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内新型冠状病毒实验活动的防护措施探讨 被引量:2
1
作者 冯小丽 李明华 +4 位作者 韩建保 瞿望 都洪弟 邓忠华 郑永唐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1年第9期909-914,共6页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是导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生的病原体,SARS-CoV-2已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列为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涉及SARS-CoV-2的病毒分离培养、动物感染等实验活动都要求在生物安全三级(BSL-3/ABSL-3)实验室内进行。本文结合...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是导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生的病原体,SARS-CoV-2已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列为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涉及SARS-CoV-2的病毒分离培养、动物感染等实验活动都要求在生物安全三级(BSL-3/ABSL-3)实验室内进行。本文结合笔者在BSL-3/ABSL-3实验室的实践经验,探讨如何做好新型冠状病毒实验活动期间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保障实验人员及周围环境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 SARS-CoV-2 生物安全防护
下载PDF
国产狂犬病疫苗“简化4针法”免疫程序的临床效果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陈庆军 卢学新 +10 位作者 王传林 王博 王志伟 白峰 刘佳阳 张风雨 陈秋兰 李昱 牟迪 朱武洋 殷文武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2年第6期806-808,812,共4页
目的随着世界卫生组织推行新的狂犬病疫苗接种程序,寻找更新我国狂犬病疫苗接种程序的临床数据支持。方法本项目在多中心原则下招募健康受试者,采集国产细胞培养纯化的狂犬病疫苗接种第4针和第5针2周后的血清,使用快速荧光灶抑制实验测... 目的随着世界卫生组织推行新的狂犬病疫苗接种程序,寻找更新我国狂犬病疫苗接种程序的临床数据支持。方法本项目在多中心原则下招募健康受试者,采集国产细胞培养纯化的狂犬病疫苗接种第4针和第5针2周后的血清,使用快速荧光灶抑制实验测定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滴度,并分析接种不同剂次后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滴度的差异。结果接种第4针后的所有样本中和抗体滴度100%阳转,高于0.5 IU/mL。接种第4针后的中和抗体平均值为29.59 IU/mL,中和抗体滴度分布1.17~162.73I U/mL,中位数为22.51 IU/mL;接种第5针后中和抗体平均值为24.64 IU/mL,中和抗体滴度分布4.62~89.77 IU/mL,中位数为21.09 IU/mL。统计分析显示,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国细胞培养纯化的狂犬病疫苗接种第4针后中和抗体滴度已经高于保护水平抗体滴度,此次临床研究数据支持推行“简化4针法”的免疫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 狂犬病疫苗 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 免疫程序
下载PDF
便携式电子支气管镜在灵长类动物模型疾病检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韩建保 宋天章 +5 位作者 刘丰亮 杨翔 刘超 靳林 李明华 郑永唐 《贵州畜牧兽医》 2021年第5期37-40,共4页
为推进便携式电子支气管镜在疾病动物模型中的应用,文章结合实际操作经验,介绍了便携式电子支气管镜在灵长类动物呼吸系统中进行组织观察、活检、肺灌洗,以及在食管和胃内进行组织观察和活检操作的技术要点。
关键词 便携式电子支气管镜 非人灵长类动物 动物模型 插管
下载PDF
狂犬病治疗方法及抗病毒药物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刘茜 朱武洋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44-449,共6页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要特征的烈性人兽共患病,其病死率几乎100%。尽管及时、规范的暴露前和暴露后处置可以有效预防狂犬病,可是至今没有针对狂犬病的有效疗法及抗病毒药物。随着狂犬病病毒分子致病机制...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要特征的烈性人兽共患病,其病死率几乎100%。尽管及时、规范的暴露前和暴露后处置可以有效预防狂犬病,可是至今没有针对狂犬病的有效疗法及抗病毒药物。随着狂犬病病毒分子致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人们对狂犬病治疗方法及抗狂犬病病毒药物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本文将对狂犬病治疗及抗病毒药物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 狂犬病病毒 抗病毒药物 治疗
下载PDF
桦褐孔菌乙酸乙酯萃取物对朊病毒复制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琳 姚强 +5 位作者 杨微 陈嘉 胡超 夏影 陈志宝 陈操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23-30,共8页
探究桦褐孔菌乙酸乙酯萃取物对朊病毒复制的影响及潜在作用机制。采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方法对桦褐孔菌二氯甲烷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和正丁醇萃取物进行细胞毒性评价,得到最大作用浓度;应用三种萃取物的安全浓度(0.1×2... 探究桦褐孔菌乙酸乙酯萃取物对朊病毒复制的影响及潜在作用机制。采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方法对桦褐孔菌二氯甲烷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和正丁醇萃取物进行细胞毒性评价,得到最大作用浓度;应用三种萃取物的安全浓度(0.1×2^(−14)~0.1×2^(−8) mg/mL)处理SMB-S15细胞,通过PrP特异性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试验检测不同萃取物对朊病毒复制的影响;对乙酸乙酯萃取物处理细胞后的活性氧、过氧化氢及相关抗氧化因子水平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桦褐孔菌二氯甲烷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和正丁醇萃取物的最大作用浓度为0.1×2^(−8) mg/mL,在该浓度下处理细胞3 d,发现乙酸乙酯萃取物可抑制朊病毒复制(P<0.01),而二氯甲烷萃取物及正丁醇萃取物对朊病毒复制没有影响。进一步发现,乙酸乙酯萃取物可降低活性氧和过氧化氢水平,增加HO-1、GCLC蛋白表达,升高SOD活性和总谷胱甘肽水平,以上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表明桦褐孔菌乙酸乙酯萃取物具有抑制朊病毒复制作用,且此抑制作用可能与激活Nrf2信号通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桦褐孔菌 乙酸乙酯萃取物 朊病毒 抗氧化作用 Nrf2信号通路
下载PDF
咖啡酸苯乙酯对朊病毒体外复制、扩增和纤维形成的抑制作用研究
6
作者 晁志悦 贾筱溪 +6 位作者 曾嘉锋 武月章 肖康 高利萍 石琦 董小平 陈操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11-1019,共9页
目的探究咖啡酸苯乙酯(CAPE)对朊病毒(PrPSc)复制、扩增及纤维形成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通过CCK8实验检测CAPE处理3、7 d后朊病毒感染细胞模型SMB-S15的细胞活力,得出CAPE对SMB-S15的最大安全浓度;选取安全范围内的浓度处理细胞,利... 目的探究咖啡酸苯乙酯(CAPE)对朊病毒(PrPSc)复制、扩增及纤维形成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通过CCK8实验检测CAPE处理3、7 d后朊病毒感染细胞模型SMB-S15的细胞活力,得出CAPE对SMB-S15的最大安全浓度;选取安全范围内的浓度处理细胞,利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方法分析CAPE处理前后细胞内PrPSc的含量变化。利用蛋白质错误折叠循环扩增(PMCA)技术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方法检测CAPE处理前后扩增产物中PrP^(Sc)的含量变化。利用实时震动蛋白诱导扩增(RT-QuIC)技术检测CAPE处理前后朊蛋白纤维形成的变化情况。通过分子相互作用检测CAPE与小鼠重组全长朊蛋白的结合能力。结果 CCK8细胞活力实验结果显示:1 μmol/L CAPE处理细胞3、7 d时细胞存活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当CAPE浓度超过1 μmol/L时,CAPE处理细胞3、7 d细胞存活率降低,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因此1 μmol/L为CAPE处理SMB-S15细胞的最大安全浓度。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显示:CAPE处理3、7 d均可检测到SMB-S15细胞中PrPSc含量的降低(均P<0.05)。PMCA实验产物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方法检测结果显示:经CAPE处理后,适应株SMB-S15、139A、ME7的PMCA扩增产物中PrPSc含量(相对灰度值)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T-QuIC实验结果显示:CAPE处理后139A、ME7、SMB-S15小鼠适应株和朊病毒感染细胞SMB-S15在反应中形成朊蛋白纤维(ThT峰值)均降低,且CAPE对不同种子朊蛋白纤维的抑制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对ME7的抑制作用更明显。分子相互作用结果显示:CAPE与鼠源重组朊蛋白存在明显的分子结合,平衡解离常数KD为(2.92±0.41)×10^(-6) mol/L。结论 CAPE对PrPSc体外复制、扩增和纤维形成均具有抑制作用,可能与CAPE和朊蛋白特异性结合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酸苯乙酯 朊病毒 朊蛋白
原文传递
2018年中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7
作者 黄晓霞 李阿茜 +2 位作者 李德新 李建东 王世文 《中国病毒病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417-420,共4页
目的了解2018年我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SFTS)流行特征,为该病的科学防控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对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监测系统报告的2018年发病的全国(不含香港、澳门... 目的了解2018年我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SFTS)流行特征,为该病的科学防控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对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监测系统报告的2018年发病的全国(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SFTS病例数据进行空间、人群和时间等流行特征描述和分析。结果 2018年,全国共有17个省份的936个乡镇报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1 848例,死亡114例,病死率为6.17%(114/1 848)。病例仍主要集中在山东、安徽、河南、湖北、辽宁、浙江和江苏7个既往高发省份,占全国总报告病例数的98.8%(1 825/1 848)。全年均有病例报告,主要集中在4-10月,占96.4%(1 781/1 848);5月达高峰,5-7月病例占62.9%(1 162/1 848)。发病年龄集中在40~84岁,占93.1%(1 721/1 848);女性略多于男性;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86.3%,1 594/1 848)。死亡病例出现在40岁以上人群,随年龄增长年龄别病死率呈上升趋势。不同地区病死率存在差异,山东(11.1%,82/737)和浙江(10.8%,9/83)较高,而辽宁(0.8%,1/123)和河南(0.4%,1/272)较低。结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仍主要分布于山东等既往高发省份,但地区分布有逐渐扩大趋势;病例高度散发,高发人群为中老年农民,发病时间集中在4-10月,总体三间分布与既往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流行特征 监测 预防 控制
原文传递
2019年中国麻疹风疹实验室网络运转状况 被引量:10
8
作者 宋金华 郭晋源 +6 位作者 王慧玲 朱贞 毛乃颖 崔爱利 曹蕾 许文波 张燕 《中国疫苗和免疫》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46-249,共4页
目的评价2019年中国麻疹风疹实验室网络(China Measles and Rubella Laboratory Network,CMRLN)运转状况。方法利用中国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Measles Surveillance System,MSS)和CMRLN实验室监测数据库,分析CMRLN运转指标和麻疹风... 目的评价2019年中国麻疹风疹实验室网络(China Measles and Rubella Laboratory Network,CMRLN)运转状况。方法利用中国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Measles Surveillance System,MSS)和CMRLN实验室监测数据库,分析CMRLN运转指标和麻疹风疹病例实验室监测结果。结果2019年全国报告监测病例78787例,其中散发病例65507例,散发病例的血标本、病原学标本采集率分别为95.86%、50.16%,3d内送达网络实验室的比例分别为97.89%、84.13%。监测病例的麻疹、风疹病毒IgM检测阳性率分别为4.65%(3226/69436)、31.14%(21784/69963)。散发监测病例麻疹、风疹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分别为3.28%(1090/33254)、31.31%(10367/33112)。全国报告麻疹、风疹暴发疫情分别为24起、177起,实验室确诊率分别为100%、99.44%。共分离到265株麻疹病毒,其中D8、A(疫苗相似株)、B3和H1基因型分别为176株、18株、51株和30株;分离到风疹病毒2822株,其中1E和2B基因型分别为1608株和1214株。国家、32个省级、27个地市级网络实验室均通过了麻疹和风疹血清盲样、核酸盲样和/或基因定型考核。结论2019年中国麻疹风疹实验室网络运转良好,为中国麻疹和风疹的消除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疹风疹实验室网络 病毒学监测 质量控制
原文传递
新冠病毒感染后机体病毒载量变化及相关影响研究进展
9
作者 包恬淼 冯晔囡 +1 位作者 范华 陈操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期99-104,共6页
新型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 2019-nCoV)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截至2023年9月24日, COVID-19疫情已波及2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累计确诊和死亡病例分别超过7.7亿例和660万例, 对全球... 新型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 2019-nCoV)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截至2023年9月24日, COVID-19疫情已波及2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累计确诊和死亡病例分别超过7.7亿例和660万例, 对全球经济政治生活造成严重冲击和影响。目前, 2019-nCoV仍在不断变异, 具有传播优势的变异株已导致全球出现多次流行高峰。2019-nCoV感染人体后在体内复制, 病毒载量不断变化。通过了解排毒规律, 可辅助疫情防控和疾病诊治。本文从病毒复制和机体免疫清除的角度对感染后2019-nCoV核酸载量变化和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病 新型冠状病毒 病毒载量 病毒复制 免疫清除
原文传递
2018年中国麻疹风疹疑似病例的实验室检测和监测 被引量:12
10
作者 胡满丽 张燕 +4 位作者 王慧玲 朱贞 毛乃颖 崔爱利 许文波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25,共6页
2018年中国麻疹发病达到历史最低,多个省份已经达到<1/100万临近消除状态。为评估在麻疹低发病情况下,中国麻疹风疹实验室网络(Measles/rubella laboratory network,MRLN)检测的敏感性、准确性和及时性,本文对2018年中国麻疹监测系统... 2018年中国麻疹发病达到历史最低,多个省份已经达到<1/100万临近消除状态。为评估在麻疹低发病情况下,中国麻疹风疹实验室网络(Measles/rubella laboratory network,MRLN)检测的敏感性、准确性和及时性,本文对2018年中国麻疹监测系统(Measles surveillance system,MSS)中的检测和监测数据和国家麻疹风疹实验室(National measles/rubella laboratory,NMRL)病毒学监测数据库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018年全国麻疹风疹监测共报告38 634例病例,其中散发病例36 340例,散发病例的血清和病原学标本采集率分别为98.75%、58.53%。麻疹、风疹IgM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0.51%(3892/37036)、8.85%(3243/36653)。麻疹、风疹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分别为7.55%(1444/19116)、7.82%(1478/18905)。NMRL病毒学监测数据库显示:2018年共从23个省分离到301株麻疹病毒,其中13株为D8基因型,3株为B3基因型,14株为A基因型,271株H1基因型;从14个省共分离358株风疹病毒,其中1E基因型265株,2B基因型93株。2018年NMRL和省级地市级实验室分别接受了WHO和国家实验室针对血清学和分子检测的盲样考核,各实验室均顺利通过了考核。综上表明,2018年中国MRLN维持高水平运转,为麻疹、风疹消除提供有效的实验室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疹风疹实验室网络(MRLN) 麻疹监测系统(MSS) 病毒学监测 血清学检测 核酸检测 质量控制
原文传递
2021年1月-2021年5月中国大陆入境人群新型冠状病毒的基因型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冯晔囡 赵翔 +9 位作者 夏影 陈志肖 聂凯 王佶 牛培华 韩俊 王世文 许文波 陈操 王大燕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35-1042,共8页
为了解输入中国大陆的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SARS-CoV-2)基因组型别和分布特征,本研究收集了采样日期在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间239例境外输入中国大陆的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人员病毒基因组序列,采用Pangolin在线分型平台(htt... 为了解输入中国大陆的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SARS-CoV-2)基因组型别和分布特征,本研究收集了采样日期在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间239例境外输入中国大陆的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人员病毒基因组序列,采用Pangolin在线分型平台(https://pangolin.cog-uk.io/)进行SARS-CoV-2基因组分析。结果显示,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间,中国大陆23个省份报告了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人员病毒序列,广东省报送的SARS-CoV-2基因组序列数最多(42.68%),其次为江苏省(12.13%)。有序列报告的病例来自5个大洲的59个国家(或地区),主要以亚洲(55.23%)和非洲(25.10%)为主,居前3位的国家为肯尼亚、菲律宾和阿联酋,均为14例。依据Pango命名法,239例感染者SARS-CoV-2基因组序列可划分为53个基因型,包括4种关切变异株(Variant of Concern,VOC):Alpha(B.1.1.7)、Beta(B.1.351)、Gamma(P.1和P.1.1)和Delta(B.1.617.2),占比分别为31.80%、14.23%、1.26%和9.62%,分别在14、8、2和6个省份监测发现。输入SARS-CoV-2的基因型以Alpha、Beta和Delta变异株为主。广东省监测发现的输入SARS-CoV-2基因型种类最多(36种),且包括4种VOC(Alpha、Beta、Gamma和Delta)和2种曾经定义的关注变异株(Epsilon和Eta)。本研究数据表明,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期间输入中国大陆的SARS-CoV-2基因型呈多样性,多个省份监测发现了国际流行变异株VOC,发现时间与占比与同期国际流行趋势相似,多数省份面临着较大的由输入病例引起本土疫情的风险。建议继续加强入境核酸检测阳性人员SARS-CoV-2基因组测序、感染者的隔离管控以及对重要流行变异株的研究,从而为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防控和免疫策略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输入病例 基因型
原文传递
全球柯萨奇病毒A组6型VP1区进化与正向选择位点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肖金波 路环环 +3 位作者 宋洋 王东艳 严冬梅 张勇 《国际病毒学杂志》 2023年第2期105-109,共5页
目的基于柯萨奇病毒A组6型(coxsackievirus group A type 6,CV-A6)VP1编码区寻找与其流行强度增加有关的关键氨基酸位点。方法对GenBank数据库中全部CV-A6 VP1编码区核苷酸序列进行筛选,获得其中的1533条序列进行比对。使用RAxML软件构... 目的基于柯萨奇病毒A组6型(coxsackievirus group A type 6,CV-A6)VP1编码区寻找与其流行强度增加有关的关键氨基酸位点。方法对GenBank数据库中全部CV-A6 VP1编码区核苷酸序列进行筛选,获得其中的1533条序列进行比对。使用RAxML软件构建最大似然树。使用Shannon Entropy在线分析工具计算序列的氨基酸置换熵值,并用Datamonkey在线分析平台通过MEME,SLAC和FUBAR三种方法来分析正向选择位点。结果目前全球流行的CV-A6以D3基因亚型为主。在VP1编码区存在三个高度可变的氨基酸位点,分别是VP1-5、VP1-30、VP1-137。三种方法均发现VP1-5、VP1-90、VP1-137三个位点在流行中受到过正向选择的作用。结论应继续加强对D3基因亚型CV-A6的监测,D3基因亚型的CV-A6在位于DE环中的VP1-137高度可变且受到了正向选择的作用,需要加以重视,并通过进一步研究来确定它与D3亚型广泛流行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萨奇病毒A组6型 D3基因亚型 系统发育分析 氨基酸置换熵值 正向选择位点
原文传递
江西一例iVDPV病例Ⅲ型脊髓灰质炎病毒基因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琴 刘晓庆 +15 位作者 肖芳 祝双利 王东艳 赵鹤鹤 路环环 肖金波 杨倩 李晓嫘 朱晖 冀天娇 王雯慧 何云 孙强 张勇 许文波 严冬梅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68-476,共9页
分析江西一例免疫缺陷患者体内连续采集的15份粪便标本中分离到的Ⅲ型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全长VP1区基因特征。将从15份标本中分离到的14株Ⅲ型iVDPVs进行噬斑纯化,每个病毒随机挑取10个噬斑,接着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测定获取到... 分析江西一例免疫缺陷患者体内连续采集的15份粪便标本中分离到的Ⅲ型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全长VP1区基因特征。将从15份标本中分离到的14株Ⅲ型iVDPVs进行噬斑纯化,每个病毒随机挑取10个噬斑,接着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测定获取到的154株iVDPVs全长VP1区序列。通过系统发育分析和BEAST程序探究iVDPV病毒的进化特征,估算其进化速率和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attenuated oral polio vaccine,OPV)初始感染时间。14株iVDPVs与Ⅲ型脊髓灰质炎减毒疫苗株(Sabin Ⅲ)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7.8%~98.7%和97.6%~98.3%。相较于Sabin Ⅲ,14株iVDPVs VP1区第54位氨基酸发生了A→V的突变,这可能导致温度敏感表型和衰减表型的改变。根据拓扑结构系统发育树被划分为3个Lineages,其中17049‐1‐8,17049‐2‐2和17049‐2‐9分别属于Lineage 1和Lineage 2,其余属于Lineage 3。具有Lineage 3序列特征的克隆是优势克隆,呈现出随时间持续分化的特征。BEAST程序估算的14株iVDPVs全长VP1区核苷酸平均进化速率为9.29×10‐3/位点/年(95%置信区间:2.81×10‐3‐1.59×10‐2),OPV初始感染时间为2012年11月18日。MCC树(maximum clade credibility tree)显示前4个遗传分支的分化仅用了40 d。14株Ⅲ型iVDPVs具有高度相关性,它们感染患儿后进化非常迅速,在慢性感染的早期便开始了谱系的分化。突变的不断积累和关键位点的改变可以引起iVDPVs神经毒力的变化,导致患儿出现AFP症状。iVDPV病例持续的排毒给脊灰根除目标的实现带来了巨大挑战,在脊髓灰质炎消灭的最后阶段及时调整免疫策略,继续维持较高的免疫覆盖率,保持iVDPV监测的灵敏性显得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灰质炎病毒 免疫缺陷 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
原文传递
输入病毒导致的十起本土疫情首例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14
作者 赵翔 冯晔囡 +14 位作者 陈志肖 梦遥 吴宇超 宋洋 王佶 聂凯 张勇 王衍海 周为民 谭文杰 韩俊 王世文 许文波 陈操 王大燕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9-266,共8页
2020年4月中国阻断湖北省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传播后,中国国内报道了多起由境外输入导致的本土聚集性新冠肺炎疫情。为分析引起聚集性疫情的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基因组特征,本研究对2020年4-11月份十起输入相关本土疫情首... 2020年4月中国阻断湖北省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传播后,中国国内报道了多起由境外输入导致的本土聚集性新冠肺炎疫情。为分析引起聚集性疫情的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基因组特征,本研究对2020年4-11月份十起输入相关本土疫情首例病例的SARS-CoV-2全基因组基因特征进行分析,系统阐述了相关SARS-CoV-2的全基因组和氨基酸变异特征。结果显示,与武汉参考株相比,十起本土聚集性疫情首例病例的SARS-CoV-2核苷酸突变中位数为10个(8个-26个),氨基酸突变的中位数为6个(4个-16个),且刺突(spike,S)蛋白只有D614G一个氨基酸发生突变。除分支位点外,10条SARS-CoV-2全基因组序列的65个核苷酸突变位点以及35个氨基酸突变仅出现1-2次,呈现随机性。全基因组分析表明,这十起本土疫情的首例病例基因组按照中国分型法可划分为4个型,按照Pangolin分型法可划分为7个型,与我国2020年1-3月份武汉流行的毒株属于不同基因型,不是本土SARS-CoV-2的持续传播。与2020年9-12月英国和南非变异株属于不同基因型,无相关性。本文系统分析了2020年由输入病毒导致的十起本土疫情首例病例的SARS-CoV-2核苷酸与氨基酸变异特征,为我国新冠防控策略的制定以及后续新冠疫情的溯源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 本土聚集性疫情 序列比对 基因组变异特征 氨基酸变异特征
原文传递
利用宏基因组纳米孔测序方法检测模拟临床样本中的基孔肯雅病毒和辛德毕斯病毒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佶 张瑞卿 +4 位作者 孙振璐 任浩 陈操 董小平 马学军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77-384,共8页
基于二代测序的宏基因组测序方法(m-NGS)在理论上可以无偏性地检测样品中的所有生物,在感染性疾病的分子诊断领域彰显了突出的作用。但其实验流程复杂,需要操作者具备足够的知识和经验才能获得准确而丰富的诊断信息。因此,需要建立更简... 基于二代测序的宏基因组测序方法(m-NGS)在理论上可以无偏性地检测样品中的所有生物,在感染性疾病的分子诊断领域彰显了突出的作用。但其实验流程复杂,需要操作者具备足够的知识和经验才能获得准确而丰富的诊断信息。因此,需要建立更简单,更快速而且更低成本的宏基因组测序方法,以满足公共卫生实验室的需求。本研究基于MinION建立了宏基因组纳米孔测序(m-NanoS)方法,并成功用于基孔肯雅病毒(CHIKV)和辛德毕斯病毒(SINV)模拟临床样本的检测。将CHIKV和SINV培养物与发热病人咽拭子混合,灭活后提取核酸用于构建m-NanoS文库。MinION共产生了25147条reads,平均质量得分为10.20,平均读长为1334 bp。来自CHIKV和SINV的reads分别有47条和1371条,占总数据量的0.19%和5.45%。CHIKV和SINV的基因组覆盖度分别为99.45%和99.34%,经过拼接获得一致性序列,与参考序列比对的一致性分别为95%和90%。在公共卫生领域,快速地对样本中潜在的全部病原体进行准确鉴定是一个重要又困难的工作,而m-NanoS方法的成功建立无疑为该工作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诊断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孔测序 宏基因组测序 RNA病毒检测 基孔肯雅病毒 辛德毕斯病毒
原文传递
2015~2018年柯萨奇病毒A组6型在黑龙江省的持续流行 被引量:11
16
作者 张曼 陈淑红 +10 位作者 张勇 宋洋 许军 孙巍 杨明 韩振志 肖金波 路环环 许文波 刘志军 杨倩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01-206,共6页
手足口病(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类常见的儿童传染病,自2009年以来,柯萨奇病毒A组6型(Coxsackievirus A6,CV-A6)已经成为引起HFMD流行持续循环的重要病原之一,是其他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中的优势病原,而黑龙江省CV... 手足口病(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类常见的儿童传染病,自2009年以来,柯萨奇病毒A组6型(Coxsackievirus A6,CV-A6)已经成为引起HFMD流行持续循环的重要病原之一,是其他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中的优势病原,而黑龙江省CV-A6相关研究报道尚欠缺。本研究为了解2015~2018年黑龙江省HFMD流行概况和病原学组成,并分析该地区CV-A6的基因特征,收集2015~2018年黑龙江省HFMD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并采集HFMD病例临床标本进行EV核酸检测。对分离出的EV毒株进行CV-A6的特异性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对所有CV-A6阳性毒株进行全长VP1区扩增和核苷酸序列测定,并与GenBank上下载的CV-A6分型代表株构建系统进化树,以了解CV-A6的基因特征。流行病学结果显示,2015~2018年黑龙江省HFMD疫情平稳且2017年有所下降,无死亡病例。黑龙江省每年7月~8月为HFMD流行高峰,患病人群平均年龄为(4.39±3.74)岁,男女患病比例为1.44∶1。全省13个地市均收集到标本,哈尔滨市标本数最多,占36.77%。2015~2018年在黑龙江省共分离到69株CV-A6,与CV-A6原型株的核苷酸相似性为81.8%~83.9%,氨基酸相似性为94.0%~96.3%,均属D3基因亚型的D3a进化分支。尽管肠道病毒A组71型(Enterovirus A71,EV-A71)和CV-A16为主要病原,但D3基因亚型的CV-A6也已成为引起黑龙江省HFMD流行的稳定型别之一,且有加强的趋势,因此应加强CV-A6疫情的监控和分析,为该地区HFMD防控及疫苗研制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萨奇病毒A组6型(CV-A6) D3基因亚型 手足口病(HFMD)
原文传递
人偏肺病毒在传代细胞和人呼吸道上皮细胞中分离和鉴定 被引量:3
17
作者 麻粉莲 王超 +4 位作者 陈爱珺 宋敬东 谢志萍 姚立红 郑丽舒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13-321,共9页
人偏肺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HMPV)是2001年鉴定出的新发呼吸道病毒,婴幼儿、老人和免疫抑制人群易感,引起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感染,目前尚无疫苗和特异性治疗方案。为获得北京地区HMPV临床流行毒株,本研究将经荧光定量PCR检测为H... 人偏肺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HMPV)是2001年鉴定出的新发呼吸道病毒,婴幼儿、老人和免疫抑制人群易感,引起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感染,目前尚无疫苗和特异性治疗方案。为获得北京地区HMPV临床流行毒株,本研究将经荧光定量PCR检测为HMPV阳性的鼻咽抽吸物样本分别接种LLC-MK2、Vero-E6和分化良好的人呼吸道上皮细胞(Human Airway Epithelium,HAE),观察细胞病变、检测免疫荧光、电镜观察病毒形态、测定病毒滴度及分析复制特点,对分离获得的HMPV分离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HMPV感染LLC-MK2细胞可形成合胞体,但在Vero-E6中多呈单个细胞感染;经免疫荧光检测,HAE、LLC-MK2和Vero-E6细胞均可见绿色荧光;电镜结果可见病毒为近似球型的颗粒,有包膜和刺突,直径约在150nm~200nm之间;HMPV在HAE和LLC-MK2两种细胞上的复制特点基本相同。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临床样本在LLC-MK2、Vero-E6和HAE分离培养HMPV的方法,分离并鉴定了HMPV临床分离株,为HMPV感染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偏肺病毒 人呼吸道上皮细胞 病毒分离 鉴定
原文传递
应用中断时间序列分析评价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临床病毒学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洋 张益 +6 位作者 于石成 何小周 杨梦婕 王佶 金承刚 马学军 王琦琦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1期23-28,共6页
目的评估全球范围内大规模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对临床病毒学的定量影响。方法分别收集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2000-2018年如下记录:每年新增全基因组病毒记录数量;每年新增病毒发现... 目的评估全球范围内大规模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对临床病毒学的定量影响。方法分别收集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2000-2018年如下记录:每年新增全基因组病毒记录数量;每年新增病毒发现文章数量;每年新增病毒准种文章数量;每年新增病毒感染基因标志物文章数量。然后应用中断时间序列法分析上述记录的变化趋势。结果自2008年全球测序中心开始从Sanger法转向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以来,各记录每年新增数量分别是使用之前的3.755倍,2.760倍,6.195倍以及3.885倍。各记录长期变化趋势如下:全基因组病毒记录数量每年新增1639.991条(P<0.001);病毒发现文章数量每年新增83.091篇(P<0.001);病毒准种文章数量每年新增2.509篇(P<0.001);病毒感染基因标志物基因感染签名文章每年新增30.836篇(P<0.001)。结论2008年全球测序中心开始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序成本不断降低,使得高通量测序技术在临床病毒学的应用中日益丰富,对临床病毒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断时间序列设计 项目评价 高通量测序 临床病毒学
原文传递
肠道病毒C组96型(EV-C96)新疆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强 刘莹 +7 位作者 唐海淑 李晓嫘 严冬梅 祝双利 王东艳 崔惠 许文波 张勇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32-340,共9页
肠道病毒C组96型(EV-C96)是C组肠道病毒的一种新型肠道病毒,在临床上多与急性弛缓性麻痹等疾病相关联,世界分布较广,近年来陆续在中国、芬兰等多个国家的急性弛缓性麻痹患者、腹泻患者、健康人群或环境标本中分离到。为探究在我国新疆... 肠道病毒C组96型(EV-C96)是C组肠道病毒的一种新型肠道病毒,在临床上多与急性弛缓性麻痹等疾病相关联,世界分布较广,近年来陆续在中国、芬兰等多个国家的急性弛缓性麻痹患者、腹泻患者、健康人群或环境标本中分离到。为探究在我国新疆地区流行的EV-C96毒株的基因特征与进化特征,本研究对2011年从我国新疆地区一名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及一名接触者中分离到的两株EV-C96进行了全基因组序列测定,随后与全球EV-C96流行株以及C组肠道病毒原型株进行进化分析,与C组肠道病毒代表株进行核苷酸和氨基酸相似性分析和重组分析。结果显示,两株新疆EV-C96毒株与原型株以及1991年在我国山东地区分离的毒株等早期流行株分布于两个分支,且在基因组结构的多个区域核苷酸差异性较大,同时其非结构蛋白区域与其它型别的C组肠道病毒之间存在重组。EV-C96可能通过重组方式发生毒力改变,需加强C组肠道病毒在我国的监测,提升对其所导致的暴发疫情进行应急处置的能力。本研究揭示了EV-C96的起源进化,证实了C组肠道病毒多个型别之间的重组关系,为我国肠道病毒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V-C96 新型肠道病毒 全基因组序列 基因特征 基因重组
原文传递
基于核蛋白的麻疹病毒IgG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任虎 曹蕾 +7 位作者 毛乃颖 张荣波 赵培蓓 李海 马若群 王慧玲 张燕 许文波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1期61-66,共6页
目的以原核系统表达的麻疹病毒核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初步建立检测麻疹病毒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人群抗体水平的评估。方法对各项实验条件进行筛选和优化,确定间接ELISA法的操作流程,并检测了157份健康儿童和新生儿母亲血清... 目的以原核系统表达的麻疹病毒核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初步建立检测麻疹病毒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人群抗体水平的评估。方法对各项实验条件进行筛选和优化,确定间接ELISA法的操作流程,并检测了157份健康儿童和新生儿母亲血清中的抗麻疹病毒IgG抗体,与商品化麻疹病毒ELISA IgG抗体检测试剂盒进行比较。结果本研究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批内和批间的重复性试验变异系数均小于10%,与试剂盒检测结果相比,血清标本的总符合率为95.5%,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可达94.8%和98.3%。其中,两种方法检测的85份0~15岁健康儿童血清麻疹病毒IgG抗体阳性率,无论是<8月龄组或8月龄~15岁组,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13,P>0.05;χ^2=0.000,P>0.05),且通过本研究所建立的ELISA方法检测的麻疹病毒抗体水平表现出与试剂盒检测结果在不同年龄组一致的增减趋势,两种方法定量结果的相关系数r为0.893(P<0.001),显示出该方法具备的定量潜力。结论本研究建立的ELISA方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且灵敏度高、特异度强,与商品化试剂盒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可用于麻疹病毒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和疫苗免疫后人群抗体水平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疹病毒 核蛋白 血清 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