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北方地区蜜环菌生物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向前 黄永青 程东升 《菌物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07-311,共5页
对采自北京东灵山地区、黑龙江带岭地区、以及帽儿山地区不同寄主上的15个蜜环菌子实体进行了极性测试和生物种测定。配对培养结果表明15个子实体中共存在着四个生物种,分别命名为ChBSI、ChBSI、ChBSⅢ和ChBSⅣ... 对采自北京东灵山地区、黑龙江带岭地区、以及帽儿山地区不同寄主上的15个蜜环菌子实体进行了极性测试和生物种测定。配对培养结果表明15个子实体中共存在着四个生物种,分别命名为ChBSI、ChBSI、ChBSⅢ和ChBSⅣ。除生物种ChBSⅢ的极性不清楚外,其它生物种都是四极性异宗配合的真菌。东灵山菌株中的两个生物种是ChBSⅡ和ChBSⅣ,带岭菌株中的两个生物种是ChBSI和ChBSⅢ,帽儿山菌株是生物种ChBSⅠ。经过中国生物种与欧洲生物种的配对培养,发现生物种ChBSⅣ与Armilariagalica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蜜环菌属 蜜环菌生物种 配对培养
下载PDF
中国盘菌研究现状 被引量:2
2
作者 庄文颖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45-48,共4页
在以《中国真菌总汇》为主的著作中,收录了80年代以前、我国盘菌研究有记载以来发现的81属292种.此后的20年中,我国学者对盘菌的认识日趋深入,近期工作主要有3个特点:(1)研究涉及类群广泛,已知属、种数目增长迅速.(2)注重中国专科、专... 在以《中国真菌总汇》为主的著作中,收录了80年代以前、我国盘菌研究有记载以来发现的81属292种.此后的20年中,我国学者对盘菌的认识日趋深入,近期工作主要有3个特点:(1)研究涉及类群广泛,已知属、种数目增长迅速.(2)注重中国专科、专属研究.除了不断发现新种、新属外,我国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到对专科、专属的研究上,为进一步寻找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打下基础.(3)调查地域遍及全国,地区性工作逐步深入.根据文献记载以及作者近年来的工作,我国已知盘菌分布在全国各个省、区.经过近1个世纪的努力,我国学者在盘菌分类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在我们这样一个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的国家,菌物资源的发掘刚刚开始.探索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认识物种的起源与演化规律则具有更重要的理论意义.目前我们采用的分类系统人为因素过多,远不能反映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例如,在无囊盖盘菌中,囊盘被表面具毛状物的属大部分被放入晶杯菌科,但属间在形态和解剖结构上存在很多差异,科内属间关系并不明确.又如,肉盘菌科至少有3个属外囊盘被结构相似,仅在组织胶化程度上有别,目前用于分属的特征合理性如何,值得考虑;此外,孢子表面纹饰在分属中重要性应该怎样评价,也需思索.类似问题很多,至今没有答案,估计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引入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菌 分类 起源
下载PDF
卫星搭载担子菌生物学特性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文华安 《菌物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77-379,共3页
近年来,随着航天科技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太空技术有了新的认识,把航天技术用于育种中。从1987年到1994年,我国先后利用返回式卫星进行了7次51种作物300多个品种的种子搭载试验。经过八年地面育种试验,经... 近年来,随着航天科技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太空技术有了新的认识,把航天技术用于育种中。从1987年到1994年,我国先后利用返回式卫星进行了7次51种作物300多个品种的种子搭载试验。经过八年地面育种试验,经太空处理的种子产生了有益的遗传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担子菌 生物学特性 变异 卫星搭载
下载PDF
致病性外瓶霉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
4
作者 李若瑜 李东明 +2 位作者 王晓红 万哲 王端礼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69-69,共1页
外瓶霉(Exophiala spp.)是一组形态十分相近的真菌,在临床上可引起着色芽生菌病、暗色丝孢霉病和足菌肿等皮肤、皮下及系统性的真菌感染.目前已记录的种有14个,其中对人和动物有致病记载的种有7个,该属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其分类鉴定仍然... 外瓶霉(Exophiala spp.)是一组形态十分相近的真菌,在临床上可引起着色芽生菌病、暗色丝孢霉病和足菌肿等皮肤、皮下及系统性的真菌感染.目前已记录的种有14个,其中对人和动物有致病记载的种有7个,该属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其分类鉴定仍然存在一定困难.在过去的工作中,我们对外瓶霉的表型特征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包括对光镜和电镜形态学特征的观察;对其温度耐受性、对碳水化合物和氮源化合物的同化及对外源性维生素的依赖性等生理生化性状的研究;以及细胞多糖成分分析等.此外,还对这组致病菌进行了在自然环境中分布的调查,对棘状外瓶霉(E.spinifera)和葡萄孢维郎那霉(Veronaea botryosa)这2种我国新近发现的致病菌进行了致病性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外瓶霉的基因学特性,探讨这类方法在外瓶霉菌种和菌株鉴定中的可行性.总结了对包括模式株、标准株在内的分离自临床和自然环境中的5种50余株致病性外瓶霉的研究结果.对基因组DNA的RAPD—PCR分析证实外瓶霉种内存在较明显的多态性,但种间差异仍明显大于种内差异,该方法较为简便、稳定,可以作为这组菌分类鉴定的辅助手段.对7种致病性外瓶霉膜式株及不同来源的17株甄氏外瓶霉的ITS2区进行PCR-RFLP分析的结果表明:各种间多态性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病性 外瓶霉 基因学特性 鉴定
下载PDF
井冈山地区叶杯菌属两个新种(英文) 被引量:1
5
作者 庄文颖 王征 《菌物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61-165,共5页
从江西省井冈山地区采集到的叶杯菌属(Ciborinia)两个新种──半球叶杯菌(Ciboriniahendsphaerica)和井冈山叶杯菌(Ciboriniajinggangensis),讨论了新种与相近种之间的形态学差异。新种的发现使中国已知叶杯菌属的种数明显增加。
关键词 真菌 叶杯菌属 半球叶杯菌 井冈山 新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