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能氩离子束介导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导入小麦的研究 被引量:21
1
作者 吴丽芳 李红 +2 位作者 宋道军 吴李君 余增亮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7-20,共4页
用低能氩离子束介导将改良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 (mGFP4)导入小麦栽培品种皖 92 10和皖麦 32号的成熟胚细胞。在含有 10 0~ 140mg/L巴龙霉素培养基上继代培养后 ,获得了一批抗性愈伤组织。经过分化培养 ,皖 92 10获得 5株再生苗 ,皖麦 3... 用低能氩离子束介导将改良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 (mGFP4)导入小麦栽培品种皖 92 10和皖麦 32号的成熟胚细胞。在含有 10 0~ 140mg/L巴龙霉素培养基上继代培养后 ,获得了一批抗性愈伤组织。经过分化培养 ,皖 92 10获得 5株再生苗 ,皖麦 32号获得 32株绿苗 ,对照的 2 0 0枚成熟胚未获得再生苗。对再生苗进行PCR检测 ,均扩增出 6 0 0bp的nptⅡ基因片段。取 4株长势好的绿苗进行Southern杂交分析 ,结果表明这 4株绿苗皆为转基因植株。根据PCR分析结果统计 ,皖 92 10和皖麦 32号的平均植株转化率分别是 1 3 %和 4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束 成熟胚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
下载PDF
离子束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英文) 被引量:17
2
作者 吴丽芳 李红 余增亮 《激光生物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4期299-304,311,共7页
低能离子在生命科学中应用是首先在中国兴起的。1986 年,中国的科技工作者研究了低能离子对生物的诱变效应,并成功地将其应用于植物育种。现在,离子注入技术已被应用于生物改良、生命起源和进化以及环境辐射生物学效应等多个理... 低能离子在生命科学中应用是首先在中国兴起的。1986 年,中国的科技工作者研究了低能离子对生物的诱变效应,并成功地将其应用于植物育种。现在,离子注入技术已被应用于生物改良、生命起源和进化以及环境辐射生物学效应等多个理论和应用研究领域。其中,在植物遗传转化、创造新种质资源方面的成果尤为突出:通过离子束介导转化法获得了高蛋白小麦、高光效水稻,抗病小麦、水稻、棉花新品系。通过诱变技术获得了多穗型玉米、无融合生殖水稻,9 个高产优质水稻和小麦新品种。随着离子束生物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在细胞融合和遗传操作等分子生物学领域也将会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束 生物改良 生命起源 环境辐射生物学效应
下载PDF
建立低能离子束介导小麦转基因方法并获得转GUS基因植株 被引量:46
3
作者 吴丽芳 李红 +2 位作者 宋道君 冯慧云 余增亮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11期982-991,共10页
研究了注入离子种类、能量、剂量等参数对于低能离子束介导的遗传转化的影响,建立了适于小麦成熟胚转化的组培条件和筛选程序。以携带GUS基因的质粒为供体,进行了报告基因转化研究。分子生物学证据表明GUS基因已整合到小麦基因... 研究了注入离子种类、能量、剂量等参数对于低能离子束介导的遗传转化的影响,建立了适于小麦成熟胚转化的组培条件和筛选程序。以携带GUS基因的质粒为供体,进行了报告基因转化研究。分子生物学证据表明GUS基因已整合到小麦基因组中。3个小麦品种的抗性愈伤转化率分别为 9.5%、 10.8%、 11.2%,再生植株转化率分别为 1.4%、 3.4%、 17%。首次证明了离子束介导小麦遗传转化是可行的,为离子束介导小麦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能离子束 小麦 遗传转化 GUS基因 基因表达
下载PDF
离子束介导甘蓝全DNA转化拟南芥菜的分子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卞坡 苏明杰 +2 位作者 秦广雍 余增亮 霍裕平 《生物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27-332,共6页
30 keV的Ar+离子束在1.5×1017 ions/cm2的注入剂量下介导外源甘蓝全DNA导入模式植物拟南芥菜,在94株转化当代植株中,有6株表型产生变异。以其中的一株(T-5)作为研究对象,用80条10碱基随机引物对该株和其子代变异株基因组作随机扩... 30 keV的Ar+离子束在1.5×1017 ions/cm2的注入剂量下介导外源甘蓝全DNA导入模式植物拟南芥菜,在94株转化当代植株中,有6株表型产生变异。以其中的一株(T-5)作为研究对象,用80条10碱基随机引物对该株和其子代变异株基因组作随机扩增的多态性DNA分析,引物S176 在T-5和其变异子代T-5-2中扩增出了相同分子量的变异新条带T-5S176-620。T-5S176-620的碱基序列和拟南芥菜基因组序列进行同源比对,结果表明该片段不属于拟南芥菜基因组,Southern杂交实验证明该片段来自供体甘蓝基因组。但是,根据T-5S176-620序列设计的引物不能从甘蓝基因组中扩增出预期长度的DNA片段,结合离子束介导外源全DNA转化的特点和过程,探讨了其中可能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束 介导 甘蓝 DNA 转化 拟南芥菜 分子分析 同源比对
下载PDF
单宁酸酶产生菌氮离子注入的诱变效应研究 被引量:23
5
作者 龚加顺 刘勤晋 +1 位作者 肖琳 姚建铭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9-13,共5页
研究了单宁酸酶高产菌株的选育以及低能N+ 离子注入黑曲霉 970 1 (Aspergillusniger 970 1 )的诱变效应。实验结果表明 ,离子注入具有较高的正突变率和较大的变异幅度 ,分别为 2 7 6 1 %和 1 9 35 %~ 48 35 % ,而紫外诱变的正突变率只... 研究了单宁酸酶高产菌株的选育以及低能N+ 离子注入黑曲霉 970 1 (Aspergillusniger 970 1 )的诱变效应。实验结果表明 ,离子注入具有较高的正突变率和较大的变异幅度 ,分别为 2 7 6 1 %和 1 9 35 %~ 48 35 % ,而紫外诱变的正突变率只有 7 6 0 % ;ESR(顺磁共振 )研究表明 ,不论黑曲霉孢子是否经过离子注入 ,孢子内都存在自由基产物 ,但注入后的孢子都产生了较强的自由基波谱单一峰 ,且随注入剂量的增加 ,自由基产额也增加 ,同时 ,孢子存活率的测定结果表现出了“马鞍形”的剂量存活效应曲线 ;扫描电镜观察表明 ,未经注入的孢子较为完整 ,而经注入后的孢子则有明显的刻蚀损伤和破壁现象。剂量越大 ,损伤也越大。以离子注入能量为 1 0keV ,剂量为 3× 1 0 15 N+ /cm2 的注入条件 ,获得一株产酶活为 34 5 0mol/s的高产菌株 ,比原始菌株酶活力提高了 2 6 8倍 ,且酶活性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宁酸酶 黑曲霉 离子注入 诱变效应 茶饮料
下载PDF
离子束生物工程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8
6
作者 吴丽芳 李红 《物理》 CAS 1999年第12期708-712,共5页
离子束生物工程学是一门首先兴起于中国的交叉学科.虽然仅有10 余年的发展历程,但已在诱变育种、植物转基因、生命起源和进化以及环境辐射与人类健康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阶段性研究结果,开辟了具有重要理论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方... 离子束生物工程学是一门首先兴起于中国的交叉学科.虽然仅有10 余年的发展历程,但已在诱变育种、植物转基因、生命起源和进化以及环境辐射与人类健康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阶段性研究结果,开辟了具有重要理论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方向,为遗传工程及相关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随着离子束生物工程学的进一步发展,它还将在细胞加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事生物工程 诱变育种 转基因
原文传递
微束单细胞照射的研究和发展 被引量:10
7
作者 吴李君 Tom.K.Hei 余增亮 《核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78-83,共6页
了解低剂量辐射效应等辐射生物学基本问题的关键是研究单一粒子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然而 ,由于粒子在能量、径迹上的随机分布 ,这种单一粒子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很难在实验室中用常规照射的方法进行。微束的发展 ,特别是单粒子微束通过... 了解低剂量辐射效应等辐射生物学基本问题的关键是研究单一粒子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然而 ,由于粒子在能量、径迹上的随机分布 ,这种单一粒子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很难在实验室中用常规照射的方法进行。微束的发展 ,特别是单粒子微束通过将精确数量的粒子准确地射入细胞或细胞的特定位置为回答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直接 ,有用的手段。该文论述了微束的历史 ,现状和未来发展 ,以及微束在辐射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束 辐射 生物效应 辐射装置 辐射生物学
下载PDF
α粒子微束定点照射-细胞的放射生物学效应及精确性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吴李君 TomK.Hei +1 位作者 GRanders-Pehrson 余增亮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57-62,共6页
进行微束试验的关键是能够精确地控制照射的粒子数和将粒子准确地射入受照射位点。该研究通过对哥伦比亚大学单粒子微束装置在精确性、准确性以及各项指标的分析发现该装置可精确地控制照射粒子数,精确率为 98.4%。同时,它可将... 进行微束试验的关键是能够精确地控制照射的粒子数和将粒子准确地射入受照射位点。该研究通过对哥伦比亚大学单粒子微束装置在精确性、准确性以及各项指标的分析发现该装置可精确地控制照射粒子数,精确率为 98.4%。同时,它可将。粒子准确地射入受照射位点,束半径为3~4μm,达到设计±4μm的标准。在对细胞特定位点如细胞质照射上,a粒子击中细胞质至少一个位点的概率为 90%,在这一过程中的偶然核击中率,对大多数照射剂量(≤8个α粒子)均小于 0.8%。应用该微束装置的放射生物学研究发现单个α粒子仅导致大约 20%的致死率,其存活率曲线类似于用常规照射获得的平均粒子存活曲线。诱变试验首次证实单个a粒子在AL细胞的 CD59基因位点可诱导出比对照高出 3倍数量的诱变子,诱变率随粒子数的增加而增加。这一结果不同于常规照射中,诱变率在高剂量照射后下降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束 细胞 放射生物学效应 Α粒子
下载PDF
静电加速器高频离子源引出电极的光学设计 被引量:3
9
作者 卢超 余增亮 詹福如 《真空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73-177,201,共6页
高频离子源管道式引出电极的几何参数对束流引出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建立束流最佳引出数学模型 ,对引出电极的几何参数进行了离子光学计算 ,确定了适合引出H+ ,N+ ,Ar+ 等多种束流的引出电极合适的几何参数 ,并综合气耗、束流强度等... 高频离子源管道式引出电极的几何参数对束流引出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建立束流最佳引出数学模型 ,对引出电极的几何参数进行了离子光学计算 ,确定了适合引出H+ ,N+ ,Ar+ 等多种束流的引出电极合适的几何参数 ,并综合气耗、束流强度等因素设计了用于 5 5MeV静电加速器高频离子源的引出电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加速器 高频离子源 引出电极 离子光学设计
下载PDF
高产花生四烯酸产生菌干菌体中脂肪酸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相勤 姚建铭 +1 位作者 袁成凌 余增亮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87-289,共3页
将高产花生四烯酸 (AA)脂肪酸产生菌的干菌体经三氟化硼 甲醇方法甲酯化后 ,用毛细管气相色谱和质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干菌体中含有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 ,其中不饱和脂肪酸中以花生四烯酸的含量 (70 2 0 % )最高 ,另外还含有少量的亚... 将高产花生四烯酸 (AA)脂肪酸产生菌的干菌体经三氟化硼 甲醇方法甲酯化后 ,用毛细管气相色谱和质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干菌体中含有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 ,其中不饱和脂肪酸中以花生四烯酸的含量 (70 2 0 % )最高 ,另外还含有少量的亚油酸和γ 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 ,同时给出了各个脂肪酸组分的相对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花生四烯酸产生菌 干菌体 分析 发酵法生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