证了湖泊沉积物中Rb/Sr值的变化可以用来重建流域内化学风化率及与其相应的古气候演化过程,是湖泊沉积记录中具有比磁化率更明确气候意义的有效代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湖泊 化学风化率 铷/银值 古气候变迁 湖泊沉积物 磁化学
下载PDF
云南鹤庆盆地晚第四纪硅藻植物群与环境 被引量:9
5
作者 石英 童国榜 +1 位作者 王苏民 羊向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79-86,共8页
依据鹤庆HQ孔0~19m沉积的硅藻资料,建立了7个硅藻组合带。它们记录了近7万年来鹤庆古湖中硅藻植物群的演化及反映的环境。该时期存在4个浮游硅藻繁盛的深水湖时期。与其相间的三个浅水湖时期,以底栖和附着类型硅藻为主,或... 依据鹤庆HQ孔0~19m沉积的硅藻资料,建立了7个硅藻组合带。它们记录了近7万年来鹤庆古湖中硅藻植物群的演化及反映的环境。该时期存在4个浮游硅藻繁盛的深水湖时期。与其相间的三个浅水湖时期,以底栖和附着类型硅藻为主,或缺乏硅藻化石。30~13kaB.P.湖水频繁波动的时期为环境恶化时期。深水湖发生在气候温暖的末次间冰期及全新世大暖期的后半期。冰后期气候回返中的深水湖是西南季风活动的结果。浅水湖时期的气候一般偏暖,如全新世大暖期的前半期为浅水湖,与模拟的大气降水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植物群 古湖面 晚第四纪 云南 鹤庆盆地
下载PDF
黄土地层精确时间标尺的建立——以三门峡黄土地层研究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赵志中 王书兵 +6 位作者 蒋复初 吴锡浩 肖华国 田国强 刘萪 薛滨 王苏民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3年第4期337-342,共6页
厚度153m的曹村剖面出露了厚145m的完整黄土地层,为L1—L33的连续风尘沉积,为黄土高原东南部三门峡地区黄土地层的代表。建立曹村黄土地层的精确时间标尺,不仅能在千年时间尺度下探讨黄土高原古季风变迁,而且着眼于全球古气候变化开展... 厚度153m的曹村剖面出露了厚145m的完整黄土地层,为L1—L33的连续风尘沉积,为黄土高原东南部三门峡地区黄土地层的代表。建立曹村黄土地层的精确时间标尺,不仅能在千年时间尺度下探讨黄土高原古季风变迁,而且着眼于全球古气候变化开展海陆对比研究。本文对现有的4种时间标尺模式进行了介绍,应用磁化率模式和粒度模式开展了三门峡黄土时间标尺研究,并进行了校验,说明了几种模式建立曹村黄土时间标尺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门峡地区 黄土地层 精确时间标尺 时间标尺模式 磁化率模式 粒度模式 古气候
下载PDF
三门峡地区的红粘土磁性地层及环境记录 被引量:1
7
作者 赵志中 王书兵 +7 位作者 蒋复初 吴锡浩 肖华国 田国强 刘科 殷伟德 薛滨 王苏民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93-97,共5页
位于黄土高原东南缘的三门峡红粘土地层 ,以陕县指望剖面为其典型代表。厚度为 74 .3m的指望剖面由上部厚 34m的黄土地层和下伏厚 4 0 .3m的红粘土沉积组成 ,黄土为 L2 4 — L33的连续风尘沉积 ,下部红粘土为RS1 — RS5的沉积。磁性地... 位于黄土高原东南缘的三门峡红粘土地层 ,以陕县指望剖面为其典型代表。厚度为 74 .3m的指望剖面由上部厚 34m的黄土地层和下伏厚 4 0 .3m的红粘土沉积组成 ,黄土为 L2 4 — L33的连续风尘沉积 ,下部红粘土为RS1 — RS5的沉积。磁性地层研究显示 :M/Ga界线位于 33.8m处 ,黄土与红粘土界线之上 2 0 cm ,Ga/Gi界线位于5 6 .2 5 m处的 RS3中下部。该区红粘土为近 5 Ma至 2 .6 Ma的风尘沉积夹河湖相沉积。指望剖面的红粘土地层磁化率较黄土高原内部偏高 ,总体特征一致 ,说明近 5 Ma来东亚季风在区域演化上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门峡地区 红粘土 环境记录 磁性地层 磁化率记录 古环境 风尘沉积
下载PDF
关于黄河流域环境地学与国土整治的思考 被引量:2
8
作者 吴锡浩 蒋复初 雷伟志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1-10,共10页
本文从黄河流域的地质与地理、气象与气候、水文与泥沙、植被与土壤,以及人文与人口等方面综述了下游地上悬河与断流的环境地学背景,并从洪水与堤防、决口与改道、分流与运河,以及悬河与断流等方面分析了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和现状问题... 本文从黄河流域的地质与地理、气象与气候、水文与泥沙、植被与土壤,以及人文与人口等方面综述了下游地上悬河与断流的环境地学背景,并从洪水与堤防、决口与改道、分流与运河,以及悬河与断流等方面分析了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和现状问题。当前,为解决黄河缺水断流、洪水威胁和环境恶化等问题,应及时调整黄河中、上游国土整治对策,其中包括遵从自然规律、调整水土保持思路、倡导就地储水、遏制地面蒸发、控制沟谷发育及全面推进小流域治理。从环境地学的层次和地表系统动力学的高度来看,只要真正重视黄河与黄土相伴的自然特征,以确保流域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为立足点,以自力、自助、自救解决流域的水资源问题为出发点,就能开拓国土整治的新思路,并能提出使人地关系协调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的治黄方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环境地学 国土整治 治黄方略
下载PDF
云南玉龙山地区的表土花粉散布特征 被引量:26
9
作者 童国榜 羊向东 +2 位作者 刘志明 王苏民 赵鸿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3-107,共5页
在对玉龙山—虎跳峡—点苍山一带表土孢粉调查的基础上,对区内植被与孢粉散布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共划分了5个孢粉带,对应的植被带分别为高山灌丛、草地带、寒温针叶林带、针叶林带(分两个类型)、干热河谷稀树草地。在寒温针叶林带中依... 在对玉龙山—虎跳峡—点苍山一带表土孢粉调查的基础上,对区内植被与孢粉散布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共划分了5个孢粉带,对应的植被带分别为高山灌丛、草地带、寒温针叶林带、针叶林带(分两个类型)、干热河谷稀树草地。在寒温针叶林带中依据建群种花粉峰值的不同可划分云杉林、冷杉林及红杉林群落。云杉林中草坪上的孢粉组合与林中基本一致,显示了区域植被在花粉组合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粉散布 表土 植被 孢粉 玉龙山 云南 晚第四纪
下载PDF
中原邙山黄土及构造与气候耦合作用 被引量:18
10
作者 蒋复初 吴锡浩 +4 位作者 肖华国 薛滨 王苏民 孙东怀 安芷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5-51,共7页
位于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过渡带上的中原邙山黄土地层,以厚层S1古土壤(15.7m)和巨厚L1黄土(77.3m)为其特色。对赵下峪剖面S10以上总厚172.1m的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研究表明:(1)邙山黄土是一种风成近源砂... 位于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过渡带上的中原邙山黄土地层,以厚层S1古土壤(15.7m)和巨厚L1黄土(77.3m)为其特色。对赵下峪剖面S10以上总厚172.1m的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研究表明:(1)邙山黄土是一种风成近源砂黄土,其源区就在黄河下游冲积扇的扇顶部位;(2)约150kaB.P.(L2上部)开始,风尘沉积速率突然加快,L1LL1层段高达3.45mm/a,其原因是黄河贯通三门峡东流给源区带来丰富的物质;(3)粒度和磁化率分别指示的冬季风与夏季风变迁存在四种强弱对应关系,与黄土高原的情况不完全一致;(4)邙山黄土-古土壤序列是黄土高原侵蚀与华北平原堆积的镜像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地层 构造运动 气候变化 耦合作用 古土壤
下载PDF
中原邙山黄土地层 被引量:26
11
作者 蒋复初 吴锡浩 +7 位作者 孙东怀 肖华国 王苏民 安芷生 田国强 刘萪 殷伟德 薛滨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4期12-18,共7页
位于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过渡带上的中原黄土地层,以邙山赵下峪剖面为其典型代表。据光释光和热释光测年及磁性地层研究结果,该剖面从邙山塬面至黄河河床出露S0—S10黄土—古土壤序列,总厚度172.1m,B/M界线记录于S8... 位于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过渡带上的中原黄土地层,以邙山赵下峪剖面为其典型代表。据光释光和热释光测年及磁性地层研究结果,该剖面从邙山塬面至黄河河床出露S0—S10黄土—古土壤序列,总厚度172.1m,B/M界线记录于S8古土壤层顶部,以厚层晚更新世S1古土壤(15.7m)和巨厚L1黄土(77.3m)为其特色。赵下峪剖面上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平均沉积速率明显增大,其中以末次冰期晚冰阶L1LL1黄土的沉积速率最大,高达34.5mm/a。在邙山黄土堆积过程中,倒数第二冰期末(相当于L2顶部),约150kaBP,发生了风尘沉积速率的突变,其原因是此时黄河贯通三门峡东流,给风尘源区带来丰富的物质。同时赵下峪剖面的磁化率曲线所示,黄土—古土壤的磁化率强弱,并不简单地反映夏季风强度,也要受到沉积速率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邙山黄土 晚更新世 磁化率 沉积速率 黄土地层
下载PDF
三门峡地区黄土与古季风 被引量:18
12
作者 赵志中 吴锡浩 +7 位作者 蒋复初 肖华国 王书兵 田国强 刘萪 殷伟德 薛滨 王苏民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19-26,66,共9页
位于黄土高原东南缘的三门峡黄土地层 ,以陕县张汴乡曹村剖面为其典型代表。厚度 1 5 3m的曹村剖面由上部厚 1 45 m的黄土地层和下伏红粘土沉积组成 ,黄土地层为 L1 — L33的连续风尘沉积。磁性地层研究显示 :B/ M界线位于 L7下部 ,J事... 位于黄土高原东南缘的三门峡黄土地层 ,以陕县张汴乡曹村剖面为其典型代表。厚度 1 5 3m的曹村剖面由上部厚 1 45 m的黄土地层和下伏红粘土沉积组成 ,黄土地层为 L1 — L33的连续风尘沉积。磁性地层研究显示 :B/ M界线位于 L7下部 ,J事件位于 S1 1 —S1 2 ,O事件位于 L2 3—L2 6,M/ G界线位于黄土与红粘土界线之上 2 0 cm处。古季风代用指标的磁化率、碳酸盐及 >30μm的粒度组分均显示了约 2 .6 Ma以来季风变迁的阶段性特点。曹村黄土剖面具有持续时间在 4万年以上的黄土沉积所指示的 1 3次气候寒冷事件 ,所反映的古气候变化具有周期性。应用粒度年龄模式建立曹村剖面高分辨率的年代地层序列 ,通过曹村剖面近 30万年来的磁化率及粒度变化与深海氧同位素对比 ,曹村黄土剖面与深海沉积有良好的可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门峡 黄土 磁性地层 古季风记录 时间标尺
下载PDF
关于黄河贯通三门峡东流入海问题 被引量:61
13
作者 吴锡浩 蒋复初 +1 位作者 王苏民 薛滨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86-186,共1页
关键词 黄河 水流 入海 三门峡
下载PDF
金沙江巧家段河谷黄土状堆积的时代问题 被引量:17
14
作者 蒋复初 吴锡浩 +2 位作者 王书兵 田国强 刘萪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35-40,共6页
金沙江巧家段河谷广泛发育厚层黄土状堆积,尤以金沙江左岸宁南县华弹一带最为发育。其厚度较大而层理又不明显,且多钙质结核,通过对七条黄土状堆积的地层剖面作磁性地层研究和热释光测年,确定该黄土状堆积的时代属布容正向极性时晚... 金沙江巧家段河谷广泛发育厚层黄土状堆积,尤以金沙江左岸宁南县华弹一带最为发育。其厚度较大而层理又不明显,且多钙质结核,通过对七条黄土状堆积的地层剖面作磁性地层研究和热释光测年,确定该黄土状堆积的时代属布容正向极性时晚期,其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全新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状堆积 地层时代 金沙江 晚更新世 全新世
下载PDF
第四纪气候事件的孢粉记录 被引量:10
15
作者 童国榜 羊向东 +3 位作者 王苏民 吴锡浩 陈云 曹家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3-22,共10页
通过总结我国不同区域现有孢粉资料,发现第四纪孢粉植物群的演化序列中明显地存在与演化趋势和周期不符的孢粉植物群事件。归纳起来有三种类型:延续时间约万年的孢粉植物群突变事件;延续时间数千年的孢粉植物群贫乏事件和延续时间几... 通过总结我国不同区域现有孢粉资料,发现第四纪孢粉植物群的演化序列中明显地存在与演化趋势和周期不符的孢粉植物群事件。归纳起来有三种类型:延续时间约万年的孢粉植物群突变事件;延续时间数千年的孢粉植物群贫乏事件和延续时间几百年的孢粉植物群颤动事件。突变事件有4起:Betula-Artemisia事件(2.5MaB.P.);Artemisia-Gramineae事件(1.4MaB.P.);Ephedra-Chenopodiaceae事件(0.8MaB.P.)以及Pinus-Betula事件(0.2MaB.P.)。它们是第四纪气候旋回和地层划分的重要依据之一。贫乏事件有11起,首次发现于陕西黄陵剖面,故称为HL1~11事件。该事件位于黄土古土壤界面处的黄土中,记录了冬夏季风强烈交替的过程。颤动事件有6起,以湖泊和海洋沉积物中记录较完整,黄海QC2孔具代表性,故称为HH1~6事件。其孢粉序列表现为大幅度的摆动,处于全新世环境变化阶段的界面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事件 孢粉 植物群事件 第四纪 中国
下载PDF
关于晚新生代准1.2Ma周期构造气候旋回 被引量:14
16
作者 吴锡浩 王苏民 +4 位作者 安芷生 蒋复初 肖华国 孙东怀 薛滨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4期1-11,共11页
构造气候旋回的理论要点是构造作用驱动气候变化,因而不同于Milankovitch冰期气候旋回,但两者又都是受地球轨道要素控制的。本文主要根据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晚新生代地质记录,以磁性地层为时间标尺,以黄道倾斜(ε)... 构造气候旋回的理论要点是构造作用驱动气候变化,因而不同于Milankovitch冰期气候旋回,但两者又都是受地球轨道要素控制的。本文主要根据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晚新生代地质记录,以磁性地层为时间标尺,以黄道倾斜(ε)最大变幅位置为模式年龄,划分最近8Ma的准1.2Ma周期构造气候旋回的主旋回层,即MTC7、MTC6、MTC5、MTC4、MTC3、MTC2、MTC1、MTC0,它们的界线年龄分别为7.3、6.1、4.9、3.7、2.5、1.3和0.2MaBP。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青藏高原构造隆升和黄土高原风尘沉积各自显示的准1.2Ma周期的演变特征,表明它们之间具有构造驱动气候的因果关系。文中还探讨了最近7.3MaBP的古环境变迁,获得了有关晚新生代东亚季风形成演变和环境分异是在轨道气候旋回背景下受构造气候旋回控制的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新生代 构造气候旋回 古气候 青藏高原
下载PDF
三门峡地区末次盛冰期至全新世早期的古季风事件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书兵 蒋复初 +5 位作者 吴锡浩 王苏民 薛滨 肖华国 田国强 刘科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33-438,共6页
通过三门峡地区小刘寺剖面黄土- 古土壤序列磁化率曲线和粗颗粒组分含量曲线的研究,发现它们分别指示的夏季风和冬季风变迁在末次冰消期向全新世转变时的新仙女木事件中显示不同的变化特征。夏季风的加强过程对应于冬季风的大幅度波动,... 通过三门峡地区小刘寺剖面黄土- 古土壤序列磁化率曲线和粗颗粒组分含量曲线的研究,发现它们分别指示的夏季风和冬季风变迁在末次冰消期向全新世转变时的新仙女木事件中显示不同的变化特征。夏季风的加强过程对应于冬季风的大幅度波动,气候为凉湿背景上的冷湿与暖湿振荡。冰后期的早期为全新世第一暧期。夏季风强盛对应于冬季风衰弱的湿暖气候,它由夏季风锋面降水的穿时性所决定,在华北地区为全新世适宜期。8 kaBP 前后为夏季风偏弱对应于冬季风偏强的干冷气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全新世第一冷期。这3 次古季风事件可与格陵兰冰芯记录进行较好的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季风 新仙女木事件 三门峡地区 全新世早期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部地貌边界带晚新生代构造运动 被引量:30
18
作者 蒋复初 吴锡浩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1998年第2期162-168,共7页
青藏高原是中国大陆最高一级地貌阶梯,其东南部地貌边界大致沿龙门山—大相岭—锦屏山—玉龙山—碧罗雪山一线分布。该文主要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貌边界两侧的晚新生代地层记录来探讨晚新生代构造运动以及高原隆升。青藏高原东南部地貌... 青藏高原是中国大陆最高一级地貌阶梯,其东南部地貌边界大致沿龙门山—大相岭—锦屏山—玉龙山—碧罗雪山一线分布。该文主要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貌边界两侧的晚新生代地层记录来探讨晚新生代构造运动以及高原隆升。青藏高原东南部地貌边界带雏形出现于距今2.5Ma左右,定型于1.2Ma前的构造运动中,之后又在构造运动进程中不断得到加强,并最终形成今日之构造地貌格局。青藏高原从海变陆,并上升至平均海拔4500m以上,成为地球上最高的大高原,这是发生在晚新生代且主要是在第四纪最重大的地质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貌边界 晚新生代 构造运动 高原隆升
下载PDF
中国黄土高原的风积证据:晚新生代北半球大冰期开始及青藏高原的隆升驱动 被引量:113
19
作者 安芷生 王苏民 +13 位作者 吴锡浩 陈明扬 孙东怀 刘秀铭 王富葆 李力 孙有斌 周卫建 周杰 刘晓东 鹿化煜 张云翔 董光荣 强小科 《中国科学(D辑)》 CSCD 1998年第6期481-490,共10页
据黄土高原最近 7.2Ma风积黄土 红粘土序列的磁化率曲线和沉积速率变化 ,并分别与赤道东太平洋δ18O曲线和北太平洋风尘石英沉积通量变化对比 ,将晚新生代北半球大冰期的发生、发展过程分为 :约 7.2~ 3.4MaBP的来临期 ,3.4~2 .6MaBP... 据黄土高原最近 7.2Ma风积黄土 红粘土序列的磁化率曲线和沉积速率变化 ,并分别与赤道东太平洋δ18O曲线和北太平洋风尘石英沉积通量变化对比 ,将晚新生代北半球大冰期的发生、发展过程分为 :约 7.2~ 3.4MaBP的来临期 ,3.4~2 .6MaBP的初始期 ,2 .6Ma以来的大冰期 ;相应地将以冬季风和夏季风组合为特征的东亚季风形成演变过程分为 :冬、夏季风均偏弱的初显期 ,冬、夏季风同步增强的过渡期和冬、夏季风彼此消长的盛行期 .晚新生代全球构造隆升 ,尤其是青藏高原隆升以及与隆升有关的大气CO2 浓度的变化 ,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北半球大冰期的发生过程和东亚季风气候长时间尺度的变迁 ,其中约 3.4~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新生代 风尘沉积 升降运动 青藏高原 隆升
原文传递
中原邙山黄土及最近200ka构造运动与气候变化 被引量:22
20
作者 吴锡浩 蒋复初 +2 位作者 肖华国 薛滨 孙东怀 《中国科学(D辑)》 CSCD 1999年第1期75-81,共7页
位于黄土高原隆升区与华北平原沉降区过渡带上的中原邙山黄土 ,是风尘源区就在黄河下游冲积扇扇顶部位的近源砂黄土 ,它记录了最近 2 0 0ka构造与气候耦合效应的信息 .在风尘堆积过程中 ,于倒数第二冰期末 ,约 0 .1 5MaBP ,发生了以沉... 位于黄土高原隆升区与华北平原沉降区过渡带上的中原邙山黄土 ,是风尘源区就在黄河下游冲积扇扇顶部位的近源砂黄土 ,它记录了最近 2 0 0ka构造与气候耦合效应的信息 .在风尘堆积过程中 ,于倒数第二冰期末 ,约 0 .1 5MaBP ,发生了以沉积速率突然加快为标志的环境突变事件 ,黄河贯通三门峡东流给风尘沉积带来了丰富的物源 ,形成厚 1 5 .7m的S1古土壤和 77.3m的L1黄土 .邙山黄土 古土壤序列不仅详细地记录了东亚季风在这一特定地区的气候响应 ,而且清楚地反映了构造作用下黄河干流切穿三门峡东流入海引起的环境效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 邙山黄土 构造运动 气候变化 环境效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